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日本武士中流行一个特殊癖好,现代人难以理解

受电视剧影响,很多人提起日本武士,可能第一反应就想到“切腹”。当然“切腹”并不是日本武士道的唯一流行文化,400多年前,日本武士中流行起了一个特殊癖好,现代人可能难以理解,与切腹无关,它是一种类似“爱情观”的东西。

400多年前,日本武士中流行一个特殊癖好,现代人难以理解


武士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现在说起爱情,不但有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有同性之间的爱情,“同性恋”这个词是1896年出现的,代表异性“爱”、“恋爱”的“love”是1892年出现的,在此之前,日本没有“爱恋”的说法,他们将所有的爱欲(无论同性异性)称为“色”。

异性之间的叫“女色”,男子同性之间就叫“男色”。在日本传统文化里,后者被命名为“众道”,主要盛行于日本战国和江户时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出色的武士必须“男女皆可”,娶妻进门是为了繁衍后代,和娈童(侍童)之间的感情才弥足珍贵,堪称山盟海誓。

400多年前,日本武士中流行一个特殊癖好,现代人难以理解


其实这都是有历史原因的,无论大名还是武士,他们在战场上度过的时间总比在家里多,战场上又不允许出现女眷,而每一个武将都有侍童随行照顾,要求他们效忠,最好的办法就是构筑一种牢不可破的礼仪关系。日本战国时代,娈童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首先必须长得美。

20岁之前额上留头发的少年,被称为“若众”,他想修习“众道”,容貌就得过关。大色道家井原西鹤说:“没有盟兄的若众,等于没有人来提亲的姑娘。”以“好色”为宗旨的人居然找不到自己的“盟兄”,不能与他发展一段坚固的感情,这是一种耻辱,要被人瞧不起的。

400多年前,日本武士中流行一个特殊癖好,现代人难以理解


织田信长身边就有过一个叫前田利家的侍童,他和织田信长年龄相近,长相又不错,很受织田信长宠爱,跟在他身边屡立战功,最终成了一代大名。那时候的“娈童癖”不是只为了欲望而衍生出来的,精神层面要求也很严格,至少相处5年才能确立“盟兄盟弟”关系。

随着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统一天下、江户时代开始,“众道”正式成为整个日本社会中的“雅癖”,已经不限于上层武士之间,庶民也一样,甚至大名和大名之间也可以有这样的情感关系。日本《宁固斋谈丛》就记载了堀尾忠晴(17岁城主)和前田利常(24岁城主)的故事。

400多年前,日本武士中流行一个特殊癖好,现代人难以理解


堀尾忠晴是闻名天下的美少年,前田利常耳闻已久,他找了幕府人员做媒,跟堀尾忠晴一起吃了顿饭,席间前田利常想倾诉心意,没想到半天只憋出句“今晚月色真美”。堀尾忠晴听完就生气了:你喜欢月亮,就看个够吧,我不陪你了!说完,他就赶回自己的城中去了。

前田利常后悔极了,好几个月没睡好觉。没想到后来堀尾忠晴主动邀约,说为了答谢他上次的宴席,自己也安排了回请。谁知到了约定的日子,家臣告诉前田利常,堀尾忠晴病了,不能来了,他只派了个身份低微的侍者过来通知。前田利常急了,马上跑到城门口去问个究竟。

400多年前,日本武士中流行一个特殊癖好,现代人难以理解


家臣没拦得住,哪有身份高贵的大名亲自接见侍者的?被感情折磨的前田利常顾不上,跑到门口就大喊:“堀尾忠晴在哪里?”堀尾忠晴忽然从侍者身后跳出来,笑嘻嘻的:“我在这儿呢!”原来之前的一切,都是他为前田利常设置的考验,前田利常通关了,他们就可以结合。

400多年前,日本武士中流行一个特殊癖好,现代人难以理解


由此可见,“众道”的核心在于一个“忠”字,类似忠贞,为了对方是可以赴汤蹈火的。于是那时候常常出现为家主殉葬之事,前田利常死前不让家童殉葬,但他死后还是有5个家童切腹了。这样的情感和现代的“同性恋”有些不一样,但武士道衰落后,“众道”也隐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