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因何強幹弱枝?癥結在宋太祖確立的禁軍、廂軍制度上


宋朝因何強幹弱枝?癥結在宋太祖確立的禁軍、廂軍制度上

宋太祖趙匡胤像

引子:

今天的我們只要回望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王朝“鬱郁乎文哉”,文化興盛,經濟發達,是彼時世界上最文明、最富庶、最繁榮的國家 。但宋朝卻重文輕武,重內輕外。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宋朝經濟總量超過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加起來的總合,且文教昌明,民眾生活也相對安逸,軍事上卻軟弱至極,屢戰屢敗,不堪一擊。細究史料,會發現宋朝軍事上這種強幹弱枝的弔詭局面卻是其創始者吸取前朝教訓,煞費苦心、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之理想狀態。宋太祖趙匡胤和所有封建帝王一樣,不太擔心軍隊實力不夠強大,反而擔心它太強大了,以至於自己難以控制,抑或會反過來威脅自己的統治。只要軍隊的力量足以鎮壓地方上規模不大的叛亂, 就可使皇帝安心了。正是這種思想,使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制定了“偃武修文” 的國策,遂導致了宋朝民殷國富而軍不強,這一切都源於宋王朝特有的的禁軍、廂軍制度。導致這一腿粗、一腿細後果的,和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的奇特人生經歷有關。

偃武修文

趙匡胤行伍出身,本在後周世宗柴榮的麾下為將。柴榮死後,他通過發動軍事政變從柴氏孤兒寡母手中攫取了政權,因得國不正,他建國後便對手握重兵的軍事將領深懷疑懼 ,惟恐“黃袍加身”的歷史活劇會再度重演。


宋朝因何強幹弱枝?癥結在宋太祖確立的禁軍、廂軍制度上

影視劇照:杯酒釋兵權

據文獻記載,唐朝時中央軍隊又稱南北衙軍,由宦官轄制。畢竟槍桿子裡出政權,到了唐朝中後期,掌握了軍隊的宦官開始干預朝政,就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說了算。唐朝滅亡後,歷史進入了紛亂的五代時期,皇室衰微,無力御下,禁軍基本由藩鎮掌控,擁兵自重的藩鎮開始覬覦最高權力,一出出大將篡奪皇權的鬧劇輪番上演。北宋的開基帝王趙匡胤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北宋立國之初,為了防止“黃袍加身”的悲劇屢屢重演,宋太祖趙匡胤採納了宰相趙普的建議,削奪了節度使的軍權,將各地的精銳步騎都選調京師,由中央朝廷統一指揮,成為宋代實力強勁的禁軍。禁軍人數雖少,但所有成員均從各地軍隊中千挑萬選而來,因而戰力強悍,若論官兵素質與武器裝備,地方軍隊均無法望其項背,因此,地方根本無力抗衡朝廷,地方軍隊更無法叫板禁軍。

禁軍又稱侍衛親軍,糧餉充足,器械精良,實力強大,能震懾諸軍,如此既有利也存在隱患。禁軍兵強馬壯,尾大不掉, 如果控制不當,又會威脅朝廷,皇帝反而會深受其害。為此,隨著皇權的逐漸穩固,趙匡胤先將禁軍分為兩部,一部由殿前都指揮使節制,一部由馬步軍都指揮使司指揮。後來,禁軍又分為馬軍司和兩部。也就是說,禁軍由騎兵和步兵兩部分組成。


宋朝因何強幹弱枝?癥結在宋太祖確立的禁軍、廂軍制度上

宋軍征戰圖

至此,禁軍分由三個衙門管理,史稱“三衙”。三衙統率禁軍,卻無權調兵。調兵權歸屬樞密院,樞密院由文官主持。二者相互制衡,但實際上是以文制武、偃武修文、大權統歸中央朝廷。

趙匡胤親手設置的禁軍軍制實際上在貫徹強幹弱枝之策,禁軍作為天子的衛兵,既保衛掖庭安全,還有拱衛京師之重責,一旦地方有事則出師討伐,以達到內外相制,保持京師內外的力量平衡。因此,中央禁軍主要駐紮在開封(宋時叫汴京、汴梁或東京)轄區內。

杯酒釋兵權

為防止將領們擁兵自重,宋太祖還處心積慮地使兵將分離。他令禁衛各軍輪流戍邊,去守衛邊防重地以及各軍事重鎮,將官頻繁互調,如此一來可以減輕京師百姓養軍負擔,又使得將領手上無兵,將不知兵,兵不識將,從而不可能對趙宋朝廷構成實際威脅。

隨著地位的穩固,趙匡胤廢除了殿前都檢點一職,徹底把禁軍的軍權分開,接著就親自導演了 “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大劇。

宋朝因何強幹弱枝?癥結在宋太祖確立的禁軍、廂軍制度上

宋代繪畫

《宋史·太祖本紀》記載:乾德元年(963年)某日晚朝後,趙匡胤召集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等到宮中宴飲。酒至半酣,趙匡胤突然慨嘆曰:“我能做皇帝都是諸位的功勞,你們的功德,我永世不忘,但我當皇帝后才感覺很艱難,遠不如當初做節度使時快活。自打我做了皇帝后,整宿整宿失眠、輾轉反側,沒睡過一夜安穩覺”。石守信等驚問原因,趙匡胤一字一句解釋道:“這還不明白,皇帝的尊位,誰不想坐”。一聽這話裡有話,石守信等人唬得慌忙站起來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二心”?趙匡胤說:“那也未必!縱使爾等無異心,可你們的部下呢?假若他們貪圖富貴,將黃袍披在你們的身上,你們即使不想當這個皇帝恐怕也身不由己了吧”?石守信等聞言大驚失色,瞠目結舌,不知如何表白才好,只得請皇上給指條明路。太祖長嘆一聲道:“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不如及時行樂啊!爾等不妨釋去兵權,購置大批肥田美宅,為子孫留下一份世代享用不盡的產業,家中再多置些哥兒舞姬,天天飲酒作樂,快活過完這一輩子,我等君臣之間就再也用不著相互猜忌、提防了,上下和睦相安,其樂融融,豈不是美事一樁嗎

”?!石守信等這才恍然大悟。次日,他們紛紛上書稱病,說自己已不適宜統軍作戰,要求解除兵權。太祖大喜,安撫一番後,大加賞賜,隨後宣佈免去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羅彥環、張令鐸等人的禁軍職務,讓他們到地方州郡去做個有名無實的節度使去了。


宋朝因何強幹弱枝?癥結在宋太祖確立的禁軍、廂軍制度上

清明上河圖(局部)

“杯酒釋兵權”後,中央禁軍中的殿前都檢點、副都檢點、侍衛馬步軍正副指揮使等重要職位都被廢除了,只剩侍衛馬軍、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這三個不能相互統屬、不通聲氣、只能相互掣肘的職務,即三使各領一司(合稱“三衙”) ,均直接聽命於皇帝。趙匡胤還將“三衙”的主將全部換成資歷較淺的年輕人擔任,這些人的能力、戰功與威望比起“義社十兄弟”來簡直不堪一提,自然無法在禁軍中形成盤根錯節的勢力。

除朝廷禁軍外,宋朝還建立了廂軍、鄉兵等地方武裝

宋朝的武裝力量除禁軍外,還有廂軍、鄉兵。禁軍是國家常備軍,屬經制之師,廂軍、鄉兵則主要用於維持地方治安,有時還充當官府勞役,有些還去將領加做僕役,這些在演義小說《水滸傳》中有描述。廂軍和鄉兵中的精悍士卒大都被抽調到禁軍中後,剩下的都是老弱羸卒,平時疏於訓練,基本沒有戰鬥力。他們大多時候都被派去修築城池、防禦工事以及製造武器。

宋朝禁軍、廂軍制度的建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宋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趨勢,這種趨勢隨著最精銳禁軍的日益腐朽而導致宋軍戰力羸弱、不堪一擊,雖然人文花團錦簇、經濟繁盛異常,但宋軍卻屢戰屢敗、不堪一擊,備受遼、西夏、金等北方遊牧帝國的侵擾,最終在強悍蒙古騎兵摧枯拉朽的打擊下,走向了覆亡的深淵。


宋朝因何強幹弱枝?癥結在宋太祖確立的禁軍、廂軍制度上

影視劇照:楊家將

重文輕武使宋朝人文鼎盛、經濟發達,但也導致軍事羸弱,飽受侵擾

英國文豪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 這話同樣適於“泥足巨人”——宋朝。

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軍閥割據亂局,重建了一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雄才大略的他也因此成為一代開國聖君而名標青史。

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其一系列高度集權的軍政措施,雖夯實了皇權,消弭了軍事將領鋌而走險、起兵反叛的隱患,卻由此削弱了軍隊的戰力;文治使政府官僚化,導致北宋雖然經濟繁榮,但又積貧積弱;兵權過度集中於皇帝之手,使軍隊的凝聚力鬆散,將不知兵,兵不認將,嚴重的削弱了軍隊的士氣與戰鬥力;官僚機構臃腫、重疊,相互牽制,行政效率極低。北宋國富而兵不強,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狀態,最終風雨飄搖、國破家亡,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做亡國奴。

南宋理學大儒朱熹一針見血的指出:“本朝鑑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熹不愧是飽學之士,鞭辟入裡,入木三分地指出宋太祖趙匡胤重文輕武、高度集權的弊病。

簡而言之,“靖康之恥”的悲慘結果早在北宋立國之初就已註定了。


宋朝因何強幹弱枝?癥結在宋太祖確立的禁軍、廂軍制度上

杯酒釋兵權(連環畫)


宋朝因何強幹弱枝?癥結在宋太祖確立的禁軍、廂軍制度上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朝因何強幹弱枝?癥結在宋太祖確立的禁軍、廂軍制度上

宋軍征戰圖

【插圖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