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齊桓公篇(16)

主筆:閒樂生

公元前664年,山戎大舉侵入燕國,燕國國君燕莊公抵擋不住,趕緊向齊桓公哭訴求救。

燕國的先祖燕召公奭,與齊國的先祖姜太公,魯國的先祖周公旦,都是輔佐周王室滅商的重臣,擁有深厚的傳統友誼,只是由於燕國離中原太過偏遠(都城薊,位於今天北京一帶),所以大家很多年沒有交流了,但燕國畢竟是華夏血脈、周室宗親,於情於理於義,齊國國君齊桓公與魯國國君魯莊公都應該前去救援。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圖:周初二聖:周公旦與召公奭

於是,在這一年冬,齊桓公與魯莊公在濟水之畔進行了一次非正式高端會晤,商討救燕事宜。然而魯莊公最終因為畏懼道路險遠而沒有出兵,齊桓公乃單獨率軍前往。前後半年,遠涉千里,歷經無數艱險,終於消滅了山戎,然而作為齊國的親密盟友魯國,卻諸多借口沒有出兵相助,按道理,齊桓公即便不找魯莊公麻煩,也難免會有微詞。

這很正常,換做誰,都會生氣。

然而齊桓公不但沒有責怪魯莊公,反而親自來到魯國,將攻打山戎獲得的一半戰利品,貢獻到了魯國先祖周公旦的宗廟。按《春秋》上說,這是不合乎禮的,因為禮樂征伐都是天子專享的權利,各諸侯國即使對四夷用兵,也要向王室報告,捉到俘虜則獻給天子,由天子來警懼外來入侵者,諸侯之間不能互相獻來獻去。齊桓公之所以違反禮法都要這麼做,就是要藉此羞辱魯莊公,讓天下諸侯看到齊桓公的寬容大度,共同給不識相的魯國施加輿論壓力。

齊桓公經常使這一招,百試不爽。只要讓天下人都認為他胸懷似海,以至聖賢,他的政治目的就達到了。你看後世真正的大聖賢孔子,就稱讚他這是“聖人報怨以德。”意思是說齊桓公有仇不報非君子,也非智障,那是聖人。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然而,一年後,也不知是感覺不好意思還是被齊桓公給氣的,魯莊公在寢宮之中突然病死了。這種死法,在史書中叫做“薨於正寢”,表示是正常死亡(這對於高危工種春秋國君來說太難得了)。一般來講,只有天子與諸侯才能享受這種說法,不過後世把它給用濫了,無論誰正常死亡都能稱作“壽終正寢”。

平心而論,魯國雖然在魯莊公的手裡由盛轉衰,但責任並不在他。他本人還是頗有能力的,特別是長勺一戰,他大膽任用布衣士人曹劌,並且虛心問計,坦誠納言,最終指揮大軍擊敗了強大的齊國,可見他也是一位能識人、能用人、智勇雙全的開明君主。再後來乘丘一戰,他又擊敗了宋國大軍,並以“金僕姑”之箭射中了宋國主將南宮長萬,活捉了這位天下聞名的猛將兄,傳為千古美談。只可惜管仲一場貿易戰,擊潰了魯莊公的雄心壯志,讓他年紀輕輕,就抑鬱而終,並在死前犯下一個大錯。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原來,魯莊公“正寢”後,選擇了自己最寵愛的庶子公子般即位。這個錯誤的決定,讓魯國爆發了連場內亂。

原來,魯莊公的正妻哀姜(即齊桓公的侄女)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從妹妹叔姜(叔姜是哀姜的陪嫁滕妾)那裡過繼的養子公子啟。所以哀姜就和自己的情郎——魯莊公的弟弟公子慶父勾結起來,派人暗殺了公子般,改立公子啟為君,這就是魯閔公。

過了不久,慶父覺得魯閔公也不好控制了,便與哀姜商量,想要殺了魯閔公,自立為君。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慶父即位,也是不可能讓哀姜再當國君夫人的,因為慶父的年紀比魯莊公還大,本身早有嫡妻嫡子,怎會再讓哀姜插上一腳?總之慶父當國君對哀姜其實不是什麼好事情,因為這樣她就失去了政治上的利用價值,加上年老朱黃,最後恐怕下場更悲慘。而且,慶父此舉是不會得到齊桓公支持的,因為魯閔公擁有齊國血統,又兼年幼,他在位對齊國更有利。總之,齊桓公是絕對不會允許慶父當魯國國君的,然而哀姜作為齊國在魯國的利益代言人,卻沒有把慶父的陰謀告知齊國,也許她被愛情衝昏了頭腦,也許她已被慶父軟禁或控制,總之,齊桓公並沒有得到任何消息。

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慶父又派人暗殺了魯閔公。

真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啊,魯國人再也受不了這無休無止內亂了,於是忿然起義,群情洶洶,要除去這對姦夫淫婦。與此同時,齊桓公也派上卿高傒率齊軍前來平定魯亂,準備再扶持一位對齊國有利的國君,總之不能再讓慶父為所欲為了。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慶父見情況不妙,趕緊逃往莒國,而哀姜則早在他之前就逃到了邾國。

魯國人於是在齊桓公的幫助下新立了魯莊公另一個兒子為魯僖公,並從莒國要回了慶父,迫其自殺,魯國的“難”終於“已”了。魯國百姓很感謝齊侯與高傒,從此經常美談高傒以為救星,曰:“猶望高子也。”而齊桓公沒有乘人之危取魯自肥,反助魯國渡過劫難,此春秋高義,也讓世人為之讚歎,至少,這比後來田齊宣王口口聲聲助燕平亂卻意圖並燕的行為好太多了。

至於哀姜,看在齊桓公的面子上,魯人並不敢動她,就讓她流亡國外。但齊桓公身為霸主,必須有所交代,以彰顯霸主的公平無私,於是他派人將哀姜從邾國抓回來賜死,清理門戶,然後將屍體送回魯國。按道理,哀姜已經嫁給魯國,應該由魯國人處理才對,但齊桓公已被自己的正義感綁架,也顧不得那些禮制問題了。而魯國人其實也蠻同情哀姜的,《左傳》中就說當時“君子以齊人之殺哀姜也,為已甚矣!女子,從人者也!”所以迎其喪而歸,葬以夫人之禮,並諡為“哀”,故曰哀姜(按道理,她是魯莊公的正妻,本應稱為莊姜才對。)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可憐哀姜,自幼被作為政治工具嫁到魯國,揹負著上一代的仇怨活著(魯莊公的父親魯桓公便是被哀姜的父親齊襄公所暗殺的),婚姻不幸(無子),愛情無果,又被情郎利用,害國害家,最終成為叔叔霸業的獻祭品而悽慘死去,何其哀哉!

另外,在此次內亂中,魯國公族貢獻巨大,所以魯僖公恩賜了大量封地給魯國公族(其中也包括與其父慶父切割了的孟穆伯公孫敖),從而導致了後來連年累月的“三桓之亂”(既魯桓公的三家後代,孟氏,季氏和叔孫氏),魯國自此徹底衰弱,淪為小國。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背後,是三個家族的崛起和一個女子的哭泣

數年後,齊桓公又將自己的女兒聲姜嫁給了魯僖公,以修補齊魯婚姻之好,以統戰魯國共建和諧齊魯聯盟。這個聲姜就比哀姜守婦道多了,她在魯國當了四十多年太平夫人,直到其子魯文公即位十六年後(公元前611年)才正常死亡。

要我看,春秋時候的霸主,與其說是一個國際警察,還不如說是一個居委會大媽,“小區”裡啥事兒都要管,不僅要配合小區民警(周天子)維護社區治安(尊王攘夷),還要處理業主們的家務事(各國的內亂)、鄰里糾紛(諸侯混戰)等等一大堆麻煩事兒,簡直比忙人還要忙人,套句美國電影蜘蛛人的名言來說,那真是“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