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沿之江路东行,可到九溪。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一路上,之江不离不弃,相伴于右。

此时此刻,她正马不停蹄地向杭州湾奔腾而去;在那里,她将回归于东海。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这条被视为浙江母亲河的河流是如此之大,人们觉得冠之以江也是堂堂正正。

说不上该怎样来称呼她!在上游富阳的那一段,人们叫她富春江;在下游杭州的这一段,人们又称她钱塘江 ;也有人管她叫“折江”、“之江”,或者是“罗刹江”。

但是,不管叫她什么,她却永远是这副模样——从浙西的开化县而来,在小砾山处折向西北,至九溪又折向东北,再加上西湖作为一点,看起来仿佛就像是一个反着的“之”字。

既是如此,倒不如就叫“之江”的好!

别看这条河平时波澜不惊,倘若那掌管潮汐的月亮发起怒来,那阵势可以叫岸边观潮的人魂飞魄散。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之江路与九溪路交界处,有两株800多岁的古樟树,两颗树像一对孪生姊妹一样相倚而立,人们称她们为“姐妹樟”。

这两株大樟树的树冠庞大,树荫覆盖了700余平方米的面积,人们便在树周围做了一圈石凳。夏天,旁边九溪公交车站候车的行人,动辄便坐于其下的绿荫处等车,看上去惬意极了。

几百年前,这里曾是钱塘江边的码头和渡口,姐妹樟就像是岸边的灯塔,指引着点点白帆在江面上航行。如今,钱江两岸白天日新月异,夜晚如梦似幻,俩姐妹便日复一日地、默默地见证着这白云苍狗般的历史。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沿九溪路向前走不到百米,左侧有五云山牌坊。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过了这道牌坊,便进入了徐村。径直穿过村庄,就是上山的路。由这条路可以直接攀爬到五云山顶的真迹寺。

因是疫情期间,牌坊前立了木牌,劝诫游人不要进村。我们只好临时替换了另一条路线——顺着九溪十八涧到龙井村,再从龙井村里的步行山路爬上十里琅珰。

沿九溪路的柏油马路向前,路过几处妙趣横生的茶庄后,见路左侧有一开敞之路亭,此亭名叫“林海亭”,建于清末民初,是专供路人歇脚用的。

亭是三开间,极其质朴。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亭内墙壁上有金色镌刻连环图画《乌龙的传说》,说的是从前杨梅岭上一户人家,六十出头的俩夫妻,有一七八岁、名唤喜儿的漂亮乖巧小儿。有一天,喜儿去溪边打水,误食了水中龙珠,变成了龙。龙舔了砚瓦里的墨,又变成了乌龙。龙头钻进乌云,龙尾拖在杨梅岭上。天空中刹时间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狂风呼啸,大雨倾盆。乌龙吞云吐雾地朝东方飞去。爹喊了九声,娘叫了九声,乌龙总共停了十八停,回了十八次头。乌龙尾巴九个瓣儿,在杨梅岭上拖过,刮出九道沟沟;他回头的地方,积起十八个沙滩。这便是“九溪十八滩”。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亭内名人们所赋的四幅对联皆是妙趣横生,但我觉得最里面石柱上清末文人樊增祥所撰的那一副最富意蕴——“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这位喜欢品茶赋诗的“天琴道人”,七十九岁时曾来杭州观钱塘大潮。

他游山至九溪十八涧,在林海亭品龙井茶,欣赏景致迥异的九溪山水,触景生情,便吟诵出此联。

“陌上花来”,说的是吴越王钱镠给回娘家探亲的夫人吴氏信中的一句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寥寥数字,尽显七尺男儿的柔思之情;这悱恻缠绵的情意,从西湖到临安,穿越了万千阡陌,令吴氏泪湿花容!

然而,我却实在想不出,这“赵州茶”和“龙井茶”,又有什么可比拟之处。

“赵州问茶”,问的是禅道、修身、养性。

唐代赵州的从谂禅师,叫大老远前来向他请教如何是禅的两位僧人“吃茶去”,又叫引领这两个僧人到这里来的监院也“吃茶去”。我以为,他叫他们品尝的并非尽是茶,更是修身悟性之道。悟了本心,方能心境超脱;心境超脱,便可“事事无碍”,盖“茶可以清心”是也!

而“龙井问茶”,问的是茶的“色、香、味、形”之四绝,何来禅道之趣呢?

正寻思着,却见林海亭左边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来一处建筑物错落有致的屋顶,白墙黛瓦与墨绿的树丛相印衬,煞是惹眼。

走近了看,见是“溪边茶庄”。茶庄大门柱子上的一对楹联看起来颇有趣,看了介绍,知道这幅对联其实是偶成的。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在他的《半日的游记》中,郁达夫记述说:1932年的仲秋时节,与他的“海归”同学,在之江大学服务的胡君,来这里喝茶吃点心。面对渺茫秀美的远山近水,达夫不禁吟咏道:“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尚在思谋恰当的对句,却听得店主在耳边大声曰:“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达夫以为主人在对下联,连喊妙哉;谁知这是主人在报帐,不禁莞尔!

我读罢颇觉有趣,禁不住哑然失笑。但见斜对面不远处七彩缤纷,梅花,樱花、紫叶桃花的花瓣儿在空中轻盈地落下,它们在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的绿叶泛起的烟云中、在瀑水漾起的氤氲缭绕着的雾气中舞蹈着,十分优美!便暗自思忖着:在九溪这样四处如诗如画的地方,又何愁无诗无词?这九溪,本就是一首诗啊!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我朝着那诗画处走去。临近了却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这天是礼拜六,又是阳光明媚,再加上天气预报说次日有雨,很多恋人们便都赶来拍婚纱照,这里哪里点缀着一个又一个凤冠霞帔的小新娘,——花丛中、树荫下、池水边、木桥上、瀑布旁.......原来,这个如仙境一般的地方,就是名声赫赫的“九溪烟树”。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一泓清潭、一座碑亭、一片树林、一座石桥、一帘飞瀑、一峰山峦......这个地方,已经独自形成了一个小气候,人们单另叫它作“九溪烟树公园”。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我看到一株花团锦簇的桃花树下,一对小情侣正在摆出各种甜蜜可爱的pose,新娘着粉色婚纱裙,粉嫩的脸庞,映衬着满树粉白的桃花,好一个“人面桃花相映红”啊!

微风掠过,桃花雨纷纷落下,落在衣袂翩跹的女子身上。蓦然就想起了《诗经》中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眼前便浮现出了一树硕大的桃子,儿孙绕膝的一对老人.......

“九溪烟树”公园背靠八觉山,在这一泓清潭的北侧,有青石铺就的台阶。台阶旁,就佛石坞来的溪水,造出一帘飞瀑。瀑布自山顶飞泻而下,形成一条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的水帘,最后跌落进山脚碧绿的水潭中,激起一层层细碎的雨珠。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拾级而上,可上到近山顶处的一个五角攒尖小亭——“八觉亭”。

“八觉”乃佛教语言,有“八不善觉”(亦即“八种恶觉”)——欲觉、瞋觉、恼觉、亲见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又有八(善)觉——少欲、知足、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正慧、无戏论。

亭子门面的柱子上书一组楹联,曰:“势到岳边千峰环秀色,声归海上万水拱洪涛”。此联取自宋代高僧圆悟佛果禅师之语。

于亭中向对面俯瞰,见近处有黛色屋顶若隐若现掩藏在绿树粉花之间,更远处是层层叠叠的茶园和山顶的大树,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下了山,回到九溪路上,看见“九溪烟树”的对面有一个叫“溪中溪餐厅”的二层小楼,楼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潺潺溪流。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据说每逢雨后,从“溪中溪”的小石桥上看过去,八觉山峭壁上的树林会有袅袅烟雾升起,淡淡隐入空中,恍如仙境。相传乾隆皇帝至溪中溪,见此情景,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去。

顺大路一直向前,路往东侧偏去。

柏油路变成了石板路,路名也换作了“乾隆路”。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这条路,是杭州三条著名古道之一。一米宽的古道,路中心以石板铺就,两边嵌以鹅卵石,踏于其上,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继续前行千余米,路西侧是“理安寺”的牌坊。过牌坊,拾级而上,见寺门高高在上,悬于半山腰处。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寺中有小桥流水,亭阁庙宇。西侧山壁半腰处,有一米见方的水池,这就是和“虎跑泉”齐名的古泉“法雨泉”。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因有此泉,寺院古称“涌泉禅院”,也有人叫它“法雨寺”。南宋时,宋理宗来此进香,祈求国泰民安,便改为“理安寺”。院内建筑物的外墙上,至今还绘有宋理宗当年来寺时的盛况;建筑物另一边墙上,则是乾隆帝游幸理安寺的场景。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经两个朝代帝王的光顾,理安寺曾盛极一时。其时庙宇楼阁、碑亭殿堂、美轮美奂、肃穆庄严!只可惜寺庙在清咸丰时被毁。现在这个清幽自然的理安寺,是二十一世纪初改造恢复而成的。

石板路穿行于密林之中,两旁修篁夹道,浓荫蔽日。古道两侧,隔三五米就有一块或几块茶园。茶园旁边流淌着一条条小溪。当年的乾隆帝,就是从这条路到过里安寺,到过龙井村。

而我们走到杨梅岭村时,又吃了闭门羹。守门人说,疫情蔓延,不要进了,还是去到上龙井村的那条路上看看吧。

我们于是原路返回到“溪中溪”处,向西侧进入通往龙井村的路。

这条路不像“乾隆路”那样细致,是碎石铺成的;但这条路似乎更有情趣!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一路上重峦叠嶂,峰回路转。溪水清澈透亮,山鸟婉啭,景色自然天成。

沿途布满了茶园,有平田而种的,有沿山而长的。茶园层层叠叠延伸至山顶,像梯田。

溪水因山而生,自然亲山。它们随山而行,因山曲折,忽左忽右。其中有6处溪流漫过山径,上置了踏步石。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溪流平缓,处于土层;涧水激荡,处于石间。”溪流甚是调皮,时高时低,不肯消停片刻。有时,它们会突然从步石的空缺处轻盈地跳下山涧,激起一片片细碎晶莹的水珠。

水流之声,可用之词繁多,如“潺潺”、如“媛媛”、如“涓涓”、如“淙淙”......而这样多的溪涧纵横,我却听不出有那一种单独的声音,只是一首水流之声的交响乐。正是——“九溪十八涧,山中最胜处。昔久闻其名,今始穷其趣。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咚咚叮叮泉,高高下下树。”

山另一边的远处,隐隐传来灵隐寺的梵音磬钟声,便想起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对九溪十八涧的描述:“径路崎岖,草木蔚秀,人烟旷绝,幽阒静悄,别有天地,自非人间。”

我这时忽然就理解了樊增祥老先生,明白了他为什么将“龙井茶”拟作“赵州茶”!

这样一路想着,来到龙井村口,山门也是不开,便好是原路返回“溪中溪”处。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回到溪中溪餐厅,我如醍醐灌顶,悟出这“溪中溪”,实际上是“九溪十八涧”的中心点,各路溪涧水在此汇合后,形成湍急的九溪河水,一直流入了钱塘江。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百川归海,这话确实不错的!

原来,这“九溪十八涧”,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源自龙井的狮子峰,另一个源自翁家山的杨梅岭,途中又汇合了青湾、宏法、猪头、方家、佛石、云栖、百丈、唐家、小康九坞之水,一路上穿越青山翠谷时,又汇集了无数细流。

十里琅珰话杭州(二)——九溪十八涧

其实,九溪不只是九条溪,十八涧也不止有十八条;而十里琅珰,又何止是十里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