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览和张郃同时向曹操投降,为何张郃得到了重用,而高览默默无闻呢?

密探零零发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名将如云。其中雄踞河北的袁绍手下有这么几位将领名气较大,分别是“麴义、淳于琼、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吕旷、吕翔……”

麴义战胜过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是袁绍早期的头号大将。淳于琼则和袁绍、曹操曾经都是西园八校尉,起点很高。后来有说书人整理袁绍麾下将领,提出来了著名的河北四庭柱之说,把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称之为四庭柱,于是这一朗朗上口的称号就广为熟知。

河北四庭柱中,颜良文丑不用多说,虽然这二位堪称麴义之后袁军阵营的头两号大将,但是无论在正史还是演义中,都成官渡之战中曹操的经验包。颜良明确记载是关羽所杀,文丑则是死于乱军之中,是否关二爷所杀存疑。

下面重点说说张郃和高览。

官渡之战后期,颜良文丑已阵亡,袁绍派淳于琼守护粮草所在地乌巢,结果被曹操所破,淳于琼也被曹操所杀。袁绍听到消息后,认为袁军势大,就算曹操率领精兵攻破乌巢,但是要是自己能同时攻破派出大量精兵的曹操大本营,让曹操回不去这一仗自己也算胜利。

于是袁绍派出张郃和高览率领大军猛攻曹操大本营,打算以功对攻。

没想到曹操虽然不在大本营,但是留下的是荀攸贾诩这样的谋士和曹洪这样的亲信大将。张郃和高览一时半会功不下来,这个时候曹操攻破乌巢的消息传来了。

建议袁绍攻打曹操大本营的谋士郭图这个猪队友这个时候慌了,于是为了逃避责任,郭图把黑锅扔到了张郃高览作战不力身上。

张郃高览二人十分气愤,于是自己烧了攻城器械,投降曹洪。曹洪这个时候,觉得这是诈降,还不敢接受。气的荀攸大声说:这两人是袁绍不能用而来投降的,还怀疑啥?

乌巢的粮食没了,张郃高览也投降了,袁绍军心大乱,这才被曹操一鼓作气击败。

战后曹操封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张颌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一看都是一个水平的待遇。

绍将张郃、高览烧攻橹降,绍遂弃军走。郃之来,洪疑不敢受,攸谓洪曰:“郃计不用,怒而来,君何疑?”乃受之。

但是后来张郃却深的曹操信任,依然带兵活跃在战场上,甚至在三国时期都以曹魏一方主将身份和诸葛亮打的有来有回。

但是高览却消失在历史之中。其实不仅仅是高览,袁绍麾下投降曹操的还有吕旷、吕翔、焦触、张南、马延、张顗等等将领。

但是这些人在投靠曹操后同样被封为列侯,后来没有了消息。

其实对于敌方降将,一般不会重用才是常态,像张郃这种被重用的也是久经考验最后才成为曹魏大将的。


其实高览作为和张郃齐名的大将,其战略武艺应该和张郃齐平,但是不同于张郃还想更进一步,高览等人更有可能的是投降后避免曹操怀疑,早早交出军权,做一个富家翁去了,所以高览和吕旷、吕翔、焦触、张南、马延、张顗……都消失在历史记载之中。

但是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觉的这些降将也得露脸啊,更何况配角的名字不够用了。于是这才引发了高览偷袭刘备,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而吕旷、吕翔二人则是带兵攻打在新野的刘备,结果成了徐庶献给刘备的见面礼。

而焦触、张南、马延、张顗在长坂坡露了一面,后来死于赤壁大战,分别成了韩当周泰和甘宁的升级经验包。

所以说,不是高览名声不显,而是高览和张郃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比起张郃选择的生死难保的战场,高览选择了平淡的人生,谁又能说他过得不好呢?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张郃、高览同时投降曹操,为啥张郃得重用,高览却默默无闻?



张郃、高览投降曹操后,张郃封偏将军、都亭候,高览封偏将军、东莱侯,两个都是副军职加侯爵。这说明至少在当时,曹操并没有偏待那一位,至于后面的事,就看张郃、高览机遇、本事、表现如何了,这时是建安五年(200)但是,就在不久后的穰山之战中,张郃、高览二人配合,在一条山沟里,一前一后堵截刘备,高览命运多舛,被从阵后杀到的赵云一枪刺死,张郃则有惊无险,赵云因厮杀多时,精力、体力消耗很大,打张郃耗时三十合,张郃不太情愿地败走,没伤性命,也没带伤。不过,这一战张郃、高览把守重要隘口,却放跑刘备,肯定会受到斥责,高览上路早走一步,这顿训斥也只有张郃担当了。



可能有说法,这是《三国演义》中情节,高览实际不是赵云杀掉的。是,这是罗先生艺术创作,不过,高览的历史记载,本身生卒年不详,按照罗先生描写三国人物惯例,虽有部分移花接木,但凡被秒者,一般就在被秒前后,去阎王爷那报到了。因此,基本可以肯定 : 不管是不是赵云杀掉,高览都在穰山之战前后,死掉可能是事实。而穰山之战,发生在建安六年(201)左右,就是说,高览投曹操后,实际只生存一年多,而张郃死于蜀汉建兴九年(231)。



换句话说,张郃投曹操后,还存在了三十多年。作为“四挺柱”,颜良、文丑压制那么多年,高览排老幺,心中早憋一口恶气,只是自己人又不好说,如今关羽搬走两座大山,自己又投靠新主人,高览肯定不想默默无闻,而想建功立业,一鸣惊人,有所表现,可是天不与寿,高览有啥办法?只能按照阎君安排,在另一个世界,干一些人世间无法了解的事。可张郃三十年,即就是退休养老,史书也得记载,罗先生也得费点笔墨,何况张郃还在巴西战张飞、升任四方将军、在街亭大败马谡……这些牛逼事,高览怎么能比呢?这真应了一句话 : 人比人,活不成,骡子比马驮不成。



需要说明的是,张郃后期被重用,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明帝曹睿,在曹氏家族名将凋零,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兄弟等,都陆续去世,五子良将的张辽、徐晃、乐进等也都一个个离世,能用的将领,几乎无人,深深感到 : 军权集中于司马懿一人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明帝曾经征求陈群意见 : “蜀未平而张郃死,将若之何”?陈群回答 : “张郃诚良将,国所依也”。曹睿最后提拔张郃为车骑大将军,成为军队的二把手,用以平衡、牵制司马懿的目的非常明显,然而,木门道一战,张郃命归黄泉,曹睿眼看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儿子幼小,司马懿军权独揽,却无可奈何,



景初三年(239)正月,曹睿继父亲之后,第二次托孤司马懿,当然,开始还有大将军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当时只有让八岁的儿子曹芳,抱着司马懿脖子撒撒娇,希图摧醒司马懿良心发现,那时,司马懿也确实没有篡位之心,然而,十年以后,各种外部条件变化,司马懿就不是十年前的司马懿了。(618)


流誉后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解答。


高览和张郃智勇双全,都是我比较敬佩的武将。当高、张二将弃袁绍转投曹操时,曹操听到消息后,还说出了褒奖二人的话: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对于人才曹操极尽拉拢,但曹操也是个有分寸的人,他也是严格按照军中程序封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作为降将,寸功未立,曹操能给出这样的待遇,实属对二人高看一眼。可后来,大家怎么觉得张郃出镜率极高,也就是大家所认为的张郃受到了重用呢?反观高览一直默默无闻,出镜率极低,是不是被曹操“雪藏”了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说出我的看法:

张郃职位升迁、受曹重用不足为奇。


我们先谈一下张郃职位升迁的过程,投降初始,张郃被封为偏将军,偏将军到底是什么官呢?大家来看一下:

“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偏将军官名始于春秋,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三国均置,属第五品。”



由此可见,偏将军并不是军中高官。后来,荡寇将军张辽因合肥之战立功被升为征东将军。运气加实力,张郃成功补位荡寇将军,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职位?

“东汉末始有此名,属“杂号将军”。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显而易见,荡寇将军比偏将军从名号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再后来,曹丕即魏王后,张郃被加封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爵位。曹丕称帝后,又封他为鄚侯。曹叡执政期间,张郃被加封为征西车骑将军,我们再来看以下这个职位如何?

“车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汉制,金印紫绶,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东汉末年开始成为常设的将军官名。”

由此看来,张郃的职位又一次得到了升迁。张郃能够从偏将军做到车骑将军这样的高位,与曹魏政权对他的重视有关,更与他自身的能力密不可分。张郃为曹魏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参加的重大战役有白狼山之战、天柱山之战、巴西之战、汉中之战、江陵破吴、街亭之战等。张郃位列曹魏五子良将,他实战经验丰富,通晓经学,品德高尚,这样的下属岂有不重用之理?



高览默默无闻?绝非曹操弃用,而是另有他因。


高览和张郃一同投降曹操,他们均被加封为偏将军。曹操对他也很重视。后随曹操出征汝南,率军伏击刘备时,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

对于高览一枪被赵云刺于马下,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高览立功心切,把心思全放到刘备身上了。

二、赵云马快枪急,他的突然出现,让高览的大脑处于真空状态,一下子懵了。

高览之死,纯属意外。高览英年早逝,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借此造就他不被曹操重用的假象。



总结:


高览、张郃一同投曹,均受到重用。可命运无常,战争残酷,造就他们不同的人生际遇,令人唏嘘不已。


文:小司马讲史 图:来自网路与站内,侵删。



小司马讲史


高览和张邻虽然向曹操投降的时间是一样的,但其他方面却有更多的差别,因而曹操对他们区别对待也是情理之中。

一,高览武功不及张邻,高览与张郃在武功上相比,应是逊于张郃,虽同样与颜良、文丑、张郃被后世并称为“河北四庭柱”,也曾在官渡之战中与许褚、徐晃大战而不分胜负。但总体不如张郃。如张邻可以在赵云手下走二十多个回合, 但高览却被赵云一枪秒杀,虽是出于仓促之间,但高览的应急能力也差些。

二,早逝。高览虽与张郃同时投降曹操,但却比张郃去逝早很多,说起来,高览的运气真的不好,他在刘备败走荆州时,奉命追杀刘备,他三合斩了保护刘备的刘辟,正欲擒拿刘备时,赵云从旁一枪刺来,高览躲避不及,被赵云一枪刺死。高览早死,应该是他声名不显的重要原因。

三,不擅权谋。高览武功高强,但他属于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将,而张郃,虽然也是武将,武艺高强,骁勇善战,但同时也极富谋略,反应也很敏锐,陈寿说他“以巧变为称”。官渡之战时,曹操率兵夜袭乌巢,张郃劝说分兵相救,袁绍却听谋士郭图的建议,攻打曹操老营,最后大败而归,张郃了解袁绍和郭图为人,建议高览与自己共投曹操。

三,社会关系。高览可能是河北高家氏族的旁枝,虽然高览不曾受过高家本家的庇护,但是以曹操那种多疑多虑的性子,不中用,高览也是有的。而张郃纯粹出身草根,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萍风竹雨123


张颌和高览同为河北四庭柱,同是在淳于琼战败后投降的曹操,为何高览默默无闻呢?

答案很简单,高览死得太早。

高览,字元伯,河北名将,本属袁绍部将,后官渡之战淳于琼被曹操击破,与张郃一同投降曹操,被封为偏将军,东莱侯。张颌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在当时待遇基本一致,在那个关内侯烂大街的年代,这两位所封的候小的可怜。

在三国演义中,高览在官渡之战中与许褚,徐晃大战,不分胜负。可以看出高览是员猛将,不负河北四庭柱之名。而后来导致题主认为高览默默无闻的原因是,高览早在曹操征讨汝南之际就已经阵亡了。



高览随曹操出征汝南,率军伏击刘备,三合斩刘辟,正欲擒刘备,却被赶来的赵云一枪刺于马下 。而此时曹操手下猛将如云,战将千员,在三国演义中对于高览之死也是一笔带过。

而张颌,却活到了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之际,成了曹军之中威望甚高的征西车骑将军,更是经历了汉中之战,江陵之战,街亭之战。最后被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个LYB合谋搞死,两人各取所需,可怜张颌一代名将死的憋屈。


爱尚宠物家


高览和张郃当年同为袁绍大将,后二人也在官渡之战一起投降了曹操,但二人的命运也由此大相径庭,张郃深受曹操器重,位列“魏五子良将”之一,而反观高览,却是默默无闻,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是为何呢?

正史上关于高览的记载极少,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高览最后的结局是怎样,反倒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给了高览一个结局,不过并不光彩(被赵云一枪刺死)。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信不得。那高览究竟为何不得重用呢?其实我们从史料中还是大致能够猜测一下的。

关于三国的史料主要依据的还是陈寿的《三国志》,陈寿他是一位惜字如命的史学家,因而没有价值的事情他一般都不说,而高览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单独的传记,只是在描述官渡之战时对他稍有提及,而我们从这段史料里只能得到两个信息:

  • 第一个,高览是袁绍的部将;

  • 第二个,高览和张郃一起降曹了。

这说明啥?说明高览并没有其他值得记载的事情,既没有他大致的个人经历,也没有他有啥值得炫耀的战绩,而反观张郃就不一样,其在跟随袁绍时的经历及战绩均有记载。换句话说,高览能力不行,根本就不能同张郃相提并论,这当然就得不到曹操重用了。

至于说高览是“河北四庭柱”之一,这个说法其实是源自《评话三国》,而《评话三国》也是民间艺术作品,因而可信度并不高。


混沌聊史


高览和张郃一起出现于《三国志》时在乌巢之败以后两人率军投降曹操,不过后来高览就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而张郃却一路高升。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应该说降将默默无闻是常态,像张郃这样得到重用的是少数。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各种势力有兴起有消亡,文臣武将也因为各种原因常常转换门庭。像曹操手下外姓武将里最顶尖的五子良将里就有张辽、张郃、徐晃是归降而来,刘备手下的马超、黄忠、王平、吴懿、姜维等人是降将,而东吴也有太史慈、甘宁等人是降将。

这么多的降将出现在《三国志》里,未免给人降将很受重用的感觉,其实不然,大部分降将在改换门庭之后就悄无声息了,能出人头地的只是少数。像曹操灭吕布以后,吕布的部将投降的就有张辽、臧霸、侯成、宋宪、魏续等人,除了张辽、臧霸后来有事迹见于《三国志》之外,其他人就此消声灭迹。而袁绍手下归降曹操的也不止张郃和高览两人,其他还有吕旷、吕翔、冯礼、焦触、张南、审荣、马延、张顗等将,这些后来也大多不见于史书。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既然在军阀混战期间武将投降是家常便饭,又有谁能放心使用降将呢,能得到重用的才是极少数。像曹操军中掌握兵权的,始终是以夏侯家和曹家的人为核心,五子良将仅仅是外姓将军里的顶尖人物,和夏侯渊等人相比始终差着一截。而五子良将里最早出头的于禁,也是一直跟随曹操,不是后来归降的武将。张郃等人也是长期为曹魏服务,慢慢才取得信任的。

所以很多降将都是被封了一个官职以后就供了起来,曹操不会真的加以重用,只有极少数人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曹操的赏识。张郃在归降曹操时曹操就说:

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可见早就对他很赏识,所以有出头的机会。

而高览在归降曹操以后,可能因为能力有限所以曹操不用他,可能是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也可能因为死的比较早所以名声不显,总之他和大多数降将一样,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不沉的经远


在高览好和张郃一起投降曹操后,曹操对待他们二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一方面张郃得到了重用,在小说中的表现非常惹眼,而另外一方面高览却从此默默无闻,很少提起,因为这些反差让人们产生了很多疑问,究竟为什么高览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呢?



有的人认为是高览在作战实力方面不如张郃,其实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张郃和高览、颜良、文丑当时被称为河北四庭柱,可见他们四人都是有作战实力的,所以认为高览因为战斗力不行而没有得到曹操重用的可能性没有什么说服力。而从两人的门第出身来看就可以明显感到差距了。虽然战场上能不能打仗和出身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是否可以得到重用就和出身有关。例如刘备,虽然他后来成功了,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像刘备那样出身又可以成功的屈指可数,刘备原本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就因为这个出身问题一直被羞辱,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中,出身有的时候就决定了一切。



而张郃恰巧就是名门之后,所以曹操自然高看他一眼,后来张郃也开始为曹操卖命,关于张郃的描写在小说中比较多,而其他被降的将领都表现平平,没有什么战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被降的将领可信度不高,曹操本来就比较多疑,对于这些降将他不怎么放心,所以重用了张郃一人已经算是“破格”了,曹操自然不会再重用其他人,而给自己增加担忧。



张郃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后在征战中表现的十分突出,甚至还曾经作为主将和诸葛亮一方抗战,反观高览和吕旷等人却都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所以不是高览太默默无闻,而是张郃过于耀眼显得他们都太过平凡。



另外高览等人其实很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们深知无法得到曹操的信任,所以在被降之后根本也没想有多大的作为,可能只希望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即可,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高览等人可能会直接交出兵权,然后去安然度日。当然在小说中,高览是被赵云用枪刺死的,但是毕竟三国演义是小说,高览的出场和离世都可以按照作者的构思去完成,而现实中高览的结局可能和小说完全不同,只不过现在关于高览的史料记载不多,所以无从考证。


紫禁公子


从投降曹操到高览战死,这段时间里曹操对二人的使用差别甚微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多数时间里是把高览和张郃作为一对搭挡来使用的。基本上是以张郃为主,高览为副。即使各自带兵,也是在战场上互相配合的。

可见,在两位大佬的心中,高览和张郃的能力相当、互补性强,在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上是不相上下的。

众所周知,他们是在官渡之战时被迫投降曹操的。当时乌巢粮草被烧,袁军大乱但实力尚存,他俩害怕袁绍问罪便率部临阵倒戈。此时,曹操实际上是心存疑虑的,但自信自己能够让他们归心,坦然接受他们的投降。

……夏侯惇曰:“张、高二人来降,未知虚实。”操曰:“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遂开门命二人入。二人倒戈卸甲,拜伏于地。操曰:“若使袁绍肯用二将军之言,不致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遂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二人大喜。

他们刚一投降曹操,都被封侯拜将,没有丝毫差别。

紧接着,“张郃、高览请为先锋,操从之。”

仓亭之战时,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他俩也是各领一队。

操然其计。左右各分五队。左: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一队曹洪,二队张郃,三队徐晃,四队于禁,五队高览。

高览战死时,是与张郃一起在围杀刘备,还是被曹操同等使用的。

当先大将,乃是张郃,大叫:“刘备快下马受降!”玄德方欲退后,只见山头上红旗磨动,一军从山坞内拥出,为首大将,乃是高览。

可惜的是,高览被赵云从身后突袭,“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高览死前,只来得及看到杀死自己的人是赵云。与颜良的死何其相似,战场上开小差的确是致命的!

高览是否不如张郃

赵云能够秒杀高览(有事起仓促的因素在内),却用了三十多个会合才将张郃击败。很多人都会觉得高览不如张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天龙八部》中有“南慕容,北乔峰”的说法,虽然名气差不多,但从实战来看,乔峰明显要比慕容复强。同样,颜良、文丑、张郃、高览四人合称“河北四庭柱”,能力水平也是存在差异的。排在最末的高览应该要比其他三人差一些的。

再从真实的历史来看,《三国志》给张郃立传,却没有给高览立传,至少说明高览没有张郃官大、也没有张郃出名,或者说有没有高览这个人。恐怕所谓的“河北四庭柱”只是罗贯中先生拼凑出来的!

结论

从演义来看,曹操对高览和张郃都是同等重视的。高览降曹不久后便战死,再没了立功表现的机会,而张郃却很长寿,随曹操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官也越做越大。


实史求是


不光高览,君不见袁绍的降将里出名的就是张郃,君不见吕布的降将里只有张辽混出头了,君不见西凉马超的降将里就出了一个庞德。曹操一生唯才是举,只要是人才不管你以前干啥,全部重用。曹老板手下人才极多,能在这群精英中留下名号的,那是何等的豪杰。张郃跟高览一起带兵一起投降,二人的能力就一样么。吕布手下还八健将呢,还八个张辽啊。拿宕渠之战来说,张郃被张飞打的大败,率十余人逃回汉中。可张巧变也不是浪得虚名,胜有胜的打法,败有败的打法,见缝下蛆,提前把当地的老百姓都迁走了。给三爷恶心的啊,这骚操作在魏国也就是张郃能玩了。至于高览之流的,封个侯爵,给点钱粮养活他就是了,大魏国人才济济,高览这种水平的真的不算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