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助疫情防控“智”促復工復產——淄博不同風險區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片段

2月18日,我省提出以縣(市、區)為單位,按相關要求條件劃分為低風險、中風險、高風險地區,採取針對性策略和措施,因地制宜制定防控措施,實施差異化精準防控。淄博市也於當日出臺相應文件,決定以鎮(街道)為單元,在全市推行差異化、精準化疫情防控策略,將全市所有鎮(街道)劃分為無疫情區、低風險區、中風險區、較高風險區,並分別由綠、黃、橙、紅四色表示,形成鎮(街道)疫情風險地圖。連日來,記者在臨淄區(省和淄博市認定的低風險區)朱臺鎮、淄川區(省認定低風險區)龍泉鎮(淄博市認定紅色較高風險區)採訪,探究不同風險區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情況。

“每天第一件事是打開‘臨淄雲’”

2月25日,突然降溫,颳起了冷風。在臨淄區朱臺鎮麻王村村頭,村民朱有敏和劉淑華兩口子身著印有“紅狼救援隊”字樣的鮮紅色作訓服,筆直地站在勸返點前。

村婦女主任單密介紹,兩口子從正月初一開始,每天都當志願者,現在他們的廠子復工了依然堅持。

“初一就行動?夠迅速的!”記者很詫異,因為好多城市嚴控措施是從初二才開始的。

“要不我們臨淄能是低風險區?不管是省裡還是市裡的標準,我們都是妥妥的安全區,關鍵就是行動早,措施嚴。”單密說。

給記者測量了體溫,我們就在村頭聊了起來。

“我們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臨淄雲’,看看全國、全省和我們區疫情防控的所有情況,然後對照著做!”作為企業主,朱有敏顯然見過世面。他打開手機上的“臨淄雲”客戶端,說,“做啥事,啥時做,怎麼做,‘臨淄雲’裡很及時,很詳細具體,這樣防控才有效率。”

單密說,她手機裡就有好幾個微信群,村民缺啥生活物資,在村裡大群列出來,村幹部做好統計,發到由鎮幹部和各村兩委成員組成的鎮聯絡群,鎮裡組織“憶當年”農業合作社統一平價配送。“頭天晚上下單,第二天上午送貨到門。”有特殊需求的,村裡還配了三輛機動服務車,保證隨時為村民提供服務。總之,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不出門就解決柴米油鹽問題,這是防止病毒輸入性傳播的最佳方式。

臨淄區區長白平和告訴記者,臨淄區能平穩安全,“線上線下”兩個戰場同步發力功不可沒。

春節前夕,白平和來到臨淄區融媒體中心,提出明確要求:廣大黨員、機關幹部奮戰在村企現場,這是線下的戰場。融媒體中心要用好“平臺思維”,守好網絡這個線上戰場,構建立體式、全覆蓋的宣傳網絡,提高防疫信息的覆蓋面和到達率;利用大數據、雲服務等先進技術,為群眾提供實時動態查詢等各類信息服務,快速搭建並暢通網上表達渠道,及時反饋民意,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朱臺鎮黨委書記孫守強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有了“臨淄雲”、微信群這些平臺,他們才能緊急叫停金陵寺的初一祈福活動。

年三十中午,孫守強得知南高村有個武漢回鄉的大學生,頓時一激靈:南高村邊上就有個千年古剎金陵寺,每年正月初一都有盛大的祈福活動,周邊區縣來祈福的百姓不下三萬人。如果不能及時叫停,後果很嚴重。他一邊和金陵寺溝通,一邊向市區有關部門彙報。得到準確答覆後,孫守強通過“臨淄雲”、微信群發出通知,並打開轄區57個村的大喇叭,同時在通往金陵寺的7個路口設立勸返點,每個勸返點安排8個人,24小時值守,村頭、公路邊的電線杆、樹上張貼禁止集會的勸導標語……下午三點,一切安排妥當!

正月初一,這個北魏時期就香火不斷的古廟,第一次為了百姓安全緊閉了大門。

嚴密防控帶來快速復工復產。目前,朱臺鎮企業大都已經復工復產,群眾生活已經基本恢復正常。

疫情倒逼加快“智慧產業化”步伐

3月3日,位於淄川區龍泉鎮的山能淄礦集團東華水泥公司生產熱火朝天。公司總經理李慶文告訴記者,龍泉鎮是淄博市較高風險區,實施最嚴防控措施,有些回家過年的職工暫時不能回來。

在熟料生產線中央控制室,記者看到幾名操作員正通過中控大屏仔細觀察生產線各項運行數據。東華水泥與阿里雲公司合作研發的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於一體的水泥熟料生產線,通過建立八層神經網絡控制熟料生產線自動運行在最佳狀態,這也是全國首個水泥“工業大腦”項目,於2019年9月份正式投用。

“生產線是基於大數據指揮下進行運轉,能有效降低能耗減少排放,提高產品強度穩定性,保證產品質量,大幅降低用工人數。”李慶文說,按照年產240萬噸熟料計算,東華水泥年節約標煤7200噸,節電480萬度,節水2100噸,減排二氧化碳22732噸,氮氧化物342噸,增加綜合經濟效益700多萬元。2019年,東華水泥實現的利潤是過去5年的總和。

李慶文告訴記者,新冠肺炎疫情給他們敲響了警鐘,迫使他們加快了智慧產業化進程。本來淄礦集團給他們下達的減人目標是,2020年每條生產線由300人減為200人,到2022年減為100人。疫情的暴發促使他們加快熟練使用工業大腦,目前每條生產線只要110人就能滿負荷生產。

李慶文說,水泥一直頂著“高耗能”“高汙染”“粗老笨重”的標籤,如果不和互聯網、大數據跨界融合,競爭力會越來越差。目前,東華水泥和合作各方頻頻通過微信、視頻等現代手段加強溝通,準備整合“工業大腦”研發的水泥工藝優化模型、大數據基礎平臺和大數據展示方式發明專利,籌劃建設以工業大腦為基礎,擴展到機電、鍊鋼等全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