慈禧陵墓为什么会寸草不生?

沁屿


慈禧陵墓为什么会寸草不生?(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咸丰帝的定陵在河北唐山,定陵以东就是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和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形成了一帝两后的陵墓格局,这在整个清代都仅此一例,这两座定东陵是清代中等级最高的皇后陵,比其他的皇后陵多了碑楼和下马牌。

之所以能突破惯例,正是因为这里埋葬着统治大清年半个世纪的慈禧老佛爷。

同治五年,咸丰帝的定陵完工,按照清制,慈安、慈禧都可以在定陵附近选址,但是,两个人只能修一座皇后陵,大臣们最初的建议是修一座皇后陵,两个皇太后百年之后棺椁并排放在一起,按照清制,这是最佳方案。

慈禧非常恼火,咆哮着说,妃子们都能一个人一个墓,把我们两个埋在一起,我们姐妹很好欺负吗?

负责修建的大臣们还是死脑筋,不知道是没听明白慈禧的话,还是不敢违背祖制,又提出一个方案,还是建一个皇后陵,但是在陵内并排建立两个宝城、宝顶、地宫。

面对这群顽固的大臣,慈禧火大了,逼问他们“我们是两个太妃吗?不配一个人建一个陵吗?”,面对着赤裸裸的无理要求,大臣们彻底无语了。

同治十二年,18岁的同治帝来到定陵,把平顶山改名普祥峪,作为慈安的陵寝,把菩陀山改名菩陀峪,作为慈禧的陵寝,当年8月同时动工,一直到光绪5年的六月才完工,规模一模一样,耗时6年,耗银500万两。

光绪七年,慈安暴崩,葬于普祥峪定东陵,一直被慈安压制的慈禧终于独立掌权,对自己的陵墓与慈安一模一样感到非常不满,决定死后要压制慈安一头。

有大臣捕捉到老佛爷的这个想法,立即上奏折,说慈禧的陵墓已经完工16年了,年久失修,需要修缮一下。

醇亲王奕譞

慈禧非常高兴,立即批准这项工程,把修缮这个活儿交给了醇亲王奕譞,奕譞是个聪明人,亲自对陵寝进行考察,考察结果是需要大修,这次大修可不得了,第一次修建用了6年,这一次修复用了13年,很多宫殿被拆了重建,部分宫殿揭瓦大修,这哪里是大修,简直是重建,奕譞看穿了慈禧的心思,什么材料都是用最高档的,还建了三座贴金大殿,三殿用的叶子金就达到4592两,金碧辉煌,闪亮耀眼。

陵内的丹陛石图案都是“龙在下,凤在上”,汉白玉板雕刻成“凤引龙追”,74根望柱头打破一龙一凤的规格,均为“一凤压两龙”,暗示她的两度垂帘。

这次修复从光绪21年开始到光绪三十四年,在慈禧死前几天才结束。

慈禧西逃归来以后,专门到自己的陵寝查看,看完之后,慈禧心里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她却不愿表露出来,临走的时候给奕譞撂下一句话“落草为寇的寓意你知道吗?”

奕譞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出老佛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最后经过高人指点才搞明白,原来慈禧认为坟墓上长草就会招来盗墓贼,这样不吉利,自己也不愿被后人称为贼寇。

奕譞是感到又可笑又可叹,哪有坟头不长草的?

没办法,老佛爷的旨意谁也不敢违抗,经过多方打听,醇亲王终于找到了一个祖辈修墓的赵姓陵工总监,说明来意后,赵总监也是一头雾水,要是坟头几年内不长草可以做到,但是要几百年不长草这就难办了。

赵总监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记载,终于发现在宁夏贺兰山有一座西夏皇帝的陵墓,据说几百年来一鸟不落、寸草不生。

说起来很神秘,做起来其实很简单。

坟墓上的封土要用铁锅炒熟,然后再用烟熏,这样土壤就失去了肥力,草籽自然也就无法生根发芽了。

奕譞命人找来一口大锅,放入二十斤生土,加入硝石和硫磺进行反复的翻炒,然后撒入草种子,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了,草籽再也无法生长。

醇亲王非常高兴,立即准备上百口大锅,按照配方开始炒土,将炒熟的土堆放到慈禧的陵墓上,就这样,慈禧的陵墓终于实现了寸草不生的目标。

其实,赵总监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坟墓长草,在风水学上来说是好事,宜子孙的,而不长草的坟墓则是火穴,百害而无一利,尤其是对后世子孙的繁衍非常不利。

事实证明,摇摇欲坠的大清国经不起慈禧的疯狂折腾,她1908年11月15日死亡,大清国1912年2月12日就亡国了,十年后的1928年7月,慈禧的墓就被孙殿英炸开了,墓中宝物被洗劫一空,慈禧的尸骨被拉了出来,为了得到嘴里的珍珠,慈禧的嘴巴都给霍开了,裤衩子也给脱下来了。

恶有恶报,因果循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