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眩暈中藥:白朮,澤瀉

治眩暈中藥:白朮,澤瀉


白朮為治眩暈要藥

餘之宗兄曾病眩暈,據證情筆者投以補中益氣湯加減與之。方中白朮之量,初,用為15g,藥下數劑後,諸證悉減,惟眩暈仍遲遲未盡消失,乃求教於老中醫姜發。姜老曰:“方可也,惟白朮之量何其小也,宜倍增之。”餘依姜老之意,增白朮為30g,再進3劑,眩暈一證即完全告愈。現姜老業已作古多年,餘雖未能有機會再面聆其教,但白朮於眩暈證之功效,則耿耿於懷,乃遍考歷代醫籍。《名醫別錄》白朮“主……風眩頭痛。”此為白朮治眩暈的最早記載,而《傷寒論》,《金匱要略》仲景於其所制之治眩名方,諸如苓桂術甘湯、澤瀉湯,近效術附湯等亦均重用白朮。而且二書中凡治療範圍中有眩暈症狀的方劑,諸如五苓散、真武湯、桂枝芍藥知母湯及後世之《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嚴氏濟生方》、《證治準繩》、《慎齋遺書》、《醫學心悟》、《中醫診療要覽》等醫籍所載之治眩名方亦均有白朮。

其中《醫學心悟》之半夏白朮天麻湯,原書載白朮之量倍於半夏、二倍於治眩名藥天麻;而《嚴氏濟生方》之芎術湯、《證治準繩》之白朮飲,不惟用白朮,且均以之為君藥,此豈偶然乎?筆者多年來每每以白朮為主治療各種眩暈證,如以《中醫診療要覽》之聯珠飲(即苓桂術甘合四物湯)治療排尿性暈厥、低血壓;以之加葛根、川芎、鹿含草等治療椎基底供血不全之眩暈;加半夏、澤瀉等治療內耳性眩暈等證,收效均甚為滿意。

體會:

①應用白朮治眩暈,不必拘於痰飲與火的臨床見證,除肝陽上亢及舌紅無苔,或舌苔黃燥外,其餘諸型眩暈均可選用。

②應用白朮治眩暈用量宜大,成人不宜少於25g,內耳眩暈可用至50g。

③白朮質潤氣香,一經炒炙,香損質枯大失其性。近人研究證實,炙白朮其揮發油損失約15%以上。而揮發油很可能即是白朮治療眩暈的主要成分,所以白朮治療眩暈,最好用生品。

  • 本文摘自《河南中醫》,1997年第3期,作者/李華。

治眩暈中藥:白朮,澤瀉


澤瀉治眩暈有效

病例:李某,男,74歲,79年2月5日初診。

陣發性眩暈三個月。每隔一、二天或六、七天發作一次,發作時頭目昏花,視物旋轉,如坐舟中,不能站起,時有噁心,甚則嘔吐痰涎。須閉目靜臥一小時左右,方可減輕。發作過後,頭昏如蒙,走路時頭重腳輕胸悶,食少,體力衰減,曾服中西藥物不效。血壓120/80毫米汞柱,舌苔薄白而膩,脈濡緩。兩年來左耳聽力減退,逐漸加重。此乃痰濁內蘊,上蒙清陽而致眩暈,即丹溪所謂“無痰不作眩”也。囑單服澤瀉一味,每日20克,沏水服。

服藥5日,眩暈消失,噁心亦除,白膩之苔漸化,飲食恢復正常。服藥至10日,頭腦清爽,步行輕快,已能在田間勞動。一年後隨訪,病情無反覆。

體會:張仲景對痰飲引起的眩暈主張利小便。如“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我以往在臨床上,對眩暈甚則嘔惡,證屬痰濁者,常在複方中重用澤瀉,茯苓等利尿滲溼藥而收效。在此基礎上,為觀察單味澤瀉的療效,兩年來,我單用澤瀉一味治療此病十餘例,也收到了和複方類似的效果。

李時珍謂:“澤瀉,有治頭旋、聰明耳目之功。”誠乃寶貴之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