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的擔當——記交口縣中醫院院長武小榮

去年8月,交口縣中醫院副院長兼外科主任武小榮被任命為該院院長。就是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紮根山區的白衣戰士,帶領職工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執著追求,困難面前不低頭,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入黨時的錚錚誓言。

四處奔波,妻子勸道:“注意身體。”他卻說:“防控疫情要緊!”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市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大年初二早上,武小榮接到了縣政府通知,要求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寒風凜冽中,他匆匆回到醫院,靠前指揮,通知全院人員返崗,立即召開專題會議,迅速擬定了《交口縣中醫院新冠肺炎疫情應急預案》。成立疫情預防領導組,下設醫療救治組、防控組、信息組和後勤保障組,組織全院醫務人員學習省、市、縣疫情防控救治方案,並馬不停蹄奔赴醫院定點幫扶村紅焰村,懸掛橫幅,散發新冠肺炎宣傳資料。與此同時,他和科室人員將醫用酒精200升、84消毒液100瓶和口罩500個,驅車送到了守護“疫”線的吉子溝、西宋莊、桃紅坡、張村、紅焰等村委和交口縣橫羅疫情交通監測點的值班人員手中,並傳授消毒液配製方法,防護知識等,築牢安全健康防線,讓黨旗在疫情防控區高高飄揚。華燈初上,當他拖著疲憊的身軀返回宿舍時,妻子打電話問他:“吃了飯沒?不要亂跑,注意身體。”他卻說:“當下,疫情防控最要緊,我不能歇!”。

啃著幹吃麵,督促工隊用13天時間改造完成疫情隔離點

1月30日,交口縣政府主要領導到醫院調研視察,決定將醫院二樓病房和三樓辦公區,改造為“交口縣新冠肺炎集中隔離點”。武小榮一邊招工隊,一邊與縣疾控中心聯繫,邀請專業人員來院傳授疫情醫療用品的使用技巧和各區域防護服的穿脫流程,確保每名醫務人員做好個人防護。

2月5日,農曆正月十二,山城交口氣溫驟降,寒氣襲人,但位於省道孝石線路畔的中醫院改建工地現場卻是焊花飛濺,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我院改建工程從正月初八正式開工,目前,水電暖、裝潢的工人師傅已全部到位,採取錯時出工、輪班上陣、分散作業,目的就是趕時間,搶速度,醫院醫務人員,除幹好本職工作外,負責搬移2000多件醫療器具,保證改建工程不拖後腿早日完工。”既是指揮員,又是搬運工的武小榮啃著幹吃麵與記者介紹相關情況。

經過13天的鏖戰,一座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病室27間,房間整潔、器具配套、網絡暢通、裝飾靚麗,“三區兩通道兩緩衝”功能流暢的“交口縣新冠肺炎集中隔離點”傲然挺立在孝石線畔,迎接著新的歷史使命。人們無不豎起大拇指誇獎:交口縣中醫院用13天時間改建了一座新型冠狀肺炎集中隔離點,為全縣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目睹他瘦了黑了的臉盤,群眾感動地說:“我們從武院長身上看到了黨的好作風,看到了新希望。”

視隔離人員為親人,為其提供熱心服務

2月25日,交口縣桃紅坡鎮一患者赴山西醫科大學第三人民醫院複診,期間出現發熱現象,身體不適被當地120急救車送至山大醫院發熱門診,被診斷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其家屬5人在縣疫情防控領導組的指揮下,由桃紅坡鎮政府協助隔離留觀,成為交口縣中醫院改造以來,首次接納的隔離人員。武小榮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囑咐醫務人員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將隔離人員用120救護車接回醫院。為穩定隔離人員恐慌的情緒,他以院為家,與隔離者促膝談心,不厭其煩講解疫情預防知識,並囑咐院醫務人員、後勤保障組全力以赴,免費為隔離人員提供生活用品、三餐配送和熱水供應等服務。

2月28日下午,一條好消息傳到了交口縣中醫院。該院疑似患者經山西醫科大學第一人民醫院病原標本實驗檢測,兩次標本間隔24小時檢測連續均為陰性,確認符合解除隔離條件的觀測對象。與此同時,與患者密切接觸者5人,經呂梁市疾控中心病原標本實驗檢測也為陰性,順利解除了醫學隔離觀察。武小榮與醫務人員將隔離人員一一護送回家,當家屬們向他致謝時,他說:只要大家平安無事,這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快樂!

黃土高原深邃而遼闊,山丹丹迎風搖曳。武小榮正像紮根泥土的一株山丹丹,樸實無華,只圖奉獻,不求回報。在他任交口縣中醫院院長的半年時間裡,人們清楚記得進村幫扶時,他為定點幫扶村老人掃過院子;送醫下鄉,他揹著藥箱田間地頭為村民開過方子;醫院改造,他身披雪花抬過櫃子。他鏗鏘的腳步印在山鄉蜿蜒的小路上,他知難而上實幹的作風刻在了桃紅坡鎮父老鄉親的心坎上。

交口新聞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