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徐佳瑩的最大短板

又煙又酒的徐佳瑩拿了本期《歌手》第一,但我必須得說:

繼上一場災難級別的《小半》後,徐佳瑩演唱的《我還年輕 我還年輕》,再度暴露了她作為歌手的最大短板。

無可否認,徐佳瑩是一位非常有靈性、甚至誇張一點說,得是華語樂壇需要花點運氣才能遇上的這麼一位歌手。她聲音裡能承載各式豐富的表情,能夠演繹出很精彩的情感變化,俏皮或傷感樣樣拿的出手,同時又有獨特的氣質。我之前說過,徐佳瑩就是,“怎麼唱都對”,在華語樂壇中,這種能力毫無疑問是天賦級別的存在。

但是,她的優點也正是她最大的問題,這也是華語流行音樂的問題:她的聲音適合的是“線性”的聲音,也就是在一個旋律線裡面,講故事如何發展,人物的情緒如何變化。比如她唱的《突然好想你》,我覺得比陳信宏唱得強,而且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但是,一旦讓徐佳瑩來演繹那些帶有律動內容的歌曲,馬上就會變成KTV麥霸大神的水平。

所謂KTV最大的尷尬,就是你歌是死的,伴奏是死的。你有過這個感覺吧,你今兒來唱個K,忽然靈機一動,想把這個地方的輕重給改改,或者這個地方我換成一個三連音試試——不行啊哥,這KTV的伴奏,就這麼一板一眼地,格子就打在那裡,歌者和聽者心裡都明明白白下一秒會出現什麼,你怎麼自由發揮嘛?

上一期的《小半》,就是這麼一個例子。《小半》被陳粒寫入了一個標誌性的律動,一個本不該出現在華語流行音樂主流傳唱金曲的律動(這又是一樁故事,有機會再說……)。而徐佳瑩就這麼死死地被摁在這裡了,太難受了我的媽呀……

然後,這一次,徐佳瑩整老王,然後還整了一個有點了fusion的感覺。這場比《小半》好多了,因為徐佳瑩這種聰明人,不會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於是她加了各種小花活,把樂隊的部分做滿了。

但是,我們都沒變,還是露了餡

最明顯的,你聽副歌段落。老王樂隊的原版,很放蕩不羈地敲了一個反拍,除了節奏組,其他人就留空了,剩下主唱晃晃蕩蕩,好像在拿了個酒瓶似的,這種空間感,才有“我還年輕,我還年輕”的那種心態。

結果,徐佳瑩怎麼樣呢,這麼多的聲響,一頓爆錘,直接把原曲的律動給拿掉了,《我還年輕 我還年輕》,標誌性的東西就是這個吊兒郎當的感覺啊?

你去聽下,副歌這一句,“我不想在未來的日子裡”,我ktv的伴奏給你打好格子,重音是“不”、“未”、“日”,好了,那麼“想”字,要離“不”近一些還是遠一些?“想”和“在”,哪個相對更重一些?絕對沒有標準的答案,但你得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我上面說的這個東西,叫做articulation,漢語裡,可以理解為“咬字”,即我們發音、連接的方式。在我最近看的Victor Wooten的大師課裡(嗶站有,自己去看),他花了一大章時間,去講articulation,我很推薦大家去看這一套大師課,真的太棒了。比看鄒小櫻樂評牛啤一億倍。

说说徐佳莹的最大短板

當然,我覺得這不是徐佳瑩一個人的問題。華語樂壇向來就是這樣,我們擅長用優美的線條、複雜的情緒動態,去瘋狂地強調“表達”。但是我們偏偏不擅長,在流淌的時間線上,恰到好處地、抑揚頓挫每個點,都把它給抓住,漂亮的順下來。

正因為我們不擅長articulation,導致了我們不擅長律動(grooving),不會用空間(space),自然也沒辦法塑造更好的氛圍(vibe)。而這些東西,恰恰都是樂理之外的。但樂理只解決調性、調式,這只是音樂中的一部分。在樂理之外,也可以花一點時間在這些事情上。

哦對了,你也許會問,徐佳瑩在唱片裡面,咬字和律動很厲害啊。沒錯,那是因為在錄音室裡,有製作人,有配唱製作人,有Pro Tools,有melodyne,我們可以逐字逐句地靠著後期修出完美的律動,而不僅是音高。只有歌手的音色和情感,是無法修飾的。而音色部分,恰恰又是徐佳瑩最強大的武器。所以在錄音室裡,她幾乎是當下完美的存在——簡直讓我想到了全盛時期的孫燕姿。

總之,徐佳瑩唱成這樣,也能拿本期《歌手》第一,我們的聽眾審美水平還是有待提升啊……

音樂自媒體

“亂彈山”

萬馬齊喑的亂世裡,

透過音樂,

我們記錄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