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元起家,到书院门卖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一座民俗博物院


从30元起家,到书院门卖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一座民俗博物院


字如其人,言为心声,三十多年奔走执着,他为民间文化的鼓与呼从不是纸上谈兵的空摆架势,而是凭借超人胆识,于百折不挠的创业经历里,感悟得出的人生真谛。作为民俗文化的领军人物,他乐在其中,纵使力排万难也始终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而今,当他将所思所感融入笔端,墨香点点里尽显坦荡率真。

文|何华生

古都西安王勇超君,尊书法重书道,因素来崇传统尚美德,礼师长敬贤达,且怀高古思良俗,负使命承大任,故习练书法从来不是他的主业,也从未以书法家自居。他修身养德,以佛心道骨儒筋入世之精神直面社会,既未刻意追求书法的技巧,亦不屑于渲染炒作,天真书风跟着自己不同时期的感觉走,书艺也自然循着其创业历程、情感起伏、心灵感悟而不断精进。

通观近年来王勇超的书法作品,立意高远、底蕴深厚、自然天真、稚拙古朴,尤其注重原创,是其书艺显著的风格。他没有“为书而书”,深谙好字并不是一心想着字本身而能写出来的。字欲独立文章之外而让人称好,犹如月光脱离月亮而存在,花香脱离花朵而散发。

书“法”亦是书“人”

一个人的视界、阅历、志向,对其书法艺术风格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远如西汉文学家杨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 “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近有清代被誉为“东方黑格尔”的刘熙载在其《艺概》中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妇孺皆知的王羲之也言,“把笔抵锋,肇乎本性。”此类言论皆道“字如其人”,即人与字,字与人,二合一,一含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其素质与品行自现。

古代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令人膜拜的诸多古代书法大家,并非专业书法家,且不说诗文书画皆精、颇通禅理的苏轼,在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学、书法等方面皆有较高造诣的杨雄,兼具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政治家的虞世南等,即便“书圣”王羲之也不是专职书法家,他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是标准的官员书法家,主业是当官,书法为业余。简而言之,书法追求的是一种文化修养与人格铸炼积淀之下的自然流露,与其说是书“法”,不如说是书“人”。

当年长安赤兰桥的热血青年王勇超,很早就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他不甘平庸来到省城西安寻梦,早期弄潮商海,后来驰骋文博天地。从风生水起、青云直上的建筑企业掌舵者到结交书画名家,请教文化精英的书院门灏文堂主,再由参禅探玄、礼佛问道的天都居士到守静抱拙、平心静气的省思斋主,继而化身为大义凛然、不怒自威的终南卫道士,最终定格为悟道行道布道的关博院院长。正所谓,呕心沥血三十载,炎黄根脉续五台。华夏精魂驻关博,古都君子喜若佛。

冥冥之中天注定。骨子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王勇超,在抢救保护民俗文化遗产的漫漫征程中,由于收藏了大量汉画像石的缘故,他对汉代的艺术品所表达出的博大、雄浑、古朴、自然的韵味非常赞叹,在研习了大、小篆,秦、汉隶,真书以及后来的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字体后,独对汉隶垂青,且将其作为主攻的书法字体。

后来无意间发现了汉中勉县的《开通褒斜道刻石》,他对这种拙古、凝重的“摩崖派”“大开通”书体爱不释手。恰巧书法老师也很赞同他习练该书体,认为他的性格质朴、沉稳、率真,为人大气、厚道、实诚,与此书风非常吻合。研习已久,一日心血来潮,遂赋《观〈大开通摩崖碑〉有感》一诗:“扪参历井入云峰,修复褒斜第一功。多谢毕沅《金石志》,重观高古《大开通》。”

将民俗文化的“根”留住

虽然王勇超早已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在文博世界,尤其是关中民俗领域,堪称一位勇士,一面旗帜,一张名片,一种气象,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但他的乡愁、乡村情结,对黄土地的眷恋,依然浓厚绵长,还有他的传统美德、优良品性,都美好如初。

早些年,王勇超习练书法的消息一传开,正值书画市场炙手可热的时候,很多认识他的人都摇头不相信。何以出乎人们的意料?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协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等……可谓荣誉串串、光环多多,又坐拥价值不菲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早已是名利双收的成功人士,根本犯不着苦练书法博名逐利。这样的庸俗猜想世俗臆断,基于对王勇超其人其志太不了解。


从30元起家,到书院门卖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一座民俗博物院

三十多年来,纵有千难万阻,王勇超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不改,始终牢记抢救保护民俗文化的历史使命,自觉肩负起“以文化人、以物育人”的时代责任,全力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的社会教育义务。

一个草根出身的民间人士,在没有政策支持、政府资金扶持、社会赞助的“三无”情况下,就凭着自己的一颗文化信仰之心、一腔文化自觉之热血、一份文化自信之豪情壮志,力排众议,不管不顾流言蜚语,干起了劳力伤财、呕心沥血甚至冒险拼命与切身利益没有丝毫关系的“文保事业”。

王勇超的所作所为令太多的人匪夷所思,他曾一度被认为是傻子、疯子。对此,他置之一笑,依然寂寞而悲壮地行走在文保之路上。王勇超撰书的《良俗吟》即表明了他的心志,诗曰︰“俗有良风民有魂,国无传统世难尊。轻抛万贯因何事,留下中华一点根。”

万千心意,灌注笔端

前两年,王勇超诗书展在陕西省美术馆隆重举办,其规格、规模、反响均不俗。少数理解他的朋友会心地笑了。既为他的高雅追求高兴,更为他又找到一种坦露心声,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传达愿望的好方式,一个记录体会,叙说领悟,渲泄不平,描绘世态人心,评价历史得失,褒贬是非功过的理想工具而欣慰。像他这样有思想有激情有使命的人就应当时时可发声,处处能表达。比如,白天练书法会让他驱散些许高处的寒意,夜晚写书法能让他排遣丝缕内心的惆怅。至于作诗就更洒脱了,即便没有书写条件也能在心中吟诵,喜怒哀乐皆能以诗歌吟之、慰之。

王勇超所作的《风流吟》,是一首咏史颂景壮怀的佳作,其对古贤明君的崇敬,对壮美山河的赞颂,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尽在这四句诗中:“周时姬旦汉时迁,嬴政世民各领先。山水不随朝代变,风流依旧数秦川。”


从30元起家,到书院门卖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一座民俗博物院

2014年12月27日,王勇超在其诗书展开幕式上直言不讳地说,自己习字绝非想当书法家,更开门见山地表示︰“凡是我在从事文化抢救工作中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感,艰难困苦,坎坷崎岖,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风雨霜雪,升沉起伏,可以说是无所不写、无所不包的。唯以我字传我心,唯以我诗抒我情,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言为心声,有感而发,足见王勇超是一个坦荡率真的人。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王勇超书写的自作诗有四五百余首,撰书的对联、题词千余幅,书写古人诗词、名句佳联六百余副,日常习练书法更是难以计数,岁月见证着他的勤奋与汗水,作品书写着他的虔诚与进步。

“书如其人,刚正不阿!古有金农,今有勇超。古为今用,去喧常清。” 一位叫杨仪忠的先生如此评价。“书家字体超迈,运笔凝重,端而不拘,逸而不飞,诗作意境优美,气势磅礴,赞而不媚,实而不俗。”一位教授看了王勇超的书法后这样评论。

许多人十分好奇,王勇超的书法到底如何?他书写的一首自作诗则开门见山地说:“今世不当书法家,抒情怡性倚奇葩。寸心忧乐付宣纸,技巧功夫莫乱夸。”其清醒和谦逊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