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清代的知府是多大的官,知府衙門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員配置?因為短短的幾句話並不能說清楚,所以本文就來仔細說一說清代的知府和知府衙門,主要分為三大塊內容。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一、府的設立

  自唐代始,便於京都之所在地設“府”,其都督所在州亦稱府,為縣以上的行政區。至宋代,以州升府之地漸多,府才確定為縣級以上之行政區,而原設立州則降與縣同,皆隸屬於府。清沿明制,各省下分設府,為承上啟下之行政機構,在司、道的領導下,轄以州、縣。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清代府的設置在不同時期各不相同,有一個增改裁併的過程。按《光緒會典》卷四的記載,全國共設府一百八十五個,即:奉天府尹屬二、吉林將軍屬二、直隸省十、山東省十、山西省九、江蘇省八、安徽省八、江西省十三、福建省九、浙江省十一、湖北省十、湖南省九、陝西省七、甘肅省八、新疆屬二、四川省十二、廣東省九、廣西省十一、雲南省十四、貴州省十二。

  若是加上臺灣省三府,則共設府一百八十八個。至光緒、宣統年間,奉天、吉林、黑龍江、新疆建省,四川、雲南改土歸流,則全國除臺灣未計外,設府已增至二百十五個。

  二、知府及其佐貳官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清代於各府設知府一人,為府的地方行政長官,掌一府之政令,秩從四品(初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按清代官制,各省知府例由京察一等記名之翰林院侍讀、侍講等,內閣侍讀、給事中、御史及各部、理藩院郎中、員外郎,順天府、奉天府治中、鹽運使司運同、府同知、直隸州知州升任。知府例應升各省鹽運使及各省道員。

  清代定製,將全國各府按“繁”、“難”、“疲”、“衝”四字分定等級,化為“最要缺”、“要缺”、“中缺”、“簡缺”。各府按缺定“請旨缺”、“題報缺”、“調補缺”、“留補缺”。各應升、應補之官員,亦按其考核等第,分缺擬補。

  知府總領各屬縣,凡宣佈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等一切皆為職掌。知府的佐貳官有通知和通判。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我國封建社會,凡主管一事而不受予正官之名者,則稱之為“知某事”,此制度始於宋太祖,時宋太祖為杜藩鎮之弊而派朝臣赴各州以代刺史,名為知州。後相沿此習,以府之主管官為知府,其副者稱“同知”,為知府之佐貳。通判與同知二字意義相近,宋代初設通判時,名為副職,實際上職權與知州、知府無別。明代於府下設通判,與同知共為府之佐貳,清代亦如此。

  清制,府同知、通判分為兩種,一種為府的輔佐官,由同知與通判分理府內之政務;一種是分派專管地方之同知、通判。凡隸於省的,為各省直隸廳長官,職如各府、各直隸州之制;隸於府的,為一般散廳的長官,職如縣,而品級相同。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府同知為正五品官,在公文上稱“丞”,尊稱“司馬”,外府通判為正六品官,尊稱“別駕”。府同知、通判的設置情況並非定例,一般遵循量事置員,一般的府設一二人或三四人,事簡的則不設,分掌糧運、督捕、海防、江防、水利等事。

  按《光緒會典》記載,清代共設府佐貳之同知一百一十人、通判八十八人。其中,地方同知共八十九人,理事同知二十一人。地方通判共八十三人,理事通判五人,僅直隸、山東、甘肅各一人,順天二人。

  三、知府衙門

  知府衙門的內部組織機構一般由府堂及經歷、司獄和照磨等司組成,各依府之繁簡而置。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1,府堂

  府堂為知府衙門內一個綜合性的辦事機構,實際上按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具體辦事,直接為知府服務,置典吏若干人承辦。

  2,經歷司

  經歷司是知府衙門內掌管出納文移諸事的機構,設經歷一人,秩正八品。清代於各府共設經歷一百六十七人。府經歷司尚有設知事者,其職掌同經歷,秩正九品。清設府知事共為十人。

  3,照磨所

  照磨所是知府衙門內掌勘磨卷宗等事的機構,設照磨一人,秩從九品,清代共設府照磨二十五缺。

  4,司獄司

  司獄司為知府衙門內掌理獄囚諸事的機構,設司獄一人,秩從九品,清代共設司獄二十五缺。

  此外,清代於江蘇江寧府設檢校一人,亦為知府之屬官,辦理衙門內檢校文書之事,品秩未入流。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除了上述知府衙署之辦事機構及職官外,府之所屬機構還有:府宣課司、府稅課司、府倉、茶引批驗所、府驛、府醫學、陰陽學、僧綱司及道紀司,分別管理稅收、倉儲、僧道等事務。

  清朝地方官每三年一次考核,決定他們的仕途。對知縣而言,它的級別雖低,能夠升遷的途徑卻不少。

  如果升任京官,可以擔任六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經歷,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中書科中書、通政司經歷、鑾儀衛經歷、兵馬司正指揮。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如果升任地方官,也有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府同知、直隸州知州、知州、鹽運司運副、外省通判、知府。

  對於知縣而言,能夠直接提拔為知府,肯定是個不錯的選擇。知府是朝廷中層官員,位居四品,將來升遷後,可以得到更多磨礪的機會。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清朝行政區又是省府州縣為級別劃分,知縣跟知府,本就屬於上下級關係。由知縣升遷知府,本是順理成章。但是,在實際情況下,卻是困難重重,受多種因素影響。

  雖然全國知縣以相同標準考核,可知縣轄區不同,對考核結果和仕途升遷,有較大影響。清朝將地方州縣劃為“衝、難、疲、繁”四種情況。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字數評價越多,越難治理,朝廷委派到當地任職的官員也越優秀。地方州縣如果得到四個字評價的,當地官職被稱為“最要缺”;三個字評價的,屬於“要缺”;兩字評價的,屬於“中缺”;一字或無字,則是“簡缺”。

  “要缺”或“最要缺”的知縣職位,常常是地方督撫從同級“簡缺”知縣中選拔出來。如果不是平級調動,對於“要缺”或“最要缺”的知縣,地方督撫還要上報朝廷。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換句話說,對於“簡缺”的知縣來說,即便政績考核合格,也不一定會直接升任知府。可能會調到“要缺”繼續擔任知縣,同級調動。如果是在“要缺”或“最要缺”磨礪過的知縣,直接選拔幾率更大一些。

  所以,這種情況下,並非每一個政績考核優秀的知縣,都能直接提拔為知府。有可能調任其他州縣繼續歷練。除了轄區,知縣的出身也極為重要。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選拔知府的時候,非常看重是否科舉出身。選拔知縣時,科舉中有進士、舉人,非科舉中有買官、父輩蔭封、保舉的情況。

  選拔知縣時,要求稍寬。知府選拔,卻極為嚴格。清朝時,知府來源主要有三種。一種由六部堂官和外省督撫舉薦。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以舉薦方式選官,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這種方式可以增加人才選拔渠道。與此同時,清朝也有規例,各省首府的知府,要求科舉正途出身。

  如果被保舉的人不是科舉出身,又發現有貪酷劣跡,保舉者會被連降三級。除保舉外,知府的選拔來源就是從現有官員中挑選。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一般而言,京官的機會更多。京官只要獲得一等評價的考核,就有資格被選派知府。當然,想要獲得一等評價並不容易,京官必須在守廉、才長、勤政、年富力強、稱職五個方面都獲得好評,才可以外放知府。

  那些獲得三等評價,也就是得到勤於政事,奉公廉潔,但才幹平庸的京官,不得外放知府。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知府職位承接州縣和督撫,位置獨特,極為重要。清朝的時候,常常把有能力的官員調任知府,把能力一般的官員調任京官。

  就是想把地方治理好,不要發生動亂。對於其他官員來說,他們想要獲得知府職位,就要熬資歷,逐步得到升遷。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這也是大部分知縣的仕途。在沒有得到保舉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最常見。這個過程,主要按照官員領取俸祿的年限和科舉考試的名字進行提拔。

  也就是說,如果有科舉出身的知縣,會更容易擔任知府。當然,出身對清朝官員而言,也並非絕對,只是概率大小問題。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雍正時期的李衛,他靠花錢買官獲得官職,沒有參加科舉,連秀才都不是。但是,他在上任後,能幫雍正解決問題,而且又忠心耿耿,不搞結黨營私的事情。

  所以,雍正對他十分信任,一路提拔到總督,尚書的職位。總督尚且可以不看出身,更何況級別更低的知府。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其實,對知縣而言,想要直接提拔為知府,獲得資格僅是第一步,還要看知府職位是否有空缺。知府職位數量遠比知縣低。

  清朝為控制官職冗餘,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獲得實際官職。而且,知府職位,又大多由皇帝親自任免。光緒二十五年,清朝以皇帝名義任免100位知府。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按照《光緒會典》記載,當時知府有188人。可見知府的任免權力,主要掌握在皇帝手中。這是清朝的慣例,雍正每次任免知府的時候,都會把他們叫來親自問話,看看他們的才幹品行,將來升遷罷黜作為標準。

  所以對於知縣來說,他們如果能夠得到賞識,也有可能被皇帝直接提拔任用,不需要走常規路線。  

清代知府配備哪些人員?知縣可以直接提拔為知府嗎?有點意思

  當然,這個可能性很低。因為知縣官階過低,一般沒有機會跟皇帝直接交流,皇帝也沒什麼機會認識他們,更談不上賞識提拔。

  但不管怎樣,清朝保留知縣升遷到知府的通道,也是因為知縣久在下面,瞭解民情。換句話說,京官外放,瞭解政策。知縣提拔,瞭解民情。瞭解這段歷史,有點意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