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美人计的王允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大侃历史


王允,东汉末年为数不多的忠汉大臣,此人最大的成就,便是使自己的义女貂蝉先后以身色诱吕布、董卓,导致二人反目,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连环计,连十八路诸侯都搞不定的董卓,竟然被他搞定了,可见实力确实不一般。司徒王允,用自己对朝廷的赤诚和一身正气赢得了铲除董卓斗争的胜利和世人的称赞。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王允却因为目中无人而死于他手,那么能够巧施美人计的王允,又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一、家有名望,少时成名

王允出身于山西王氏,家族世代为州郡的重要官员,因此在当地颇有名望。虽是名门豪族,但少时的王允并没有发展成只知道“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自小便是意气风发,深得长辈喜爱。同时,这位少年早已看透了东汉王朝的衰败,时刻忧国忧民,他发奋读书,自省言行素质,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报效朝廷。

满腹经纶的王允可不是只会读书的“文弱书生”,相反,他还能文能武,在学习文章、阅览经典之余,还坚持习武强身,立志要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安定边疆、“封狼居胥”的英雄。对二人威猛英姿的仰慕和誓死报国精神的钦佩,王允每日都坚持练武,丝毫不敢懈怠。不久之后,他的才能令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真正成了一个“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二、浸淫官场、锋芒毕露

十九岁的王允,被推举为郡吏,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东汉的官僚体系,虽然少时有家族长者带领,得以浸淫官场,但真正踏入其中,王允才发现这潭浑水太深了。上任之初,王允就碰到一件极为棘手的案情:一名叫赵津的小黄门,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当权宦官,便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秉持公正,立即将此人逮捕,枭首示众,民众无不拍手称快,赞扬王允是为民作主,不畏强暴的好父母官。此外,在刺史邓盛的提拔和宣扬下,王允名声大振,很快便得到的朝廷的注意,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时征召,王允的满腔热血,终于能够为国施展。

若是出生在东汉早年,王允一定能够平步青云,将东汉推向新的高潮,正当王允决定一展才华之时,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王允在作战时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不仅善于谋略,更是披甲上阵,与士卒共同浴血奋战。在受降黄巾军后,细心的王允发现一些书信,大致内容是当朝掌权的大宦官张让私通黄巾军,王允没有细想,进一步追查后上奏汉灵帝禀报此事,灵帝大怒,问罪张让,只可惜张让巧舌如簧,不仅歪曲自己暗通黄巾军的事实,还污蔑说是王允“嫉贤妒能”,灵帝本就有意偏袒张让,听他这么一说便不再追究。只是张让实属小人得志,一直借着皇帝狐假虎威,没想到这次却差点栽跟头,于是对王允怀恨在心。王允本想借此事打击张让,将这奸臣剪除,但没想到汉灵帝居然放了他一马,而自己也被针对,甚至两次入狱,王允因为自己的锋芒毕露,差点含冤而死。

三、隐忍不发,伺机而动

在对抗大宦官张让失败后,王允锒铛入狱,好在朝堂上仍有明辨是非的忠臣在,他们感佩王允的不畏强权,于是纷纷上书灵帝,请求赦免王允。然而张让却一直在从中作梗,渲染他的所谓的罪行情节。等到入狱的第二年,在三公、大将军、太尉等人的努力下,王允被免罪释放,刚出狱的王允知道阉党宦官当权,自己势单力薄,只得改名换姓,离开都城洛阳,伺机而动。

不久,灵帝驾崩,朝野震荡,外戚与阉党的争斗爆发,王允应大将军何进之邀重返官场,以谋张让。但官场上的斗争何其凶险,甚至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何太后以召见何进的名义把何进骗入宫中,张让趁机伏杀,王允不得不再次远遁躲避张让。好不容易才熬到董卓进京勤王,王允被拜为司徒,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秋,然内有外戚、宦官争权,进京勤王的董卓虎视眈眈;外有黄巾动乱,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王允接手的只是一个烂摊子,然而他却毅然决然接过“复兴汉室”的旗帜,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明面上奉承董卓,甚至不惜弯腰屈节,暗地里积极谋划,策反吕布,铲除董卓,东汉民心得以大振,皇室之威又重新树立。此时的王允早已不是那个年纪轻轻锋芒毕露的王允了,浸淫官场多年让他懂得审时夺度,却又如一条忠心汉室的毒蛇,不动则已,一招毙命。

四、居功自傲,下场悲凉

在铲除董卓之后,王允终于如愿以偿“录尚书事,总朝政”

。此时的东汉百废俱兴,正需要汉室忠臣着手修补时,大权在握的王允变了,在对付了众多棘手的奸贼,王允已经是“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了,在朝会中不再与众臣推心置腹,反而端起大领导的“架子”,“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

王允的居功自傲终于害了自己,面对一些西凉军的遗留问题,王允反复无常,一时西凉人心惶惶,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发难,东汉官兵竟不堪一击,都城沦陷,吕布慌忙领兵出逃,本想带上王允,可王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断然拒绝,为了东汉,这位忧国忧民的末年重臣,毅然选择与国共存亡,被叛军所杀,自己的儿子、宗族多数被诛,偌大的王氏,死相凄惨。

王允生不逢时,可惜文韬武略也没能再保东汉百年。“王司徒身为社稷计,生除国贼,死纤国难,忠义激烈,可谓生为汉臣,死为汉鬼者矣”,王允是英雄,在国难当头,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与国共存亡,举报张让、计诛董卓,哪次不是游走在刀尖之上,虽然最后死于非命,但仍然不能掩盖他对复兴汉室的作为与成就。


邓海春


总的来说,王允算是比较正直的人。

早年,王允因反对宦官而被迫害。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把他提拔为河南尹,后来出任司徒,位列三公。董卓把持朝政后,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等人秘密组建一个反对董卓的小团体。为了刺杀董卓,他以美人计收买董卓身边的得力干将吕布。

在王允周密的策划下,公元192年四月,吕布刺死董卓。董卓死后,王允一跃成为朝中第一号人物,录尚书事。然而,在这个时候,他却干了两件错事。

首先,他处死名满天下的名士、史学家、书法家蔡邕。董卓死后,蔡邕发出一声叹息,被王允认为是董卓分子。由于蔡邕正在编撰《汉记》一书,王允担心他把自己当年在董卓统治下违心干的事抖露出来,便痛下杀手,判处蔡邕死刑。这一做法导致王允大失人心,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其次,他没能做好董卓旧部的处置工作。董卓死了,他的那些军队怎么办?他既不签署大赦令,赦免董卓旧部的罪行,又强行要求解散凉州兵团。当凉州将士听说蔡邕只是表示同情董卓便被处死,朝廷又不发大赦令,无不担心在军队解散后,将遭到王允的无情报复。在这种情况下,凉州兵团决定造反,打入长安城,推翻王允。

长安城被围九天后,一部分守城官兵突然哗变,打开城门,迎接叛军。十余万叛军一拥而入,进长安城后,烧杀抢掠。吕布带着数百名精锐骑兵,打算突围而去。尽管吕布一生反复无常,这回他真是很仗义,没有忘掉亲密战友王允。

王允一脸颓唐与迷惑,望着如潮水般涌来的叛军,充满忧伤。对吕布的催促,他无动于衷,只是淡淡地说:“主上年幼,能依靠的人只有我,如今大难临头,我要是跑了,于心不忍。”他还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大义凛然。

叛军进城后大开杀戒,总计屠杀军民超过一万人。王允带着小皇帝刘协,逃到宣平门,被被叛军追上后逮捕处死,妻子儿女无一幸免,成了陪葬品。

纵观王允一生,虽有杀蔡邕之污点,总的来说是个比较正直的官员,大节不亏。计收吕布,铲除董贼,都说明他是有一定能力的。倘若是在和平年代,我相信王允一定是位能臣。不过,王允杀董卓后,居功自傲、刚愎自用,终究不是定乱安邦之雄才,然他最终为汉室死节,也不失为一条汉子。


君山话史


从汉朝至唐末《太原王姓》是四大郡望的《豪门贵族》!王允凭着豪门贵族的世家,加上他聪明睿智的《文功武略》得以朝庭《三公》的上位。称他为《英雄》也是《无可厚非》的!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不是《圣人》难免也有些细稍微末的小错,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汾淮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