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公元618年,多事之秋。三月某夜,一夜哗变,天刚亮,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扬州)兵变中,被自己的禁卫军和心腹绞弑。此时,他的姨表兄,即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作为隋朝大丞相,进封唐王,已经在五个月前完全控制了长安,手下李建成、李世民等兵强马壮。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江都兵变隋炀帝被弑剧照

如果李渊能早早迎隋炀帝回京,就不会有后来的江都兵变。但历史没有假设,问题变成了既然隋炀帝江都被弑前,李渊稳坐长安,为何按兵不动,不来勤王救驾,迎隋炀帝回京?按理说,作为隋朝外戚、手握重兵的地方势力及臣子李渊,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救隋炀帝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隋炀帝落难继而被弑,李渊似乎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况且,两年多前,隋炀帝遭遇雁门之围,李渊之子李世民曾急援救驾,并献计解围。那么,这次情形为何大相径庭?

对此及“隋炀帝姨表兄李渊,当表弟有难,为何不救”的问题,一个疑问是:隋炀帝怎么一步步走到兵变被弑的结局?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18前后又经历了什么?搞清这些,对揭示答案至关重要。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李渊剧照

01 隋炀帝和唐高祖的关系

二人的关系,如前所述,是君臣,是姨表兄弟。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并不这么简单。

首先,唐高祖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亲表兄。这要提到西魏(535年-556年)位高权重的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独孤信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隋文帝杨坚,生下隋炀帝杨广;四女儿嫁给李昞,生下唐高祖李渊。所以,独孤信是隋炀帝和唐高祖的外公,隋炀帝母亲独孤伽罗正是李渊小姨。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独孤伽罗与杨坚剧照

史书记载,李渊七岁时父亲去世,隋朝皇后、小姨独孤伽罗十分宠爱外甥李渊,隋文帝杨坚也特别亲近器重年青的李渊,任命他作皇宫禁卫。跟随做皇帝的姨夫多年,年龄再大些,李渊出任地方官,先后担任谯、岐、陇三州刺史。

杨广与李渊有过朝夕相处的一段时间,二人颇为了解。据资料记载,有一次隋炀帝朝会,当众嘲弄李渊是“阿婆面”,李渊因而十分郁闷。可以想见,因为熟悉,也因地位悬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类似嘲弄和郁闷,应该不止一次。

其次,李渊亲妹妹同安公主,有一个女儿做了隋炀帝后宫妃子,唐高祖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舅舅。

第三,在李渊617年攻取长安前后,隋炀帝的一个女儿,实际是李世民的表妹,嫁入秦王府做了李世民的杨妃。所以,隋炀帝是李世民的岳父,与李渊还有一层亲家关系。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表面看,两人关系有点乱,体现的正是隋唐门阀政治的盘根错节。当时,世家大族往往通过建立姻亲,所谓“亲上加亲”,结成政治同盟,从而巩固家族地位和权力。李渊的爷爷李虎、外公独孤信(也是杨广外公)为西魏八柱国,杨广爷爷杨忠则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西魏北周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相互之间,基本结成了政治联盟,恰是他们及后代如隋炀帝、唐高祖,基于家族先辈功业积淀,形成新门阀,渐次奠定西魏、北周、隋、唐的辉煌,继秦汉开创第二次统一盛世。

02 隋炀帝杨广的不归路

从隋炀帝杨广谋取太子位,继而公元604年正式登基始,就走上一条不归路,短短十三年,大隋基业毁于一旦,自己也一命呜呼。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隋炀帝与宇文化及剧照

公元618年的江都兵变,致使隋炀帝被弑。这可追溯到公元614年,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之年。是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两败俱伤,无功而返;平定隋朝贵族杨玄感叛乱,内部四分五裂、各怀异心,地方上又义军蜂起,叛乱不断。

公元615年,隋炀帝带儿子孙子及后宫避暑汾阳宫,然后北上巡游,不料被突厥大军困于雁门。解围后,隋炀帝并未回驾长安,而是由太原直接去东都洛阳。

史料记载,在东都洛阳,“炀帝气沮,窜身江南”,他等来龙舟,然后带百官及嫔妃巡游江都。这一次下江都后,隋炀帝再也没能回来。而北方形势逐步恶化,打出讨伐隋炀帝招牌的叛乱时有发生,皇帝的口碑和名声坏透了,昏君暴君渐成共识。

隋炀帝在江都过得优哉游哉,但随驾南下、远离故土的骁果军尤其关中子弟,思乡心切,却不能归乡,一旦逃跑即被抓回杀头。这激起了兵将的不满,因为他们中间有不少中原人。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隋炀帝剧照

对于江都的中原兵将来说,被愈演愈炽的动荡局势煎灼同时,还有对故乡亲眷的思念,以及伴君之榻不知所以的焦虑和恐慌。兵变前,有人散布虚假消息,称隋炀帝准备毒酒,要在宴会上毒死打算叛逃的骁果军。既然横竖都是不归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兵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当时,隋炀帝众叛亲离,大势已去,身边几乎没有帮手,文臣迫于武力,要么噤口,要么站队发起兵变的宇文化及。夜间发生的兵变,让隋炀帝大惊失色,既没了解雁门之围时群策众力、发诏勤王的机会,连逃跑都来不及。

03 隋臣李渊的亨通仕途

隋炀帝走向末路,李渊却在其荫庇之下不断被提拔,这是一种崛起的迹象。李渊与隋炀帝杨广虽有嫌隙,但整体看,隋臣李渊的仕途相当顺利,尤其隋末重要时期的关键位置,他依然被隋炀帝委以重任。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李渊画像

有隋一代,从隋炀帝继位,李渊颇有发迹之像,先由刺史升太守,又从荥阳、楼烦郡守任上,回到隋炀帝身边做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公元613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李渊负责督运粮草到涿郡。后来,同在督运粮草的隋朝大员杨玄感叛乱,李渊便奉镇弘化郡,升级负责关右十三州诸军事。

由此履历,他开启了军政一把手的征途。而此前调内廷负责皇室安全,管理武库,继而都督后勤及粮草,戍守关右要地,于他而言,无论是隋炀帝有心栽培,还是时势所迫,实为不可多得之历练。

更关键的,隋炀帝避暑山西汾阳宫、北巡边地前,李渊又被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山西河东,北据边塞,为抵御北方游牧之前沿,西衔都城大兴,南接东都洛阳,整片区属战略要地,乃隋疆重中之重。委以此任,足见隋炀帝对李渊的重视。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李渊剧照

李渊救驾正为解隋炀帝避暑北巡时突发的“雁门之围”。在自己地盘上,在眼皮子底下,皇帝发生不测,该当何罪,尤其李渊负责地区军事,罪岂可恕。

幸运的是,雁门之围成功解除,隋炀帝毫发未损,安全返回。事后公元616年初,李渊因救驾御敌平寇有功,擢升右骁卫将军,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拥有黜陟选补郡文武官、征发河东兵马特权;公元616年七月,隋炀帝南下江都,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617年又任晋阳宫监,成为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换个角度,事后看他们之间的这一方陨落,一方兴起,冥冥中似有默契,相互配合得天衣无缝,果似注定天下将为李唐所得。而李渊大有器局,自有睥睨天下而称雄的本领,难怪能够创下雄唐三百年基业。

04 晋阳起兵,长安称帝

公元618年前后,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而中心无非围绕改朝换代:隋炀帝被弑,隋亡;李渊称帝,建唐。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李渊晋阳起兵,攻取长安路线及日程

但此前一年,即公元617年,李渊为起兵可谓历尽艰险。内剿匪患、勤王救驾等,让李渊颇得隋炀帝赏识,升为地区军政一把手。可随后拒战突厥失利,导致“不时捕虏,纵为边患”,隋炀帝震怒,要抓李渊到江都治罪。

追随李渊的记室参军(掌管军队文书起草等)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录了此时李渊对随侍身边李世民说的话:

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

这段话清楚透露两个信号,一是隋朝气数将尽,当此乱世,李氏被逼无奈,为免屠戮,只有先下手为强,起兵举事了。另一是李渊的确早有取隋而代之心。

“羑里之厄”指李渊受隋炀帝猜忌,被囚治罪一事。这件事让李渊产生了急迫感,乱世毕竟朝不保夕,略有差池,即或“受孥戮”而“家破身亡”,终“为英雄所笑”

这种急迫感,确切说是李渊感到来自隋炀帝或其他方面的不确定威胁,不仅针对他本人,更事关李氏家族盛衰。此外,太原地处四战之地,周遭虎视,素有警觉者,无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况李渊早有起兵之志,他在等待时机成熟。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李渊剧照

李渊身边两位副留守,本应为左膀右臂,但他们与李渊同榻异梦,貌合心离,当察觉李渊招兵买马“有异志”,也磨刀霍霍欲除李渊。

命运的天平再次偏向李氏,不久隋炀帝飞诏赦免李渊,仍复原职检校所部。公元617年五月,李渊计除副留守,为起兵扫清道路;六月设立起义堂,交好突厥以及围堵东都洛阳的瓦岗军等;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起兵。

公元617年十一月,李渊攻破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为隋恭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自己以大丞相身份都督内外。

世事发展出乎预料,李渊意图称帝,却没想到会这么快。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兵变遭弑;五月,隋恭帝禅位李渊,李渊于是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唐朝建立。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唐高祖剧照

晋阳起兵,李渊历陈隋炀帝之失,交好各方,睿智远见,否则即便坐大一方,难免与诸雄如瓦岗军惨遭吞灭。后攻取长安,拥立隋恭帝,称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再次变被动为主动,也将南下救驾的权义彻底剔除。

05 三方面决定李渊不救隋炀帝

所以,李渊不救隋炀帝,隋唐迭代,大致出于三方面。

其一,巡幸江都,点燃隋亡导火索。当时天下又乱,隋炀帝年届五十,越发昏聩,天下群雄皆起而攻之,义军莫不历陈其罪,遂成人人喊打之势。而隋炀帝不思北归,沉浸于江南温柔乡,意气消沉,兵变事发不但他毫无所料,李渊等恐怕也没想到。所以,不是不救,实属无救。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隋末群雄割据

其二,晋阳起兵,李渊筹划已久,意志坚决,起兵时便发檄文,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为名,斥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民怨沸腾,充分表明弃隋炀帝立新主的态度,此情此景,断绝驰救江都、迎驾隋炀帝的念想。

其三略显蹊跷,但相当重要。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天下历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离析,再次出现一统曙光,新代旧必为历史大势,绝非血缘宗法所能阻隔。回顾仁寿宫变,隋炀帝登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上位,均不吝戮灭骨肉血缘铺平皇权大道。为此前太子杨勇被亲弟杨广矫诏赐死,后嗣几乎杀尽,李世民兵变截杀亲兄李建成亲弟李元吉,二人俱一朝头断,子女皆横遭屠戮。

军国大业当前,直系亲兄弟尚且如此,遑论隋炀帝与唐高祖这样的旁系表兄弟了。所以,某种程度上,在历史大势的无情下,在“树倒猢狲散”的惯性中,杀伐王霸、成王败寇驱逐骨肉姻亲、儿女情长,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李渊剧照

这不是过家家,李渊恐怕也不是不选,而的确是没得选。即便当初因政治需要结成亲缘,像隋炀帝与唐高祖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但他们心里明白,既然为谋求家族利益最大化而结盟,关键时刻共进退,性命攸关时自然也可反戈一击。否则很可能自取其辱,“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

或许,凡此种种铭刻骨子里的经验,正是历史得以前进的“真理”,李渊何许人也,怎会不谙此理。

06 图王霸业:人心向背、审时度势下的复杂博弈

有人认为,弑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其母为独孤信五女儿,若此说属实,那么发动江都兵变的宇文化及与李渊一样,也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了。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宇文化及剧照

但这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隋唐更迭中每一次杀伐和攻城略地,表面看冷酷得毫不顾忌体恤血缘亲情,其实正是一场事关身家性命的博弈。何为博弈?

博弈是个体行为被更优化策略决定,以达成有利结果的过程。其中的一方是最大化自方利益的理性主体,双方在平等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的。

公元617年初,李渊御边无力,将要被隋炀帝押解江都问罪,一旦押赴,多半有去无回。此紧要关头,李渊却突被赦免,真是不幸中万幸。经此提心吊胆一变,他下定决心要起兵,否则坐以待毙,不是牢狱之苦,便是刀兵之祸,后果不堪设想。

千百年前之隋唐,虽无博弈理论一说,但纵横乱世的枭雄,多多少少都暗循博弈之道。即如宇文化及对隋炀帝的博弈,或为隋帝下狱治罪,或被群雄所灭,但他弑君之后,博弈关系瞬被打破,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反而取得主动。

隋炀帝与亲戚唐高祖:朝代互迭背后是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

对于隋唐更迭之际的乱世博弈,隋炀帝、李渊或宇文化及们相互间无非是通晓与一般、谙熟与肤浅的差别,再加人心把握、时势判断等等,换言或谓之“运气”,最终左右着他们的运势,或开创王霸大业,或就此销声匿迹。

遭逢世变,风云突现,群雄竞起,合纵连横,信息捕捉稍纵即逝,难以等到研判清楚,坐等意味着引颈自戮,唯先下手为强,纵不能称王,但占得先机,总有斡旋机会,不至于早先就被吃掉。从结果看,位居隋末枭雄第一梯队的李渊显然棋高一着,他坚忍图成,厚基致远,是一位通晓人心向背、审时度势的博弈高手。



参考文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大唐创业起居注》《李唐氏族之推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