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能耐住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疫情之下能耐住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对抗疫情

面对疫情,我们有了许多大考。如动员能力的大考、应急能力的大考、为公共服务的大考、对科学认知的大考、医护水平的大考、治理能力的大考等等,其实作为事件中的任何一名老百姓来说,做好自我隔离也是非常重要的大考,也是对全国应急疫情的贡献。

疫情的前一个14天我们已经过来了,如果我们能步调一致,其实在第一个14天,就能完成疫情控制。然而,就是一些瞒报、漏报,导致了疫情的泛滥和延期,因此某些地区不得不实施第二个14天。

同时我们也发现,第一个14天正遇春节,在节日理由的伴随下,基本完成了自我隔离任务。但随着经济复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自我隔离一定的日期还能挺过去,但时间一长,再继续挺就有了难度。同样面对一个心理上的大考。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医生的孩子独立在家撑着。就需要如何打发独处的日子。孩子有作业、可以自我学习、打游戏等事儿,但一些成人在外边当啷惯了,一下子在家里蹲着,的确不好受。也看着抖音,一些朋友学会了跳舞以打发独处的无聊。

当然更重要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会独处是一种心理调节,更是一种处理寂寞与独处的精神品质。从网上我们也能看到有些人用深呼吸驱赶独处的寂寞,其实心理学中还有借用心理训练的一些方法来试试。

如果在疫情期间学会把独处变为一种能力,则无异于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的手段。独处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通过短时间的独处,可以诱发出关于人生的存在、生命意义、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以及事业上的思考或反思的可能。

许多人的崛起、反转、创新,都是在独处中得到的。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把总结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作为基础去解决未来的问题。唯有整合,类似问题、外来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迸发出事业或生命上的火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