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庸·戰“疫”】高牆內的戰“疫”故事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這樣一群人,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築起最堅實的防線,用責任和擔當踐行著初心和使命,他們就是監管民警,疫情發生後,梁河縣公安局的監管幹警在縣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眾志成城,迎難而上,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用努力與責任為確保監所安全默默奉獻。

【治庸·戰“疫”】高牆內的戰“疫”故事

楊根體,梁河縣看守所教導員,在看守所工作十一年,一個堅持原則,責任心強極強的“固執老大哥”,女兒在昆明讀大學,本想這次女兒放寒假,可以好好的陪陪女兒,疫情命令下來以後,他毅然而然加入了疫情防控阻擊戰,對女兒的牽掛只能默默埋在心底。他近期痛風發作,疼痛不止,走路一瘸一拐,但依然堅守在防疫前線,除了上巡視監控工作外,還要統籌督促全所各項工作,任務十分繁重,“要打針嗎,你不是每次痛風發作都打針不可嗎,” “不啦,吃藥堅持一下” 就是這樣一個講原則,顧大局,忘我工作的老大哥,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普通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這種樸實無華的奉獻精神正影響著全所的警務人員。

【治庸·戰“疫”】高牆內的戰“疫”故事

寸待玲,一個90後傣族美女輔警,兩個孩子的媽媽,負責看守所窗口服務工作,工作中她認真負責,服務規範,態度和藹,語氣親切,工作環境總是被她打掃得乾乾淨淨,物品總是擺放得整齊有序,因工作突出,多次得到了縣局的表彰,受到律師、檢察院、法院、在押人員家屬的誇獎,她用自己平凡的舉動展現著梁河公安的良好形象。兩個孩子中,最小的剛滿一歲,最大的剛滿4歲,正是需要躺在媽媽懷裡撒嬌的年紀,因為封閉管理,長時間沒見媽媽的小女兒,因為太想媽媽,晚上只能抱著媽媽的睡衣才能入睡,每次和媽媽視頻,總是哭鬧不止,媽媽只能隔空安慰,媽媽是警察,媽媽是來打怪獸的,打贏就回家了。

【治庸·戰“疫”】高牆內的戰“疫”故事

董詩宏,負責看守所後勤保障工作,同事們都親切的叫她董總,水管壞了找他,燈泡壞了找他、電視壞了也還是找他,只要找到他,他總能第一時間幫你解決,每遇春節、中秋、端午,本可以輪休陪陪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可因工作需要,他總是在閤家團圓的時候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在押人員調劑伙食,緩解在押人員情緒,他用自己的方式為確保監所安全默默無聞。疫情發生後,他除了負責後勤保障外,還負責每天的監區消毒、提訊提押等臨時性工作,工作十分繁重,因為要連續封閉管理30天,妻子又要上班,兩個年幼的孩子只能託付給父母,心理多了分牽掛。他雖不是黨員,卻身體力行展現了一名人民警察忠誠擔當、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治庸·戰“疫”】高牆內的戰“疫”故事

孔連芬、李家竹、何繼芬、江潔,看守所後勤人員,分別負責看守所在押人員伙食和民警食堂,自2月1日看守所啟動三班制封閉勤務模式以來,當通知他們要對她們進行和民警、輔警、工人一樣的封閉管理後,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她們不講任何條件的加入了這支疫情防控的隊伍,可曾想,她們家裡還有孩子、父母、和一堆的農活,當領導詢問她們是否有困難時,她們卻說:“困難可以克服,現在國家有難,我們也想做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這麼樸實而簡單的話語卻飽含著力量,她們沒有豐功偉績,沒有動人的舉動,卻用實際行動挑起了責任和道義。

【治庸·戰“疫”】高牆內的戰“疫”故事

薛應穩,看守所疫情防控第一防線——門衛大爺,他們沒有警服、隔離服、只有一隻最普通的口罩,然而,為了監所的安全穩定,他們堅守崗位,認真登記、測體溫、消毒,工作一絲不苟,用平凡的實幹書寫著不平凡的讚歌,他們同樣是疫情面前的逆行者,是非常時期最可愛的人。

這些都只是梁河監所抗擊疫情的一個縮影,還有許多奮戰在防疫一線感人的故事,他們舍小家,為大家,忠誠履職,同甘共苦,在萬家燈火,閤家團圓的日子裡,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初心和使命,為確保監所安全穩定默默奉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