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為世人詬病的明英宗

明朝從1368年朱元璋南京稱帝,到1644年崇禎吊死煤山,共計276年,兩百多年一共出了16位皇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感很強的一個朝代,“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幾百年來,永遠讓中華人民熱血沸騰。可以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一個朝代。但歷史總是無巧不成書,恰恰是這麼一個挺起民族脊樑的朝代把中國的歷史走向再一次丟給了關外民族,也恰恰是這樣一個血性十足的朝代出現了很多“奇葩”的帝王,從而備受爭議。

明朝是中國古代“得國最正”的朝代,也是中國歷史上軍事、經濟最發達的朝代,人們對這樣的時代總是寄予無限的希望,所以更能生出無限的感慨。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能叫他們難兄難弟嗎?

很多人說明代是中國古代最黑暗、最腐敗的朝代,如果這個說法真的成立的話,就不得不好好聊一聊明英宗朱祁鎮這個人。明英宗時期可以說是明朝政局的分水嶺。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的國力一落千丈,政治格局也悄然而異。最後直到崇禎年間,宦官與文人集團鬥得你死我活,皇帝卻有心無力,顧此失彼。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漩渦中無力周正,人民陷於戰亂災荒的苦難中難以存活。終於,千瘡百孔的大明大廈轟然倒塌,徒留無限感慨任人評說。

01、“南宮復辟”之始末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兩度為帝,一事無成

歷史上“兩度為帝”的皇帝一隻手掌也數得過來,明英宗朱祁鎮就是其中一位。從這個方面來看,朱祁鎮無疑是一個政治幸運兒。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享年38歲,年僅9歲的皇長子朱祁鎮繼承大統。一個9歲的孩子突然登上了人生巔峰,俯瞰天地間。但終究少不更事,縱然坐擁江山,也不知所措。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三楊擔任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然而好景不長,張太后和三楊相繼去世,一直以來被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把王振畫成這樣的網友有點可愛

王振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專權的太監。原本不過是個普通的鄉下教師,但是極端的“功利慾”讓王振產生了一種賭徒心理——“不成功,便成仁”,於是孤注一擲地淨身進宮當了一個太監。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宦官大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沒幾個念過書的,王振一到宮中在一群文盲中立馬就顯得鶴立雞群了。

朱瞻基也感覺這個太監是個人才,出於對兒子的寄予厚望,就派王振去服侍當時年幼的朱祁鎮。孩子的世界總是無憂無慮的,誰能讓他們過得開心,誰就有希望成為“最親密的人”。這對以“狡黠”著稱的王振來說,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隨著朱祁鎮的初登大寶,“深得朕躬”的王振自然水漲船高。王振被任命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但是明朝的政治制度設想從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時候就把“宦官”這個元素給排除到體系之外了

,並且制訂了一塊“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鐵牌掛在宮門之上,以儆效尤。所以,王振的政治基礎和環境其實並不穩定也不厚實。王振即便再有野心,也不得步步為營,小心翼翼。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張太后畢竟不是孝莊太后

張太后和三楊還在世的時候,就看出來王振是個有野心的人了。所以,閒著沒事就把他叫過去罵一頓,敲打敲打他。王振根基淺薄,也不敢貿然行事。

只能死死地抱住朱祁鎮的大腿,私底下廣交朋黨,為以後專權培養基礎。

1442年,張太皇太后病逝。不久,“三楊”也死的死退的退,大明的政治大權在斷層的空隙中被別用用心,早有準備的王振輕而易舉地掌握了。雖然王振把朱元璋那塊鐵牌派人從宮門上取了下來,但畢竟“太監”的身份是硬傷,且沒有什麼服眾的業績,所以王振一直在等待一個一鳴驚人的機會

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兵分4路,大舉攻明。得知瓦刺大軍大舉南下的消息,這讓王振有一點小激動。他覺得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但他畢竟只是一個太監,不可能出征帶兵打仗了。

辦法是人想出來的,活人還能給尿憋死?於是王振藉此鼓動對他言聽計從的明英宗,建議他御駕親征。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榮辱與共的兩個人卻自此陰陽相隔了

明英宗時年二十有二,正是血氣方剛、不知深淺的年齡,成天憋在宮中早想找個機會出去玩玩了。於是兩人一拍即合,召集大軍二十萬,號稱五十萬,準備出征。

從接到邊關急報到率軍出征,朱祁鎮和王振這對“軍事天才”準備不到五天就完成了。這樣的腦子註定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經過王振的反覆折騰,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二十萬明軍全軍覆沒,當然最該死的王振也在混亂中被人殺了,真的變成死太監了。

消息傳到京城,整個天都塌了。後宮哭成一團,朝廷亂作一團。眼看蒙古軍隊很快就要攻入北京了,這時候很多人提議南遷。

剛剛經過“仁宣之治”明朝,明明尚在盛世,卻不得不面臨亡國的危機,這也確實挺諷刺的。生死關頭,是一個叫于謙的人挺身而出,挽救了大明。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粉身碎骨卻差點連清白都沒留下的于謙

沒錯,正是那個寫出《石灰吟》的于謙。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事實上這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南遷的聲音出現之後,兵部侍郎于謙大聲駁斥“建議南遷建議南遷之人,該殺”!在取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支持後,作為當時名義上的兵部二把手,實際上的一把手(兵部尚書鄺埜戰死在土木堡),接管了北京的防守工作。

國不可一日無君,雖然明英宗並沒有死,但那個皇帝對於大明的政局只是有害無益。於是大臣們商討後紛紛上書,要求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尊還沒死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太后也同意了。朱祁鈺也就象徵性地經過“勸進”的流程後,正式登基了,是為明代宗。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走馬觀花不心甘”的朱祁鈺

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朱祁鈺登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同時大規模的清算行動展開,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

原本也先抓住朱祁鎮,就是以此為籌碼,來換取更多的經濟回報和政治利益。現在一看明朝這個架勢,知道自己手裡的長期飯票馬上就要失效了。於是氣急敗壞地發兵攻打北京。朱祁鈺任用於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整肅內部,調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終在同年十一月擊退瓦剌,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打了敗仗的也先,腦袋也被打開了竅,覺得把朱祁鎮放回去或許效果會更好。於是屢次主動表示,只要明朝派人來接,就放朱祁鎮回去,並且數次派遣使臣表達了自己的這一願望。但是使臣是派過去了,明朝那邊卻一直沒消息。

因為明朝朝廷此時一片尷尬,把朱祁鎮接回來,朱祁鈺如何自處?最後還是當時的“當紅炸子雞”于謙說“皇位已經定了,不會再更改了”。朱祁鈺才放心地派人把朱祁鎮接了回來,之後,朱祁鈺便把朱祁鎮安排在南面的寢宮內,朱祁鎮又開始了他為期七年的軟禁生涯。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南宮復辟沒流血?

但是朱祁鎮的命好就好在“每次被置之死地都能起死回生”,被軟禁的七年中,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朱見濟夭折了,朱祁鈺也因為要鞏固自己的權力根基,打造自己的政治體系,操勞國事而身體每況愈下,最後一病不起。

朱祁鈺的重病不起,

讓明朝朝廷那些政治風投者又一次看到了這是一次建功立業的風口,於是在各方勢力的密謀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擁立了早已被世人遺忘的朱祁鎮重新登基,史稱“南宮復辟”

朱祁鎮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當天,朱祁鎮傳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天順元年(1457年)一月二十二日以謀逆罪殺于謙、王文,棄市,籍其家。並迫害於謙所薦之文武官員。論復辟功,對石亨、張軏、徐有貞等人分別晉官加爵。二月初一,廢朱祁鈺仍為郕王,遷於西內。二月十九日,朱祁鈺去世,時年三十,以親王禮葬於西郊,諡曰戾,毀其所建壽陵。其妃嬪也都被賜死殉葬。(《明史》)

02、南宮復辟的政治原因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明英宗或許在土木堡之變後才開始真真思考人生?

筆者之所以花這麼多的筆墨來介紹“南宮復辟”的始末,就是希望能在事情的進展過程中抽絲剝繭找到“南宮復辟”背後的政治原因。因為如果把這麼一件影響歷史進程的歷史大事件純粹歸結於朱祁鎮的個人運氣顯然是不夠客觀求是的史學態度和觀念。

要找原因,先看背景。先來看看“南宮復辟”之前,大明政局是一個怎樣的局面?

1、朱祁鎮土木堡兵敗之前,執掌大明14年,雖然兵敗被俘,丟失皇權。但是在古代特別講究“出身”和“名分”,朱祁鎮的政治優勢還沒有消除殆盡。有人說,朱祁鎮都淪為了階下囚,還有必要為他“打腫臉充胖子”嗎?事實上,讀者朋友要注意幾個細節:1)、擁立朱祁鈺的時候為什麼先徵求太后的意見?2)、朱祁鈺當皇帝后,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朝臣要求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3)、朱祁鈺為什麼要同意接朱祁鎮回來?即便軟禁了朱祁鎮,可為什麼又不敢殺了朱祁鎮?4)“南宮復辟”前夕,為什麼還是要先徵求太后的意見?

2、明代宗朱祁鈺雖然做了8年皇帝,但是始終沒有完全徹底地掌握明朝的政治大權。否則,年紀輕輕的朱祁鈺也不會因為國事操勞而一命嗚呼。這從側面來看,可以反映,當時的明朝政局對於朱祁鈺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可以信任的人並不是很多,很多事需要親力親為。

3、朱祁鈺當政期間,于謙獨享榮寵,這已經不能滿足各個權力集團的利益需要了。朱祁鈺對於謙極為倚重,言聽計從,遠遠超出一個皇帝對臣子的限度。于謙有痰疾,御醫開了方子說要用竹瀝(竹子經火烤後流出來的液汁)做藥引子,朱祁鈺便帶著隨從去萬歲山,親手為于謙伐竹取瀝。

4、朱祁鈺重病不起,讓人看不到希望,也讓人見異思遷。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死了,朱祁鎮和他的兒子朱見深還活著……

從明面上來看,朱祁鈺病重時的政治局面是風平浪靜,但是這種平靜一方面是朱祁鈺本人的刻意維持,一方面是權力的誘惑還不夠大。朱祁鈺的病重,無法掌握權柄,恰恰是“南宮復辟”的導火索。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氣勢洶洶背後是鋌而走險

石亨本是一名普通武將,“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北京保衛戰時,經兵部尚書于謙推薦,掌管五軍大營,立功頗多。北京保衛戰後,被冊封為侯爵。石亨本身是對於謙的提攜感恩戴德的,但是于謙就如他所描寫的石灰一樣,要留清白在人間,對石亨的“一番好意”並不感冒。於是石亨熱臉貼了冷屁股,心理開始不太平衡了。

石亨為了討好於謙,舉薦于謙的兒子做官,于謙卻而不受,並在奏疏中是這樣說的:在為人父者,莫不欲其子之顯貴,臣豈獨無是心哉?但方國家多事之秋,宜以公義為重,不當顧其私恩。伏念臣才乏寸長,官躋一品,本已乖於清議,豈敢重冒於殊恩?況臣子器非遠大,名位爵祿,非所能勝。且(石)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巖穴幽隱,撥一行伍微賤,以裨益於軍國之務,顧乃薦臣之子,於公義安?

種種政治齷齪瓦解了朱祁鈺的政治陣營。石亨清楚地明白在朱祁鈺的隊伍裡,只要有于謙在,自己永遠無法獲得更大的權利,永遠要被于謙壓制著。必須想辦法除掉于謙。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鈺出巡郊外,住在齋宮,疾病發作,不能行祭祀禮儀,命石亨代為祭祀。石亨整天守護在景帝病榻前,見其病重,意識到機會來了。

景泰帝的病重,讓朝中要求復立朱見深的聲音又起,並且大多數官員是支持的,但以大學士王文為首的朱祁鈺親信,堅持不同意這種觀點,並提議去外面找個藩王來做皇帝。朱祁鈺內心裡肯定是不願意立朱祁鎮的兒子為接班人的,但是一時又沒有更好的人選,一時猶豫不決。

石亨意識到如果不盡快行動的話,一旦迎立外藩的事被確定下來後,輔佐皇帝上位的不世之功就被別人搶去了。成敗在此一舉,他馬上與張軏(yue)、曹吉祥等人商議,表明了迎接太上皇朱祁鎮復位的想法。這二人都是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三人一拍即合,立即決定動手。於是私下派人和軟禁在南宮的朱祁鎮取得聯繫,宦官曹吉祥進宮去見孫太后,密告她復辟一事,藉機取得了孫太后的支持。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晚,石亨帶人撞開南宮宮牆,簇擁著朱祁鎮直奔大內,一行人來到東華門,朱祁鎮站了出來,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門的士兵不敢阻攔。於是,眾人兵不血刃地進入了皇宮,朝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天門而去,並迅速將朱祁鎮扶上了奉天殿寶座。石亨敲響鐘鼓,召集群臣到來。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南宮復辟宣告了于謙的死期

這時天色已經微亮,眾臣尚是一片雲裡霧裡,突然見到金鑾殿上坐著的不是朱祁鈺事,而是八年前的皇帝朱祁鎮,面面相覷,不明所以。這時,徐有貞站出來大喊:“太上皇復辟了”!朱祁鎮對百官宣佈道:“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復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眾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參拜。朱祁鎮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南宮復辟”能夠順利進行和取得成功的政治原因無非就是政治利益的重新分配的需要,從龍之功、奮力一搏、鋌而走險、逆來順受……這些政治邏輯都是這次政變背後的推動力。

03、南宮復辟的政治影響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朱祁鎮沒贏,朱祁鈺也沒輸

南宮復辟後,朱祁鎮又當了八年的皇帝,相較於他跌宕起伏的前三十年,這八年就顯得很平常了,所以也就不詳細介紹了,重點介紹幾件影響比較大的事情。

一、朱祁鎮重登皇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殺掉了于謙等朱祁鈺的鐵桿粉絲。而更有意思的是朱祁鎮其實並不想殺于謙等人,因為于謙畢竟是於國有功的人,也是忠心耿耿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態度和能力都沒有問題的人。但是朱祁鎮還是殺了他,而且是馬上殺。這就引人遐想了,朱祁鎮為什麼要殺于謙?

據載,朱祁鎮對於于謙在土木堡之變的功勞還是十分認可的。當石亨、徐有貞羅織罪名要求殺了于謙時,朱祁鎮說:于謙還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而當徐有貞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時,朱祁鎮猶豫之後還是把于謙殺了。

二、朱祁鎮復位之後,追究了當時誅殺王振同黨官員的責任

,並用木頭為王振刻了個身體,招魂安葬,賜祠曰精忠。碑文內容闡述了土木堡一戰中王振是如何“腹心扈從”的,而將戰敗的原因歸結於“將臣失律”(這玩意現在還在北京智化寺)。

三、廢除朱祁鈺的皇帝稱號,毀了他給自己建造的皇陵,還給了他一個諡號——戾。

四、對“奪門功臣”委以重任,後來石亨石彪叔侄圖謀變亂;太監曹吉祥與其侄曹欽更公然舉兵造反。皆被平定。

五、重用錦衣衛逯杲、門達等,推行特務統治,製造多起冤案。

六、史書上說在殺了于謙後,朱祁鎮曾自責的說過,于謙確不該死。並在臨死前囑咐兒子明憲宗朱見深為于謙平反。最後朱見深以“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的名義為于謙平了反。

這六件事實際上已經側面表現出來“南宮復辟”背後的政治影響力。首先是大規模的

政治清算,破壞掉原有的政治格局。然後以"為王振平反"的名義再次打造新的格局(一方面算老賬,一方面樹新人。否則曹吉祥又如何能崛起?)。廢除朱祁鈺的皇帝稱號,免得再有人以此為旗幟又生事端,防患於未然。石亨、曹吉祥在“功高震主”之後,等待他們是必然的死亡。重用錦衣衛,推行特務統治,其實也是一種政治需要。最後朱祁鎮交代兒子為于謙平反,更反映了復辟之後的朱祁鎮很多時候也是身不由己,臨死之前,如釋重負,而良心有愧。

當然,這些都是“南宮復辟”之後的表面現象,或者說是連鎖反應。更深層次,自“南宮復辟”之後,大明王朝的政治格局已經在無形之中發生變形,權力機構的性質也被扭曲。

首先不得不說朱元璋為他的子孫們考慮的問題是周全的,明令禁止“宦官參政”、廢除了“丞相制”、創立了“三權分立制”,這些都是有先見之明的。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他的一片苦心,就在明英宗手裡毀於一旦。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這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土木堡事變之前,朱祁鎮已經開了“宦官專政”的先河,“南宮復辟”之後,有樹立了“權臣”、“宦官”的榜樣。自此之後,大明就陷入了“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無休止的相生相殺,皇權則在一步接著一步地衰弱。因此,說“南宮復辟”事件是大明王朝的命運轉折點,一點也不為過。

04、南宮復辟之所思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皇權之爭中,鮮有親情

真正熟讀歷史的人一定會發現,歷史很多時候就是那麼身不由己。所有的偶然背後其實都會有一個必然的因素在發揮作用。

我們先還是來說說這段歷史的幾個歷史人物吧!

朱祁鎮是真實的“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他9歲的時候就被推向了權力的風口浪尖,出於人之本性,親近於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王振(王大伴),這原也不是什麼罪不可赦的事情。只是歷史總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在悄然地改變著歷史的軌跡。如果王振也是一個甘於平淡的平常宦官,如果關外的瓦刺沒有被實力膨脹了野心?如果朱祁鎮不是因為少年心性過於兒戲?我想後面的很多事情都不會發生。

朱祁鈺是悲哀的。一個本無心權力的人被迫推向了權力的巔峰,盡心盡責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卻終究改變不了歷史和生活的約束。他信任和重用於謙、石亨是無可厚非的,他囚禁朱祁鎮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他的兒子夭折卻是他無法左右的。最後,當他躺在病榻上,聽到身邊的人向他彙報“太上皇復辟了”,一個“好”字,卻道盡了他無限的不甘和辛酸。

“兩度為帝”的朱祁鎮,用大明朝的命運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曲折

爭來爭取,還是一抔黃土

于謙是悲情的。一個文人,自幼學的就是“忠君愛國保社稷”,于謙的所作所為是一個文人的風骨體現。事實上,當於謙被殺時,劊子手寧願自殺,也不忍心對於謙砍下屠刀,說明於謙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的代表。但這樣一個一身正氣的人還是淪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王振是可憐的。一個醉心功名的底層人,想盡一切極端的辦法,最後終於得償所願地看到了“權力”的影子,卻死於非命,一切灰飛煙滅。

石亨、曹吉祥是可笑的。因為嫉妒、因為慾望,他們迷失了自我,以為自己能夠掌握大使,以為自己能夠改朝換代,最後卻淪為了浩浩歷史中的笑柄。

朱見深是無辜的。父債子還,朱祁鎮把“仁宣之治”後的大好江山弄得千瘡百孔交給他,他一輩子都在忙著補洞,然後因為愛好鬥蛐蛐,被千古人們罵得死去活來。

……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功過,任人評說,歷史不正是這麼殘酷而有魅力嗎?“南宮復辟”無疑宣告了大明的政治變形,但是,大家可曾看到背後“人性的荒涼”

作者簡介:人稱“老易”——一個打鐵專業的畢業的閒散大學生。喜歡“亂說”,無論經濟、生活,不管歷史、文化。唯一不聊的就是打鐵。如果你不反感老易亂說,請關注《老易說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