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系统破坏者》?

两毛钱的冰袋


《系统破坏者》的评价:影片的视听效果如此出挑,离不开剪辑师在幕后做出的贡献,是剪辑师的努力让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影片整体节奏控制得很快,一场戏结束之后没有废话马上进入下一场;在教导者因为两头受气而委屈地坐在地上哭泣,节奏就调得慢一点,下一场戏又马上恢复节奏。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乡间小武说电影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萧萧1308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歡子Comeon


前段时间正好看过这部电影,对于这部影片,感触颇深,简单评价一下:

这是一部德国剧情片《系统破坏者》,由诺拉·芬沙伊德执导的处女座影片,影片获得阿弗雷鲍尔银熊奖,各环节处理非常细节,当之无愧。

先来看看剧情:

该片故事发生在1870年,美国内战结束,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被印第安人残忍的杀害了家人,并绑架了她。经过长达4年才被救出。随后,她被人托付护送去圣安东尼奥,找她的姨父母。她不懂穿鞋,吃饭邋遢,哪也不想去,患有狂躁症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

曾经和妈妈相依为命的贝尼,经历了有暴力倾向的生父,以及对她拳脚相加的妈妈男友,她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身边所有人,都被她辱骂和殴打过。


在大家都认为贝尼无药可救时,她身边人的护工米查愿意自己独自带着贝尼去森林中休假治疗一段时间,他觉得或许大自然的宁静环境能让贝尼的病情有所改观。

两人由陌生到熟悉,不断互相了解后。贝尼和米查都对彼此都产生了好感,但是小女孩的脾气依旧没有改观。最后分别不可避免,分离之后,无法容忍和亲生母亲住在一起的贝尼回家后再次暴走,关系还是很差。她的亲生母亲不敢养她,所有的儿童福利机构也都没法承受,身边的人都无法改变她。


再来说说感受

这是一部生理和心理上都看得人不太舒服的电影。小女孩出色的表演,演技惊艳!能让你身临其境地感觉到她的暴躁。系统中的"破坏者",指的就是对家庭关系的破坏,意识到自己的破坏性,改变或者离开都需要变通。


但在这个故事里想要帮小姑娘摆脱情绪困境的护工也尝试失败了,这也更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状,很多事不是你做了就会有好的结果,现实中往往失败的例子比较多。

这个故事反而是以一个没有结局的开方式告终而结束的,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


引人深思

家庭关系不睦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别会给一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一个人要做的最好是融入这个社会,努力维护自己身边的感情,引以为戒,谨而慎之!



来自雨哥有料,欢迎互相探讨

雨哥有料


越看后面越绝望

《系统破坏者》是由诺拉·芬沙伊德执导,海伦娜·曾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等主演的剧情片,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讲述一个因为幼年家庭创伤而患有狂躁症的九岁小女孩贝尼,辗转于多个寄养家庭、医院和疗养中心,也无法获得治愈和平静的故事。

海伦娜的爆发力演绎最惊人夺目完全的融入了本尼这个角色。如果这不是电影你会以为她就是那个患有狂躁症的孩子。

电影中最应该谴责的就是本尼的母亲,本尼现在的处境完全是她妈妈一手造成的,母亲的懦弱,无能和不负责任。她妈妈在生下本尼之后至少有个两任男朋友且和生父一样都有暴力倾向,而且妈妈并没有阻止男友的暴力。从电影中本尼偷偷回到家中可以看到,家中的弟弟妹妹跟本没有人照顾,而本尼则熟悉为弟弟妹妹准备食物以及告诉他们不应该看恐怖片。而在米查家中她问米查妻子怀孕是不是也要吃很多炸鱼条可以想象当时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炸鱼条照顾自己的母亲,到后面她照顾米查的儿子时熟悉的冲奶粉以及哄孩子。你可以想象她母亲有多么的不负责任。

有人说本尼是她自己不愿变好,我想说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且患有家庭创伤狂暴症的孩子你让她理智是不是有点难了。电影中有几次都拍到她尿床的画面,电影中也交代了她的创伤来源于小时候被尿不湿盖住了脸差点导致窒息,至于是谁这样做的大家看了电影心里应该都知道。

至于本尼有没有治愈的可能,完全是有的,她在照顾米查的孩子时,小孩用手触碰了本尼的脸,她却没有出现暴躁等情绪。而她只想回到母亲的身边,而母亲却选择抛弃了她,生而不养才是最大的罪。

至于电影中的“教育家”他们,都是在努力的照顾本尼,希望本尼回归正常的生活。本尼多次辗转与紧急收护中心和寄宿家庭,仍然无法安定下来,甚至要被关进精神病院或送往非洲。这肯定是福利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这个系统里最大的问题的父母生下了孩子,却没有想过如何教育孩子。

影片结尾给出了两种可能,一是本尼在森林中已经死亡,二是本尼在这个系统依然无法被救治而送往了国外。

值得大家去静心观看。


LGY剪辑


影片讲述了数位德国社工在试图救助一名罹患C-PTSD的小女孩时所遭遇的一系列挫折。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眼睁睁望着这个女孩释放自己的各种情绪,她时而欢乐时而大发雷霆时而歇斯底里,可她的内心世界满是脆弱单纯,太需要来自同一频道的关怀,却得失皆如微风般易逝。是一部风格明确,情感强烈,能激发观众思考的作品,它绝佳的视听语言确实值得称赞、学习与借鉴。

Helena Zengel简直太强大,完全融入了这个本尼角色,戏我不分引人入胜,有一度我以为这只是一部她的纪录片,她刚好患有“系统破坏者”这个怪病。要么这个08年出生的萝莉天生就是表演天才,但仔细回想全片,给她发力的地方往往是张扬的部分,安静、内敛、细腻的部分只能说完成导演的基本需要(很多地方导演使用了小技巧)。能到达这种演技当然需要一定的天赋、运气以及导演调教有方。总之Helena Zengel震撼的精准表演成就了这部电影,假如没有她也不会有这部另类的成长电影。开放性结局更是深化了本尼这个人物,她可能已经死去,也可能只是跨过藩篱追求新的生活去了。

最后感想,是否会有人愿意哪怕我们再堕落也紧紧抓着我们自己的手?在我们摇摇欲坠的时候,下方是否会有兜起的安全网?不光是社会机构,包括每一个人,有的时候就能成为别人的救世主,只要心存包容与善良。


专属1962


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为没有发现这部电影想讲的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作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来越陷入绝境的,她不止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时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她成为了社会和周遭生活的极为不稳定的因素。电影也全方位地诠释了造成这个女孩子陷入绝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亲的演员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亲这个角色被演绎得非常丰满。一方面母亲也深深爱着女孩,但是却是一个无法遵守自己承诺的人,也想离开女孩不喜欢的男朋友,但是一旦离开了,又无法自己谋生。她也想将女孩重新带回家里,但是又怕小儿子跟着作为大姐的女孩变得一样狂躁。

女孩虽然越来越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但是她身边却有一个“系统”在努力尝试着将她拉回正常社会中。这个“系统”中有的人如紧急收护中心的两位养护员,以前已经吃到了女孩的苦头,女孩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里,他们默默忍受着,但是打心底里希望这个女孩能够被移出自己的工作范围。“系统”中也有只是追求“专业”的女医生,冷静而又似乎关心女生,但或许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专业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离地“专业”地处理这个女孩。“系统”中也有两位极度关心女孩的人,总协调员大姐,女孩让她吃了很多苦头,地区内几乎已经没有儿童收容机构或者家庭要这个女孩了,但是她还在努力尝试挽救这个女孩,甚至为女孩拥有这样的母亲感到愤怒,对女孩的往下坠感到无比的无力。还有一位小大哥陪读,不但悉心呵护女孩,并且尝试用突破死板系统的方式,带着女孩去森林中感受,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女孩出现了一些正常化的倾向。但是陪读大哥也开始内心纠结和质疑自己是否不够“专业”,已经超越了一个“专业人士”应该承担的专业范围,并且不断否定自己是拥有挽救情节,内心开始否定自己比一个死板的系统做得出色是否正确。当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过夜,女孩又犯错,光脚逃向远方之后,他还是下意识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处境,以及这只是一个工作,自己不能不“专业”,再超越“系统”来挽救这个女孩了,选择了不再追,其实也是反映了他内心的放弃。

这个故事想说的东西太多了,人物描绘也比较饱满,但是需要观看者对于欧洲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了解的基础上,才会觉得这个故事的深意。欧洲不少国家已经适应了一种类似于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系统,出现了什么问题,也透过系统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必须要说明电影中这个为了尝试将这个女孩从深渊拉出来的而设立的小组,会将围绕着女孩的所有人一块集中起来开会一起想方案,这是一种典型的欧洲式leadership的方式,很多德企甚至欧洲企业也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运作的。比如有一个项目,就是由一位人士牵头,然后其他相关涉及业务人员一块集中开会制定方案,牵头人士一般只比其他人高半头,起到一个调节会议节奏和方向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方式用于针对帮助这个女孩,不但是非常人性的,同时理论上也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是,即使假使每个组员都是无比高尚,都想使出全力来帮助这个女孩,但是他们都也要遇到一个内心的问题,我已经做到了我专业范畴内的最大化,比如陪读的作用就是陪女孩去读书,看她课堂表现,如果我超越了自己的范畴和体系去工作,是否我会不专业呢?

电影是给出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至少每个组员都是希望女孩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女孩的。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如何呢,最明显的一个弊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组织方式往往会让组员只愿意呆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每个组员之间会留出巨大的责任窟窿。一个美好的说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实际上往往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工作,不能将自己投入太多。第二个弊端是,无真正的领导,不但会让决策非常困难,决策的时间也会非常长。第三个弊端是,逐渐的,所有组员的能力会太过细分化,不再有统筹应付问题的能力。这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喜欢用这样方式的社会保障部门来说,长期来看都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我自己在德国的经历也有一些感受,如果你很明确这个人是负责某个具体的事情,你问他,他能答出来。但是但凡你问一个综合性的困难,对方就很难帮助到你。我还是得回家自己Google。

同时,我也始终坚信个人奋斗的重要性,系统再完美再人性,但是构成系统的每个元素之间都还是有间距的。你不可能依靠一个四处充满间距的系统,躺在这个系统上成长。只能通过个人的奋斗才可以。

而习惯了这样运作方式的德国企业,或者德国社会,未来如果遇到了某种巨大的冲击,也会令人非常担心。不但可能没有这样具有统筹能力的人站出来力挽狂澜,甚至有可能不少这样的组员会打着“专业”的旗号,以“相信我们的系统”的信念,袖手旁观着,看着问题逐渐变大,甚至组织走入深渊。


没有wo名字


《系统破坏者》获奖情况: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提名)

第32届欧洲电影奖 最佳影片(提名)

第21届台北电影节 国际新导演竞赛 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是一个非常感人和值得引起深思的故事。可能打了低分是因为没有发现这部电影想讲的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作为Systemsprenger 的女孩子是如何越来越陷入绝境的,她不止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也在糟蹋自己的同时也在糟蹋他人,甚至威胁到他人的生命。她成为了社会和周遭生活的极为不稳定的因素。电影也全方位地诠释了造成这个女孩子陷入绝境的一些原因,比如家庭背景,尤其演她母亲的演员真的表演得非常好,母亲这个角色被演绎得非常丰满。一方面母亲也深深爱着女孩,但是却是一个无法遵守自己承诺的人,也想离开女孩不喜欢的男朋友,但是一旦离开了,又无法自己谋生。她也想将女孩重新带回家里,但是又怕小儿子跟着作为大姐的女孩变得一样狂躁。

女孩虽然越来越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但是她身边却有一个“系统”在努力尝试着将她拉回正常社会中。这个“系统”中有的人如紧急收护中心的两位养护员,以前已经吃到了女孩的苦头,女孩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里,他们默默忍受着,但是打心底里希望这个女孩能够被移出自己的工作范围。“系统”中也有只是追求“专业”的女医生,冷静而又似乎关心女生,但或许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她付出“专业的工作”,所以她也只能保持距离地“专业”地处理这个女孩。“系统”中也有两位极度关心女孩的人,总协调员大姐,女孩让她吃了很多苦头,地区内几乎已经没有儿童收容机构或者家庭要这个女孩了,但是她还在努力尝试挽救这个女孩,甚至为女孩拥有这样的母亲感到愤怒,对女孩的往下坠感到无比的无力。还有一位小大哥陪读,不但悉心呵护女孩,并且尝试用突破死板系统的方式,带着女孩去森林中感受,并且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女孩出现了一些正常化的倾向。但是陪读大哥也开始内心纠结和质疑自己是否不够“专业”,已经超越了一个“专业人士”应该承担的专业范围,并且不断否定自己是拥有挽救情节,内心开始否定自己比一个死板的系统做得出色是否正确。当女孩第二次要到他家和他全家过夜,女孩又犯错,光脚逃向远方之后,他还是下意识地去想追回女孩。但是他可能想到了自己家庭的处境,以及这只是一个工作,自己不能不“专业”,再超越“系统”来挽救这个女孩了,选择了不再追,其实也是反映了他内心的放弃。

电影是给出了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至少每个组员都是希望女孩好,并且愿意真心实意帮助女孩的。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如何呢,最明显的一个弊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组织方式往往会让组员只愿意呆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每个组员之间会留出巨大的责任窟窿。一个美好的说法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专业度,但是实际上往往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工作,不能将自己投入太多。第二个弊端是,无真正的领导,不但会让决策非常困难,决策的时间也会非常长。第三个弊端是,逐渐的,所有组员的能力会太过细分化,不再有统筹应付问题的能力。这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喜欢用这样方式的社会保障部门来说,长期来看都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影视英语


最佳导演银熊奖由德国女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凭处女作《系统破坏者》引起不少关注。影片获得阿弗雷鲍尔银熊奖,证明这位德国女导演诺拉·芬沙伊德(Nora Fingscheidt)不容小觑的实力。作为导演处女作来看,影片的每个环节都做得相当出色,女演员惊人的爆发力演绎最为夺目,在我看来她的表演与柏林影后《地久天长》的咏梅不相伯仲,她将一个不到10岁的问题小孩的天真和暴怒、脆弱和独立的性格展现得层次分明,尤其是情绪失控时的躁狂表现令人咋舌。

其次,剧本透过这个核心人物变化不定的情绪与性格来引出影片探讨的主题:父母影响力与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给幼童成长带来的种种棘手问题。明显看得出,这个女孩是由于父母关爱及安全感的缺失而产生如此不安暴躁的情绪问题。而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又像是一个无法解决问题的死循环,小女孩只能被医院和教养院之间互相推搪,最后甚至被推向国外。关于教养院的日常细节观察得很真实和细致,陪读员这个充当临时父亲的角色也刻画得很准确。

小女孩与陪读员两人的关系像是某种常见剧作类型的有趣倒置,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和《你从未在此》的观众相信会有同感。通常是小萝莉帮助成年男人走出困境,完成心灵上的救赎,但在这个故事里不仅两人关系的设置是颠倒的,而且最终陪读员也没有帮萝莉摆脱情绪困境而重回正规。片中的男性角色(陪读员、母亲的男友)或多或少带有自私或推卸责任的负面意味。这种女性的观察视角给影片在社会和家庭意义之外,也增添多一层的解读可能性。

相比之下,影片不够完善的是节奏感。前面半个小时的冲击力比较充沛,反复刻画女孩情绪失控的表现,而从陪读员介入后,叙事走向越看越像是按套路出牌的美剧情节,尽管第二段女孩在大自然环境下的疗养过程令我印象深刻。让人诟病最多的是拖沓的结尾,编剧跟剧中小女孩一样,无法给自己的故事安排一个干脆的落幕,只能用开放式来告终。


情绪音乐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以前从没想过的躁狂症患者的情感需求。人的厌恶感和需求感在一定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躁狂症患者没办法控制自己对情绪的表达,过度放大自己的愤怒和依赖,导致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曾经有个很不错的朋友是躁狂症患者,她说出话来确实很伤人,那时只记得被她的激烈言语弄得心烦意乱。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即便很同情她,也不可能对她狂躁的言语完全包容,即便努力包容他们,伤害也一定会存在。

躁狂症患者对教导者的伤害也是一样,这些专业人士经年往复承受多方的压力,不仅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付出会得到患者暴跳如雷的回应,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也没法让教导者从孩子的家长获取帮助和支持,他们往往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与这些情绪不稳定,像鞭炮一样一点就着的患者们打交道。影片一直保持适当的抽离感,对于救助者的情感需求和原生家庭问题仅仅点到为止,尽最大努力让影片远离苦情和狗血,有条不紊地推进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