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直竖的头发,横眉和怒目,“一”字形的胡须,手里永远握着一支笔:这就是鲁迅留给我们的文坛斗士的经典形象。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

“鲁迅不仅是属于一个国家,而是属于全世界的”

——(英) 约翰·索麦菲尔

鲁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鲁迅塑像 日本仙台市博物馆

作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鲁迅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雨果、托尔斯泰、泰戈尔、高尔基齐名,他的作品被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出版。

而鲁迅对日本和韩国的影响最为深远,在这两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鲁迅因此也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日本的中学国语教科书这样评价鲁迅:“关注着走向殖民地化的中国,一直呼唤国民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呼唤国民的自立。”

韩国作家朴宰雨说:“在韩国知识界很早就开始接受鲁迅,从鲁迅的文学与思想里发现惊醒人们封建意识的资源、反封建斗争的精神武器,进而发现同帝国主义压迫者或者法西斯权力进行斗争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这一席话道出了日韩两国知识界对鲁迅反压迫、反奴役意识的认同,对鲁迅作品中反抗与斗争精神的推崇。

早在1953年,鲁迅的小说《故乡》就被选入日本教科书,直至今日;韩国也将《药》、《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收入课本。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大江健三郎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就直言自己是在鲁迅作品的直接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他的第一篇小说《奇妙的工作》模仿的就是《故乡》。

鲁迅的小说因其表现出的反抗、斗争精神和呼唤国民独立的意识而大受欢迎。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也因其典型性、深刻性、文学性和艺术性而广为流传。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祝福》 鲁迅著 丰子恺绘

今天,我将以小说《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为例,具体分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祝福》刻画的是一个勤劳、善良、本分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她经历了丧夫早寡、被迫再嫁、夫死子殇等一连串的生活打击,终于精神崩溃,在“祝福”的鞭炮声中悲惨死去。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一、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1.春天的故事,并非都是美好的

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又总是发生在春天。

  • 在春天,她第一次丧夫守寡

包办婚姻逼迫她嫁给了小10岁的丈夫,不料丈夫早殇,她失去了依靠,成为年轻的寡妇,受婆婆欺压,那时她还不过二十六七岁。

  • 在春天,她被逼改嫁

婆婆苛待,她逃出来,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因为勤快能干,颇受主人喜爱。因为少言寡语,她也得到鲁镇人的认可。然而好景不长,刚开春,她的婆婆便连捆带绑把她抓回去,卖到深山里,改嫁给贺老六。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 在春天,她再次丧夫且失子

再嫁之后,她竟“交了好运”,丈夫能干,儿子白胖,生活上有了短暂的幸福。可是,谁能料到,丈夫得了风寒死了,儿子在春天快结束的时候被狼叼走了,房子又被大伯收走了,她孤苦无依。

  • 春天来了,她却没能等到

家破人亡的她再次到鲁镇讨生活,然而再嫁的经历让她备受歧视,最后被鲁四老爷赶出,沦为乞丐,死在了即将到来的春天里。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祥林嫂一次又一次的不幸已经让人心痛,而种种不幸都发生在春天,更让人愤慨。为什么一定要是春天的呢?

春天,植物萌芽,动物繁殖,农事耕种。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

春天寓意着温暖、生命和希望。

然而,祥林嫂的人生里只有悲惨。她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丈夫,失去了她的希望——儿子,失去了可以容身的房屋。短暂的幸福倏忽而过,她的人生里再也没有了温暖,没有了希望,她的生命在春天里一点一点地失去。

鲁迅先生在时间上可谓是精心安排,用春天这美好的季节来反衬她的悲惨人生,使得悲剧更加沉重。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沦为乞丐的祥林嫂

2.有点儿不一样的祥林嫂

祥林嫂有别于像闰土那样的逆来顺受的农民形象,她是一个敢于抗争的人。

她不甘心被婆婆欺凌,勇敢地逃了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婆婆到鲁镇抓她,她进行过激烈的反抗,是被强行捆绑带回去的;被婆婆卖到深山再嫁,她的反抗更加果决,她“闹得利害”,不仅“一路只是嚎,骂”,而且在成亲当天“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可谓“异乎寻常”、“真出格”。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祥林嫂的短暂幸福生活

祥林嫂的这几次反抗的确是勇敢的,当其他妇女还在逆来顺受的时候,她为追求“新生活”进行了抗争,这是女性意识的一次小小的觉醒。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然而,从柳妈评判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抗婚的出发点不过是要遵守“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

以封建守节的思想去反抗封建族权、夫权的摆布,注定是要失败的。祥林嫂的这一点小不同更反应出封建礼教之毒已渗透到她的灵魂深处,无药可救。

3.祥林嫂,你的名字叫弱者

鲁迅先生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创作于1918-1925年间,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最黑暗的时期,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是鲁迅最关注的群体。祥林嫂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也是他们之中最悲惨的一个。

毛泽东主席曾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祥林嫂就是被这四条绳索紧紧勒住脖子的妇女典型。

  • 代表政权的鲁四老爷剥削压榨着做工的祥林嫂,当她不再“伶俐”时把她赶出家门,剥夺了她谋生的机会,使她沦为乞丐;
  • 代表夫权的婆婆可以对她行使生杀予夺的大权,可以霸占她的工钱、随意卖掉她、强迫她改嫁;
  • 代表族权的大伯,在她的丈夫和儿子死后强行收走了房子,让她再无安身之地;
  • 代表神权的鲁四老爷歧视寡妇,把她视为“不祥之人”,说她“不干不净”,禁止他参加“祝福”祭祀活动,彻底摧毁了她的精神;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祥林嫂的悲剧,在那个时代,不是个例,她的背后站着千万个“祥林嫂”。

《明天》里死了丈夫,又失去儿子的单四嫂子;《故乡》里令人厌恶的自私的杨二嫂;《离婚》里敢于向夫权发起挑战,最终仍以失败告终的爱姑……她们都是最受压迫的农民妇女“祥林嫂”的另一种存在。

祥林嫂既有“暂时坐稳了奴隶”、“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奴性,又有朦胧的反抗意识。她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不幸的人们典型化的一个完整的悲剧人物。

二、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


作家丁玲曾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祥林嫂周围的人,都在努力地推她一把,一步步把她推到了死亡线上。他们躲在吃人的宗法制度之后,众人推墙,逼死了祥林嫂。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1.鲁镇上的冷漠看客、善良的帮凶和逃避的“我”

  •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就大不同了。

“阿毛的故事”是祥林嫂欲哭无泪的巨大痛苦和悲哀,然而没有人同情她,人们只是对故事感兴趣,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之后,人们对她只剩下了“厌烦和唾弃”,祥林嫂感觉到人们的笑“又冷又尖”,便不再开口了。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额角上的伤痕”是祥林嫂再嫁的耻辱符号,这让她在鲁镇备歧视。鲁四老爷说她“不干不净”,四婶认为她是“不祥之人”,人们故意逗她说伤疤的故事,笑容和声调上都是嘲笑。

祥林嫂明明是被婆婆强逼着改嫁,可是所有的“罪行”却都由她这个受害者承担。祥林嫂不知道命运是怎么一回事,她找不到答案只能茫然忍受,渐渐承认自己是“有罪的”。

祥林嫂受婆婆欺凌,又失去了亲人,周围的人不但不给她一点温暖和关怀,反而嘲笑歧视她,这给她的精神以重重一击。

  • 柳妈最了解祥林嫂的苦难经历,但柳妈对祥林嫂并无同情。

小说中“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柳妈和祥林嫂同是鲁四老爷家的短工,但她是有自我优越感的。对于祥林嫂的再嫁,柳妈是鄙视和责备的。她责备祥林嫂违背了“从一而终”的道德标准,认为她是有罪的。也正是因为柳妈这个“善女人”,祥林嫂才知道“地狱”里那些恐怖的事情。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然而,捐过“门槛”,之后,四婶还是不让祥林嫂参与“祝福”,她最后的希望幻灭了。当意识到她的罪是不可饶恕,无法救赎之后,她的精神几近崩溃。

  • “我”是祥林嫂最后见到的人,也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而“我”,这个“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人,对于灵魂的有无,也不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答复,只好用“说不清”搪塞过去。祥林嫂只能怀着恐惧走向死亡。死亡,在她的眼中,不是悲惨生活的结束,反而是更大恐怖的开始。

最终祥林嫂万念俱灰,默默而悲惨地死去了,这时候的鲁镇正沉浸在热气腾腾的“祝福”之中。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没有人关心祥林嫂的生死,也没有人在乎她的死因,只有鲁四老爷愤愤的一句“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还有“我”暂时的惊慌和不安。

无论是柳妈还是鲁镇的“人们”,他们和祥林嫂一样,都是身份卑微、贫穷辛苦而又迷信愚昧的被压迫的最底层人民。然而,他们只是把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当做笑料和谈资,除了嘲笑和鄙视,没留下一分同类人的关心和温暖。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时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对苦难同胞的冷漠,对自我不幸命运的无意识,让他们成为可怜又可恨的看客。《孔乙己》中嘲笑孔乙己的短衣帮,《阿Q正传》中跟在囚车后看热闹的民众,《药》中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的华老栓……这样的看客也不是唯一的。

祥林嫂这一形象的深刻性在于,她的死是找不到直接凶手的。参与祥林嫂命运的人物,她的婆婆、鲁四老爷、柳妈,鲁镇上的众人、甚至是“我”,没有一个人是彻头彻尾的坏人,也不是他们中的某一个把祥林嫂推下了深渊。但是,每个人的手上分明又沾着祥林嫂的鲜血。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2.“彷徨”中的鲁迅,给不了祥林嫂出路

《祝福》写于1924年,被收录在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

鲁迅的前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名字都是大有深意的。《呐喊》是为了给革命“也来喊几声助助威”。“呐喊”就是鲁迅在“五四”时代的精神姿态,他是高昂的呐喊者。

《彷徨》则是呐喊之后的安静和寂寞。“五四”高潮褪去之后,鲁迅发现他的呐喊并没能唤醒“祥林嫂”、“柳妈”,还有“看客”们。他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彷徨”就是他的思想状态,他是迷茫的彷徨者。

具有模糊反抗精神的“祥林嫂”们还没有跳出礼教的圈子,所以不能自救。“柳妈”和“鲁镇的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和“祥林嫂”一样的受压迫者,还在做着“鲁四老爷”的帮凶。

“祥林嫂”和“柳妈”、“鲁镇的人”之间的互相残杀,使得最底层的人民无法团结,永远翻不了身。中国革命何去何从,鲁迅不知道。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毛泽东: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不改变人民群众的精神愚昧和民族性格,任何努力和革命都是没有希望的。

这也正是鲁迅在“彷徨”中的思考。至于如何彻底唤醒民众,如何克服国民劣根性,团结人民,这一时期的鲁迅还没有想好。

而祥林嫂就是鲁迅在彷徨之中看到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鲁迅还没能为祥林嫂找到出路,所以只能给她一条没有路的路,让她重新堕入无边的黑暗之中:她非死不可。

这也正是“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意义,是“祥林嫂”深刻性最大的表现。

《祝福》|祥林嫂:管窥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祝福》深刻无比的悲剧力量震撼人心。这力量来自祥林嫂的典型性和深刻性,她是中国劳动妇女最悲惨的典型,她也是在绝境中无路可走的反抗者。

在《呐喊》中,鲁迅先生大声疾呼,告诉黑暗中的人们,谁在吃人;在《彷徨》中,鲁迅先生沉默不语,他想叫醒的人还没有醒来。他们有的还没有看清是谁在吞噬自己的生命;少数的模糊的反抗者也找不到真正的敌人,还是迷茫;而一些经受了“五四”洗礼的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也看不到继续前进的方向。

路,在何方?

鲁迅先生,仍然在寻找。

我是绿色的书简,

读书读书,读生活。期待与你在文字中相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