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危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歌赋就用万千首,更别说是含义丰富的成语了。不过大家一直觉得成语是4个字的,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也有成语是多个字的,甚至还有一句话型的成语。就比如“不越雷池一步”,这也属于成语的范畴。

四字型的成语的意义都会教给大家一个道理或者形容某一样事物或人物,那这句“不越雷池一步”的意义是什么?而句中这个“雷池”又是在什么地方呢?

“不越雷池一步”有两种说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与“不得越雷池一步”。用现代文来解释就是不敢跨过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多指保守、拘泥;或让敌人胆寒,不敢进犯。而这个“雷池”是一个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望江县东南方向的一个池,面积有147.5平方公里。是自湖北省黄梅县流到安徽省望江县东南积水而成的一个池。

“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危险?

《太平御览(六十五卷)》引《孝子传》:“孟宗为雷池监,作鲊一器以遗母,母不纳。”孟宗,又名孟仁,三国时的江夏(今湖北黄岗西北)人,曾在望江雷池地域任监鱼官《三国志.吴志》中亦有此记载。也就是说,最晚在三国时期就有古雷池了,并且还设立了行政官员。那么早在1700多年前在江淮这片土地上,就有了雷池。

“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危险?

不过这句“不敢越雷池一步”则是东晋时期才有的,出自《晋书·庾亮传》:“亮并不听,而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报温峤书》那句话的意思是我担心西镜(指坐镇荆州的陶侃)更甚于苏峻叛兵,你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

当时是怎么一回事呢?庾亮为何不让温峤约过雷池到京都呢?

东晋时期,晋明帝皇后的哥哥庾亮,在晋成帝即位后担任了中书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执掌朝政。当时西部边境很不安宁,庾亮就让大臣温峤到江州做刺史,防备西部边境的敌人侵犯。而温峤在江州刚上任不久,就发现苏峻纠集亡命之徒正蠢蠢欲动想要谋反。

庾亮接到这个消息后,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反而想要诓骗苏峻到健康做大司农。大臣们觉得这个方法不妥,温峤也写信劝阻庾亮不要那么做。可是庾亮不听大家的劝阻,质疑要这么做。

结果苏峻接到朝廷的通知后,发觉了朝廷对自己产生了疑心,索性发兵进攻都城。

“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危险?

温峤得到苏峻正式发起谋反的行动后,立即号召部下的将士秣马厉兵,打算从水路进入健康来护卫都城。可是庾亮却觉得苏峻不成气候,写信给温峤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我担心西镜(指坐镇荆州的陶侃)更甚于苏峻叛兵,你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庾亮的战略错误明显。

苏峻谋反攻势非常凶猛,很快就要逼近建康了。庾亮便指挥晋军迎战,可最后被杀得打了败仗,苏峻成功拿下建康。庾亮心怀愧疚投奔温峤,温峤也不责怪庾亮,而是让他守卫白石的营垒。自己则加紧操练水军,准备与苏峻一战。

“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危险?

苏峻派了一万步兵包围了白石,庾亮当时手下只有两千人。两方开战后庾亮处于劣势,但是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的挥刀猛冲,激励了晋军的战士们。最终他们杀退了叛军,后来庾亮又乘胜追击斩杀数百名敌人,获得胜利。而庾亮和温峤之后又联手杀掉了苏峻,平定叛乱。弥补了之前的损失。

“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危险?

“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是从“无过雷池一步”转变而来的。雷池因此便名著史册,''不越雷池一步''也成为后人熟悉的一个成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