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了,小獎勵還“奏效”嗎?還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嗎?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會怎樣處理?超過70%的父母會使用外部激勵,比如:小糖果或小玩具,或者負面威脅的辦法,如:厲聲怒斥孩子。


孩子長大了,小獎勵還“奏效”嗎?還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嗎?

適當的獎勵可能在短期有效

你在這70%的父母裡嗎?

既然有如此高比例的父母採用這樣的方法,說明在一定時期內或一定範圍內,還是比較奏效的。

需要提醒父母的是,我們不應該過度的將獎勵與糾正行為過多的聯繫在一起。

比如,正在練字的孩子,也許會因為父母的一些獎勵,堅持一段時間認真練習,但是獎勵是有時效性的,一旦孩子不再對獎勵感興趣,堅持練字的動力也將隨之而去。


孩子長大了,小獎勵還“奏效”嗎?還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嗎?

獎勵不要與行為糾正混為一談


還有一些父母,將對孩子的獎勵繪製成光榮榜,但是這只是一種短期的策略,不應該成為基本教育的策略。

在學習、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去做,比如:過馬路走人行橫道等等。

我們有必要讓孩子們知道,有些事情即使沒有獎勵我們也應該去認真做。


孩子長大了,小獎勵還“奏效”嗎?還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嗎?

溝通源於平等

更好的替代方案

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除了獎勵,我們還有沒有更好的策略。

隨著孩子的年齡變大,促使他們能夠發自內心的與父母合作,是因為彼此間所建立起來的特殊情感,簡單來說就是,父母發現了問題的根源並及時進行了處理。

假如你剛從超市回來,車裡有許多冷凍食品需要馬上放到冰箱,可是孩子卻哭鬧著不願意下車,也許有些父母會拿出一些糖果哄孩子下車,這樣的嘗試可能會成功幾次,但是孩子始終沒有真正理解父母的苦衷。


孩子長大了,小獎勵還“奏效”嗎?還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嗎?

父母應該從同情角度去關注孩子

讓我們換一種思路,把你真實的想法告訴孩子呢?你會說:“寶貝,我知道你可能還不想馬上回家,但是媽媽真的需要你的幫忙,你看這麼多的東西,都需要我們一起放到冰箱裡,你願意幫助我嗎?”

當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也許依然不滿,但是之前的大吵大鬧很有可能會因為你的理解與同情而很快消退。也就是說,父母如果能夠試著理解並尊重孩子們的小小世界的話,將會讓他們感到備受尊重,相反,如果你賄賂他,沒準下一次他又想在車上玩的時候,還會期望同樣的回報才肯合作。


孩子長大了,小獎勵還“奏效”嗎?還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嗎?

父母可以將苦衷與困難與孩子分擔

你可以發現,我們始終希望的是父母們可以堅持情感引導的方式去和孩子們溝通,不要總以孩子年齡尚小,他們不能理解父母的苦衷,恰恰相反,坦誠相待的父母,會在孩子們的心中,樹立起更為平等而高大的形象。

父母把自己的想法,甚至是苦衷與困難告知孩子,而不是通過賄賂孩子來溝通,你和孩子的心會貼的更近。

——————————

關注【萱爸育兒說】,專注原創育兒知識,棘手問題共同探討,為了孩子我們能做的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