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还得跳的阳谋?

有花向太阳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阳谋,就要数汉武帝的推恩令。

从刘邦分封诸侯王之后,对于皇帝而言,如何削蕃、集中皇权就成了每一任皇帝必须思考的问题。

之前汉景帝尝试过暴力削蕃,结果引发诸侯国的联合抗议,最后爆发七国之乱,提倡削蕃的晁错也被汉景帝腰斩,虽然七国叛乱随后就被平定,但汉景帝在削蕃上其实算是认输了。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又一次把削蕃当做必须大事来做。汉武帝吸取了汉景帝的教训,对于非常敏感的削蕃政策被汉武帝改名为“推恩令”,这一政策可以说是汉武帝针对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阳谋。


推恩令

汉武帝初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占地千里,实力庞大,经常对抗中央。而且诸侯国国君的位置是嫡长子世袭,其他儿子啥都没有。

汉武帝的大臣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陛下,诸侯国的这些庶子好可怜,请陛下下令让诸侯王的庶子都可以分封为列候,这样才是其乐融融的一家子啊。

诸侯王庶子们:陛下万岁!陛下英明!笔芯!

诸侯王:。。。。

汉武帝:哈哈,看到群众这么热情高涨,准了!


诸侯王面对“推恩令”这一招阳谋,除了结束别无他法。

如果拒绝推恩令,自己家里的几十个庶出的儿子肯定就会先联合起来干掉自己。汉武帝乐见这种事情发生。

如果同意推恩令,自家方圆千里的大诸侯国领地马上就要被分割为几十个领地不过百里的小国。而且这些小国的管理权不在大诸侯国,而在官府。小国这些庶出子女还会接着生儿子,又会接着推恩,直到没得分了。。。

诸侯国自家再也没有实力跟汉武帝叫板,之后诸侯们的生死也控制在汉武帝手里。之后汉武帝随便找了一个由头,就罢免了许多中小诸侯国的爵位。而这些诸侯国再也没有实力联合反抗了

也就是说,从推恩令这个伟大的阳谋开始,汉朝再没有爆发过大型诸侯国的联合反叛。效果可见一斑。

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所以到了三国时期,刘备乃是中山靖王之后,是皇族的身份,为何就混到织席贩履了?要往源头上说,就其实是汉武帝的推恩令导致的。

这个可以说是非常著名,而且非常成功的阳谋了。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说起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明朝的铁铉,他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想到了这样一样阳谋。明摆着告诉朱棣,我给你挖了个坑你自觉点跳进来。而朱棣呢?也明知道铁铉是在坑他,恨得把牙都咬碎了却也不得不往里跳。

当时铁铉镇守这济南城,而朱棣的大军已经占领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只要把济南城打下来就能把南北方隔绝开,形成对自己非常有利的形势,他也可以暂时的缓口气。

而铁铉这个别的本事没有,说起守城却很有一套,在他的坚守下,济南城就跟一个铁桶一样,任凭朱棣怎么攻击都打不下来。

就这么打了很多天,朱棣也急了,就运来了几门大炮,准备用炮把济南城墙彻底的轰烂。这么一来轮到城墙上的守军傻眼了,大炮这东西他们可抗不住啊。

铁铉就想到了一个主意,让人做了很多朱元璋的牌位,然后挂到城墙上面,怕朱棣看不到,还特意的把牌位做的大大的,城墙上挂了一排。

朱棣的军队本来也没当回事,正准备开炮呢,一个眼尖的看清楚了牌位上的字,吓的赶紧让大炮都停下来,不能开炮。然后朱棣也看到了上面的字,这可是他老爹的牌位啊。

朱棣当年起兵造反,打的就是朱元璋正统继承人的旗号,宣称自己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如果他现在把他老爹的牌位用炮轰了,传出去不是打了自己的脸?那他起兵还有什么理由呢?

铁铉的这一招阳谋直接打中了朱棣的要害,朱棣思来想去都没办法,只能退兵。最后绕开了济南城,一直等打下南京,取得了胜利了,济南城彻底被孤立了,才基本放弃了抵抗。

朱棣也因为这件事情对铁铉恨的牙根痒,后来铁铉被抓,被凌迟处死,这还不解恨,骨头还被放到油锅里炸了。


漂浮菌


这个问题我来答,我是瓦窑堡的碳。

“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如愿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

但是赵老大深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五代时期为什么朝代更迭频繁,最主要的就是臣强君弱。

那些在陈桥兵变立国大功的将领个个手握重兵,他们哪个人要是在哪天也来个黄袍加身,可怎么办才好呢?

于是赵老大决定要将兵权全部收回,但是怎么做才能兵不血刃收回兵权呢?毕竟他不想像朱重八一样留下个滥杀功臣的骂名。

史书记载,公元962年的一天,赵匡胤请石守信、高怀德等一帮禁军将领喝酒。这都是他预谋好的。

酒过三巡后,赵老大开始了他的表演:各位兄弟,宝宝心里苦啊,但是又不知道跟谁说,我们都是一起打过仗、嫖过娼的好兄弟,今天我跟你们诉诉苦,兄弟我现在过的远不如你们开心快乐,整晚失眠睡不着觉。

石守信等人问:纳尼,咋回事这是?石守信他们还挺上道。

赵老大接着说道:我现在的皇帝宝座,天下人谁不想坐呢。

石守信等人说:天下已定,谁还敢有反心。就是说你们呢?傻逼。

老赵说:我知道你们对我忠心耿耿,可是保不齐你们的部下想要荣华富贵,一旦有一天他们也把一件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候你们骑虎难下,想不当皇帝也难啊。这帮人一听老大跟他们交了底,以为老大要杀他们,个个吓得痛哭流涕,纷纷表忠心。

老赵说:不要怕,看把你们一个个吓得,人生于世,如白驹过隙,活着的意义不就是多点钱,多点妞,多点大房子,给子孙后代多积攒点财物么。你们不如提早退休回老家多买房子多置地,多买歌儿舞女,日夜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朕同你们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好吗。

话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了,石守信等人当然明白赵老大是对他们不放心,想让他们交出兵权。于是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纷纷请求辞职,赵匡胤一一准奏。赵匡胤果然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儿子。让张令铎女儿嫁给赵匡胤三弟赵光美。

据史料记载,当时石守信等人并没有想到赵匡胤会解除他们的兵权。但是赵老大这一着阳谋玩的好啊,一句话交出兵权着生,不交兵权着死,禁军统领张琼被赵匡胤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就是例证。

后来,石守信为了让赵老大放心,更是“专事聚敛,积财巨万”,践行“享乐主义价值观”。也正因为这样,石守信才圆满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瓦窑堡的碳


有一些阳谋,其到现在还在使用,比如“二桃杀三士”,“推恩令”……

现在的“二桃杀三士”往往配合上“囚徒困境”去使用,现代人一般都是抱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精神,所以二桃杀三士往往是离间联盟,获取利益的最有力武器。

二桃杀三士,《晏子春秋》中记载: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大将,战功彪炳,但是为人十分的傲娇;齐景公担心这三个人不服管束,日后成为祸患。于是晏子就让齐景公用两个桃:你看,就两个桃,你们三人中功劳最大的就拿一个。结果一个认为功劳大,就拿了,另一个也拿了;第三个人不服气,把自己的功劳说了一遍,前面两个十分羞愧,觉得自己不如他;于是放下桃子自尽了;第三个一看他俩自尽了,羞愧难当,也自尽了。

那么这种操作前提是不是说只有对方非常的傲娇?就像晏子春秋里这三个将军那样会羞愧难当才会实现呢?答案显然不是。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这个阳谋的执行者就是蠢的不可救药了。记住,还有各囚徒困境的东西——人性的自私也可以用。

比如在警察审案的时候,对团伙的审判都是分开单独进行的。谁先交代谁就能获得宽大处理:都不说判5年,说的判1年,另一个判10年。于是嫌疑犯就会陷入一个囚徒困境+二桃杀三士的局面,万一同伙说了?他到底说没说?……立刻会陷入死循环,基本上没有嫌疑犯能够扛得住。为了获得宽大处理,都会有突破口。当然这个事情的操作关键在于——单独谈。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


嘟嘟读读


笔者在此提一个:清朝末年组建新军。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和清王朝带来一场空前的浩劫,全国各地的反清势力又开始兴起。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满清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和缓和内外矛盾的措施。

在战争中,满清贵族掌控的军队基本打光,帝国主义列强在京城附近都有驻军,京城的安危就成了大问题。最后,慈禧听了袁世凯的建议,重新组建一支新式陆军。

按照袁世凯的计划,组建新军的任务在全国内进行,按照西方军制,以镇和协作为基本编制,在全国组建36镇的新军,每镇编制1.2万人,相当于一个陆军师。具体是30镇分摊给全国30个省来完成,剩下的6镇由朝廷完成。

建军是一项极为烧钱的买卖,建军的费用和每年的军饷至少需要白银1个亿,而全国每年的总收入也就8000多万。并且清政府刚刚经历了战争惨败,百废待兴,并且大部分中央财政税收都被外国人作为抵押偿还巨额战争赔款,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

于是,慈禧就下旨给30个省的总督和巡抚们,表示朝廷财政困难,给不了多少钱,但是可以给政策,比如新军的人事权和财政权。

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朝廷向地方让渡财政权的做法早在40年前镇压太平天国时期就已经用上了。当时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就是靠着在作战区域自行征收赋税——厘金,来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战后裁撤湘军,也是曾国藩自己自筹资金完成。左宗棠收复新疆,7万大军4000万两银子的军费开销一部分是引进外资,一部分是靠着商人胡雪岩筹集,但都离不开朝廷给政策这一条。不仅如此,就连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兴起的洋务运动,也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些洋务派靠着朝廷给的政策和与外国人的合作得来的资金去完成。

地方政府自己掌握了财政权和军队人事权,割据纷争也就在所难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的东南互保就是这么来的。

至于人事权,清王朝早在康熙时期为了拉拢汉族士大夫阶层和弥补中央财政亏空曾经就搞了个“捐官”,典型的卖官鬻爵。但在当时,靠花钱买来的官只有品级没有实职,只享受同等的礼节待遇不享受薪酬待遇。这也是当年曾国藩建设湘军和洋务运动期间利用的又一个朝廷政策。所不同的是,捐官的虚职逐渐被搞成了实职。

对权力有着病态般欲望的慈禧自然不可能对这些弊端有所了解,但是没办法,自己的位子比江山社稷更重要。地方组建新军给不了钱,由他们折腾去,只要朝廷组建的这6镇新军能掌控在皇族手中也就不怕有人作乱了。

由于朝廷出钱出力,不到两年时间,6镇新军在袁世凯的主抓下很快整建制的组建完成。因为袁世凯担任北洋大臣,因此这支军队也就叫“北洋六镇”。但是,这六镇真的就是掌控在清朝皇族手中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六镇除了第一镇作为禁卫军由皇族亲王统率外,其余五镇从上到下的军官全部是袁世凯一手选拔的。这就是为什么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免了全部官职后还能继续掌控这支部队,并且操纵这支部队不听从清朝皇族的调遣。

剩下由地方政府组建的30镇新军,除了湖广总督张之洞因为是老牌洋务大臣,有钱有权有人脉,因此超额完成了任务,组建了一镇一协。其他各省大部分都没有达到一镇的标准,最多是一协。但是有个相同点,那就是既然朝廷让渡了人事权,不少思想开明的督抚便非常注重吸收那些受过新式教育的文化青年入伍,特别是一些受过先进军事教育的留学生担任军官。这一点上,张之洞做的最好。

这些新青年有水平、有思想、有眼界、有抱负,完全区别于愚昧效忠皇权的旧军人。

于是,张之洞刚刚去世前不久,埋葬满清王朝的第一把铁锹就在他生前担任总督的武昌和他组建的那支新军中挥舞起来了。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清王朝控制下的25个省有15个全部宣告独立。需要说明的是,这15个省都是组建了新军的省。而清朝皇族寄予厚望的北洋六镇新军在与湖北新军对战的过程中因为指挥失灵,不得不请出他们的带头大哥袁世凯。而袁世凯一到任马上与革命派妥协,然后带领这六镇回去把清朝的命给革了。


大将军威武K


阳谋以正为主,阴谋以奇为术。奇正结合,无往不利。纵观古今,阳谋或裹挟道德,或伪以正统,或夹杂民意,皆以政治目的为核心行事。

汉高祖刘邦以除暴秦约法三章,立刻把坑杀20万秦兵的项羽推到人民的对立面,可谓极高!

中国共产党号抗日义举,蒋介石左右为难。不抗日,失去民心,民族罪人。抗日,又需承担正面战场之主压力,损失惨重。这个坑老蒋是不跳也得跳了。


杜建鼎


一 战国孙膑围魏救赵与围魏救韩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以庞涓为主将,进攻赵国,赵国不敌,向齐求援,齐威王以田忌(没错,就是赛马的那个田忌)为主将,孙膑为上将军,命其救援赵国,田忌遂率领大军围攻魏都大梁,魏惠王命庞涓回撤救援,庞涓明知是计,却也必须回撤,被田.孙二人在桂陵埋伏,大败

十二年以后,魏国再次以庞涓为统帅进攻韩国,韩国不敌,求救于齐,齐再次命令田、孙二人救韩,田、孙故计重施,攻大梁,伏于马陵,庞涓明知是计,却也不得不再次回撤救援,于马陵兵败身死

二 山本五十六偷袭珍珠港

作为曾经在生活多年的一个人,山本五十六对美国的工业实力与战争潜力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他也是日本高层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反对与美国开战的人之一,他曾经对裕仁说过:“如果你见识过底特律的汽车工厂,你就会知道和美国开战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情。”然而,没用,日本举国上下都已经昏了头了,山本和全世界都知道美国只差一个介入战争的借口了,就日本政府没看出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山本就这样跳进了他一个早就看见的大坑,一个足够吞噬掉日本的大坑

三 一战前英国与德国造舰竞赛

英国在一战前是世界第一强国,其海军实力更是无与伦比。德国如果想和英国刚正面的话就只有加强海军力量,因为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可以轻松获得巨量战争原料,而德国则不行,为了打败英国就只有想办法切断其和殖民地之间的联系,而唯一的办法就是建造与其相匹敌的海军。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死循环:造吧,英国国力更强,造不过人家,还容易拖垮国家财政;不造吧,将来打起来别说人家打过来,就是自己想打过去都没家伙。但是!英国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造,一样多不一定能打赢,比人家多自己吃不消,不造,打起来就等着挨揍了。英德海军竞赛其实是双方都给对方挖了一个看得见的大坑,两国明明知道前面是坑,却也要往下跳,唯一能祈祷的就是自己的坑大,对方能掉进来



反洗白秦桧李鸿章联盟


阴谋好理解,一般是指为达到损害对方利益而基于事实编造谎言让对方相信而行动,使其遭受损失或毁灭的计策,阴谋一般很难识破。

阳谋则是在现有条件下,因势利导、光明正大地施行某种策略,让对方明知自己处于不利境地但又得不执行,从而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地计策。阳谋是彼此都明了,但对方只能认可。

它们的区别在于,阴谋属于暗中干坏事,但仍有迹可寻,是有破绽的,聪明者可以破解。而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无迹可寻,比起阴谋来高明多了,但是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词性上,阴谋为贬义,阳谋是褒义。

历史上,阳谋事例很多,在此仅举两例:

孙膑转魏救赵、救韩。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攻打赵国,大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多日,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于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战场,而孙膑则建议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逼魏军回师自救,邯郸之围逐解。齐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地区设伏,以逸待劳,最终大败魏军。

另一次是公元前342年,庞涓再次率领10万大军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齐军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率军直逼魏都大梁,再度迫使魏军回师自救,韩国之围自解。齐军再度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伏,并用“减灶示弱”的方法,在马陵将魏军击败,杀死了魏将庞涓,并俘虏了魏太子申。孙膑用正大光明的手段报了庞涓陷害之仇。

汉武帝施行推恩令。西汉初年,汉武帝面临中央的权力被削弱,已经严重威胁到朝廷的统治现实,采用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最终瓦解了诸侯王的势力。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汉景帝时曾暴发“七国之乱”。汉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诸侯王们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巧妙地扭转了这一局面。

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改变过去只有嫡长子有分封住地继承权的规定,其他诸子也有继承权,嫡长子只拥有诸侯王封号的资格,而封地则由诸侯王的儿子们共同继承。同时还规定,除了嫡长子继承的封地拥有自主权外,其余继承封地的列侯全部归于各郡管辖。这样,不仅成功地将朝廷和诸侯的矛盾转移成诸侯内部的矛盾,而且使各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孙则由于全部纳入了各郡的管辖,同样加大了朝廷的直属地区。

各地诸侯王有聪明者,看出汉武帝此令的目的,但却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已有的领地被逐渐分割出去,势力大大削弱。而那些嫡长子外的子孙们由此得到分封领地,皆大欢喜,纷纷支持汉武帝。就这样,令汉文帝、景帝难以解决的问题被汉武帝轻松地破解了。这就是阳谋的高明之处,你知道我这样办也没办法,只能按我的指令去做,别无他法。

现在的教育改革中,有些地方试行的“贵族学校”或“民办学校”,也是一种阳谋策略。这种学校教育师资确实很厉害,教育质量也没的说,但价格出奇地高。能够进这种学校的学生多是官员或富豪子弟,或是普通学校里的尖子生。学校在教知识的同时也教育孩子们贵族式生活方式。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不输有起跑线上,不惜典房借债送孩子进这样的学校。客观地说,这样学校的孩子们能保证100%考上名牌大学,从而彻底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吗?但是,很多人乐此不疲,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不管怎么说,阳谋总比阴谋好。面对阳谋的被动者,有能力可以不跳这个明显的坑。如果看不出是个坑,象庞涓那样,只能怪自己智商太低。


梅园布衣


1898年9月28日,秋季的北京城季节正是好光景,可对于前段时间如火如荼的维新变法运动而言,却是一个悲剧的日子。

戊戌政变失败,围园杀后失败,维新变法派无数人被抓,其中又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为首,他们也被称呼为“戊戌六君子”。

君子者,以高尚节操著称,这里我不论他们是不是书呆子,只看他们在牺牲那一刻表现。大多数都不负君子之名。

不过这六个人中,真正主动跳坑赴死的只有谭嗣同一人尔,其他人都是被动入局,可说死的很冤,罪魁祸首就是康有为!

我们先看看谭嗣同的绝句!

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三: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以上三句话,层层递进,意思就是告诉国人,我要做流血者,牺牲者,没有牺牲精神,换不来革命胜利,这就是他明知是绝路还自跳火坑行为的理由。

然后,在他们自跳火坑后,迎接他们的就是那大将军钝刀,清王朝为给无数人震慑,用生锈的钝刀,一刀一刀砍下他们头颅,无数血流了一地。

只剩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高呼!

坑跳了,人死了,精神永存。

谭嗣同是有机会逃走的,如果愿意他完全可以和康有为一样逃走,可他选择了留下而没有逃走。

事情来龙去脉如何,我们继续看。

一听戊戌六君子,都会认为他们是康有为的坚定追随者。然而事实上,除谭嗣同,其他五人都与康有为政见不同。

所以说,其他五个人都是被冤死的,甚至死前他们都不知为何而死。

戊戌六君子主要罪名是,阴谋刺杀慈禧、与逆贼康有为关系密切,蛊惑皇上,这些罪名,每个都是死罪?

随便一条都够死了,还无处申冤。

既然六人中就有五人与康有为交恶,那为何还会被判与康有为勾结的罪名而被处死呢?

我们看看他们的关系,六君子中,杨锐、刘光第对康有为做法极其厌恶,康广仁和林旭两个人是康党政敌;杨深秀也与康有为政见不同。

而围园杀后一事,主谋却是康有为,不过康有为很聪明,用了一个假手他人的计策,让杨深秀代替自己向皇上呈上了这封大逆不道的奏折。当时的杨深秀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以为就是一个简单的奏折而已,就交给了光绪帝。

谁知就是这个举手之劳,让他还有其他几人被杀,因为事情最后让慈禧太后一党知道了。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古话说的有道理啊,因为行事不密,事情泄露最后戊戌六君子被抓。

而主谋者康有为,则充分发挥了小人本色,在事情策划完之后,就感觉不安全,先溜走了。

当然他也不是完全不厚道,他给自己最好的朋友谭嗣同沟通过,也交过底,还邀请他和自己一起走。

谭嗣同在这一刻,没有如康有为所想逃走,而是毅然面对火海,最后还去往袁世凯处寻求支持,为了计划能成功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不过努力归努力。

事情做不成却是必然,消息泄露之后的戊戌六君子就这样被一网打尽。慈禧才不会官你们谁是无辜的,都要杀死。

无外乎在刑场之上时,康有为弟弟康广仁,大声痛哭,说了句让康有为无地自容的话,“哥哥犯的事,居然要弟弟承担”。不知道康有为听到这话会不会愧疚?

六君子被杀之后,出逃海外的康有为为了自己名声考虑,就想方设法掩盖六君子和自己的关系,将他们包装成自己的亲密战友和革命伙伴。

目的是维护自己维新义士的形象!

康有为逃走后,除了包装自己,他还在海外过起了安逸生活,随后又以维新义士的形象回国参与政治,晚年更是支持张勋复辟。

这样一个毫无立场,毫无原则,见风使舵的人,也成了吹捧对象,我只想说一句话。

靠哦!

世间必有伪君子,才能看到真君子。

生死存亡那一刻,才能看出,谭嗣同就是真君子,康有为就是伪君子!


阿斗不傻


1,外国:

雅典的苏格拉底,明知遭人陷害,被罗织罪名,不敬神罪。

本可以像其徒孙亚里士多德一样,一跑了之。

但其为了雅典的法治,你也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饮鸠自尽。

2,中国:

宋朝的岳飞,其熟读兵书,才智过人。

怎么可能不知道被12道金牌召回的下场?

功高震主的结果就是被灭掉。

但其毅然决然的回到朝廷,等待早已确定的命运。

于是,岳飞死在了风波亭上。

秦桧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3,中国。

秦朝的扶苏和蒙恬。

秦始皇死的时候,李斯和赵高等人害怕付出,登记后对他们不利,就篡改了遗诏,对扶苏的弟弟胡亥为太子。

同时伪造一份遗诏给扶苏命令其自尽。

扶苏明知遗诏有蹊跷,但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已深入其骨髓。

于是,一代明君,就此魂飞洇灭。

于是,秦朝成了第一个短命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