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卻滅了幾十萬精兵的太平天國?

光北大世界


清朝不是被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那幾萬人滅的。是手握兵權的袁世凱迫使隆裕太后代表清朝頒佈''訓位詔書''的。


真牛46


太平天國軍隊與辛亥革命軍隊比較起來,太平天國軍隊無疑是更強大的。太平天國軍隊當時轟轟烈烈,轉戰十數個省,人數最少也有好幾十萬。而辛亥革命當時雖然也有各種暴動,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義。而武昌起義,不但人數少,時間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給推翻了,而太平天國戰鬥了十多年,卻把清政府無可奈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太平軍起義)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在太平天國的時候,朝廷軍隊還非常強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時候,朝廷軍隊已經變得十分弱小了。

這個說法並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軍,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其實已經非常腐敗的,基本上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時候,由於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凱等人積極訓練新兵。因此,當時朝廷軍隊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有增無減的。

革命軍的力量不如大平軍,先前的清軍不如此後的清軍,此消彼長,為何結果反而有那麼大的不同?究竟是什麼東西發生了變化呢?

我認為變化的東西不是別的,而是民心。

我們先來看看太平天國運動時候的情況。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在南方的民間,獲得了極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階層,以及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上,太平天國是不受支持的。

當時的官僚地主們,都把太平天國運動當山賊草寇鬧事來看待,認為他們是“謀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們稱呼洪秀全為“洪逆”,稱呼石達開為“石逆”,認為太平天國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們把太平天國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說他們是“長毛賊”。而且對太平天國所做的那些事情,極盡嘲諷。對太平天國實行“男女分營”,對洪秀全進天京以後當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對洪秀全對他兒子的教育,都極盡妖魔化。

(洪秀全畫像)

地主官僚這麼說,一般老百姓並不瞭解真相,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輿論對太平天國是極為不利的。

當時的清軍確實已經腐敗,其戰鬥力確實很成問題。除了僧格林沁指揮的軍隊,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外,其他清朝八旗軍,完全不堪一擊。不過地方官僚地主積極組織武裝政權,和太平軍作戰。曾國藩組織了湘軍,李鴻章主持了淮軍,左宗棠左職了楚軍等等。而太平軍實際上就是被這些地方武裝給消滅的。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組織武裝力量後,接下來就是擁兵自立,割據一方。比如東漢末年,袁紹、劉表、孫堅、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諸侯,國家也跟著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後,這種情況卻完全不存在,沒有哪個地方武裝擁兵自重。由此可見,清朝當時事實上是具有強大控制力的。

我們再來看看辛亥革命時候的情況。

我們也從官僚地主階層的支持,和輿論導向兩個方面來分析。

(辛亥革命)

當時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輿論上,幾乎沒有任何人說辛亥革命是“謀大逆”,說他們是“山賊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舊的保皇黨們,他們也不這樣認為。由此可見,輿論上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再來看看官僚地主們的態度,幾乎沒有人組織軍隊保衛清朝,連當時最忠實的張勳這樣的人,和革命黨人作戰,態度也不是十分堅決。更沒有像之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那樣,直覺組織地主武裝和革民黨人作戰。反而是名省的總督、巡撫,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裝力量,紛紛宣佈獨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後看到國家已經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態下,不得不宣佈退位,從此清朝走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那麼,這種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只能說,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來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清政府在全國還具有極大的號召力,但是此後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為,把中國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地主武裝,還是社會的其他階層,對這個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來越失望,擁護他們的人越來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來雖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瀕臨崩潰的大堤,只要輕輕一碰,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實際上是被自己給作死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張生全精彩歷史


嚴格意義上來講,清朝並不是被革命黨人暴力推翻的。

單純的從軍事角度而言,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到南北和談結束民國1912年元旦建立,革命軍就沒有打過幾仗,以革命黨為核心的軍事力量都沒有幾支,其所佔據的地盤遠遠無法同太平天國相比。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認為,民國之共和政府,實際上是清王朝新政玩脫以後,革命思潮影響下的軍閥產物,而非實際意義上擁有絕對控制力的實權政府,太平天國雖然進入天京之後快速墮落腐化了,但好歹人家組織成分清楚,一路鬥地主抗清妖抗到底的,中途就沒有妥協過。

清王朝的滅亡,並不是革命黨軍事力量強大,武力平推清軍,而主要有時下面這個幾個原因:

其一,庚子事變後,清王朝中央政府威信掃地,老佛爺跟光緒從西安回京以後,已經有點控制不住地方政府了,先是東南總督們在戰爭中結成同盟,與英美帝國主義結成“東南互保”,完全至清廷中樞於不顧。

等到戰爭結束,中央與南方政府雖然沒有分道揚鑣,但南方各省的軍政事務已經趨於獨立了。此種情形之下,清政府中樞最頑固的保守派都知道不變法是不行了,於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清政府進行改革,改革內容多與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變法相似,但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

然而,變法不是續命藥,而是催命符。

清廷力圖在軍事、官制、法律、商業、教育和社會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不僅涉及到了內地,連東北、蒙古、西北和西藏都開始推行。雖然接近10年的變法改革,因為行政系統的問題(官員問題),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但是卻推動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為辛亥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準備條件。在政治上,最著名的就是設立諮議局,資政院等新機構。雖然當選的議員是清政府上流階層的統治季節,但這些人大部分接受過新式教育,而且很多都是海歸,所以這些人已經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當然,這時候他們的政治態度傾向於立憲派。可他們接受過西方民主思想,至少傳統皇權不可侵犯的觀念被打破,這些人成為了辛亥革命中各省獨立的地方政務的重要組成者。

同時,清政府在地方上進行自治改革(實際上南方的督撫跟自治沒什麼區別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南方紛紛宣告獨立的原因,大家其實早就對清王朝沒有什麼留念了。

在經濟上,中央建立了一個負責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專門機構——商部。它的職能是聯絡官商、溝通民情,促進工商業。獎勵民族工業,一方面鼓勵商人在國內發展工商業,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辦官辦企業,這些措施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當然使得這些新興的資產階級立即就倒向了資產階級革命咯。

在教育方面,創辦新學堂、鼓勵留學和改革科舉制度,目標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而這些新式學堂,卻成為了革命思想宣傳的主要陣地,而留學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西方,回國之後二話不說就投入革命的懷抱,這腫麼破?

軍事方面就更坑爹了,廢掉了綠營是應有之意,在全國編練新軍也應該,但問題是,新軍的編練不是由中央主持的,而是各省自己練,辛亥革命之後的軍閥怎麼來的,不就是這十年練兵給練出來的。

更關鍵的是,新軍的中下級軍官基本都是留過洋的,起碼也是去日本深造過的,跟以前大字不識的舊軍官完全不一樣,如此一來,革命黨的思想在軍隊裡就更容易傳播了。在南方,地方官員往往對革命思想的傳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是真的去攻佔衙門,地方政府完全就一副聽之任之的樣子。

綜合起來,辛亥革命實際上是中國近代社會變革進程所推動的,整個社會在各種思想的衝擊下,都想要變,雖然還沒有想到朝哪個方向變,沒有想清楚走什麼路,但有一點是清晰的,那就是先終結了清王朝再說。所以武昌起義整個導火索一點燃,帝國的大廈轟然坍塌,都不帶一點餘波的。

而清廷在北方,唯一可以倚仗的軍事力量,北洋六鎮,也成為了袁世凱政治博弈的籌碼。

再反觀太平天國,它的敵人不止清王朝一個,清王朝實際上也扛不住太平軍,它真正的敵人地主階級,但是中國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家裡沒地的都是讀不起書的,屁股坐那邊還不清晰麼?雖然清王朝腐朽墮落,但地主的利益是能保證的,而太平天國不僅要你的地,還要你的命,所以這個問題完全不用選。


瞎寫一通,大家湊合著看,如果看起來還成,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吾國吾史”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少荃經史屋,不一樣的讀史角度。

從咸豐皇帝登基(1851年)到宣統皇帝退位(1912年),晚清這62年間的歷史,完全可以看成是一場“擂臺挑戰賽”。晚清朝廷要“衛冕”他的封建統治地位,而各“挑戰者”諸如天平天國、帝國列強、以及最後的辛亥革命輪番登臺,勢要推翻清朝的統治。而這一場場比賽勝負的關鍵,並不取決於決鬥雙方,而是“應援隊伍的站隊與支持”。

很明顯,“應援隊伍”指的就是漢人勢力。

太平天國,一個將所有人都推向對方的畸形政權

無根之木終將枯萎,無源之水終將枯竭。由底層農民發起的意在推翻清廷統治的龐大勢力,卻有著十分嚴重的排外思想。太平天國起義之初就是以宗教信仰為藍本建立起來的,而他的“上帝天父論”完全同西方基督思想背離。同時為了保證其至高無上的權威,太平天國排斥一切“本土思想”,燒砸孔廟道觀;擯棄社會傳統綱常,百姓無私產,夫妻不相望。這樣的統治方式,不僅讓大眾百姓望而卻步,還讓遵從儒學治世的才子摒棄唾罵,甚至讓西方洋人都不可思議敬而遠之。

因此,站在挑戰臺上的太平天國,不僅得不到任何一方勢力的支持,還將所有人都推向了清政府一邊。儘管其聲勢龐大,精兵數幾十萬,但也僅僅是一時的。而後期內部發生分裂,“天京事變”勢力驟衰;反觀清政府一邊,則將“應援隊伍”中的漢人官員拉到臺前。曾國藩、駱炳章、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等實力漢臣,開始加入到對抗。天平天國在自身內部矛盾和外部勢力崛起的情況下,無奈倒在了挑戰臺上。

太平天國,更像是為晚清的漢人勢力做了一件大大的“嫁衣”。自此漢族權貴以能決定勝負走向的姿態,站在了挑戰臺的旁邊。(太平天國更多敗在了自身無法調和的矛盾中)

“超級節點”——東南互保

從太平天國失敗,到甲午戰爭結束的這段時間裡,漢族權貴一直都站在清廷統治層的一方。儘管表面上沒有發生大的危機,但其背後的矛盾卻在醞釀當中,因為洋務運動、通商貿易、先進思想等的不斷進行,最終將矛盾都聚焦到了統治核心上。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徹底讓矛盾釋放,也促成了一個“超級節點”。

“東南互保”其實是一個標誌,標誌著漢族權臣不再為晚清統治層肆意妄為的行為而買單。

這場挑戰賽的雙方成了清廷統治核心和八國聯軍,清廷的“應援隊伍”變成了義和團,而漢族權臣則選擇“中立”。

最後,這場擂臺賽以清廷統治者失敗告終,義和團被消滅。這個事件之所被稱為“超級節點”,是因為清廷的統治在實質上,已經不能指揮南方各省的漢族權貴了,清廷的統治從此刻起已經名存實亡,只剩一張名義上的“窗戶紙”了,而捅破它的標誌,就是辛亥革命。

輕輕一點,天火燎原

當辛亥革命走上挑戰臺後,它所持攜的綱領、主義、精神都是完全符合當下時代進步潮流的,它不同於太平天國,它將農民、學生、商人、工人等各個階層的利益涵蓋其中,它拉攏到了除封建統治階級外的幾乎所有人作為“應援隊伍”。這個力量不是單單的幾萬部隊,幾萬武器所比擬的,它擁有了幾乎整個社會力量來做為生力軍。這個號召力是令漢人權貴階層都忌憚謹慎的,而作為當時北洋軍閥頭目的袁世凱,也放棄中立開始靠近辛亥革命一方。自此全國出現了紛紛脫離清王朝統治的局面,清政府大勢已去,統治就此覆滅。

總結

縱觀晚清62年曆史,既可以看成是漢人從崛起到發展,再到抗衡清廷而後一呼百應的歷史,也可以看做是封建統治制度被西方科學先進制度一步步蠶食取代的過程。人總要進步,社會總要變化,制度總要革新,晚清作為封建統治的最後一塊陣地,有它的歷史悲劇性,當年的強大並不代表現在的強盛,持盈保泰是當權者,甚至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少荃經史屋


通俗來講,辛亥革命能成功(成功指的是推翻滿清)的根本在於袁世凱的倒戈。清末政府政府雖然腐敗,卻有兩隻驍勇能戰的部隊,一隻是曾國藩的湘軍,而另一支就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了。當時袁世凱為了牢牢把握軍隊的控制權,於是在訓練上下足了功夫,每次訓練開始都要問士兵三個問題,“誰給你吃的”“誰給你穿的”“誰給你武器”,而士兵都會回答袁世凱。因袁世凱兵多震主,因此清廷明升暗降袁世凱,削去了他的兵權,攝政大臣載灃藉口讓袁世凱回家養傷讓他完全退出政壇。


不久,爆發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武昌起義,清廷意欲派遣北洋軍前去鎮壓,換了許多統帥卻都調不動北洋軍,無奈之下將袁世凱“請出山”前去鎮壓武昌起義。

到達武昌的袁世凱所向披靡,革命軍作鳥獸潰散,可袁世凱並沒有全方面鎮壓革命軍,而是流出一塊地讓革命軍退散,革命軍接受到這一信號,孫中山宋教仁等領導者也畏懼了這一股力量,知道硬碰硬絕不可能佔上風,思索再三,於是讓孫中山秘密接觸袁世凱,為成功策反袁世凱,孫中山承諾,若袁世凱能讓清帝退位,便將臨時大總統讓位給他,並且十年不過問政治也不參與總統的選舉,從此一生只致力於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接近於完美的條件對於一生“明智”的袁世凱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誘惑,思索再三的袁世凱欣然答應了孫中山。

成功被策反的袁世凱馬上調轉槍頭直指北京,北洋新軍本就是清廷最後的家底,而“家底”的背叛使清廷再無招架之力,溥儀因此退位。

所以,可以說辛亥革命“成功”的大頭在袁世凱部分,他的北洋新軍經過最新式的訓練,擁有最先進的裝備,一心效力於袁世凱,早就成為了當時中國最為“恐怖”的一支“軍隊”力量。(鑑於時間原因太平天國就不寫了)

〔覺得文章不錯的小夥伴可以點一波訂閱哦〕


歷史曉鑑


首先要說一下,辛亥革命能成功,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已經把所有的路走完,大家對他徹底失去了信心。另外題主問題有個小問題,太平軍哪來幾十萬精銳。


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此時清政府雖然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其虛弱的本質,但是太平天國的實質還只是一次農民起義,並沒有太多的新意,而且幾千年的封建累積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轉的,因此被清廷和地主階級聯手擊敗。

而到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失敗了,戊戌變法失敗了,連搞憲政,最後也是拿出個皇族內閣來糊弄人,這是把自身改革所有的路走完了。結果是連昔日的難兄難弟日本都可以騎在中國頭上,列強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全國民眾的見識也已經不同往日,已經對世界時局有所瞭解。全國上下除了少數滿洲貴族和頑固分子,其他的人都已經對清廷失望透頂,希望出現變革。因此武昌首義以後,其他各省紛紛響應,推翻清政府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而且太平軍只是幾十萬拿著武器的農民,大多缺乏訓練,其中還有隨軍的家屬,哪來什麼精兵,看著人數不少而已。倒是辛亥革命裡有不少貨真價實的清政府苦心編練的新軍,像湖北首義的第八鎮、江蘇的第九鎮、浙江的暫編21鎮、雲南的第十九鎮等等都陸續參加了革命,這些部隊都是經過新式訓練的正規軍,真正的精銳。


不沉的經遠


首先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對比來看,因為沒有太平天國運動,或許辛亥革命這把火就燒不起來!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在於是對清政府造成了多大的軍事壓力,而在於武昌起義一聲槍響,使得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

而其實在八國聯軍時期的東南互保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南方各省的實際掌控權,已經不在清政府手中。

所以面對辛亥革命的爆發,南方各省會選擇相繼獨立,共同宣佈對抗腐朽的清政府!這看似是水到渠成,可背後卻是幾代人的努力!

從太平天國運動開始,朝廷大權和地方大權,基本歸於漢臣之手。以曾國藩和左宗棠為代表的封建儒家勢力,是開啟南方各省自立的第一代人。

他們當時鎮壓了帶著極端宗教教義的太平天國運動,同時又動搖了清政府在南方的基礎,因為戰後是他們的派系官員在維持南方各省。

而後曾國藩和左宗棠,又是第一批同洋人打交道的人,尤其是曾國藩在湖南推進教育,以及提拔了以李鴻章為首的官員。

這讓洋務運動和新式教育,開始逐步在南方蔓延,影響了後邊大量的革命義士!武昌起義的新軍士兵,就大部分接受過新式教育。

而在李鴻章和張之洞二人的經營下,南方基本上已經相當於自治了,清政府調不動南方的錢餉和兵!這在東南互保中,就有很好的體現!

所以正是這一代代人的共同作用,共同推動,使得後邊的辛亥革命,異常的順利!雖說被袁世凱謀取了大總統,可確實是相當順利的一次革命。

即便是他袁世凱,也是當初李鴻章舉薦的人才,算得上是冥冥之中的巧合。但更多的是一種傳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要做!

沒有袁世凱,依舊會出一個張世凱。而辛亥革命就像是一把催化劑,使得南方各省把要做的事情給先做了,十幾個省無比順利的宣告了同清政府脫離。

等到袁世凱逼退清帝之後,辛亥革命也就算是成功了,十分順利的成功了。可能過程中有過艱辛矛盾,可比起其他國家的革命,辛亥革命實在算是最順利!

所以太平天國運動同辛亥革命,不能相對來做比較,只能說太平天國運動,種下了辛亥革命的種子,掘開了埋葬清政府的墳墓!








小司馬遷論史


太平天國爆發時,滿清雖已衰落,但統治集團依然強大。尤其地方漢族地主集團,實力雄厚,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都對滿清忠心耿耿。滿清鎮壓太平天國,事實上就是利用漢人殺漢人。而世殊時異,等到辛亥革命爆發,清朝已陷入財政、信用雙破產的境地(甲午、庚子兩大賠款、鴉片氾濫、白銀外流、民生凋敝、財政腐敗)。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清朝向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大舉借款,並拿四川鐵路去做抵押,最後激起民變。“保路運動”爆發後,清朝又調武昌新軍入川彈壓,由此人心失盡。這也是為什麼武昌起義爆發後,南中各省紛紛獨立(各省總督、巡撫公然“組團”抗旨)的原因。

辛亥革命成功,不是因為孫中山的革命黨實力有多強,而是因為他們碰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1、清朝財政破產,人心盡失,也失去了南中各省漢族督撫的支持。(鎮壓太平天國後,漢族地主集團的勢力已壓過滿清權貴的勢力。八國聯軍侵華,漢族督撫私相結盟,“東南互保”、公然拒絕北上救駕,就是最好的證明)

2、革命黨成功滲透進了武昌清軍的內部,最後裡應外合。

3、清廷調武昌兵入川,導致武昌城防空虛,給了革命黨起事的可乘之機。

4、飽受清朝當權者打壓的袁世凱,一直盤算著東山再起,最後在鎮壓革命黨過程中挾兵自重,和革命黨暗通款曲,首鼠兩端。

以上的第4點是關鍵:無論清朝是否滅亡,袁世凱為了自己的利益,都決不可能真的出兵攻滅武昌和南京的革命黨。革命黨一滅,清政府一定卸磨殺驢——僅“挾兵自重”(把北洋新軍培植成他自己的私家軍)這一條,就足以將袁世凱誅滅九族。

但只要革命黨不滅,各省就肯定繼續獨立、觀望。各方長期對峙,全國統治秩序會有土崩瓦解的危險,甚至可能導致帝國主義再次組團進行軍事幹涉。所以袁世凱才急著和孫中山做這筆大買賣:把大清朝賣給革命黨。

但既然把大清朝賣了,就要賣個好價錢。這個價錢就是中華民國總統的寶座。而孫中山的南京政府,也到了破產的邊緣(據說民國的國庫經費只剩下12塊錢)。所以,也孫中山也不得不和老袁做這筆買賣。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後,孫中山實現承諾,向南京參議院保舉袁世凱為大總統。

所以,自始至終,辛亥革命都是在滿清中央皇權衰落的背景下,各方力量博弈妥協的結果:

清政府向袁世凱和革命黨妥協,換來“清室退位優待條件”。

革命黨向袁世凱妥協,換來北洋集團逼清帝退位、南北統一。

袁世凱向革命黨妥協,“賣主求榮”,換來一把大總統的交椅。


噴子都是玻璃心


如果單從實力方面來看,太平天國的軍隊明顯是更強大的。但尷尬的是,最後推翻清朝的卻是辛亥革命的隊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軍事裝備

太平天國雖然士兵數量眾多,但是他們的武器非常落後。很多人甚至把家裡的農具當做戰鬥的武器。

正因如此,太平天國雖然陣仗看起來非常的唬人,打仗也剽悍,但武器裝備是硬核,實際上想要擊敗他們難度並是想象中那麼大。

而辛亥革命的時候,起義的那些人自身的裝備本來就非常的精良。因為隊伍當中不乏知識分子,所以他們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

當然了,他們的戰略思維也非常不錯,在戰爭開始之後沒多久就佔據了朝廷的兵工廠還有火藥廠。他們不光是豐富了自己的庫存,還切斷了朝廷的補給,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對待百姓態度不同

太平天國因為受到階級的侷限,只為滿足高層人物的無限慾望,絲毫不顧及大眾的福利。起義宗旨說的好聽,實際上不過是天國高層在一直不斷攫取人民利益罷了。

所以太平天國在百姓當中口碑非常差勁,很多人甚至都把他們稱為劫匪甚至是強盜。雖然有不少人是天平天國的瘋狂信徒,但是反對他的民眾數量更多。

實際上,在太平天國內部也有持各種聲音的人。而他們自己都不團結,自然不可能戰勝清政府。


而辛亥革命和天平天國有著很大的區別。太平天國是通過剝削人民的方式崛起的,他們彰顯的是統治者的野心。

而辛亥革命更像是人民的代言者,他們執行著人民的意志,將重拳揮在清政府的臉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參與辛亥革命的成員基本都是一致對外,從來都不傷害百姓,只是針對清政府。

正因如此,辛亥革命的群眾基礎特別廣泛,就當時的歷史條件來說,他們這樣做是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

時代背景不同

在太平天國興起的時候,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是非常傳統的,當時大多數人們心中覺得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他們厭惡並且排斥想要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國。


而在辛亥革命的時候,維新思想已經廣泛傳播。那時候人們已經學會用新眼光去看人了。辛亥革命當時受到的阻力沒那麼大,人民對於推翻皇權只是感覺有些無所適從,而沒有產生想要維護舊制的情緒。

畢竟,此時的清政府讓民眾感覺到了太多的恥辱,他們渴望國家變得更加富強,沒有辦法滿足他們訴求的清政府當然會被推翻。

綜上所述,清政府表面上是被辛亥革命的隊伍給推翻,可實際上真正推翻清政府的是思想覺醒的民眾。實際上,從所有的民眾對清政府心懷不滿那刻開始,清政府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夏目歷史君


貌似滿清王朝並不是同盟會推翻的,滿清滅亡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北洋軍閥,也就是袁世凱。

武昌起義成功之後,滿清立即請袁世凱的北洋系前往武漢對抗,畢竟北洋系當時也屬於滿清政府,事實上,同盟會遠遠打不過當時袁世凱的手下馮國璋,武昌剛打下來沒多久又失手,還導致了馮國璋在武昌“大索三天”。

孫中山和黃興對北洋袁世凱可以說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但袁世凱可不是單純的想保護滿清,而是自己想做皇帝,袁世凱並不想把同盟會打垮,而且他想完全剿滅革命軍也是十分困難。

這樣就形成了滿清和革命軍南北對峙,孫中山在南京成為臨時大總統。不過北方大部分還是袁世凱統治,最後同盟會也知道打不過北洋袁世凱,就開始和談,希望袁世凱廢除滿清政府,擁護共和制,袁世凱也不傻,沒有利益的條件他是不會同意的,他向孫中山提出自己要當總統,孫中山經過思想鬥爭,最後決定同意,但條件是要袁世凱到南京上任,因為袁世凱的軟硬件都在北方,到南京,就是架空他。

袁世凱口頭答應,隨後逼迫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民國政府會養著他們愛新覺羅家,溥儀此時就是個熊孩子,太后隨後同意,至此溥儀退位,滿清就此結束。

但隨之而來的,是袁世凱北洋內部分裂,袁世凱死後,北洋分為馮國璋,曹錕,張勳,段祺瑞四派,隨後,奉系張作霖崛起,名義上張作霖最後繼承了北洋,期間經歷了張勳復辟,直奉大戰等等事件,而同盟會(國民黨)在南方瘋狂發育,一邊對北洋軍閥進行討伐,又對共產黨打壓。

但這都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