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宋國在宋康王的王政下變得強盛,這個王政到底是什麼

首先鑑於宋國所處的位置,可能長期為齊、楚、魏三國上供,尤其齊、 楚兩強的盤剝可能更重。此外,齊國對外戰役多途徑泗上,宋國經常被脅迫從徵,即使沒有也必然要負擔齊軍的補給。在當時,宋國百姓的負擔顯然是非常重的。宋康王崛起的時候,一個重要的外交政策就在於與秦、趙構建連橫。

戰國時期宋國在宋康王的王政下變得強盛,這個王政到底是什麼

在這個時期,宋國很有可能不再看齊、楚、魏的臉色了。而且,這個時候秦、趙兩大與國和宋國並不接壤,考慮到當時實體貨幣的運輸還是很困難的,它們對宋國的盤剝可能性應該是非常小的。因此,在客觀上,宋國能夠實現降低農民負擔的政策。此時,宋康王很有可能降低了稅賦,然後不再因為被裹挾的從徵破壞正常的農耕時間。

戰國時期宋國在宋康王的王政下變得強盛,這個王政到底是什麼

這個時候,宋國可能只在農閒的時候向齊、楚、魏發動進攻,而三者因為秦、趙的牽制並不容易組織足夠強力的反擊。樂毅是怪物,他是魏臣、燕卿、趙相;燕國的佔據地其實比較有限,魏國佔據了宋國,楚國控制了莒,趙至少是控制高唐和阿的周邊地帶,燕國佔據了臨淄,其他地方只是齊國地方長官名義上歸順;

戰國時期宋國在宋康王的王政下變得強盛,這個王政到底是什麼

而蘇秦被車裂以後,戰國特有的列國官吏系統之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怪像被終結,最終樂毅只保留了趙臣這一個身份戰國時期不少名士將軍都事過若干國,感覺是那個時代的特殊性?這樣的話一個人到底是哪國之臣要怎麼定論呢?僅說樂毅"魏臣"是否也不太合適?

戰國時期宋國在宋康王的王政下變得強盛,這個王政到底是什麼

而魏國佔據宋應該是地理位置主要決定的,和樂毅統帥攻打齊國的戰果是否直接相關一概而論呢?打到最後應該只剩下燕趙軍隊了,楚國是中間混進來搗亂的,所以齊國大部分領土名義上還是歸了燕,田單復國的時候也有"火牛破燕軍"之說而不是破魏軍趙軍(雖然那會兒樂毅似乎是下線了,但既然後面稱作是是燕軍,前面總不能是別的啥啥軍吧)樂毅本身是魏臣,因為魏國和燕國的外交活動,被派到燕國任燕卿,最後在對齊合縱的時候又被認命為趙相。

戰國時期宋國在宋康王的王政下變得強盛,這個王政到底是什麼

所以,在五國伐齊的陰謀籌備階段,樂毅是以魏臣和燕卿的身份進行的。到了滅齊戰役以後,樂毅才開始試著和魏國劃清界限。樂羊確實是魏臣。但是既然這樣,如果他只是燕國客卿的話,為啥打下的齊國土地大部分至少名義上歸燕國啊,這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燕國會把自己的軍隊給一個客卿統帥嘛?既然攻齊功勞在樂毅,為什麼魏國不和燕國爭搶到的土地呢?這是怎樣的一個混亂的立場,戰國大爭之世真是太混亂了。為什麼樂毅攻齊之後佔據齊國領土的是燕國,不過樂毅最終是逃到了趙沒錯,既然如此為何稱他"魏臣"呢?

戰國時期宋國在宋康王的王政下變得強盛,這個王政到底是什麼

至於期間是否增強了卿大夫的地位,不清楚。因為宋國的法家改革大致發生在宋桓侯時期,當時宋國本身當為改革國,是否重新恢復世卿世祿不甚清楚。不過,外交上的失敗還是顯而易見的。綜上,我認為,魏國的西部領土被秦國全部吞併以後,宋國失去抗衡齊、楚為數不多的外交空間。而此時,魏昭王又特別希望通過某種外交陰謀吞併宋國,使自身能重新躋身大型諸侯國的行列。在這種情況下,魏臣樂毅、田文(注)四處活動,李兌、魏冉也進行勾結,蘇秦最終完成了大陰謀家的最後一塊拼圖,宋國的命運也就畫上句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