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真能補氣嗎?


白朮真能補氣嗎?


白朮是臨床使用頻率極其高的一味藥物,首先我們要明白它是菊科的植物,入藥的部位是根莖,以浙江於潛的為道地藥材,所以又叫於術,這是我們首先要明確的;知道了產地,我們還要明白,還有一種叫做蒼朮,這在張仲景的時代都叫術,不分家,所以看傷寒論時,我們看見“術”這味藥時,心中要嘀咕一下,到底是白朮還是蒼朮,到了陶弘景時才分開,蒼朮主要參與江蘇茅山(茅山道士很熟吧),所以又叫茅術,作為一箇中醫大夫,我們要懂這兩個名詞,不至於被人忽悠了。

一、質疑後世關於白朮補氣只說

上面的是開篇詞,下面開始說正經的事,白朮在國家正規的教材或者一些藥物書中,大多歸為補氣或者補虛的藥物,那到底對不對呢?中醫有個傳統,叫做尊古,只要是有名的醫家說的話,後世一般很少敢提出異議,我們要搞懂一個藥物,我覺得從三個途徑,第一神農本草經,以及後世一些著名醫家的藥物著作中去看他的論述;第二個途徑,從張仲景的書中,從張仲景的組方配伍中去體會;第三從臨床中去實踐。讀書一定要讀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大家都在讀的書,這些書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東西,用現在的流行話叫做詢證,那我們不妨也詢證一把。

白朮到底是不是補氣藥物?很肯定,不是,一個以驅邪為主的藥物,不能能還出現補益的功效。

首先從神農本草經看,白朮苦溫,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處熱,消食。這裡有補氣或者補虛的功效嗎?沒有,很明顯是一味去邪的藥物,絲毫沒有說是補益的功效,那從什麼時候出現補氣的功效呢?從《珍珠囊》開始有“除溼益氣,補中補陽,消痰···生津止渴”,看明白了嗎?那珍珠囊是誰編寫的呢?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元素,他最早創立了藥物歸經理論,而誰對張元素編寫的珍珠囊很推崇呢?李東垣,那李東垣和張元素是什麼關係呢?師徒,徒弟不吹捧師傅,誰吹捧,到時候明朝李時珍,進一步把張元素的珍珠囊拔高,認為張元素是“大揚醫理,靈樞《黃帝內經》之下,一人而已,換句話,除了寫作《黃帝內經》的聖人之下,只有張元素一個人,看看,這評價多高,但諸位,換個角度,張仲景呢?孫思邈呢?張元素再牛,也不過後世所說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也不敢再拔高吧?所以補氣這個功效,從張元素的珍珠囊開始出現了,那到底對不對,我們再看張仲景的方子,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的方子,流傳了2000多年,錯過沒?沒有,翻遍傷寒論能找出張仲景用白朮補氣的方子嗎?沒有,反正我是沒有;第三種,臨床驗證,如果你從事臨床時間長,你發現白朮會耗氣,加重氣虛,如果不加補氣的藥物的情況下,加重耗氣,至於為什麼我們後面會說。

二、白朮燥溼、止汗、治肌肉寒溼的原委

言歸正傳,討論白朮的功效及應用,當然還是老習慣,從神農本草經開始討論。

白朮苦溫,主風寒溼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這是神農本草經中的話。

第一,白朮苦,苦入心,苦者,能瀉,能燥,能堅,那到底是哪一種作用呢,苦入心,能心火下至中焦,結合溫性,苦溫結合便會燥溼,這是白朮的性味。明白這一點,我們就好理解白朮的作用靶點了,作用於中焦,脾胃,那到底是脾還是胃,應該入脾,脾失運化,水溼不化,這時候就是用白朮的時候,這時候應該用炒白朮,而且量比較小,如6-12g,這方面,可以看看李東垣的脾胃論,從他的方子的組方和量中,就可以看出,作用點在脾胃,苦溫燥溼,燥多餘的水溼;

第二,看神農本草經,風寒溼、三個字,都說明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溼,而且這個溼是寒溼性質,既然是風寒溼痺,那就是外來的,而不是內生的風寒溼邪,那痺阻在什麼部位呢?外來的一般痺阻在皮膚、經絡,肌肉這一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出是蒼朮的功效,還記得開篇的時候講的漢代張仲景時代蒼朮、白朮不分嗎?

好了,既然知道神農本草經關於術的第一個功效說法,那在看,第二個功效,死肌,請注意,肌者,肌肉也,什麼情況下成為死肌呢?氣血不流通,不通的時候出現,請注意,這裡的死肌不是肌肉死了,指的是寒溼阻滯之後出現的局部氣血不暢,氣傷痛,行傷腫,所以這個時候出現的是肌肉這一層的疼痛不適,而且這個性質是寒痛,也就是遇見變天或者寒冷之後出現局部肌肉的疼痛,那疼痛的部位呢?在腰部,我們怎麼知道,是從陶弘景說的,“利腰臍間血”,也就是對死肌的另一種功效表示,那理論呢?脾主溼,溼聚多了,脾主四肢、肌肉,既然溼能隨經絡之氣流竄到四肢,那自然能流竄到腰部肌肉,請注意,這時候的白朮一定要用生的,而且劑量要大,大到什麼程度?至少30g以上,只要是脾虛寒溼性質,大可放膽量去用,什麼症狀呢?脾虛乏力、懶言,四肢懶得動,大便稀,或者大便乾結,吃的少,舌頭一伸出來就是水汪汪的,或者白膩苔,腰痛,位置固定,請注意,腰痛的位置一定是固定的,而且變天就疼,女性居多,而且產後的為主,坐月子受涼後出現腰痛,可以延續幾十年的這種腰痛,你放膽去用,60g白朮,一劑下去,腰痛就會緩解,而且奇怪的是原先便秘的居然大便通了,什麼機理呢?

三、關於後世醫家關於白朮通便、止汗、補氣的解析

引出下一個後世醫家所說的白朮通便的功效,中醫講的是給邪以去路,內徑講,在高者因而越之,在表者漬以汗,這樣的寒溼用蒼朮或者其他發汗的形式可以給寒溼解除,如麻黃加術湯,而在肌肉這一層,就不能發汗了,只能用內徑上講的在中者引而瀉之,換句話,就是把水溼引下來,然後通過大小便排出,如果病人大便幹,你可以用大劑量生白朮把肌肉這一層的水溼引回脾,然後加厚朴、枳殼通過大便排出,或者直接用白朮就可以排出,水溼回來,下到大腸,大便自然稀了,所以白朮有後世醫家所說的通便功效,止汗也是一樣的道理,如玉屏風散,黃芪補肺氣,固表,然後,白朮把腠理,也就是肌肉這一層的水引回脾胃,不讓他變成多餘的汗排出,然後用防風之走十二經,把津液引到經絡,供人體利用,這就是白朮止汗的功效。

痙、疸也同樣是脾虛寒溼所致的問題,用白朮去解決。

至於後世為什麼說白朮有健脾的功效?白朮炒用之後,加強的苦性和溫性,這樣也就加強了燥溼的功效,但請注意是燥脾溼的功效,脾運化水溼的功效正常了,脾能升清了,後天生化有源了,脾氣自然就健運起來了,自然就有補氣的功效了,但請注意,這裡的補氣只是在燥溼的基礎上,間接產生的脾氣升清的功效,後世粗暴的就變成了補氣的藥物。如果一個病人,脾虛,你不加補氣的黃芪和黨參真正補氣的藥物,你只是一味的使用白朮,白朮在燥溼的過程中就會加重耗氣,進一步會加重氣虛。

總結一下,小劑量,作用於脾,以炒白朮為主,苦溫燥溼,溼去,脾升清,間接補氣;大劑量,量大功專,作用趨於外,這時候一定要用生白朮,作用部位在肌肉,尤其腰間肌肉,寒溼腰痛,通過把多餘水溼引回脾,通過配伍,讓水溼通過大便或小便排出,提示下,如果病人大便稀,這時候可以加味澤瀉,通過小便排出,然後大便就會變幹;如果病人大便幹,那就單一味白朮,通過把肌肉多餘的水溼引到大腸,然後通利大便,不需要多餘加味,因為苦味的藥,而且是植物根莖的藥物,作用性質是向下的。

以上只是個人臨床應用的一點體會,如有不對,請指正。分享是一種美德,希望這篇對有志於中醫的人士,提供微薄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