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四書五經,中華文化是否還能傳承?為什麼?

望乾坤


四書五經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四書五經何談中華傳統文化?可惜我們這一代人幼年學習時,錯過了四書五經。有的人把四書五經看成封建文化的代表,認為其內容腐朽沒落,不值得提倡,其實是大錯特錯的。我們的祖先,對於這個社會的認識,以及相關的處世之道,那是相當的精闢的!就是對自然科學的某些論述,由於當時人類科技的限制,感性的比較多,所以偏離了正確的自然知識。但是我們要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治學態度,很好的傳承中華文化。如果全盤否定,中國文化就失去了根基。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雖然四書五經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但是它涵蓋的內容和提出的觀點,卻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絢麗的花朵。沒有四書五經的充實,中華文化就會暗淡淺薄!


沙金A


看看國外文化傳承和中華文化的傳承,就明白了,古希臘文明,滅亡了,雅典文化,沒有了,而經歷了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依然在持續傳承,說明了什麼?

這裡面應該有很多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科舉制,科舉制捍衛了當時的官僚體制,也極大地鞏固了文化根基,要知道四書五經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而在當時士農工商嚴重失衡的社會環境下,學而優則仕,是很多人的出頭之路,這裡面也包括很多的優秀人才被選拔進官僚體系,這些民間智慧進去管理集團,自然壯大了統治階級,也相對弱化了民間力量,而這都導致了一個強而有力的集權制皇帝帝國,從而也一定程度上使得中華文化得以傳承,當然,這種文化體系,這種統治階級,也有很多弊端,那就是思想禁錮,文化專制,甚至專制統治。

但客觀來說,四書五經的背後是科舉制度的強悍,而科舉制度支撐的是整個統治階級的基礎,所以最後,熟讀四書五經的統治階級的穩定一定程度上維繫了文化的傳承。


84號書店


我屬於80後,對傳統文化沒有什麼概念,上社會以後,四書五經是哪幾本書都忘記了。

目前孩童五歲,在朋友推薦下,開始啟蒙孩童傳統文化,目前背誦完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還沒有接觸,五經背誦了《易經》,其它還沒有接觸,目前正在誦讀《皇帝內經》,《內經》162篇,是個大工程。

說一說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感受。

因為從山旮旯裡走到城市,接觸了有限的科學知識,自始至終就堅信,只有科學實證的,才是可信的,所以,剛開始接觸傳統文化是,思想不能和傳統文化契合,讀起來覺得雲裡霧裡,更多的時候,是覺得認知和文化的強烈對抗,背道而馳。

所有的事情,都是開頭難,堅持難,當誦讀經典步入正軌的時候,才會發現,沒有接觸傳統文化之前的認知,就是一條越勒越緊的枷鎖,把自己禁錮在有限的井底,真正體會到自己井底之蛙自欺欺人的那種悲哀。

四書五經做為我們華夏文化的源頭活水,能量是巨大的,只有靜下心來,以正確的態度誦讀,體會到其中蘊藏的精神能量,才能真正領悟到做為一個華夏人,是多麼的幸運和榮耀。

四書五經,如浩瀚大海,每個人智力不同,有人能舀走一瓢,有人能舀走一杯

古人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三大追求,字字珠璣,微言大義,通過經典,解釋宇宙規律,反射人道倫理,符合日月往來,四季變化,寒暑更替,鬼神之神韻。

人生,時間是呆定的,有限的時間做更加有效率的事情,就讀書而言,就是選擇經典的,時間驗證的,能量巨大的,而,四書五經,當之無愧的經典。

女童七歲,男童八歲,腎氣實,齒更髮長,所以女童七歲以前,男童八歲以前,都是純陽之體,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時間段,是語言啟蒙的最佳時間,給孩童啟蒙傳統文化,事半功倍,蒙以養正聖功也,如果你家有孩童,想讓他在這眼花繚亂的物質富裕社會,如何看護好自己的身心,做到健康成長,趨吉避凶,那麼看看相關人士的視頻,比如郭繼承,徐文兵,王財貴,倪海廈,梁冬,蔡志忠,體驗傳統文化的奇妙,然後,拾起書本,和孩子一起,步入啟蒙之路。

我錄製了部分孩子誦讀經典的視頻,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陪菡寶讀古典


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詳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1]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參考:百度百科)

四書五經是中國儒家經典,而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為政以德、克己復禮、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民貴君輕等等。所以應該值得傳承。

另外中華傳承也有道家思想文化。道教也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黃帝,集大成於老子,發揚於張道陵天師,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書法、美術、體育、史學、商業、軍事等等影響極為深遠。

當然也有許多網友感興趣的《周易》。周易首先應該是比道家思想文化要早的。首先老子本人應該是懂《周易》的,老子的《道德經》基本理念就比較符合《周易》的陰陽思想。所以,《周易》也是華夏民族的瑰寶。我們也應該傳承。

有不足之處,希望指出,謝謝!



徐丶玉溪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不能流於形式

現在各地祭祀中華始祖、穿漢服的誦讀、成人禮等活動比比皆是,似乎有你追我趕、爭相攀比的情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固然是好事,但是否就僅僅是祭祀祖先、穿漢服走走排場那麼簡單呢?

中華民族有悠久燦爛的文化,需要我們繼承弘揚的有很多。現在興起的國學熱,讓很多人又把注意力投放到曾經是必讀的“四書五經”等經典上。能夠重視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好事,關鍵是不把它作為一種招牌或者噱頭,而是真正靜下心來,深入進去,仔細品位,懂得揚棄,並落實到實踐當中,這才是真正的傳承。

事實上我們一直致力於公民道德教育,努力建設文明社會,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道德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著作非常多,我們平時多讀一些,多反省一些,多做一些,“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那麼建設文明社會自然可以水到渠成。

不學四書五經,也能傳承下去!!!別焦慮!!!

好了回答到此圓滿結束,喜歡的老爺們麻煩點個贊!!!

謝謝,回頭我也給你點,禮尚往來!!!


謀略秘籍


不學四書五經,中華文化是否還能傳承?我認為仍然可以傳承,我的觀點如下。


四書五經代表什麼?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四書五經是什麼?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總稱。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但是四書五經是儒家學派的具體代表作。它們僅僅是儒家學派思想的具體表現。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就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四書五經也就成為封建學子的標配。

但是四書五經仍然不能完全代表中華文化

為什麼四書五經不能完全代表中華文化

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四書五經只是儒家學派的代表。大家應該都聽過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吧。

除了儒家,還有道家,法家,兵家,陰陽家等等。這些學派都是中華文化寶貴的財富。因此不能因為儒家思想,在漢朝以後成為了封建正統思想,就讓它完全代表中華文化。但是我們不否認儒家思想在中華文化中所佔的地位。

②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四書五經僅僅能夠代表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僅僅是自古中國一個民族中的文化。還有其他很多的民族文化呢。其他的民族文化仍然也是中華文化寶貴的一部分

③中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在古代我國就出現了道教,佛教等等宗教。雖然佛教是從別的國家引進來的,但是它在中國得到了本土化的發展。這些宗教文化也成為了中華文化寶貴的一部分。


以上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觀點,四書五經並不能夠完全代表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實我們不學四書五經,它仍然在我們的血脈中傳承下來。


俠花


不讀四書五經,還談什麼文化的傳承?

自春秋始,四書五經就是人之根本,試想一下,我們的生活,工作,為人處事……哪一個不受其影響???

我們承認也許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真正讀過四書五經,但是隻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其精神之所在。正如聯合國之大堂的那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書五經——齊家治國平天下也。他滲透於國人的精神文明中。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消亡。一定是文化的消亡。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麼只有中國依然立於世界,就是文化,或者說是中國人的精神被世世代代延續了五千年。

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土地沒有消失一寸,人民沒有斷絕,文化卻消失了。

齊家治國平天下,各舉一例!

齊家——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封建社會宗族制的管理辦法,就是四書五經。

治國——今天的為人民服務!古代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保障民生!國富民強皆同理。

平天下——理想的國度永遠都是【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禮記大學》中有云:“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家國天下,世間事物,翻開四書五經都有答案,都是結果。這就是中國的精神文明能夠延綿不絕走過巍巍五千年的答案。


大觀點茶館葉盞萌


中華文化的精髓就是溫良恭儉讓,四書五經只不過儒家經典而已,我們的膚色就是最好的繼承。

用基本儒家經典代表中國文化顯然太過了,我們所有的傳統所有傳承都可以看作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我們對於傳統文化很多時候都是在意淫,一方面極力在推動和恢復所謂的傳統文化,一方面又在破壞殆盡。試問當今社會有多少把溫良恭儉讓作為做人準則?

現在是文明社會,我們並不是孤立在世界,真正的傳統文化是要深入人心的,是一種民眾自發的行為,她不需要宣傳,也不需要讀四書五經之類古籍,而是表現在每個人的行為舉止上。

中華文化包括過去,也應該包括現在,樹立普世的價值觀就是對中華文化最好的傳承。



金色摸魚號


四書五經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著作,元朝以後被確定為科舉考試科目,這些著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完成了,春秋時期有六經:即《詩》、《書》、《禮》、《易》、《春秋》、《樂》,因為《樂》後來失傳了,所以就剩五經,四書是南宋的朱熹定的,分別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朱熹從《禮記》中抽出來的兩篇文章。

《詩》是最早的詩歌總集,對中國文化、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書》記載古聖賢王的行政措施,執政理念;《禮》記載西周禮儀制度,《易》為群領經首,大道之源,《春秋》為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論語》是儒家第一步經典,《孟子》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四書五經雖然不能代表傳統文化的全部,但卻是核心內容,是本源,是根本,沒有四書五經中國傳統文化就沒有中心,就將支離破碎,不成體系。

所以說,不學四書五經,就無法傳承傳統文化。


國學傳道士


“四書五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有多大?如果不“學四書五經”中華文化會怎麼樣?

首先我們該知道四書五經為何物?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士禮》《周易》《春秋》五部。皆為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四書五經翔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第二,四書五經在整個中華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崇高地位?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想要讀懂中國的傳統文化必須從這幾本書入門。

第三,我們要明白四書五經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的影響?

四書五經中蘊含的各個領域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數千年,讓中華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稟賦,同時也作為特殊的價值觀輸出向亞洲各國,成就了中華文化圈。而在封建社會的中國但凡讀書人必讀四書五經,否則就無法參加科考出人頭地。即歷代科舉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回到題主的核心上來,如果不讀四書五經,中華文化是否還能傳承,答案是肯定的,無法傳承,也就是說沒有一以貫之的內容,哪來的傳承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