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做到這八個字,別人才會心服口服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些現象,在家裡孩子不服父母,在學校裡學生不服老師,在單位裡員工不服老闆。結果就是,父母怨孩子不聽話,老師怪學生不尊重老師,老闆嫌員工不好管理。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老闆,都應該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為什麼別人不聽我們的管教?為什麼員工不聽我們的話?是別人的原因嗎?不是。其實問題還是出在自己身上,與他人無關。

為人處世,做到這八個字,別人才會心服口服


《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一句話就把上面這些問題全部解決了: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老師,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呢?孔子回答的很簡單:先做後說,言行一致,這就是君子。

話雖然很簡單,但做到卻不容易。孔子為什麼這樣回答子貢?就是因為子貢的毛病是:“子貢之患,非言之艱”。子貢這個人,很善於言辭,是個外交家,在孔門四科裡言語第一,所以他在言語上是沒什麼困難的。但子貢的毛病就是;說得多,做得少,雖然他滿口講的都是聖賢道理,但自己真正做到的卻不多。

為人處世,做到這八個字,別人才會心服口服

孔子這句話,對我們也是當頭棒喝。反觀我們自己,不也都是這樣嗎?我們也是說得多,做得少,說到做不到。我們天天給孩子講大道理,讓孩子如何如何去做,可是我們自己又做到多少呢?我們自己在看電視、在打遊戲,卻讓孩子去學習、去讀書,他能心服口服嗎?

所以說言教不如身教,要想別人心服口服,就要做到孔子說的這八個字:“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假如我們是一個領導,看到員工工作不努力,很懶散,那我們就要身先士卒,帶頭去做,別人一看,領導都這樣努力工作,自然就心悅誠服,心生慚愧,也就勤快起來了。

為人處世,做到這八個字,別人才會心服口服

我們舉個例子,看看舜王當年是怎麼做的。

舜當時在雷澤(今山東菏澤)的時候,很多人都是以漁獵為生。好多深潭魚多的地方,都被年輕人霸佔了,老年人爭不過年輕人,只好就在淺水和急流處捕魚,這些地方魚少,很不容易捕到。

舜看到這個情形,心裡就很難過。他怎麼辦呢?他沒有去批評這些年輕人,而是跟他們一起去捕魚。舜自己主動到淺水去捕魚,把深潭讓給老年人。有些人看到舜都這樣做,也就跟著做,舜就馬上讚歎他、表揚他。其他年輕人聽到這些話,就心生慚愧,後來就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深潭讓給老年人。不久之後,這裡的民風就變得淳樸起來了,大家都是互相謙讓,沒有人爭搶了。所以舜教化人心,不靠權勢,就是用這八個字:“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做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