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背后,是三个家族的崛起和一个女子的哭泣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齐桓公篇(16)

主笔:闲乐生

公元前664年,山戎大举侵入燕国,燕国国君燕庄公抵挡不住,赶紧向齐桓公哭诉求救。

燕国的先祖燕召公奭,与齐国的先祖姜太公,鲁国的先祖周公旦,都是辅佐周王室灭商的重臣,拥有深厚的传统友谊,只是由于燕国离中原太过偏远(都城蓟,位于今天北京一带),所以大家很多年没有交流了,但燕国毕竟是华夏血脉、周室宗亲,于情于理于义,齐国国君齐桓公与鲁国国君鲁庄公都应该前去救援。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背后,是三个家族的崛起和一个女子的哭泣

图:周初二圣:周公旦与召公奭

于是,在这一年冬,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济水之畔进行了一次非正式高端会晤,商讨救燕事宜。然而鲁庄公最终因为畏惧道路险远而没有出兵,齐桓公乃单独率军前往。前后半年,远涉千里,历经无数艰险,终于消灭了山戎,然而作为齐国的亲密盟友鲁国,却诸多借口没有出兵相助,按道理,齐桓公即便不找鲁庄公麻烦,也难免会有微词。

这很正常,换做谁,都会生气。

然而齐桓公不但没有责怪鲁庄公,反而亲自来到鲁国,将攻打山戎获得的一半战利品,贡献到了鲁国先祖周公旦的宗庙。按《春秋》上说,这是不合乎礼的,因为礼乐征伐都是天子专享的权利,各诸侯国即使对四夷用兵,也要向王室报告,捉到俘虏则献给天子,由天子来警惧外来入侵者,诸侯之间不能互相献来献去。齐桓公之所以违反礼法都要这么做,就是要借此羞辱鲁庄公,让天下诸侯看到齐桓公的宽容大度,共同给不识相的鲁国施加舆论压力。

齐桓公经常使这一招,百试不爽。只要让天下人都认为他胸怀似海,以至圣贤,他的政治目的就达到了。你看后世真正的大圣贤孔子,就称赞他这是“圣人报怨以德。”意思是说齐桓公有仇不报非君子,也非智障,那是圣人。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背后,是三个家族的崛起和一个女子的哭泣

然而,一年后,也不知是感觉不好意思还是被齐桓公给气的,鲁庄公在寝宫之中突然病死了。这种死法,在史书中叫做“薨于正寝”,表示是正常死亡(这对于高危工种春秋国君来说太难得了)。一般来讲,只有天子与诸侯才能享受这种说法,不过后世把它给用滥了,无论谁正常死亡都能称作“寿终正寝”。

平心而论,鲁国虽然在鲁庄公的手里由盛转衰,但责任并不在他。他本人还是颇有能力的,特别是长勺一战,他大胆任用布衣士人曹刿,并且虚心问计,坦诚纳言,最终指挥大军击败了强大的齐国,可见他也是一位能识人、能用人、智勇双全的开明君主。再后来乘丘一战,他又击败了宋国大军,并以“金仆姑”之箭射中了宋国主将南宫长万,活捉了这位天下闻名的猛将兄,传为千古美谈。只可惜管仲一场贸易战,击溃了鲁庄公的雄心壮志,让他年纪轻轻,就抑郁而终,并在死前犯下一个大错。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背后,是三个家族的崛起和一个女子的哭泣

原来,鲁庄公“正寝”后,选择了自己最宠爱的庶子公子般即位。这个错误的决定,让鲁国爆发了连场内乱。

原来,鲁庄公的正妻哀姜(即齐桓公的侄女)没有儿子,只有一个从妹妹叔姜(叔姜是哀姜的陪嫁滕妾)那里过继的养子公子启。所以哀姜就和自己的情郎——鲁庄公的弟弟公子庆父勾结起来,派人暗杀了公子般,改立公子启为君,这就是鲁闵公。

过了不久,庆父觉得鲁闵公也不好控制了,便与哀姜商量,想要杀了鲁闵公,自立为君。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庆父即位,也是不可能让哀姜再当国君夫人的,因为庆父的年纪比鲁庄公还大,本身早有嫡妻嫡子,怎会再让哀姜插上一脚?总之庆父当国君对哀姜其实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这样她就失去了政治上的利用价值,加上年老朱黄,最后恐怕下场更悲惨。而且,庆父此举是不会得到齐桓公支持的,因为鲁闵公拥有齐国血统,又兼年幼,他在位对齐国更有利。总之,齐桓公是绝对不会允许庆父当鲁国国君的,然而哀姜作为齐国在鲁国的利益代言人,却没有把庆父的阴谋告知齐国,也许她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也许她已被庆父软禁或控制,总之,齐桓公并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庆父又派人暗杀了鲁闵公。

真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啊,鲁国人再也受不了这无休无止内乱了,于是忿然起义,群情汹汹,要除去这对奸夫淫妇。与此同时,齐桓公也派上卿高傒率齐军前来平定鲁乱,准备再扶持一位对齐国有利的国君,总之不能再让庆父为所欲为了。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背后,是三个家族的崛起和一个女子的哭泣

庆父见情况不妙,赶紧逃往莒国,而哀姜则早在他之前就逃到了邾国。

鲁国人于是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新立了鲁庄公另一个儿子为鲁僖公,并从莒国要回了庆父,迫其自杀,鲁国的“难”终于“已”了。鲁国百姓很感谢齐侯与高傒,从此经常美谈高傒以为救星,曰:“犹望高子也。”而齐桓公没有乘人之危取鲁自肥,反助鲁国渡过劫难,此春秋高义,也让世人为之赞叹,至少,这比后来田齐宣王口口声声助燕平乱却意图并燕的行为好太多了。

至于哀姜,看在齐桓公的面子上,鲁人并不敢动她,就让她流亡国外。但齐桓公身为霸主,必须有所交代,以彰显霸主的公平无私,于是他派人将哀姜从邾国抓回来赐死,清理门户,然后将尸体送回鲁国。按道理,哀姜已经嫁给鲁国,应该由鲁国人处理才对,但齐桓公已被自己的正义感绑架,也顾不得那些礼制问题了。而鲁国人其实也蛮同情哀姜的,《左传》中就说当时“君子以齐人之杀哀姜也,为已甚矣!女子,从人者也!”所以迎其丧而归,葬以夫人之礼,并谥为“哀”,故曰哀姜(按道理,她是鲁庄公的正妻,本应称为庄姜才对。)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背后,是三个家族的崛起和一个女子的哭泣

可怜哀姜,自幼被作为政治工具嫁到鲁国,背负着上一代的仇怨活着(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便是被哀姜的父亲齐襄公所暗杀的),婚姻不幸(无子),爱情无果,又被情郎利用,害国害家,最终成为叔叔霸业的献祭品而凄惨死去,何其哀哉!

另外,在此次内乱中,鲁国公族贡献巨大,所以鲁僖公恩赐了大量封地给鲁国公族(其中也包括与其父庆父切割了的孟穆伯公孙敖),从而导致了后来连年累月的“三桓之乱”(既鲁桓公的三家后代,孟氏,季氏和叔孙氏),鲁国自此彻底衰弱,沦为小国。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背后,是三个家族的崛起和一个女子的哭泣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背后,是三个家族的崛起和一个女子的哭泣

数年后,齐桓公又将自己的女儿声姜嫁给了鲁僖公,以修补齐鲁婚姻之好,以统战鲁国共建和谐齐鲁联盟。这个声姜就比哀姜守妇道多了,她在鲁国当了四十多年太平夫人,直到其子鲁文公即位十六年后(公元前611年)才正常死亡。

要我看,春秋时候的霸主,与其说是一个国际警察,还不如说是一个居委会大妈,“小区”里啥事儿都要管,不仅要配合小区民警(周天子)维护社区治安(尊王攘夷),还要处理业主们的家务事(各国的内乱)、邻里纠纷(诸侯混战)等等一大堆麻烦事儿,简直比忙人还要忙人,套句美国电影蜘蛛人的名言来说,那真是“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