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直豎的頭髮,橫眉和怒目,“一”字形的鬍鬚,手裡永遠握著一支筆:這就是魯迅留給我們的文壇鬥士的經典形象。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毛澤東

“魯迅不僅是屬於一個國家,而是屬於全世界的”

——(英) 約翰·索麥菲爾

魯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魯迅塑像 日本仙台市博物館

作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魯迅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拜倫、雨果、托爾斯泰、泰戈爾、高爾基齊名,他的作品被30多個國家,用50多種語言出版。

而魯迅對日本和韓國的影響最為深遠,在這兩個國家的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魯迅因此也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日本的中學國語教科書這樣評價魯迅:“關注著走向殖民地化的中國,一直呼喚國民從封建制度中解放出來,呼喚國民的自立。”

韓國作家樸宰雨說:“在韓國知識界很早就開始接受魯迅,從魯迅的文學與思想裡發現驚醒人們封建意識的資源、反封建鬥爭的精神武器,進而發現同帝國主義壓迫者或者法西斯權力進行鬥爭的銳利的思想武器。”

這一席話道出了日韓兩國知識界對魯迅反壓迫、反奴役意識的認同,對魯迅作品中反抗與鬥爭精神的推崇。

早在1953年,魯迅的小說《故鄉》就被選入日本教科書,直至今日;韓國也將《藥》、《故鄉》、《孔乙己》、《阿Q正傳》等小說收入課本。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大江健三郎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就直言自己是在魯迅作品的直接影響下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他的第一篇小說《奇妙的工作》模仿的就是《故鄉》。

魯迅的小說因其表現出的反抗、鬥爭精神和呼喚國民獨立的意識而大受歡迎。魯迅小說中的人物也因其典型性、深刻性、文學性和藝術性而廣為流傳。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祝福》 魯迅著 豐子愷繪

今天,我將以小說《祝福》中祥林嫂這一人物為例,具體分析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祝福》刻畫的是一個勤勞、善良、本分的農村婦女祥林嫂,她經歷了喪夫早寡、被迫再嫁、夫死子殤等一連串的生活打擊,終於精神崩潰,在“祝福”的鞭炮聲中悲慘死去。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一、祥林嫂: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


1.春天的故事,並非都是美好的

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又總是發生在春天。

  • 在春天,她第一次喪夫守寡

包辦婚姻逼迫她嫁給了小10歲的丈夫,不料丈夫早殤,她失去了依靠,成為年輕的寡婦,受婆婆欺壓,那時她還不過二十六七歲。

  • 在春天,她被逼改嫁

婆婆苛待,她逃出來,跑到魯四老爺家做工。因為勤快能幹,頗受主人喜愛。因為少言寡語,她也得到魯鎮人的認可。然而好景不長,剛開春,她的婆婆便連捆帶綁把她抓回去,賣到深山裡,改嫁給賀老六。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 在春天,她再次喪夫且失子

再嫁之後,她竟“交了好運”,丈夫能幹,兒子白胖,生活上有了短暫的幸福。可是,誰能料到,丈夫得了風寒死了,兒子在春天快結束的時候被狼叼走了,房子又被大伯收走了,她孤苦無依。

  • 春天來了,她卻沒能等到

家破人亡的她再次到魯鎮討生活,然而再嫁的經歷讓她備受歧視,最後被魯四老爺趕出,淪為乞丐,死在了即將到來的春天裡。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祥林嫂一次又一次的不幸已經讓人心痛,而種種不幸都發生在春天,更讓人憤慨。為什麼一定要是春天的呢?

春天,植物萌芽,動物繁殖,農事耕種。

《爾雅·釋天》:“春為青陽,春為發生,春秋繁露。”

春天寓意著溫暖、生命和希望。

然而,祥林嫂的人生裡只有悲慘。她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丈夫,失去了她的希望——兒子,失去了可以容身的房屋。短暫的幸福倏忽而過,她的人生裡再也沒有了溫暖,沒有了希望,她的生命在春天裡一點一點地失去。

魯迅先生在時間上可謂是精心安排,用春天這美好的季節來反襯她的悲慘人生,使得悲劇更加沉重。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淪為乞丐的祥林嫂

2.有點兒不一樣的祥林嫂

祥林嫂有別於像閏土那樣的逆來順受的農民形象,她是一個敢於抗爭的人。

她不甘心被婆婆欺凌,勇敢地逃了出來,到魯四老爺家做工,過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婆婆到魯鎮抓她,她進行過激烈的反抗,是被強行捆綁帶回去的;被婆婆賣到深山再嫁,她的反抗更加果決,她“鬧得利害”,不僅“一路只是嚎,罵”,而且在成親當天“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可謂“異乎尋常”、“真出格”。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祥林嫂的短暫幸福生活

祥林嫂的這幾次反抗的確是勇敢的,當其他婦女還在逆來順受的時候,她為追求“新生活”進行了抗爭,這是女性意識的一次小小的覺醒。

“祥林嫂,你實在不合算。”柳媽詭秘的說。“再一強,或者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

然而,從柳媽評判標準中,我們不難發現,祥林嫂抗婚的出發點不過是要遵守“從一而終”的封建禮教。

以封建守節的思想去反抗封建族權、夫權的擺佈,註定是要失敗的。祥林嫂的這一點小不同更反應出封建禮教之毒已滲透到她的靈魂深處,無藥可救。

3.祥林嫂,你的名字叫弱者

魯迅先生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吶喊》和《彷徨》中的小說,創作於1918-1925年間,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最黑暗的時期,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民是魯迅最關注的群體。祥林嫂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也是他們之中最悲慘的一個。

毛澤東主席曾說:“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祥林嫂就是被這四條繩索緊緊勒住脖子的婦女典型。

  • 代表政權的魯四老爺剝削壓榨著做工的祥林嫂,當她不再“伶俐”時把她趕出家門,剝奪了她謀生的機會,使她淪為乞丐;
  • 代表夫權的婆婆可以對她行使生殺予奪的大權,可以霸佔她的工錢、隨意賣掉她、強迫她改嫁;
  • 代表族權的大伯,在她的丈夫和兒子死後強行收走了房子,讓她再無安身之地;
  • 代表神權的魯四老爺歧視寡婦,把她視為“不祥之人”,說她“不乾不淨”,禁止他參加“祝福”祭祀活動,徹底摧毀了她的精神;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祥林嫂的悲劇,在那個時代,不是個例,她的背後站著千萬個“祥林嫂”。

《明天》裡死了丈夫,又失去兒子的單四嫂子;《故鄉》裡令人厭惡的自私的楊二嫂;《離婚》裡敢於向夫權發起挑戰,最終仍以失敗告終的愛姑……她們都是最受壓迫的農民婦女“祥林嫂”的另一種存在。

祥林嫂既有“暫時坐穩了奴隸”、“想做奴隸而不得”的奴性,又有朦朧的反抗意識。她是中國封建社會千千萬萬不幸的人們典型化的一個完整的悲劇人物。

二、祥林嫂為什麼非死不可?


作家丁玲曾說:“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裡趕,是一樣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周圍的人,都在努力地推她一把,一步步把她推到了死亡線上。他們躲在吃人的宗法制度之後,眾人推牆,逼死了祥林嫂。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1.魯鎮上的冷漠看客、善良的幫兇和逃避的“我”

  •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魯鎮,人們對她的態度就大不同了。

“阿毛的故事”是祥林嫂欲哭無淚的巨大痛苦和悲哀,然而沒有人同情她,人們只是對故事感興趣,當“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鑑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之後,人們對她只剩下了“厭煩和唾棄”,祥林嫂感覺到人們的笑“又冷又尖”,便不再開口了。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額角上的傷痕”是祥林嫂再嫁的恥辱符號,這讓她在魯鎮備歧視。魯四老爺說她“不乾不淨”,四嬸認為她是“不祥之人”,人們故意逗她說傷疤的故事,笑容和聲調上都是嘲笑。

祥林嫂明明是被婆婆強逼著改嫁,可是所有的“罪行”卻都由她這個受害者承擔。祥林嫂不知道命運是怎麼一回事,她找不到答案只能茫然忍受,漸漸承認自己是“有罪的”。

祥林嫂受婆婆欺凌,又失去了親人,周圍的人不但不給她一點溫暖和關懷,反而嘲笑歧視她,這給她的精神以重重一擊。

  • 柳媽最瞭解祥林嫂的苦難經歷,但柳媽對祥林嫂並無同情。

小說中“柳媽是善女人,吃素,不殺生的”。柳媽和祥林嫂同是魯四老爺家的短工,但她是有自我優越感的。對於祥林嫂的再嫁,柳媽是鄙視和責備的。她責備祥林嫂違背了“從一而終”的道德標準,認為她是有罪的。也正是因為柳媽這個“善女人”,祥林嫂才知道“地獄”裡那些恐怖的事情。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然而,捐過“門檻”,之後,四嬸還是不讓祥林嫂參與“祝福”,她最後的希望幻滅了。當意識到她的罪是不可饒恕,無法救贖之後,她的精神幾近崩潰。

  • “我”是祥林嫂最後見到的人,也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而“我”,這個“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的人,對於靈魂的有無,也不能給祥林嫂一個明確的答覆,只好用“說不清”搪塞過去。祥林嫂只能懷著恐懼走向死亡。死亡,在她的眼中,不是悲慘生活的結束,反而是更大恐怖的開始。

最終祥林嫂萬念俱灰,默默而悲慘地死去了,這時候的魯鎮正沉浸在熱氣騰騰的“祝福”之中。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沒有人關心祥林嫂的生死,也沒有人在乎她的死因,只有魯四老爺憤憤的一句“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還有“我”暫時的驚慌和不安。

無論是柳媽還是魯鎮的“人們”,他們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身份卑微、貧窮辛苦而又迷信愚昧的被壓迫的最底層人民。然而,他們只是把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當做笑料和談資,除了嘲笑和鄙視,沒留下一分同類人的關心和溫暖。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時說:“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

對苦難同胞的冷漠,對自我不幸命運的無意識,讓他們成為可憐又可恨的看客。《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短衣幫,《阿Q正傳》中跟在囚車後看熱鬧的民眾,《藥》中用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的華老栓……這樣的看客也不是唯一的。

祥林嫂這一形象的深刻性在於,她的死是找不到直接兇手的。參與祥林嫂命運的人物,她的婆婆、魯四老爺、柳媽,魯鎮上的眾人、甚至是“我”,沒有一個人是徹頭徹尾的壞人,也不是他們中的某一個把祥林嫂推下了深淵。但是,每個人的手上分明又沾著祥林嫂的鮮血。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2.“彷徨”中的魯迅,給不了祥林嫂出路

《祝福》寫於1924年,被收錄在魯迅的第二部小說集《彷徨》中。

魯迅的前兩部小說集《吶喊》和《彷徨》,名字都是大有深意的。《吶喊》是為了給革命“也來喊幾聲助助威”。“吶喊”就是魯迅在“五四”時代的精神姿態,他是高昂的吶喊者。

《彷徨》則是吶喊之後的安靜和寂寞。“五四”高潮褪去之後,魯迅發現他的吶喊並沒能喚醒“祥林嫂”、“柳媽”,還有“看客”們。他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彷徨”就是他的思想狀態,他是迷茫的彷徨者。

具有模糊反抗精神的“祥林嫂”們還沒有跳出禮教的圈子,所以不能自救。“柳媽”和“魯鎮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和“祥林嫂”一樣的受壓迫者,還在做著“魯四老爺”的幫兇。

“祥林嫂”和“柳媽”、“魯鎮的人”之間的互相殘殺,使得最底層的人民無法團結,永遠翻不了身。中國革命何去何從,魯迅不知道。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毛澤東:重要的問題在於教育農民,不改變人民群眾的精神愚昧和民族性格,任何努力和革命都是沒有希望的。

這也正是魯迅在“彷徨”中的思考。至於如何徹底喚醒民眾,如何克服國民劣根性,團結人民,這一時期的魯迅還沒有想好。

而祥林嫂就是魯迅在彷徨之中看到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魯迅還沒能為祥林嫂找到出路,所以只能給她一條沒有路的路,讓她重新墮入無邊的黑暗之中:她非死不可。

這也正是“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意義,是“祥林嫂”深刻性最大的表現。

《祝福》|祥林嫂:管窺魯迅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祝福》深刻無比的悲劇力量震撼人心。這力量來自祥林嫂的典型性和深刻性,她是中國勞動婦女最悲慘的典型,她也是在絕境中無路可走的反抗者。

在《吶喊》中,魯迅先生大聲疾呼,告訴黑暗中的人們,誰在吃人;在《彷徨》中,魯迅先生沉默不語,他想叫醒的人還沒有醒來。他們有的還沒有看清是誰在吞噬自己的生命;少數的模糊的反抗者也找不到真正的敵人,還是迷茫;而一些經受了“五四”洗禮的知識分子和革命者也看不到繼續前進的方向。

路,在何方?

魯迅先生,仍然在尋找。

我是綠色的書簡,

讀書讀書,讀生活。期待與你在文字中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