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殺魏延任由其篡位,姜維輔佐魏延能否戰勝魏國?

_做一棵微笑的明媚花朵


三國時期的歷史,因為演義的影響力過於巨大,導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延就是一個十足的反叛者。只要提到魏延,就會讓人聯想到諸葛亮所說,魏延腦後天生反骨,日後必反的斷言。而實際上呢,魏延絕對是忠於蜀漢的忠臣。

根據正史的記載,魏延在諸葛亮去世後,所謂的“反叛”,只不過是為了從楊儀手中奪得兵權,繼續完成北伐大業罷了。魏延當時曾跟費禕說:“吾自當率諸軍擊賊。”只是,魏延是一名出色的武將,卻拙於政治。費禕一轉身就出賣了魏延。當魏延和楊儀同時上書說對方反叛之時,身為文官的蔣琬、董允又皆偏向了楊儀。瞬間,魏延成了“叛賊”,被馬岱所殺。之後,又被劉禪下旨,夷了三族。

歷史上的魏延是冤枉的,他並沒有篡位之心,所以,即使不殺魏延,魏延也不會篡位。更何況,魏延因為沒有篡位的動機,所以,他也沒有做篡位的準備。

遍觀歷朝歷代,異姓者想要篡位成功,要不就如王莽一般,通過作秀,取得朝廷大臣的鼎立支持;要不就如五代時的郭威、趙匡胤,手握軍權;抑或如曹丕、司馬炎,既有忠心的大臣,又掌握著兵權。否則,是很難篡位成功的。

魏延這些條件都不具備,魏延想要篡位,只有一個結局,還是最後被殺。但是,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諸葛亮掌控了蜀漢的軍事大權。同時,在後方,蔣琬、費禕、董允等人,又能穩定朝政,全力支持魏延北伐,做好後勤保障。那麼,魏延在姜維的輔佐之下,繼續北伐,還是有機會戰勝曹魏的,只是難度非常大。

原本,蜀漢北伐取得關中的最好機會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

當時,曹魏的名將、能臣,都不在關中,僅有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坐鎮長安。魏延分析的很到位,夏侯楙“怯而無謀”,只需要給他“精兵五千,負糧五千”,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出十日可達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城內剩下的什麼御史、太守之類的,也會望風而降。而曹魏得知消息後,從洛陽等地發援兵,也需要“二十許日”才能到達。諸葛亮是完全可以在這段時間內,率大軍從斜谷趕到,將曹魏援軍擋在關中之外的。這樣子,關中、隴右垂手可得。

當然,魏延的這一計劃十分冒險,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是,在敵強我弱,或者僵持無果的情況下,只能兵行險著,出奇制勝。鄧艾不就是冒死一搏,走陰平小道,偷襲成都,才滅了蜀漢。只是,諸葛亮一生謹慎,沒有聽從魏延的建議,錯失良機。之後,曹真、司馬懿分別駐紮長安,防禦蜀漢,蜀軍再也沒有奇襲的機會。諸葛亮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一次又一次的徒勞無功。

假設魏延在諸葛亮去世之後,接掌了蜀軍,那麼他面對的曹魏主將就是司馬懿。這個司馬懿有點“無恥”呀,臉皮太厚,任憑蜀軍挑戰,就是閉門不出,只是跟蜀軍打消耗戰。諸葛亮面對司馬懿,毫無辦法,魏延僅憑一腔熱血,只靠強攻,應該照樣是無果。所以,魏延必須改變策略。

魏延敢於冒險,所以,應該有兩種辦法,可以取得關中。

第一個辦法,繼續貫徹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策略,與姜維分兵,一路牽制司馬懿,另外一路取隴右全境。

諸葛亮去世前,將所學都留給了姜維,讓姜維穩紮穩打,牽制住司馬懿,應該還是比較輕鬆的

魏延善戰,在與曹魏作戰中,屢敗魏軍,曾在陽谿大破魏後將軍費瑤和雍州刺史郭淮;又在救援南圍王平之時,與高翔、吳班大破司馬懿所率魏軍。所以,魏延自帶一軍,親攻隴右,應該無人能敵。

這時候,司馬懿是救呢,還是不救呢?只要司馬懿有動作,姜維也可以尋機破司馬懿。如果曹魏派軍支援,那麼又可以讓孫權出兵,繼續打合肥。能不能最終取勝不知道,但是,在魏延帶領下的蜀軍,一定會比諸葛亮帶領下的蜀軍更加的鋒利,機會總是有的吧。

只要取了隴右,再取關中就不難了。如果得了關中,那麼蜀漢就佔據了關中、漢中、蜀中三大產糧區,再加上隴右的資源。這時候,就可以跟曹魏拼發展了,只要穩住了,東出潼關,拿下曹魏腹地,是有機會的。

第二個辦法,就是諸葛亮不屑於使用的計策,離間計。

諸葛亮過於守正,而且道德品質過高,受到了嚴重束縛。魏延就不同了,取勝為主。所以,魏延完全可以藉助各種手段,諸如編歌謠,造讖言,送金銀給曹魏朝廷中的佞臣,極力挑撥司馬懿與曹魏朝廷之間的關係。

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曹操時期就已經非常忌憚司馬懿了,這時候再製造點流言,讓魏帝將司馬懿調走,那麼蜀軍就可以找魏軍開戰了。蜀軍跟魏軍打野戰,佔有優勢,只要策略上不再犯馬謖的錯誤,把魏軍打出關中,是有很大機會的。

當然,說了這麼多,魏延在姜維的輔佐下,能不能戰勝曹魏,一統天下呢?有這種可能性,但是,實在是過於微乎其微了。畢竟,曹魏人才濟濟的,換走了司馬懿,也許還會跳出一個更厲害的。曹魏實在太能守了,而且佔據了中原腹地,東吳無法破解,蜀漢照樣無法破解。最終,還是曹魏統一天下的幾率更大。


奕天讀歷史


這個問題的立足點在於,魏延和姜維都是後三國時期的名將,兩個人還有一個共同點,對北伐矢志不渝。而且,魏延的北伐戰術方法受制於諸葛亮,姜維受制於當時的朝庭。言外之意,就是沒有羈絆沒有束縛放手讓他們打。咱們就按照這個思路仔細分析一下可能發生的狀態和結果。


一,魏延一旦篡位,蜀漢政權將會變成軍人政權。

魏延是典型的軍人出身,是一個純粹的軍人。基於他的戰略思想,他會把政權的中心目標確定在北代上。因此,政府的各個層面的任務就是服務北伐。

但是,翻遍史書也沒有發現,魏延在治國上有什麼顯著的經歷和做法。任漢中太守時他的重心在於防卸曹魏的侵略而不是對漢中的治理。所以,他應該還會延用諸葛亮的治理方法,也就是說是曹隨蕭規。

那麼問題來了,魏延和文臣的關係一向不太好,如他和楊儀就勢同水火。還有就是,魏延有一個弊病,唯我獨尊,自以為是。如諸葛亮去世,蜀軍準備回撤時,他說:丞相雖死,我魏延還在,豈有因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魏延的這番話,透露出兩種意思,一,他的才能足以承擔起北伐大業。二,對諸葛亮的做法不滿意。

但是,魏延沒有想到,他這番話在別人的心中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取得政權後的魏延可能會有所收斂,但是,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如果真是那樣,這個政權是一個有著巨大隱患的政權。



二,魏延和姜維的強強聯合會濺射出什麼樣的火花。

魏延和姜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又有著同樣的出身,接下來他們一定會劍指曹魏。

他們倆人,會精心策化一場或幾場戰役,應該有幾場小規模的漂亮仗。一方面是給國內看的,另一方面,也是對曹魏方面的震攝。第三,他們也有這種能力,畢競都是沙場老將,在以往的經歷中也有許多不俗的表現。

但是,魏延有一件耿耿於懷的事,就是他的兵出子午谷計劃沒有實踐。依他的性格,在有幾場漂亮仗墊底的情況下,他仍然會想辦法嘗試一下。

有了姜維的配合,這個計劃成行的先決條件就有了,魏延兵出子午谷,姜維負責接應支援,看起來,這也是絕佳的搭擋。

如果,這個計劃真的能實行,魏延的政權真的就走到頭了。因為,它能成功。因為,他們的對手是沉著冷靜,同樣善出奇謀的司馬懿。他們會敗的很慘,魏延不可能回來了。

戰爭的勝利,人的因素最重要,這道理不錯。然而,還有許多其它因素來支撐才行。


一葉小舟168521774


對魏延本人有不同看法,這個人不但武藝高強,也有正義感,為蜀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但是由於對他一直採取懷疑的態度,得不到重用,最後迫使他做出了相反的舉動。

魏延在三國演義出場就使人感動,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行至襄陽東門,只見城上遍插紅旗,壕邊密佈鹿角,玄德勒馬高叫:劉琮賢侄,吾但欲救百姓,別無他念,可快開門。

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而來投,何得相距?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魏延不虧愛國將領,他是非常痛恨賣國賊蔡瑁之流,不但英雄,而且有政治嗅覺,對正統的劉皇叔表示敬仰。

到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兩人正鬥,關公背後黃忠馬失前蹄,跌下馬來,關公雙手舉刀:我且饒你性命,快換馬來廝殺。

又與關公交戰,黃忠為報答關公,兩次虛射,當黃忠回到敵樓,韓玄就要殺黃忠,責其通敵,喝令斬首。正要舉刀,魏延殺死刀斧手,大叫:黃漢升乃長沙保障,今殺漢升就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當眾共殛之。……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救了黃忠,投拜雲長。

魏延的正義感又一次得到表現,奇怪的是,諸葛亮一見魏延,就叫推出去斬之,連劉備都轉不過彎,諸葛亮居然說出荒誕不經的話,說魏延腦後長反骨。

雖然在大家的勸說下,魏延保住了性命,但在日後的作戰中,儘管魏延處處賣力,總得不到丞相諸葛亮的褒獎。特別是有兩次得罪了諸葛亮,一回諸葛亮覺得自己大限降臨,用迷信方法禳災,魏延不知,因軍情緊急闖入中軍報告,踏滅一盞燈,致使諸葛亮怒髮衝冠。

二次是六出祁山時,久不能湊效,魏延給諸葛亮獻計說,丞相你耗費許多時光,勝不了曹操,不如徑出斜谷,奇襲長安,打他個措手不及。從軍事角度講,魏延的辦法未嘗不好。但被諸葛亮頂了回去。

現在說如果最後魏延果真反了,結果怎樣?這裡有許多不確定性,倘魏延的計劃得以實施,或者三國最終的結局會是另一個樣子。


山谷大師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糾正一下,魏延並非“篡位”,其之所以反叛,完全是由於和楊儀的私人矛盾激化所致。假如魏延能擊敗楊儀,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即使在姜維的輔佐下,也是無法戰勝魏國的。因為魏延剛傲不羈的性格已經決定了他最終的悲情結局。

三國時期湧現出了很多英雄人物。他們有的屬於統帥型人才,如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等人;有的屬於將領型人才,如關羽、張飛、張遼之流。毫無疑問的是,魏延和姜維都屬於後者。馳騁疆場,衝鋒陷陣,戰勝攻取,殺敵致果是他們的強項,但是和睦上下,團結人心,運籌帷幄,應變將略就是他們的短板了。而魏延正是一個“政治智商”極低的人。

魏延早期就追隨劉備,立過很多戰功。劉備為漢中王的時候,就從眾多將領中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鎮守蜀漢北方要地,擔當方面重任。劉備去世後,魏延作為蜀漢武將中的佼佼者,繼續受到丞相諸葛亮的重用。資深位重,自然會產生驕傲情緒。魏延和諸葛亮因為戰略規劃產生了分歧。《三國志》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可見魏延至少是不尊重領導,搞不好上下級關係。不僅如此,魏延和同僚之間的關係也頗為緊張。“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高傲跋扈,大家都忍讓著他,只有丞相長史楊儀不服他,這就為魏延的反叛埋下了禍根。

再來看姜維。姜維本來是曹魏天水郡的參軍,於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時歸降蜀漢。諸葛亮在世時,對姜維十分器重,作為接班人進行培養。姜維也不負眾望,為蜀漢屢立戰功。然而他畢竟屬於外來將領,不容易得到後主劉禪的完全信任,也沒有足夠的資歷和權威來凝聚軍心。最後被排擠出朝廷,不得不屯田沓中以避禍。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遺令退兵回蜀中,命魏延斷後。魏延不服楊儀的調遣,率部截斷了蜀軍歸路。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都站在楊儀一邊。魏延眾叛親離,被馬岱所殺。此時曹魏的軍隊統帥是老謀深算、政治手腕極為高明的司馬懿,即使魏延不死,並且掌握了蜀漢兵權,在姜維的輔佐下,也萬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更不用說戰勝強大的魏國了。


棒槌襖襖


蒼茫大地回答如下:

一、魏延不可能去篡位,姜維更不可能去佐助他。

魏延是個武藝高強、頗有謀略的大將。劉備向有識人之能,他重用孔明、法正、魏延等,臨死前還叮囑孔明:馬謖志大才疏,此人不可重用。劉備讓魏延獨守漢中,可見其才。

魏延感激劉備知遇之恩,絕不會反叛。但魏延後來所做之事形同反叛。魏延因為與楊儀不睦,一心北伐,燒棧道、佔南谷口阻止北伐大軍南撤,最終身敗名裂,被夷三族。

重要的說三遍!魏延出發點並不是反叛!

至於姜維,從被孔明招降後,孔明與之實如父子、師徒,姜維真心付漢,一心想興復漢室,既便後主投降後,仍想復國,此等忠心可昭日月,怎會背叛蜀漢?

二、既便魏延、姜維聯手,也難一統天下。

A、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劉備發動夷陵戰役,劉備集團多年糾集的四海精銳喪失殆盡!地盤也大為減少,割據的荊南全失,上庸、房陵、西城亦失,天下地盤劉漢只佔十分之一。

B、孔明臨死前,向後主舉薦蔣琬、費禕,也證明孔明已知道短期內北伐無望。

孔明對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五出祁山而病逝五丈原,孔明已知北伐短期不可為,他不可能不瞭解蔣琬、費禕並不是北伐的激進派,他不舉薦魏延而舉薦他們,除了蔣費有治國之才外,還有考慮就是改變自己當家時蜀漢勞命傷財的大舉北伐國策,這《三國志》有明證,蔣費當家,對魏的大規模進攻幾乎停止了。孔明之才遠勝魏延,孔明有心殺賊、迴天無力,魏文長又能奈魏國何?

C、魏延姜維確是軍事奇才,可魏國也人才濟濟。

司馬懿、張郃、張遼、鄧艾、鍾會……都是足以和魏延姜維匹敵的奇才,即便是曹真,也夠蜀漢喝一壺的,文友們不要把《三國演義》當歷史解讀,蒼茫大地陪文友們背背《三國志》裡曹真的一段歷史:

孔明圍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漢。明帝派曹真都督諸軍屯兵郿縣,遣張郃攻擊孔明部將馬謖,大破馬謖軍。又收復三郡。曹真估計孔明此次兵敗祁山,以後出師必定要經陳倉,於是派郝昭、王生守衛陳倉,並加固城池。第二年,孔明果然圍攻陳倉,自然未果……不能因為曹真的兒子、官二代曹爽蠢豬一隻而貶低曹真!

張遼大鬧逍遙津,八百破東吳十萬,弄得江東小兒不敢夜啼,此等名將,不夠魏延喝一壺?

鄧艾和姜維多次交鋒,難分伯仲,不夠魏延喝一壺?

D、魏延、姜維只懂軍事,不懂政治,只是戰術家,不是戰略家。他們執權,只會窮兵黷武,最終只能加重蜀漢百姓負擔,導致蜀漢的速亡。

魏延姜維是軍事奇才,毋庸置疑,但如上文所述,魏國將才輩出,足以與他們抗衡,難有好果子吃。加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北伐的運輸成本奇貴,直接的後果就是蜀民面有飢色,一旦黃皓、閻宇輩在後方搞鬼,對蜀國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成功二字無從說起。

E、子午谷奇謀只是一廂情願的意淫勝局。

曹魏人才濟濟,魏延的所謂偷襲長安計劃一旦被識破,一萬兵馬必定被殲。即便偷襲成功,曹魏政權也不會灰飛煙滅,最多長安震動而已。你看赤壁大敗、漢中大敗、襄樊大敗,此三敗魏國傷筋動骨,但曹魏很快療好傷,這就像個億萬富翁,在股巿輸掉一千萬,雖是心疼,但只是皮肉之傷而已!


蒼茫大地顧煒斌


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替諸葛亮指揮繼續北伐,我的認為是他難以戰勝魏國。但是,蜀漢的局面要比姜維的時候好得多。

魏延是蜀漢中後期的第一名將。他的軍事能力是當時蜀漢最強的。他在諸葛亮北伐後,一直和楊儀最為諸葛亮的左右手使用。魏延的官職、爵位在蜀漢是僅次於諸葛亮之下的。諸葛亮在軍事上,一刻也離不開魏延。由於過於依賴魏延,諸葛亮一直不想讓他離開自己的掌控。在多次北伐中,魏延一直作為諸葛亮的前部,浴血奮戰。

但是,魏延在劉備的時候就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是為蜀漢防守北大門的方面大員。在劉備的北伐佈置裡,魏延不僅僅是個地方官員,他是劉備這一支出兵秦川的北伐軍的前鋒。在他的後面,還佈置了張飛、馬超的兵馬作為後援。一旦北伐開始,魏延將是第一個出兵的將領。

可惜,後來因為東吳敗盟,《隆中對》破產。劉備轉變了用兵方向,陸續把兵力調往東方,發動了夷陵之戰。這使得魏延的任務變為了防禦為主。

不過,劉備在生前一定和魏延探討過北伐的方略。那個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應該就是劉備和魏延和議的結果。但是,等到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的軍事能力差距太大,而且性格不同,他終於沒有采納魏延的建議,使得魏延的希望落空。

而且,諸葛亮為了防止魏延獨立行動,破壞自己的方略,很少放魏延獨立行動。唯一一次魏延的獨立行動就是魏延和吳懿一起西入羌中。魏延率領一支輕騎,攜帶大批的蜀錦財物,聲東擊西,調動曹魏郭淮部,趁虛進入羌中。在短短一段時間裡,魏延就建立了一支上萬的騎兵。然後,他在陽溪一戰,大敗曹魏名將郭淮,順利回軍,取得了對曹魏的難得的勝利。

魏延擁有超卓的軍事能力,但是與諸葛亮戰略戰術思想不合。再加上諸葛亮對他的使用也不合他的心意,所以,他一直埋怨諸葛亮膽怯,說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等到諸葛亮死時,魏延認為自己等待多年的機會到了。當費禕來試探他的態度的時候,魏延直接表明要接替諸葛亮指揮,繼續北伐。可惜,他的政治能力太差。最後,他被楊儀所殺,全族被滅。

我們可以從諸葛亮死時到魏延死時這一段時間的蜀漢的情況,可以作出以下的推斷。對魏延如果能夠順利接管諸葛亮的權力後會發生的一些情況。

一、魏延不會撤軍,他會繼續和司馬懿打下去。

我們從魏延和費禕的談話裡看出來,魏延是不贊成撤軍的。他的意思是讓丞相身邊那些文官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川,自己繼續統帥軍隊北伐。

那麼魏延接管軍隊,就會對人員和軍隊部署進行更換。在這一方面,魏延也和費禕說了自己的意見。可惜,費禕已經接受諸葛亮的密計,已經不再聽從於魏延。因此,他嘴上答應魏延,但是找了藉口跑掉,出賣了魏延。

我們從蜀漢軍隊主力的撤退情況可以看出,一是楊儀等人軍事能力太差,而且對魏延極為懼怕,因此撤退得十分匆忙。以至於連糧食和絕密的軍事圖書都丟棄了。二是,魏延更換的將領肯定是大部分的諸葛亮的帶兵將領,這才會引起眾怒,大家一起拋棄了他。在這中間,費禕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魏延會採取積極的行動與司馬懿交鋒。

我們看到,魏延在接管軍隊後,首先要改易軍隊的將領。這意味著魏延會採取和諸葛亮完全不同的軍事行動。

蜀軍中不是沒有人才,將才,但是都被諸葛亮因為不合心意棄置不用。而魏延對軍隊的將領瞭如指掌,何人可用瞭然於胸。為了將來的軍事行動,魏延會提拔任用那些真正的將才。這樣,蜀軍的戰鬥力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魏延在和司馬懿對峙中,一直駐紮在最前線。史書中記載,他的大營突出在蜀漢主力前十里的地方。他對司馬懿的佈陣可以說是十分了解,在他的心中,已經對如何打敗曹魏軍隊有了謀劃。他一旦接管軍隊,就馬上會把計劃付諸實施。

三、魏延會在短時間裡給曹魏以很大的打擊,佔有優勢。

魏延接管軍隊後,他會按照他的方案行事。魏延的軍事能力遠強過郭淮,而郭淮的水平略勝過司馬懿。因此,在短時間裡,魏延將會抓住他發現的司馬懿的漏洞予以沉重打擊。

魏延用兵能用奇。司馬懿在不知道諸葛亮死的情況下,來不及改變防禦部署,再加上長期的對峙,軍心懈怠,會讓魏延一舉擊潰,遭受巨大損失。

但是,我們從司馬懿的用兵來看,司馬懿用兵也是十分謹慎的。他的防禦雖然是以諸葛亮為主,對於諸葛亮有輕慢之心。但是,他不會留下太大的漏洞的。

我們可以看史書上說的,司馬懿的營寨連環佈置,是一個連綿的防禦體系。即便是魏延突破了前面的防線,後面的防線依然可以繼續防禦。

因此,據我的判斷,魏延最可能採取的辦法就是出奇兵穿插包抄,與正面軍隊相配合夾擊魏軍。他企圖在成半圓形包圍防禦蜀軍的曹魏防禦體系中撕開一個缺口,將曹魏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但是 這個軍事行動的難度很大。以諸葛亮訓練的蜀軍是無法達成的。因此,雖然魏延能夠在開始的時候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給司馬懿以打擊,最終也難以打破司馬懿的防線,只能被迫撤軍。

四、姜維在當時資歷太淺,但是能夠成為魏延的得力助手。

魏延撤軍後,將面臨一個很複雜的政治局面。而魏延只是個軍事將領,政治頭腦欠缺。在政治上,諸葛亮的丞相府依然佔有優勢地位。他們依然壓制著劉禪,行使著諸葛亮的權力。

而魏延是忠心於劉氏的,他會和劉禪達成一致,形成政治上的統一戰線。這樣,蜀漢將產生新的格局。

姜維的資歷太淺,在魏延死後,他前面還有吳懿、王平、蔣琬、費禕這些人。所以,他根本就幫不上魏延多少。不過,魏延和姜維兩人都是忠於劉禪的,他們在劉禪的指揮下,會在軍事上達成一致,共同北伐的。

姜維的軍事能力不如魏延,但是他比魏延更喜歡用險用奇。這樣,姜維會是魏延的得力助手。魏延多年的計劃會順利實施。這樣,曹魏方面會永無寧日了。

結語:

如果魏延不是死於內訌,他會接管蜀軍的軍權。在他的支持下,劉禪會拿回本該屬於自己的君權。這樣蜀漢的政局會為之一變。在劉禪的支持下,魏延將成為伐魏的主將。

魏延將按照他的眼光,選拔任用人才,蜀軍將很快擺脫過去那種衰敗頹廢的局面。蜀軍將煥然一新,戰鬥力倍增。加上姜維等一批新起的將領幫助,魏延將會給曹魏帶來極大的麻煩。在他的指揮下,會給曹魏極大的打擊,很可能會拿下關中,和曹魏對峙於潼關,為將來的蜀漢政權打下更好的基礎。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不可能的!魏延和姜維靠的是什麼法寶和能力能打敗強大的魏國?支撐點保障的核心力是什麼?把這個弄清楚整明白你就知道能戰勝魏國不能戰勝魏國了!至於其他的任何廢話就不用再多說了!






人間正道陳德立


糾正問題裡一個小錯誤,魏延針對的是楊儀,不是想篡位。不過魏延要是真的成功了,那對蜀漢來說絕對是災難。

諸葛亮臨死前,命令楊儀率大軍撤退,魏延斷後。魏延對此安排不服,認為諸葛亮死了應該由自己接管大軍,繼續對魏作戰。然而魏延奪取軍權的圖謀卻遭到了失敗,他一怒之下乾脆起兵攻打楊儀,結果兵敗身亡。結合楊儀和魏延兩個人關係不好看,魏延此舉並非是想篡位,僅僅是針對楊儀個人而已。不過魏延要是真的擊敗楊儀掌握了蜀漢軍權可不是什麼好事。

首先,魏延的能力不夠。

很多人認為魏延提出過“子午谷計劃”,這證明魏延有戰略眼光。然而“子午谷計劃”僅僅是《魏略》上的說法而已,《魏略》關於蜀漢的記載一向以不準出名,《三國志》裡僅僅提到魏延每次北伐都想自己帶兵單獨行動而已。

諸葛亮不願意讓魏延單獨領兵的原因也很簡單,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以“勇猛過人”出名,沒有提到他善於統兵。魏延也極少有單獨統帥大軍作戰的機會,只有建興八年,魏延和吳懿等人率軍入西羌,擊敗了郭淮等人。因此魏延更多是一員猛將,在統帥大軍上並無太多表現。


這一點也可以從魏延起兵攻打楊儀也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在去世前已經明確對後事做了安排,而他又掌管蜀漢軍政大權多年,在蜀軍中威信很高,蜀軍大部分人都已經接受了諸葛亮的安排。這個時候魏延跳出來蜀軍上下願意跟著他乾的人不多。然而魏延卻一味蠻幹,結果王平在兩軍陣前一喊話,他的手下就都跑散了。很明顯魏延做事根本不深思熟慮,並非一個合格的統帥。

其次魏延脾氣不好,並不適合掌握大權。

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性矜高”,和同僚關係極差。所以在魏延起兵以後,蔣琬、董允等人都支持楊儀而不是魏延,由此可見魏延人際關係之差。此外在諸葛亮活著時,魏延就敢在軍務會議上拔出劍來威脅楊儀。要是由他來掌握軍權,對別人更不會客氣,一言不合就可能殺人。這樣一個人掌握蜀軍軍權,那肯定是人人自危,蜀漢勢必陷入內亂。

所以魏延如果真的掌握了蜀漢的軍權,那麼對於蜀漢來說肯定是一個大災難,估計很快就會陷入內亂而滅亡。


不沉的經遠


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最終病逝於五丈原,在諸葛亮臨死前,擔心自己死後無人能制衡魏延,於是留下一計,命令馬岱和楊儀在自己死後除掉魏延,諸葛亮一死,魏延就被馬岱斬殺,魏延的死十分令人遺憾。魏延是蜀國後期不可多得的將領,他鎮守漢中期間,沒讓曹魏越過一步,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這樣的神奇戰略,且不論子午谷奇謀的勝敗與否,光是魏延能提出這樣的構想,足見魏延在軍事上的天賦,魏延死後,使得本就缺兵少將的蜀國人才匱乏,這也導致了蜀國最終的滅亡。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傳人,繼承了很多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多次進行北伐,在和魏國名將鄧艾的較量下,姜維也是勝多敗少,要不是劉禪最終選擇投降,以蜀國的天險,魏國能否攻破蜀國也尚未可知。在投降魏國之後,姜維還策反了鍾會,要不是有人洩露了消息,姜維很可能復興蜀國,由此可見,姜維的軍事才能不在鄧艾之下,魏延死後,只有姜維一人苦苦支撐,要知道,他面對的可是鄧艾和鍾會的二人組合,這二人都是當時魏國頂尖的將領。

但是,蜀漢在三國之中最為弱小,夷陵之戰後,蜀國元氣大傷,根本無法和曹魏以及孫吳抗衡。為何曹魏屢次戰敗,卻能在短時間恢復國力,而蜀漢一旦落敗,就會元氣大傷,這和曹魏的屯田制度有很大關係,屯田制度保證了曹魏的農業發展,因此雖有大的損失,卻能在短時間恢復,因此要想戰勝魏國,蜀國國力上難以支撐,加上庸主劉禪寵幸宦官,毫無大志,只能偏安一隅,即使魏延和姜維聯手,也難有作為。



滄海眾生


我之前的問答應該分析過魏延是蜀漢的忠臣,其不會篡位,所以這個應該應該是魏延不死,有姜維、魏延能否戰勝曹魏!

不可否認魏延是三國後期不可多得的武將之一,這點從魏延鎮守漢中多年沒讓曹魏越過漢中一步。且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便提出“子午谷奇謀”這樣奇略,我們姑且不論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因為在這裡無論像素怎麼說,在大家老多《三國演義》的前提下都會先入為主說不可行。但魏延能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構想,就足見魏延的軍事水平,雖說比不上諸葛亮,但也相差不遠矣。

可以說魏延的死使本就缺兵少將的蜀國更加人才凋零,這也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說完了魏延,我們在來說說諸葛亮的傳人姜維,姜維這個人雖在三國名將裡排名不那麼靠前,但其本身還是繼承了諸葛亮諸多的軍事思想。而且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的多次進行北伐中,並且在和曹魏的多次較量中,姜維勝多敗少。

其實若不是最終劉禪選擇投降,以蜀漢之天險,曹魏是否順利攻下蜀漢尚未可知。


而且在劉禪投降後,蜀漢已亡的前提之下,姜維還能空手套白狼成名策反了鍾會。若不是被人走漏消息,還是有可能復興蜀國。


以上所論,有軍事之才的魏延與繼承諸葛亮衣缽的姜維加持,不敢說能滅了曹魏,但是憑藉二人之能與蜀漢之天險阻擋曹魏還是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