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古錢幣的五次收藏浪潮高漲史,直接反映出古錢幣的地位上升

民間的錢幣保藏越來越興隆,到了20世紀30~40年代,錢幣保藏成為一批文人雅士和有錢人的雅好,特別是在錢幣保藏中心上海、江浙一帶,更是暴躁,出現了一批聞名的錢幣保藏家。

1936年,一批錢幣保藏家和文化名人如吳稚輝、葉恭綽、張叔馴、丁福保等發起成立了我國古泉學會,同時天津的方藥雨、四川的羅伯昭等紛繁響應配合,一時間,我國錢幣保藏界流傳出“南張、北方、西羅”的稱讚,使得錢幣研討從金石學和考據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次錢幣保藏研討熱的最大效果就是《古錢大辭典》一書的出版。第三次錢幣保藏浪潮在1937年日寇的侵略中衰退。

毫無疑問,這一次的規模與本錢效應是前所未有的。新世紀,錢幣商場一直處於強勢。2007年開端,隨著股市上漲、貴金屬上漲,錢幣商場開端了由金幣和老銀幣帶動的一輪迸發性上漲。第五次錢幣保藏浪潮在2010年春節後全面掀起,無論是人民幣藏品、紀念幣藏品,仍是古錢幣,民國紙幣,仍是當地錢莊票,都揚升起新一輪微弱的上漲行情。

民間古錢幣的五次收藏浪潮高漲史,直接反映出古錢幣的地位上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