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迁都北京,是他对北京有感情,还是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能兴盛经济?

大马哈鱼12


朱棣对北京(当时叫做北平)肯定是有感情的,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到建文元年起兵靖难朱棣在北平生活了将近20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另外朱棣在北平的群众基础非常好,这一点从靖难时朱棣的老婆带领北平百姓守城就能看出来,与南京相比北平的百姓会更加拥护朱棣做皇帝,北平相对于南京来说肯定更有安全感。

京杭大运河的疏通只是朱棣迁都北京的先决条件之一,毕竟中国人向来有向大城市聚集的习惯,只有粮食供应充足,才能保证北平群众的安居乐业,毕竟当再大的官也得吃饭。

朱棣之所以迁都北京完全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北平是防御漠北的要地,历朝历代立都,当以戍边制敌为第一要务。南京远离边关,一旦有战事发生,很难快速反应,征调大军粮草都会耽误很长时间。因此天子守国门绝对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

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封建社会的帝王历来相信天意,朱棣应该也会觉得北平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好运

总结下来,北平当时已经具备成为国都的条件,而且更加有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和朱棣本身的统治


触摸历史的天空


judy迁都是有下面四点原因的:

第一,还是因为自己靖难夺天下,南京的一切都是陌生的环境,里面有忠于建文的,弄不好还有隐藏的死党,不如北京自己治理多年,如铁通一般。

第二,judy深知大明的威胁还是在漠北和辽东,事实也证明如此,他的重孙子朝瓦剌已经强势并引发了土木堡之变。自己把重心放在北边,战争能迅速发动。

第三,天子守国门,不得不说一个进取的朝代,皇帝不能安稳一隅,北方产马,战马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皇帝亲自坐镇,让国家战力不至于出现大规模下滑。

最后一条还是紧接第二第三点,燕云地区是天然战略屏障,皇帝亲自坐镇,天下就不敢不重视,这样保障了咽喉要地不至于失去,否则后世有不肖子孙,分分钟就是南宋东晋。


甲申17年


迁都北京时己是永乐皇帝而非燕王了。迁都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国家安全。当时主要外部威胁是蒙古。迁都更有利于威摄和打击蒙古势力。政治安全。南京仍有建文帝势力,迁都到北京更安全。民生安全。人口急剧增长需要大量的粮食。华北平原的粮食能保障北京粮食更安全。


小乙眼中的世界


朱棣迁都北京,有两个原因。一是北方虏患不绝,建都在北京,便于就近制御。当然,西安丶开封都可选择,但朱棣在北京住了二十多年,对这里有感情。而且,到了明朝,西北的少数民族如匈奴丶回纥等都已式微,而东北地区的契丹丶女真丶鞑靼都仍存在着骚扰中原的能力,对付东北的"虏患",北京显然比西安更具有地理优势;第二,由于"靖难"之役,朱棣在南京杀人太多。建文帝的支持者,多半是江南士族,朱棣对他们大开杀戒,因此结怨于江南。再继续呆在南京做皇帝,已经失去执政基础。因此他从取得皇位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迁都的打算


战斗大黄蜂


我认为两种观点都不是。朱棣通过靖难坐上皇位的时候,北部边患还是比较严重,北元残余势力一直蠢蠢欲动。而北京又是北部抵御外敌非常重要的城池,因此朱棣把都城迁到这有天子守国门的意思。其实朱元璋时期,也有想法迁都北京,但碍于当时形势和财政情况,没有实现。


历史小权


题主两个原因都不是主要原因,燕王迁都最主要的原因是建都北京有更有利于维持全国的统一和稳定,另外也有助于发展北方经济,解决中国经济南强北弱的困局。

迁都北京可以有效震慑北元残余势力

朱元璋和朱棣都清楚地意识到:北元残余势力始终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胁。定都北京可以直接而有效的对长城一线的军队进行指挥,抵抗蒙古人的进攻。将全国的政治中心放在战争的前线,可以保证全国的安定。而且北京附近有燕山山脉,临近的天津有漕运之便利,既有利于防守游牧民族的进攻也可以及时将南方物资的调运。

进一步讲,在北京建都还可以兼顾漠北,控制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一带,以及西北的众多地域都可以沿北京辐射到。

在古代中国,西方势力还未入侵之时,华夏文明最主要的敌人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东方的日本无力渡海、朝鲜还是中国的仆从国、西南诸多蛮夷也无力对汉民族形成实质上的威胁。

北京附近物产众多,可以养活众多人口,从而方便建都

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以北,这意味着有绵延的山峦自然优势可以抵抗骑兵的进攻。北京南部平原地区不仅有大量耕地可以出产粮食,而且便于运输。东南部的天津有漕运直通运河,还有渤海湾海运之便利。

可以说,利用渤海湾的海运优势和漕运便利,可以将广阔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从而形成军事力量对北方少数民族实行打击。

朱棣本是北方人,习惯了北方的生活

朱棣生于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水战之时,然后随军北伐,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又率军北元残余势力进行多次打击。可以说,朱棣的戎马生涯几乎贯穿了其一生。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不习惯于南方的生活也就显得理所应当了。但相信这只是其迁都的次要原因。

总结

回答题主的问题,燕王迁都最主要原因是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次要原因是京冀地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细节原因是朱棣对北方生活的个人感情。


物质文化史


应该说,从唐朝末年到明朝初年400多年的时间里,包括今天北京在内的幽云十六州就没有真正被汉人王朝统治过,而朱元璋把失守400多年的幽云十六州重新夺回到汉人手中,在今天看来,堪称是那个500年内最伟大的汉人英雄。

而朱棣的野心并不比朱元璋小,并且不安于做一个守成之君,他也想在他父亲开创的基业的基础上,在历史上留下带有自己鲜明印记的丰功伟业。

朱棣一定认识到,在他之前1000多年的历史上,定都南京或南方的王朝都是什么实力水平,无论是三国时的吴国还是后来的东晋,抑或是南宋时期,无一不是偏安一隅无力征讨北方,最后逐渐被北方的政权消灭。

虽然历史上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但无论在当时的朱棣看来,还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当时定都北京无疑是最正确的战略。


蹭热点的老柴


迁都北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防御蒙古

朱元璋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自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人,在攻破元大都时元顺帝向北逃窜,如果明朝内部稍有异动北元蒙古势力势必会卷土重来。早在朱元璋时期,为应对北方兵祸选择了分封诸子镇守边疆的方式包围明朝,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然而建文帝的削藩让防御北方的燕王朱棣直接起兵。朱棣攻克南京登上皇位后,北方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从南京出兵相比于北京出兵太过遥远,所以在军事上迁都北京势必会被提上议程。

利益阶级

朱元璋统一全国时身边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南方人,所以在建国时自然没有任何阻力的建都南京。朱棣就不同了,他的龙兴之地在北京。统治集团多是在北京时招募的幕僚,他们在北京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人脉巴不得回到自己的根据地。迁都之事这些人也是主要的推手。

北京地势

北京北面多山南面是华北平原,而且还有一条大运河。南方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北京,可以大大促进北方的经济发展。不管是作为北方军事重地还是作为一个政治中心都有着完美的地理位置。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北京的整个地形去看可以发现,北京城是依山襟海,地势雄伟。

再加上朱棣10岁是就被封为燕王在北京生活多年,北京相当于是朱棣的家乡。而南京却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根据地,南方朝臣和群众多数是拥护建文帝的,而朱棣虽然靠着武力威胁能够维持大局,但是却也丧失了一些民意。

建都北京保证了北方地区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天子守国门的方式也让北方游牧民族不敢太过于猖狂。


故事三分钟


由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想要削弱燕王的实力,引起燕王朱棣不满。于是在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于1402年攻破应天府。也是在公元1402年,朱棣取代建文帝朱允炆,朱棣登帝位。年号永乐,又称永乐大帝。


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有三个。

1.朱棣对北京有感情

朱棣原来封为燕王的时候的封地就在北京。北京有他更多的势力,可以得到原来封地百姓和士兵的支持,加上北方的相关设施也完善。在加上朱棣对北京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决定迁都北京。而在都城南京,因为朱棣的兵变,大多数人民不喜欢他,支持的势力较少。

2.迁都北方有利于防御游牧民族

迁都北京能更有效的管理北方的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侵犯。军队能够更快的出兵,阻击和防御。更有利于监视少数民族的动向,有利于巩固北方边境。而南京距离北京太远,无法全面控制北方的军队。

3.京杭大运河的便利

自从隋炀帝修建隋唐大运河后,南北的主要交通由陆路变为水路。大大缩短了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元朝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改弯取直,修建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为南北沟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南方的物资可以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北方,可以保证物资的充足。


公元1420年,紫禁城修建完成,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松垮大卡司


燕王朱棣迁都北京,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有过要迁都的想法,不排除朱棣想完成父亲的遗愿。

历史上国祚绵长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兴起于北方,定都于北方,而南方给人一种偏居一隅的感觉,参见南宋。朱元璋发迹于南方,也在南方得天下,但他自己却并不认为南京是最合适的都城。南京的地理位置偏东南,不属于华夏的中心。

最初朱元璋的想法是恢复古制“两京制”,这是起源于周朝的一个制度,西周定都镐京,东周迁都洛邑,但镐京仍然保有都城的地位。唐朝时也是这样,西都长安、东都洛阳。

当时,朱元璋看中的地点有西安、洛阳、开封、凤阳,这里面,西安、洛阳、开封都曾经是前朝都城,而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对朱元璋来说都意义重大。

一开始决定的是在凤阳兴建“中都”,在修建了6年之后,朱元璋在一次现场巡视中发觉风水不适合做都城,于是作罢。而开封因为在宋末经历了连番战火损毁严重,也被排除在备选之外。

这下只剩下了西安、洛阳,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派出他最喜欢的儿子、同时也是太子朱标前往西安和洛阳进行考察,为迁都做好准备。

然而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朱标就因病去世,年仅37岁,这让朱元璋悲痛万分,于是迁都的事情也就搁置下来,大臣们也没有人再提过此事。

不排除朱棣有完成朱元璋遗愿的想法,但他却选择了北京作为都城,算是“孝中有倔”吧。


2、北地边境不稳,迁都北京可以更好地镇守北部防线。

朱棣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他也曾经和元朝的残余力量进行过数次战争,算得上一个文武双全的帝王,而元朝的残余力量退守北方,仍然对明朝国土和边陲百姓具有威胁。

当年朱元璋将三个儿子封为藩王,各自镇守国土,朱棣被封到的就是北京,从那时起他就已经开始在和元蒙残余力量周旋,并且不乏胜迹。

历史事实证明,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的确对边境的稳定十分在意,他先后五次率兵出征漠北,改之前的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甚至最后他自己都是在出征的途中驾崩的。


3、希望通过迁都进一步巩固统治。

众所周知,朱棣的皇位得来得并不光彩,他的侄子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然是历史上的一大谜团,靖难之役这一历史事件永远都会在史书里留有一笔。

而朱棣本人是非常自负的,他认为自己无论从智慧、能力还是声望上来讲,继位都是天命所归,但同时他也不希望自己一直留有这样篡权夺位的恶名,这个名声毕竟太不好听了。

更何况朱棣篡位之后,将建文帝一朝的老臣、忠臣基本杀了个干净,这样虽然堵住了一时的悠悠众口,但朱棣在那样的氛围下难免不会觉得自己危机四伏。与其这样如坐针毡,还不如回到自己熟悉的北京,那边还是有很多十分忠心于朱棣的旧臣、军士的,是让朱棣觉得熟悉和舒服的环境。


4、平衡朝堂之上南北方臣子的力量

起家和定都都在南京的朱元璋,他的臣子也多是出身南方,包括后来对建文帝忠心耿耿的臣子,也大多数都是南方人。

明初的朝堂之上,南方臣子占据主要位置,而朱棣因为长期镇守北京,在朝内缺乏有力的臣子作为支持。

在那时的南方士子中,师承关系、同门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一时之间很难撼动。而迁都北京后,朱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启用北方士人任用为臣,调整平衡朝堂上的力量对比,更加稳固自己的统治。


5、风水说。

据说南京的宫殿是填水而造,时间久了发生地表下沉,造成宫殿“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从风水上来讲是不吉利的。

从宏观的风水学上来讲,南京跨长江两岸,虽然是有天然的天险,但一旦长江失守那么南京便暴露无遗,守无可守。

当然,风水一说不足为信,不过对古人的确有一定影响。

(如果您喜欢红颜的回答,请给个赞哦\\(^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