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長途奔襲直搗北京時,袁崇煥為何不斷他後路,殺入大本營瀋陽老巢?

青燈問史


皇太極在崇禎二年長途奔襲直搗北京時,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己巳之變”,當時袁崇煥採取的措施是迅速回防京師。

估計很多讀者在看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皇太極全力攻打北京,瀋陽必然空虛,袁崇煥如果率軍直插瀋陽後方,皇太極的處境豈不是十分危險。

其實歷史上類似這樣的假設並不少,近代戰爭中有甲午海戰時,有人建議清廷趁北洋水師與日軍海軍主力艦隊決戰,派遣南洋水師直搗日本本土,不但可以獲得甲午戰爭的勝利,還可以趁機滅了日本……

古代戰爭時,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曾經提出過一個子午谷奇謀,意思是諸葛亮率領主力與曹魏決戰,魏延率領精兵五千從子午谷直插關中,攻打西安,千百年來,子午谷奇謀被不斷翻出,很多歷史二百五認為諸葛亮如果採取了魏延的建議,北伐有很大可能成功。

我們再來看看己巳之變時的具體情況吧!

己巳之變發生在崇禎二年(1629年),而在1626年的寧遠大戰中,努爾哈赤率領的清軍並未突破明軍的寧遠防線,等到1627年皇太極重整旗鼓,再次發動對明軍的攻擊,依然沒有突破明軍在遼西一帶的防線。

寧遠大戰和寧錦大戰都是袁崇煥參與的重要戰役,袁崇煥也是因為這兩場戰役獲得明朝新即位皇帝崇禎的賞識,上任之初就召喚袁崇煥到北京平臺召對,袁崇煥當時聲稱可以五年復遼,崇禎皇帝因此大加讚賞,不止錢糧供應充足,還賜予袁崇煥尚方寶劍。

在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之前,袁崇煥在遼東也沒有閒著,其中有三大手筆,第一大手筆是與皇太極議和(議和之間,皇太極幹掉了朝鮮),第二大手筆是賣糧食給蒙古(蒙古後來把糧食又轉賣給了後金),第三大手筆就是斬殺毛文龍(使得皇太極西進沒有後顧之憂)。

可以說袁崇煥的五年復遼根本就是一句口號,自己也沒有一個既定破遼方案,連是“戰”是“和”都沒有整明白。

袁崇煥是典型的志大才疏,對於明朝與後金之間的複雜關係也沒有梳理得很清楚,正因為如此,面對皇太極突然殺向北京的舉措是懵逼的。

皇太極當時吸取攻打寧遠和錦州失敗的教訓,決定從蒙古繞道山海關,然後進入京畿,袁崇煥是薊遼督師,主要防守在遼西這一片,遵化也屬於袁崇煥轄管,但畢竟不是直屬。

崇禎的防遼策略是,對於袁崇煥的要求是要錢給錢,結果錢都花在打造寧錦防線上了,其他地方必然防禦不足,換句話說,除了寧錦防線能夠修起城池外,北京西北這一片即使明廷想要修防線,那也是修不起的。

總體來看,明廷對後金的局勢中處於被動當中,都是被皇太極牽著鼻子走。

袁崇煥雖然是一代名將,在抗後金戰役中取得了兩次重要的局部勝利,但終究沒有形成一個全面的,系統的,可執行的防禦後金方案。

從他對後金的應對措施來看,主要是藉助城池,以紅衣大炮來抵禦後金的進攻,當然對於袁崇煥的這種防禦措施,皇太極也是無可奈何,畢竟後金的軍隊更擅長奔跑(想起《亮劍》中暫七師的師長常乃超被俘虜後,說了一句鄙人不擅奔跑,笑死我了),而不擅長攻堅。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不是皇太極為了尋求與明軍的攻堅戰,而尋求野戰,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攻打北京,袁崇煥如果前去攻打瀋陽,被皇太極切斷後路,估計就是滅頂之災了,皇太極不是傻子,即使是全軍出擊攻打北京,也不會任由袁崇煥把老巢佔了。

從寧錦一線向瀋陽進發的過程,一路都是大平原,連個山都沒有,你就是借袁崇煥兩個膽子,他也未必敢去瀋陽,前者楊鎬率領11萬明廷精銳折戟沉沙一半在撫順,而此時的後金已經遠遠不是當時的後金了。

從袁崇煥回援的行軍路線來看,竟然繞著皇太極主力部隊的路線而走,就是害怕跟後金主力相遇,然後跟他打野戰。

袁崇煥在這次回援時,採取的並非是尋求主力決戰,而是想要繞道趕超後金,然後依託城池進行攔截,第一個點是遵化,第二個點是薊州,都沒有得逞,最後只得在京城駐防。

這也為袁崇煥的悲劇留下了伏筆,崇禎才登基兩年就遭遇明朝自土木堡之變以來的又一次危機,年紀輕輕的崇禎怎麼會不憤怒,我相信他在北京皇宮裡面的想法是,袁崇煥你倒是幹他啊!結果袁崇煥就是不敢死戰,依然採取防守陣勢,甚至還要求進城修整,崇禎當然懷疑袁崇煥可能是和後金勾結了。

皇太極在攻打北京不下的情況下,被袁崇煥“禮送出境”了。

皇太極剛走,袁崇煥就因為不敢跟後金決戰被朝廷大臣群起而攻之: "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後金軍劫掠焚燒民舍,不敢前去阻攔,城外的外戚勳臣的莊園土地被後金軍蹂躪殆盡。"

崇禎當時逮捕袁崇煥下獄,第二年將其凌遲處死。

崇禎就是這樣對待自己提拔的官員,當真是一點也不護犢子,袁崇煥能力就在那擺著,你讓他帶兵守城他有一定的經驗,你讓他做三軍統帥,不是你不拘一格降人才,而是你壓根就不會用人。

假如,袁崇煥要是率主力直取瀋陽不回援北京,崇禎要是知道後,肝都氣炸了。


史論縱橫


經過薩爾滸之戰,明軍的精銳部隊幾乎拼光了!明軍對八旗軍已經產生的畏懼心理,袁崇煥的寧遠大捷,主要依靠紅夷大炮打敗了努爾哈赤後金的進攻。皇太極親率八旗主力入關,借道漠南蒙古,繞過袁崇煥的寧遠防線,長途奔襲直搗明朝的京師,如果袁崇煥斷他後路,抄皇太極的老巢,這當然是最好的結果,但當時京師危矣,大明危矣,大明僅剩袁崇煥的關寧鐵騎還可與後金一戰,這幾萬的關寧鐵騎是守衛大明王朝的最後家底,萬不得已崇禎決不會讓關寧鐵騎回京勤王。

皇太極帶領八旗軍經內蒙古殺入關內,直搗京師,切瓜砍菜一樣,如入無人之境,進京勤王的明軍避而遠之,畏敵如虎,不敢與之一戰,這說明關內的明軍已經不堪一擊,明軍精銳部隊都集結在關錦防線上。作為遼東主將袁崇煥,主要職責也是守衛京師,皇太極繞過袁崇煥的防區,率八旗主力入關,他居然不知道,這是袁崇煥的失職!所以袁崇煥這次必須回京師救駕。

其實,在皇太極出兵朝鮮之時,袁崇煥錯過了出兵殺入後金的最佳時機,結果坐視皇太極把朝鮮打殘,按兵不動。皇太極帶清兵入關也是一步險棋,這也是明軍圍殲後金八旗軍的良機,可惜的當時大明失去了與皇太極後金打野戰和殲滅戰的資本和能力,缺少精兵強將,更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帥才,只能守京師,歷史沒有如果。

袁崇煥率關寧鐵騎急行軍回京救援,三萬多的關寧鐵騎除了駐防關錦防線,能帶出來的也只有一萬來人,首先關寧鐵騎趙率教的三千人在遵化被後金八旗軍打了個精光,袁崇煥所率的關寧鐵騎主力七、八千人,追著皇太極而不敢戰,對幾萬八旗軍真是沒有什麼勝算。最後在廣渠門幾千關寧鐵騎拼死一戰,險勝才打退皇太極的八旗軍,暫時解了京師之危。此時的崇禎已經對袁崇煥產生了不信任,五年平遼的承諾,現在後金軍隊居然打到了京師城下,關寧鐵騎入京師休整的請求被拒絕,只是將袁崇煥一個人從城牆上用大筐掉上來進了京師,隨後入了大獄,幾個月後被凌遲處死!

明軍的全部精銳部隊可以說都戰死在了遼東,在不熟悉的地方,用不擅長的方式,與後金打了幾場最為關健的戰役,都以慘敗告終!這正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一聲嘆息!


黑土邊疆


首先這個問題不能給標準答案,凡是給人定性的說法都是片面和錯誤的,看待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明朝軍隊的性質,先來看看土木堡之變明朝精銳的瞬間崩潰,這可是一支專業吊打蠻族騎兵的前期強大軍隊,為何被抄後路後就成了待宰羔羊?洪承疇的二十萬大軍也是一個操作不當就瞬間崩潰,後來的孫傳庭大軍也是一觸即潰。難道明朝軍隊不堪一擊,並不是!于謙彙集的烏合之眾敢於與也先的蒙古騎兵野戰而且將其擊敗,洪承疇的幾千衛兵能抵抗清軍半年之久,幾萬人的關寧軍能抵抗整個滿清部落,後來也為擊敗鼎盛時期的大順軍隊,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老生常談的真理“人心”,敗的原因其實就是人心不齊,遊牧民族強大起來的本質就是人心齊,他們的目的非常明確——屠城搶劫,能搶劫比自己領先的文明能迅速聚齊人心,而明軍特別是後期的明軍已經被官僚腐化,他們根本不可能為天天欺壓自己的長官賣命,更談不上國家民族層面的認識,這些軍頭勤王更是為了應付差事順便發點國難財而來,雖然打仗不行但搜刮搶劫自己百姓倒是得心應手,袁崇煥當然瞭解軍隊的實際情況,這種部隊是四處彙集而來,人數再多都是枉然,所以他不得不選擇不戰,不戰不代表他無所作為,他只能尾隨清軍,假裝隨時能要了清軍一命的架勢,不戰清軍還敬你是一支大軍,一旦戰敗就有亡國之危成為趙括之類的歷史罪人,但沿途百姓就慘了,先是被清軍洗劫後來又被明軍洗劫,這也可能是袁崇煥被百姓分食的原因,成了軍頭官僚們的替罪羊,袁崇煥為明朝抵禦外敵做出了貢獻,如果長期堅定的執行下去(當然不可能)明朝絕對不會亡於滿清之下


川蜀仁兄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極率軍繞道蒙古,越過長城從龍井關、大安口殺進大明腹地,兵鋒直指北京城。擺在袁崇煥面前的有三條路:或回援京師,或固守觀望,或揮師瀋陽,逼皇太極退兵。此時崇禎剛即位兩年,大明權威尚存,固守自保最後只能是死路一條。看似三條路,實際可行的只有一條,回援京師。

君命大如天。崇禎皇帝已向四面八方發出勤王詔書,不管是否收到,得知君王有難,護衛君王義不容辭,這是封建時代忠義思想的要求。何況北京是京師,是政治中心,任何風吹草動都會波及整個大明王朝。天下安危繫於此地,一旦有變,天下大亂,不得不救。

皇太極雖繼承汗位,但還需和其他三大貝勒共同主政,權力分散在各貝勒、部族手中,政務機關也不完善,遷都瀋陽不到五年,國都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作用。此時領導核心人物大都在皇太極軍中,即使攻下瀋陽也作用不大。

袁崇煥督師薊遼駐防關寧錦防線,距離後金破關入口近,可以封堵長城缺口,抄皇太極的後路。對後金威脅大,建功立業的機會更多。

但率軍東進,突入後金腹地,就是把後背交給了皇太極。如果北京和山海關之間的聯繫被切斷,袁崇煥就變成孤軍深入,腹背受敵,是自陷死地的做法。而且沒有哪個皇帝喜歡拿他性命去賭,不在乎他安危的臣子,即使能逼迫皇太極退兵,恐怕也是無功有過。

進攻瀋陽是以無備打有備,以慢打快。皇太極出兵前,一定會安排好瀋陽留守和前線防務,防備明軍突襲。有防備的情況下,明軍佔不到便宜。且後金軍以騎兵為主,來去如風,機動性強,速度快,可打可走。明軍步騎結合,以步兵為主,還要拖拽沉重的火炮作為火力支援,行進緩慢。袁崇煥在皇太極出兵前得到情報,使用圍魏救趙之計或許有用,可此時後金大軍已在境內肆虐,沒等明軍打到瀋陽,北京城可能已先被攻下。

兩軍面臨的形勢更有利於皇太極。北京到山海關之間,一馬平川,除了灤河能稍作阻攔,其他地方根本無法阻擋騎兵,可以快速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煥從錦州出兵,首先要橫跨大淩河和遼河,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很難過河,相反更容易被堵在岸邊。更要命的是,十一月的東北已是冬天,嚴寒和漫天大雪不利於行軍作戰,給後勤補給帶來巨大壓力,一旦補給線被截斷,僅凍傷帶來的非戰鬥減員就會嚴重威脅大軍的安全,這時節進攻瀋陽無異於自殺。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考慮,進兵瀋陽,施圍魏救趙之計都不可行。


寒星針


二戰的時候,德軍狂飆突進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蘇軍為何不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去攻打柏林呢?總不能說蘇聯人沒看過三十六計吧。

明末這場戰爭,施展圍魏救趙這種戰略戰術的條件壓根就不存在。

首先得講政治吧。皇帝被人家堵門口了,你袁崇煥不去救駕,反而跑到千里之外去掏後金國老巢,忠的什麼君愛的什麼國?你讓皇帝怎麼想?莫非你袁崇煥想打下盛京城之後自立為王不成?

如果說後金國打的是其他一些地方,明軍來個圍魏救趙打個兌子是可以的。而北京城,別說讓後金去攻一下了,就是京畿周圍被劫掠,袁崇煥也是背不起這個責任的。不說皇帝的面子,京畿周圍的良田莊園大部分可都是明朝那些王爺的。

而且,皇太極當時算是孤軍深入,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關門打狗,不過按照明軍當時的戰鬥力,這辦法也很難成功。

至於說,放著皇太極的主力不管,從遼西跑到遼東去攻打後金國都,首先距離上就來不及,更何況,那屬於敵佔區,袁崇煥的兵馬敢跑那麼遠同樣也是孤軍深入了。皇太極那十萬人馬可是騎兵為主,到時候,明軍反而就會被人家關門打狗了。

關鍵更是在於,袁崇煥手底下才幾萬人?明軍的戰鬥力除了守城仰仗火器之利外,野戰又有幾分水準呢。一直以來的,很多上帝視角的人都忽略了後金國的兵力,比如說薩爾滸之戰,直到最近這幾十年才掰扯明白,努爾哈赤當時並不是以寡擊眾。


遼風物語


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繞過寧錦防線,選擇從喜峰口一帶突破長城防線,直逼北京,史稱己巳之變,又稱後金攻明京畿之戰。

皇太極這次入關突襲行動,一改之前硬攻寧錦防線走山海關的進攻路線,打了明朝以及袁崇煥一個措手不及。

皇太極為什麼會兵行險著,選擇從借道察哈爾從喜峰口一帶入關,原因有三:

其一,袁崇煥鎮守的寧錦防線依然堅不可摧。

自李成梁、孫承宗開始,明朝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修建了寧錦防線,就是想用高牆深溝阻擋八旗鐵騎的進攻。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親率大軍,攻打寧遠,卻被袁崇煥以紅衣大炮擊敗,努爾哈赤鬱鬱而終,寧遠和袁崇煥也成為了後金所有人心中永遠的痛。皇太極繼位後金大汗,也在寧錦城下吃了敗仗,再走寧錦防線,過山海關,進攻明朝統治腹地的傳統路線受到了阻礙,皇太極必須要放棄。

其二,皇太極在於察哈爾的較量中佔據了上風,極大的拓展了戰略空間。

皇太極繼位後,對於依附與明朝的察哈爾部採取了孤立與攻伐的雙重措施,讓察哈爾蒙古退出了東北及長城一帶的地區,進而繞道蒙古、直接進攻明京師創造了條件。

其三,就是皇太極重視漢族人才,而繞過寧錦防線取道蒙古進攻北京正是范文程的意見。

皇太極繼位後,允許漢族人參與人才選拔,范文程也就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成為皇太極的重要謀士,也成為滿清能夠定鼎中原的功臣。而也正是范文程向皇太極提議,後金一直沿用攻打寧錦防線的傳統,必然讓明朝囤積重兵防衛,因此毫無勝算,所以必須要繞過寧錦防線才能順利進入中原地區。


皇太極率十萬大軍突破長城,直逼北京,袁崇煥奉命回京勤王。

對於薊門一帶明軍防守薄弱的情況,袁崇煥早就有所擔心,他也曾向崇禎皇帝上疏稱應該加強薊門防禦,並且他對於皇太極從薊門一帶的長城關口突破也有所顧慮。但是,袁崇煥的兩次建議,都沒有引起崇禎皇帝的足夠重視。

萬沒想到的是,皇太極真的從明軍防守薄弱的薊門一帶殺來,由於守衛的明軍軍備鬆弛、毫無防備,皇太極迅速從喜峰口突破,佔領遵化,此時的皇太極距離北京已不足300裡,崇禎在驚慌之餘趕忙命各地軍隊勤王。

袁崇煥聽聞後立刻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崇禎皇帝得知袁崇煥到來後後非常高興,下令嘉獎袁崇煥的部下,並讓袁崇煥統領指揮各地援軍。

袁崇煥率領明軍與後金軍鏖戰,雙方互有勝負,皇太極見袁崇煥回防,明軍重新集結組織防禦,短時間內攻下北京已無可能,隨即率兵撤退。
雖然北京沒有打下來,但是皇太極利用崇禎剛愎自用、性格多疑的弱點,採納范文程的建議,設下“反間計”,藉由崇禎皇帝的手,除掉了整個後金的心腹大患,而崇禎皇帝則是“自毀長城”,更加重了明朝軍隊與朝廷之間的矛盾,也為日後的覆亡埋下了伏筆。


皇太極親率大軍入關進攻北京,那麼袁崇煥為什麼不去直搞皇太極的後金老巢瀋陽呢?

首先,北京危在旦夕,當時的情況不允許袁崇煥去進攻瀋陽。

有人說袁崇煥應該是“圍魏救趙”,但是要明白一點的是,圍魏救趙的是齊國,圍住的是魏國的首都,要救的是趙國。

而在袁崇煥這裡,皇太極號稱率十萬八旗鐵騎入關,北京城危在旦夕,這個時候被圍的是自己的國都和國君,是自己國家和君主的安危,自己作為人臣,挽救君主的危難那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容不得用君主和國家的命運去做籌碼,也不能去冒險。所以,進士出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袁崇煥以最快的速度揮師北京,率兵勤王,解救崇禎於危機之中才是當務之急,因為北京不能有失,崇禎不能有失。

其次,召袁崇煥回京勤王是崇禎的命令,袁崇煥不能抗旨不遵。

皇帝的命令高於一切,既然是皇帝在如此危及的情況下發出了勤王的聖旨,意思就是告訴袁崇煥形勢之緊急,為人臣者的袁崇煥遵旨行事是職責所在,如果貿然違抗聖旨,即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終歸會因為不顧及君王的安危、擅自行動,被給予嚴懲,所以袁崇煥不能抗旨不遵,只能一心馳援北京,勤王救駕。

再次,皇太極對於此並不是沒有防備。

此次皇太極繞道喜峰口進攻北京,除了找蒙古喀喇沁部騎兵為嚮導,自己親率大軍兩路並進外,還安排了對於袁崇煥寧錦防線的佯攻,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袁崇煥。更為重要的是,袁崇煥遠在遼東寧遠,對於北京前線的情況知之甚少,對於當前瀋陽的情況也是不得而知,袁崇煥手上的軍隊極為有限,遠遜於八旗軍隊,因而也不能冒這個險,一切都是要以幫助崇禎解圍為優先。

也需要看到的是,袁崇煥所取得的軍事成果,基本都是建立在配合紅衣大炮固守城池上,很少參與野戰和攻堅戰,畢竟袁崇煥是進士出身,文人背景,而不是武將出身,這一點也限制了袁崇煥。


如果袁崇煥不殺毛文龍,或許結果也將會完全不同。

崇禎在給袁崇煥定罪的時候,把擅殺毛文龍列入了袁崇煥的罪名之中。

當初袁崇煥的寧靜防線與毛文龍在皮島的武裝割據形成犄角之勢,共同牽制著後金軍隊,特別是毛文龍的皮島駐軍,成為了侵入後金腹地的一根楔子,讓皇太極隨時都感受到了威脅。因為皇太極這面一旦有軍事行動,毛文龍那面馬上可以直接威脅瀋陽的安危,這讓皇太極顧慮重重。而袁崇煥殺掉了毛文龍,則讓皇太極徹底擺脫了這份顧慮。

所以,在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僅僅三個月後,皇太極就親率大軍出喜峰口攻打北京,因為皇太極知道,自己已經是全然後顧之憂,可以放心行動。如果這個時候毛文龍還在,必然會指揮皮島軍隊直取瀋陽,讓皇太極腹背受敵,也將必然首位不能兼顧而撤兵回援。

雖然北京沒有打下來,但是皇太極用“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這樣一來,借袁崇煥的手除掉了毛文龍,借崇禎的手除掉了袁崇煥,一口氣打掉了兩個最為重要的威脅,後金全然沒有了後顧之憂,隨後便徵朝鮮、收服察哈爾,松錦大戰大破明軍,最終揮師入關、一統天下。


雍親王府


“圍魏救趙”在一般戰役中是相當高明的戰略戰術,但要將這招數用到北京城,這說明主帥完完全全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這種不講政治的做法即便能帶來實效,但鮮有人考慮,能幹到這個級別的領導肯定不傻,再加上週圍的一幫謀士,這個政治賬還是能算清的,你看看從戚繼光掃滅倭寇時期,到農民起義時期,別說在北京和南京周邊發生戰事,就僅僅察覺出對方劍有所指時,朝廷方面都緊張的不得了,相反,在那些統治者眼中不怎麼重要的地方,無非就是失與得,慢慢再打回來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今天的讀者都可輕鬆判斷孰輕孰重,這是因為站到了局外人的角度,可是在封建王朝,江山社稷興衰常常在個人的一念之差,正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開化是那個年代最欠缺的東西。

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繞過關外防線,取道蒙古,劍指北京,如果從皇太極角度來看,搶東西麼,誰讓自己各項手工業沒啥拿的出手的,關外可真沒啥搶的了,中原物資豐富,能搶多少搶多少,從最終結果來看,物資和人口確實被擄走不少。而崇禎不這麼想,至少想了也不是非常在乎,比起整個統治根基來說,他更想在關外解決這種事情,所以聖旨就出發了。雙方的情報系統雖然在規模和結構上,明朝先進的多,但主要作用都折騰自己了,皇太極可不一樣,他深切感受到了金錢的力量,沒有什麼比買情報來的快,相對於明朝決策層,皇太極腦子清楚的多,什麼時候能幹什麼,該幹什麼,判斷的十分準確。繞道蒙古不是衝動,而是多年積累的經驗得出的,畢竟在一個遊牧民族的眼中,那個將努爾哈赤重傷致死的火炮城牆,能不碰就不碰,能野戰就野戰,畢竟人家是騎兵,總不能一直糾結在攻城戰中吧。

只是可憐了袁崇煥,家底實力都在關外,放到之前的模式,你來多少人心都不慌,可對方這一繞道,戰略調整不說,關鍵是崇禎的一道聖旨讓袁崇煥陷入無兵可用的地步,想用步兵救場,根本不可能,關寧鐵騎戰力是強悍,但數量有限,無奈疲於奔命。當年袁崇煥在打造關寧防線時曾很有遠見的提出薊門的重要性,可無奈防區不同,加上明朝政治體制,只能提提建議,沒有實質性舉措。皇太極在取道蒙古時,派出少量部隊干擾對方判斷,提前研究明朝兵力部署,整個行動基本上按照皇太極的節奏來的,加之袁崇煥兵力十分有限,最終行動成功,皇太極的戰略眼光還是更勝一籌。進攻方永遠想的是怎麼打,不是誰都像墨子那樣深謀遠慮,能想出種種招數防禦敵人,這也是基於之前把自己想作進攻方,充分考慮如果打應該怎麼打,最終才總結出一系列防禦措施。

歷史就是一段內涵豐富的故事,後來之人撥開迷霧看本質,結合結果看發展,自然覺得很清楚,我相信當時做出的任何決策,任何行動,都是基於現實情況最好的選擇,人非聖賢,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深讀晚安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從關外向中原挺進,越過薊州,長途奔襲直搗北京。袁崇煥知道後,趕緊率軍回北京救援。

(袁崇煥畫像)

袁崇煥率軍回北京救援的舉動,可以說直接要了他的命。為什麼說他回北京救援一事,直接要了他的命呢?

其一,沒接到命令就率軍迴歸被懷疑。袁崇煥率軍迴歸,是他聽說清軍向北京城打來後,在沒接到命令的情況下,就心急火燎趕回來勤王的。古代君王是非常忌憚這一點的。傳說秦始皇曾命令在外打仗的軍隊,就算皇宮陷落了也不準隨便回來。這個傳說雖然未經證實,但也絕不是空穴來風。還有,明朝規定藩王不準隨便進京,更不能動用軍隊。其它朝代,也有相關規定。袁崇煥急急忙忙進京,本來是為了救急,但是,這實際上也引起了崇禎皇帝的疑心。

其二,袁崇煥進京後,要求進京休整,讓崇禎疑心更大。袁崇煥長途奔襲回到北京,從休整軍隊,提高戰鬥力的角度,希望士兵能夠進城,這個建議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崇禎皇帝竟然斷然拒絕。這個斷然拒絕,其實就已經亮明瞭態度,就是他對袁崇煥的懷疑已經非常大了。

其三,當皇太極一開始進攻薊州、撫寧、永平、遷安、豐潤、玉田等軍事重鎮的時候,袁崇煥已經分兵把守。這件事讓崇禎皇帝很高興,還表揚了袁崇煥。但是很快皇太極就紛紛衝破了這些防線,往北京打來。這件事也是崇禎皇帝懷疑袁崇煥的原因之一,覺得袁崇煥是不是在和皇太極演雙簧戲,目的是為了奪得北京城。

其四,由於明末的黨爭非常嚴重,而袁崇煥接受崇禎皇帝的尚方寶劍時,要求戶部、工部、兵部、吏部都要密切配合他,這使得這些部門都對他不滿。後來他又殺掉了毛文龍,不滿他的人更多。再加上這些大臣見崇禎已經在懷疑袁崇煥,因此,朝中很多大臣見風使舵,紛紛誣陷他,說皇太極打到北京城,是他暗中勾結,故意放水的結果。

總之,如果袁崇煥不帶兵回去救援北京,他就不會有這些麻煩。

(崇禎畫像)

同時,如果袁崇煥當時直接帶兵北上,直搗皇太極老巢盛京,那樣的話,皇太極害怕後院失火,也就不得不趕緊撤兵回去。這樣一來,北京之圍也不用解了。

要知道,古代這樣的例子非常多,當年孫臏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就是這樣的。我們也不說遠了,同樣是明朝時期,當時寧王朱宸濠提兵攻打南京,王陽明不救南京,而是直接去打朱宸濠的老巢南昌,逼得朱宸濠只好撤退。接著,王陽明在鄱陽湖設下埋伏,截擊朱宸濠,最終把朱宸濠抓獲。

袁崇煥如果也是直搗皇太極老巢,接著再在半路上合適的地方設下埋伏,截擊皇太極。這樣一來,雖然不至於俘獲皇太極,肯定會給皇太極以重創。袁崇煥為什麼卻不這樣做呢?

我覺得之所以會這樣,也不能說袁崇煥不懂軍事。如果袁崇煥不懂軍事,他也不會打贏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要知道,這兩場大捷,是明軍少有的對後金的勝利之一。連我們這些不懂軍事的人,都明白“圍魏救趙”的道理,他怎麼會不明白呢。

(皇太極畫像)

因此,根本的原因,還是袁崇煥這個人忠心護主的表現。從這裡也看出袁崇煥的赤膽忠心,而崇禎皇帝冤枉他並殺掉他,實在是可惡可恨。

袁崇煥本來已經安排人守住那些重要的關口,避免皇太極奪關。但是他沒有想到,皇太極的衝擊力那麼強,明軍的抵抗力那麼弱,很快就讓皇太極闖關成功。在這種情況下,袁崇煥知道,皇太極的打擊力是非常強勁的。如果自己不及時趕回北京城,而是去攻打皇太極的老巢,說不定皇太極就把北京城打下來了,崇禎皇帝就成皇太極的俘虜了。

再說了,明軍在和清軍(後金軍)作戰的過程中,一直處在防守的態勢,從來沒有主動攻打過盛京,根本就沒有那方面的經驗。同時,清軍在盛京的兵力駐防情況,明軍也幾乎不知情。再加上遼東北面是非常寒冷荒涼的地方,當時又是寒冬季節。糧草輜重,各方面都沒有準備。因此,袁崇煥採用“圍魏救趙”的計策,如果不能成功,明王朝將陷入毀滅的邊緣。因此,出於穩妥起見,去北京勤王,顯然是最恰當的選擇。

但是心中不設防的袁崇煥,沒有想到崇禎已經那樣疑心他,對他的一舉一動,都認為他是在造反,最終害了袁崇煥的性命。


張生全精彩歷史


袁崇煥第二次出山的時候,向崇禎皇帝許下五年內收復遼東的設想。然而,這個設想未免有誇下海口之嫌,因為,一年前,袁崇煥經營的寧遠地區,已今非昔比。

這讓袁崇煥心裡有些打鼓,大明朝內的一些有識之士也為他的設想有些乾著急。但是海口已經誇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快返回遼東,做好抗擊大清的準備。

事實證明袁崇煥是一位堅定的守城將軍,他從李成梁和孫承宗那裡繼承來的“鎮守城池,用好大炮”的方略根深蒂固,所以,對於期間皇太極的若干次襲擾都能輕鬆化解,皇太極在袁崇煥面前,似乎要走老爹努爾哈赤的老路。

崇禎二年,皇太極突發奇想,決定率十萬兵馬,繞道蒙古,長途奔襲,直搗北京,這一大膽冒險的計劃起初被皇太極的將士們絕對不看好,但是皇太極堅持了他自己的意見,並迅速開始執行。

結果證明皇太極的計劃是成功的,避重就輕,輕鬆殺到北京城外。崇禎帝急了,迅速要求袁崇煥返回救援。來回折騰的袁崇煥雖然做了大量的戰略調整,無奈疲於奔命,自顧不暇,黑暗,彷彿離他越來越近。

圍魏救趙的故事傳唱了千百年,很多人說,皇太極傾十萬兵馬,長途奔襲,本就範了兵家大忌,袁崇煥為何不趁此殺入皇太極的大本營瀋陽,只搗皇太極的老巢,那大清入主中原只怕就會化作泡影。

袁崇煥不是沒用過皇太極繞道的擔心,他曾上書朝廷說薊門乃是軟肋,需要重視,並對周邊情形做過戰略思考。無奈自己只提督山海關地區防務,難以越線指揮。

不幸的是,當皇太極真的繞道西進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想到圍魏救趙的思路,斷了皇太極後路,重創空虛的瀋陽。

是什麼原因造成袁崇煥及其部下的思維短路?難道真的是上天有意厚待大清,厚待皇太極嗎?我們設身處地的來替袁崇煥想一想。

史載,袁崇煥鎮守山海關兵馬只有不到三萬人,而皇太極出兵是十萬人。兵馬數量是袁崇煥對戰略思考的基礎。在此基礎上:

1.袁崇煥“守城用炮”的戰略思想是第一位的.他堅信李成梁孫承宗等前輩的這套思想是最基礎最實用的法則,而忽視了皇太極遊牧民族騎兵的靈活性。

2.皇太極“聲東擊西”的戰略困擾了袁崇煥。在皇太極出兵直搗北京的時候,皇太極並不是揚長而去的,他派了部分將領對袁崇煥進行佯裝大規模的襲擾,讓袁崇煥喪失了判斷。

3.皇太極“第五縱隊”作用明顯。史載,皇太極直搗北京前,每日都研究大明朝的邸報,通過邸報分析判斷大明朝決策層的動向和能力。那些派往大明朝的奸細通過賄賂,收買明朝官員,收集了大量有用的軍事情報。對於大明朝的崇禎皇帝,皇太極曾輕蔑的稱為“傻小子”。對於這位“傻小子”,皇太極摸得很清楚,知道他無所作為。

4.鑑於以上要素,袁崇煥的兵馬有限。袁崇煥鎮守山海關的兵馬只有不到三萬人,所以,他不會輕易殺到關外,就算是他知道皇太極已經繞道,他想聯絡增援,恐怕還要看其他人的臉色。因為,此時的袁崇煥已經不是一年前的袁崇煥,大明對他的非議已經開始滿天飛了。

綜上所述,皇太極千里奔襲直搗北京並非十足的冒險精神,而是精心佈置決斷的。而袁崇煥堅持固定戰略方針,也有其難言之苦。

兩軍相遇勇者勝,當皇太極和袁崇煥站在一起的時候,比的是格局,比的是魄力,比的還是眼光視野。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皇太極遠勝於袁崇煥。


青燈問史


看下袁崇煥的結局,估計就不會問這樣的問題了。即使他千里奔襲解了京城之危,最後還是被砍了頭,關鍵在於在封建王朝,國家是皇帝的,沒有哪個皇帝會允許臣子拿自己的安危性命開玩笑!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是說給老百姓聽得,聽聽就罷了,當真了你就是天真了。不說袁崇煥反攻瀋陽的可行性如何,單憑這一點政治冒險,他手底下的幹部就該不幹了,犯點小錯誤,可以通融,犯這種政治錯誤可是要誅九族的!

而且即使攻下了瀋陽又如何,兵力有限,孤軍深入,補給線就不要奢望了,到時候面對滿清八旗精銳,困守於瀋陽的明軍只會成為甕中之鱉,任人宰割,滿清甚至不需要廢一兵一卒,只是把你困住,你就沒轍了。

所以袁崇煥斷皇太極後路,殺入瀋陽老巢是異想天開的事,極為不靠譜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