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人的漢化道路與金朝的滅亡

金朝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民族漢化王朝。與農耕民族生活方式的接近,女真人的大量移民漢地,政治制度上採取的漢制一元化,以及漢地本位的確立,是決定女真漢化的主要因素。


女真人的漢化道路與金朝的滅亡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朝中期,世宗和章宗為了遏止女真人的漢化趨勢,發起一場女真文化復興運動,企圖保存女真民族傳統,但卻未能達到其預期的目的,最終不得不放棄了對漢文化的抵抗。
蒙元初期,人們曾以“金以儒亡”說來解釋金朝的亡國原因。本文對此的理解是:其一,女真人的漢化改變了他們質樸的民族傳統,養成懶惰奢靡的生活作風,使這個民族最終走向衰落;其二,女真人的漢化徹底銷蝕了其傳統的尚武精神,使得這個昔日強大無比的馬上民族在蒙古人的鐵蹄下變得不堪一擊。

有關歷史時期中國北方民族與漢民族的關係問題,歷來受到來自東西方世界的廣泛關注,然而時至今日,中外歷史學家在這個問題上似乎還很難找到共同語言。主要的分歧在於,應當怎樣估價那些曾經入主漢地的北方遊牧民族或狩獵民族的漢化程度?
在西方學者及日本學者看來,除去鮮卑人建立的北魏等特例之外,中國歷史上的北族王朝,如契丹人的遼朝,女真人的金朝,蒙古人的元朝,滿族人的清朝等等,都始終沒有被漢文明所同化,從而保持了“征服王朝”的特色,這些民族被稱作“騎馬民族”。近半個世紀以來,這種觀點主宰了歐美各國的東方學界和日本、韓國的東洋史學界,於是當陶晉生教授在《十二世紀的女真人:漢化研究》一書[1]中得出女真人全盤漢化的結論時,就招致了西方學者的普遍批評。


與上述觀點形成尖銳對立的是中國學者的立場。對於“征服王朝”、“騎馬民族”之類的說法,中國學者歷來是採取排斥和批判的態度,根本沒有商榷的餘地。我們的主流觀點是,歷史上入主漢地的任何北族王朝,最終都無一例外地要被先進的漢族文明所“同化”,──換一個比較策略的說法,就是“融合”。就大多數中國學者來說,恐怕就連“涵化”(Acculturation)這樣的概念也是不大容易接受的。
我們就面臨著這樣一個困難的處境:幾乎沒有對話的可能。一方是強調文化衝突,不能接受遊牧民族被農耕民族同化的事實;另一方是強調文化融合,不能容忍北方民族抵制漢族文明的說法。觀點的分歧源於各自立場的不同,顯然這已超出了學術的範疇。如果我們拋棄任何成見,回到學術上來考慮這一問題,可能就不會有如此相左的結論。事實上,北方民族的漢化是一種無可否認的歷史趨勢,但是否所有的北族王朝都被漢族文明同化了呢?卻是一個值得斟酌的問題。本文討論的女真漢化,只涉及這個命題的前一半答案。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帝國,提供了北方民族漢化王朝的典型模式。通過對女真漢化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北方民族被漢族文明徹底征服的過程,以及它給這個王朝的命運所帶來的決定性影響。

一、決定女真漢化的主要因素
在遼、金、元、清四個北族王朝中,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屬於典型的漢化王朝,儘管西方學者至今仍不肯承認這一點。女真人的漢化程度,用“全盤漢化”四個字來概括是並不過分的。那麼,同樣都是北方民族,為何有的對漢族文明全盤接受,有的卻持一種抵制的態度呢?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解釋的問題是,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女真人的全盤漢化?
(一)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決定北方民族漢化程度的首要因素。常見的公式是:與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的差異越小,漢化就越容易、越徹底;與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的差異越大,漢化就越困難、越膚淺。中國歷史上的北族王朝,對漢文化是採取積極接受的態度還是採取消極抵制的態度,大抵上即取決於此。
從生活方式來考慮,我們很容易理解女真人的漢化選擇。[2]女真人主要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森林地帶,這種地理環境使他們與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有著明顯的區別。建國前的女真族基本上是一個狩獵民族,他們的生活方式兼有漁獵、農耕和畜牧三種形態。需要說明的是,女真人的畜牧業與草原民族的遊牧生活方式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據宣和七年(1125年)出使金朝的宋人鍾邦直描述說,金源內地會寧府一帶,“一望平原曠野,間有居民數十家,……更無城郭,里巷率皆背陰向陽,便於牧放,自在散居”。[3]這是作為漁獵和農耕經濟補充成分的定居畜牧業。

女真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早在建國前一百多年就已形成。史稱生女真“舊俗無室廬,……遷徙不常”,至獻祖綏可,“乃徙居海古水,耕墾樹藝,始築室,有棟宇之制,人呼其地為納葛裡。‘納葛裡’者,漢語居室也。自此遂定居於安出虎水之側矣”。[4]獻祖時代大約相當於十一世紀初葉,從這個時候起,女真人開始定居生活,並且有了農業經濟。  從文獻材料中可以找到有關女真人農耕生活方式的不少證據。《高麗史》卷六靖宗八年(1042年)四月條,有東女真酋長向高麗索求耕牛的記載。[5]金太祖天輔六年(1122年),宗翰派人向宋使馬擴交待說:“傳語童太師(即童貫):昨來海上曾許水牛,如今相望甚近,欲覓千頭,令送來。”[6]這說明海上之盟時金人曾向宋朝索要過水牛。據南宋歸正人介紹說,金朝初年,女真人有“每春正擊土牛”的習俗,[7]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耕牛在女真人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
關於生女真的農耕生活,宋人有這樣的描述:“其地則至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鑿為業,不事蠶桑。”[8]金初,宋使前往會寧府時,沿途所見的景象是:“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9]金朝初年,專門針對以女真人為主的猛安謀克實行了牛頭地制度,可見當時女真社會中普遍存在著農業經濟。

建國以來的大量考古成果也為女真人的農耕生活方式提供了許多物證。在生女真的活動區域內,南起松花江,北至黑龍江,西起大興安嶺東麓的金東北路界壕邊堡,東至三江平原,都發現了大量的金代農業生產工具。如1958年在黑龍江肇東縣清理的一座金代城址,出土鐵器700多件,其中就有各式農具50餘件。[10]有人統計,黑龍江省境內歷年來出土的金代鐵器多達數萬件,其中以農具最為普遍。[11]
不過應當說明的是,直到金朝初年,女真人的農業還處在原始的、粗放型的階段,對農業經濟在女真人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宜估計過高。《金史》在記載金太祖稱帝建國的儀式時有這樣一段文字:“收國元年春正月壬申朔,諸路官民耆老畢會,議創新儀,奉上即皇帝位。阿離合懣、宗翰乃陳耕具九”,[12]“祝曰:‘使陛下毋忘稼穡之艱難。’太祖敬而受之”。[13]不少論著都以這條史料為據,謂金朝建國之初即以農業為本。我覺得這個結論未免有些造次。《金史》裡的這條史料源於《大金集禮》,[14]而《大金集禮》是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由禮部尚書張暐等人編修的一部官書,據它記載,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時有一套相當複雜的儀式。我對此深表懷疑。《金史》以及它所依據的金朝官方文獻如實錄、《大金集禮》等等,其中關於金朝開國史的記載存在很多疑點,我已有專文加以指摘。[15]《大金集禮》裡的這段記載,可能就有許多藻飾的成份。在金朝建國前後,漁獵經濟在女真人的經濟生活中仍佔有很大比重,“毋忘稼穡之艱難”之類的理念,只有當後來女真人徹底漢化之後,才會從他們嘴裡說出來。

根據我們所瞭解的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來看,與其說它更接近於草原民族的遊牧生活方式,毋寧說它更接近於漢民族的農業定居生活方式。姚從吾先生曾經有過這樣的感慨:我們常有一種感覺,女真這個北方民族竟沒有一種自成套數的自有文化,比如像契丹人的捺缽文化那樣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16]其實這就是一個生活方式的問題,由於女真人的生活方式與漢人的生活方式差異不大,所以就不像契丹人那樣有一套迥異於漢文化的東西。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女真人接受起漢文化來就顯得非常自然和特別容易,不存在什麼先天的障礙。這就是女真人全盤漢化的基本背景。
(二)移民漢地
在促使女真人徹底漢化的諸多因素中,猛安謀克的大批南遷肯定在必須考慮之列。
生女真的傳統居住區域是所謂的“金源內地”。金朝初年,女真人的分佈範圍僅限於上京、東京和鹹平府三路。後來隨著金朝的軍事擴張,女真猛安謀克以軍事屯田的方式逐步向遼朝的領地內遷徙,不過當時尚未進入長城以南的漢地。太宗時滅掉北宋後,原本沒有長期佔據中原漢地的意圖,所以先後扶植起偽楚、偽齊兩個傀儡政權。但由於漢人的傀儡政權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無法與南宋相抗衡,於是金朝只好改變策略,對中原漢地實施直接統治。這樣一來,就勢必要讓部分女真人移居中原。從太宗末年起,開始將女真猛安謀克大批遷往長城以南漢地,宋代文獻有“金左副元帥宗維(即宗翰)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漢地”的記載,[17]這是天會十一年(1133年)的事情。熙宗皇統初,當金朝從南宋手中重新奪取河南、陝西之後,又將大批猛安謀克遷入中原屯田,“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隴之北俱有之”。[18]這可能是金代女真人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海陵王正隆間,為了加強對女真貴族的控制,“不問疏近,並徙之南”,[19]除了少數安置在長城以北的北京路之外,其他均遷入中原漢地。

至海陵末年,猛安謀克的人口分佈區域已從金初的上京、東京、鹹平府三路擴展到上京、東京、鹹平府、北京、西京、中都、河北東西、山東東西、大名府、南京等十二路。我在《金代猛安謀克人口狀況研究》一文[20]中,曾對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猛安謀克人口在全國各地的分佈數量做過一個粗略的估計,其中長城以南各路的人口估計為360萬左右,約佔全部猛安謀克人口的47% 。這個數字大致可以代表金代女真人移居漢地的比例。

女真人的漢化道路與金朝的滅亡

完顏亮


如此眾多的女真人進入中原漢地,自然給女真族的徹底漢化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機緣。遷居中原的猛安謀克多為永久性移民。女真人原有以其所居之山川命名的習俗。及至入居中原後,便多以中原地名命名,如完顏燕京、蒲察燕京、完顏絳山、裴滿河西、蒲察西京、完顏鄯陽、烏古論兗州、粘哥荊山、尼龐古華山、徒單渭河等等,這說明他們並沒有客居異土它鄉的感覺,一種新的鄉土觀念很快就已經在他們的頭腦中紮根。若是與契丹人和蒙古人相比較的話,女真人確實很容易融入漢人社會。這仍然可以用生活方式來加以解釋,因為漢人的生活方式與女真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才會有那麼多的女真人遷入漢地並且長期定居下來。

(三)體制一元化
遼朝的漢化色彩始終不明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一直堅持實行二元政治。金朝初期雖也一度摹仿遼朝的北南面官制,同時奉行兩套體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後,就完全拋棄了女真舊制,全盤採用漢制。政治體制的一元化,是女真人漢化很徹底的一個重要原因。


金朝建國之初,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實行女真傳統的勃極烈制度,對於所佔領的遼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舊制。如太祖收國二年(1116年)佔有遼東京州縣以後,“詔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21]即不管是系遼籍女真,還是漢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區別,“率用猛安、謀克之名,以授其首領而部伍其人”。[22]但一到進入燕雲漢地,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於是只好因仍原有的漢官制度。史稱“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23]就是指同時奉行女真舊制和漢制的雙重體制。金初的所謂“南面官”,亦即漢地樞密院制度,故《金史》謂“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於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24]與此相對的“北面官”,主要指當時實行於朝廷之內的勃極烈制度。[25]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於1123至1138年。漢地樞密院系天輔七年(1123年)始設於營州廣寧(今河北省昌黎縣),後遷平州,再遷燕京,天會間一度分設燕京和雲中兩樞密院,後又歸併為一。至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結束了雙重體制並存的局面,這是熙宗漢制改革的結果。
早在太宗天會初,就有一些女真貴族的上層人物積極主張摒棄女真舊制,全盤改用漢制。《金史》卷七八《韓企先傳》曰:“斜也、宗幹當國,勸太宗改女直舊制,用漢官制度。”斜也即太祖弟完顏杲,太宗時為諳班勃極烈,與國論勃極烈宗幹同主國政,可見當時支持漢化的勢力已經相當強大。不過終太宗一代,仍維持著二元政治的局面。《金史》裡雖有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建尚書省的記載,但人們一般認為當時的尚書省是設在燕雲漢地,與後來建立的三省制度無關。[26]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天會十二年(1134年)正月,“初改定製度,詔中外”。[27]由於太宗一年後就死去了,所以實質性的漢制改革是在熙宗朝進行的。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甲寅,“頒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28]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自金初以來實行二十餘年的女真勃極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廢”,[29]以三省六部製取而代之。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30]這不只是簡單地改換一個名稱而已,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漢地樞密院是作為雙重體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臺尚書省則只是中央尚書省的派出機構。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標誌著二元政治的終結和金朝政治體制的一元化。[31]

熙宗朝的漢制改革,從天會末年至皇統初年,大約持續了八、九年之久。改革的內容極為廣泛,涉及中央職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法律制度、勳爵制度、禮制、儀制、服制、曆法、宗廟制度等等,除了猛安謀剋制度以外,女真舊制大都已被廢棄,故宋人謂金朝“政教號令,一切不異於中國”。[32]這是金朝走向全盤漢化的重要一步。

(四)確立漢地本位
金人曾明確指出遼金兩國國家本位的差異:“本朝與遼室異,遼之基業根本在山北之臨潢,……我本朝皇業根本在山南之燕。”[33]遼金兩朝漢化程度的不同,這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遼朝始終堅持草原本位,而金朝在海陵王時代就已確立了漢地本位。
金朝前期,定都於金源內地的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市)。據說從太宗時起,就有遷都燕京的打算。《大金國志》卷二四《宣宗皇帝》(上)有此一說:“初,忠獻王粘罕欲贊太宗都燕。”卷二二《東海郡侯》(上)亦云:“初,忠獻王粘罕有志於都燕,因遼人宮闕,於內城外築四城。”這兩條文字均抄自《金人南遷錄》,而《南遷錄》是一部出自南宋人之手的偽書,因此這種說法的真實性很值得懷疑。


據金朝方面的文獻記載來看,大概在熙宗改制以後,開始出現政治重心南移的傾向。從天眷三年(1140年)至皇統元年(1141年),熙宗駐蹕燕京長達八九個月,當時漢制改革的一些舉措就是在此期間制定實施的。皇統二年與南宋訂立和議後,金朝已佔有大半個中國,在此情況下仍定都於遠在東北一隅的上京,確實有諸多的不便。故熙宗時期不得不為此採取某些權宜措施,如官員銓選的地點,《金史》裡有這樣一條記載:“凡省選之制,自熙宗皇統八年以上京僻遠,始命詣燕京擬注,歲以為常。貞元遷都,始罷是制。”[34]由此看來,遷都中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海陵王稱帝后不久,即於天德二年(1150年)十二月廢罷行臺尚書省,這表明他已決意遷都中原。次年四月,“詔遷都燕京”,[35]同時派人擴建燕京舊城,營建宮室。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金朝正式移都燕京,並改燕京為中都。海陵王的遷都大概遭到了部分女真舊貴族的抵制,比如在遷都燕京之後,徒單太后就仍然留居於上京會寧府,這是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跡象。[36]為了徹底剷除保守勢力的根據地,海陵王採取了非常決絕的措施:“命會寧府毀舊宮殿、諸大族第宅及儲慶寺,仍夷其址而耕種之。”[37]如此堅決的態度,恐怕只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可以相比。

遷都燕京不過數年,海陵王又有了進一步南遷開封的打算。這一計劃與侵宋的戰爭準備有關。據《金史·海陵紀》,正隆六年(1161年)正月,海陵王對宋使宣稱他將前往河南巡幸,並說不會在南京開封久留;是年四月,“詔百官先赴南京治事,尚書省、樞密院、大宗正府、勸農司、太府、少府皆從行,吏、戶、兵、刑部,四方館,都水監,大理司官各留一員”。雖然海陵王否認他將遷都開封,但這可能只是為了不引起宋人的警覺罷了;我想,海陵王的本意大概是準備在統一全國後正式定都於開封。據說海陵王曾對吏部尚書李通說過這樣的話:“朕欲遷都汴京,將宮室重修,加兵江左,使海內一統。”[38]另外從宋朝方面的文獻來看,當時南宋朝野輿論普遍認為金朝將遷都開封。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校書郎王十朋上高宗劄子說:“竊聞道路洶洶,鹹謂虜情叵測,有南下牧馬、巢穴汴都、窺伺江淮之意。”[39]同年四月辛未,南宋“遣周麟之使金賀遷都”,[40]這說明宋人確實是將海陵王的“南巡”理解為金朝國都的南遷。
及至海陵王對宋開戰,世宗稱帝於東京遼陽之後,圍繞著國都的選擇問題,又發生過一場爭議。時“阿瑣殺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離只,遣使奉表東京,而群臣多勸世宗幸上京者”,[41]這說明當時有相當多的女真貴族並不贊成海陵王的漢地本位政策,主張還都於上京。但由於李石、張玄素、獨吉義等人的勸說,世宗最終還是決定進據中都,仍舊堅持漢地本位。

女真人的漢化道路與金朝的滅亡

金後期形勢圖


女真人的徹底漢化,主要就取決於上述諸項因素。如果做一縱向的鳥瞰,可以說金朝的漢化方向在熙宗和海陵兩朝就基本上已經決定了。如上所述,猛安謀克的大規模南遷主要是熙宗朝的事情,金朝政治體制的一元化也完成於熙宗時期,海陵王完顏亮則確立了金朝的漢地本位政策。所以後來清朝統治者在總結金朝亡國的經驗教訓時,總是把責任算到熙宗和海陵兩人的頭上,指責他們“循漢人之俗”、“效漢人之陋習”、“盡失其淳樸素風”。[42]客觀地說,清人並沒有平白無故地冤枉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