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2020:大咖匯聚騰訊風雲演講 熱議中國經濟新動能

中國經濟週刊-經濟網訊 (記者 孫冰) 2020年,不僅是新的“20年代”的開啟之年,於中國而言,更是“未來已來”的重要時間節點。因為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年,也是十九大提出的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後一年。

但這注定也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尤其是回望來路,中國及世界經濟都在不確定性、在跌跌撞撞中前行。2019年,全球經濟普遍低迷,單邊主義、貿易摩擦、大範圍負利率等正成為全球“新常態”。而中國國內隨著結構性、體制性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增長下行壓力繼續加大,能否“保6”成為熱議話題。

2020,這個世界會好嗎?中國如何在深化變革中持續生長?怎樣在新格局、新風險中找到新動能?以5G和AI為代表的高新科技產業驅動能否讓我們遇到增長的另一種可能?

12月21日,由騰訊新聞·原子智庫主辦、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聯合主辦的“請回答2020:騰訊風雲演講暨2019經濟年會”在京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王忠民、中投公司原副董事長屠光紹、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及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等重磅嘉賓出席並發表演講。

對於中國所處的國際經濟形勢,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演講中表示,據世貿組織數據,2019年全球貿易增長只有1.2%,比已十分低迷的全球經濟增長率還要低。這是十分反常的狀況,從過去多年全球經濟和貿易發展的實踐看,一般的情況下,全球貿易增長遠高於全球經濟增長。原因就在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全球多邊貿易體系和經濟規則造成了重大的衝擊,而這種衝擊還在持續。

朱光耀介紹,WTO的功能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6%以上的增長是所有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在演講中分析了推進製造強國建設需要關注的重點。李毅中表示,“現在我們存在的問題是工業四基不強,表現在一些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導致一些行業的工業技術落後,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材料的自給率只有四分之一,最典型的是芯片行業,去年進口的芯片達到3100億美元,超過進口石油的2300億美元。”

“四基”是指核心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中國會在7年時間裡建600萬個5G基站,要花1.2到1.5萬億,大家不要以為這個很遙遠,其實不是,今年就要建15萬個,爭取18萬個,在11個試點城市可以覆蓋5G網絡,明後兩年才是建設高潮。”在李毅中看來,實施“網絡強國”戰略是推進中國製造強國的重要手段。

物美集團創始人、多點Dmall董事長張文中在主題演講中表示,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人人在線、物物在線、事事在線的新時代,這樣一個時代數據驅動任務到人、實時響應、逐級解決成為必然。

張文中表示,自己在2014年重新看中國零售業時,發現時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零售企業面臨巨大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消費升級、來自經濟增長新常態、來自電商。分佈式電商是解決實體零售企業全面數字化最好的工具,商場、超市是線上線下流量的聚合點、商品的聚合點也是供應鏈的聚合點。多點的目標就是幫助實體零售企業轉型,真正實現全面數字化。

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中投公司原副董事長屠光紹就政府引導基金如何實現政府和市場的良性互動這一話題發表演講。

屠光紹援引權威部門提供的數據表示,目前政府引導基金規模將近兩萬億元,如果按照政府出資30%的話,政府的支出大概有6000億元,帶動的整個基金的規模大概在八萬億元。

在屠光紹看來,政府引導基金是政府投資行為的完善,帶來的積極作用毋庸質疑,政府從過去直接投資企業和產業,變成了現在通過政府引導基金來帶動社會資金這樣一種間接方式。另外,政府引導基金作為母基金的重要來源,對私募股權投資有重要的作用,特別在一些重要的產業發展領域,起到了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

“未來五到十年裡,中國的規模紅利很可能成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一個重要驅動力。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如此表示。

沈明高表示,長期來看,人均收入提高以後,消費能力提高,服務業佔比就應該提高。但短期來看,服務業佔比提高過快是製造業增長放慢和衰退的結果。如果想要保6,特別是在宏觀政策中性條件下實現較快的GDP增長,就要想辦法避免服務業佔比過快上升,想辦法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提高製造業的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樣GDP增速才不會下降太快。

未來如何尋找新的增長動能?沈明高梳理美國各經濟擴張時期前十大上市公司市值及行業,發現有兩個重要特徵,一是大市值公司行業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變,這是發達國家的標誌;二是行業動態輪動,從早期的汽車、石油,到近期的互聯網、零售、金融,很大程度上都很好利用了規模優勢。在沈明高看來,中國未來的潛在優勢也在於規模。要實現規模優勢,一是要將中國的生產者轉化為消費者,二是要以標準化帶動規模化的實現。”沈明高強調。中國是製造業產業鏈全球最長、最全的國家之一,下一步,要更多以標準化方式擁抱規模紅利,超越美國、德國。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在致辭中指出,中國經濟面臨最大、最核心的問題,在於高速增長階段結束之後怎樣使全要素生產率保持較高增速,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取決於是否找到中國經濟的新動能以及如何有效釋放新動能。

新動能在哪裡?劉俏提出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再工業化,產業互聯網可能會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空間;二是新基建,以及對民生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大國工業,關鍵的領域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四是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及更徹底的對市場經濟的認知。

對於2020年 GDP的研判,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認為,會略高於6%,其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外部環境轉好,民企民眾信心增強,以及全面引入數字化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