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老家哪儿的,最有意思的习俗是什么?

云鹤人家


去年年底,我们小巷里又迎来了一位"新郎子"。也就是上门女婿。这种婚配的方式,在我们当地被称为"倒插门"…

那天一大早,这条小巷子里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他们大多是新娘子家里的亲戚邻居,是特地侯在这里,准备一睹"新郎子"的"芳容"的…

大慨上午十点半左后,随着一阵"电子炮"的响声,去接"新郎子"的车队回来了。眼看着那挂满装饰品的"婚车"缓缓的停了下来,而那个随车去接"新郎子"的新娘子,也忽地一下从婚车上跳了下来,她手捧着一棒鲜花,为"新郎子"打开了车门…

意外的是,那"新郎子"却扭妮着不敢下车。后来经看热闹的人们拍着双手,齐声喊着"下车、下车",才勉强的下了车…,只见他双手抱着新娘递来的鲜花,躲在新娘子举起的一把小红伞下面,急急的向新娘家中的新房走去…

谁知中途又被围观的人们拦了下来,大声的喊道"亲一口,亲一口"!新娘子无可奈何,只好在"新郎子"的脸上亲了一口,又亲了一口,才被允许放行。有人看到,那个"新郎子"的脸上,已经是满脸的泪花…

据说这"新郎子"的家在船上,是位船民。与新娘子是大学同学。由于家里没有准备婚房,婚后要住在新娘子家准备好的新房里。所以就要按照我们当地的,女娶男嫁的风俗,要举行一些繁琐的倒插门仪式…

很同情这个男孩子,不想再继续写下去了。请网友们评论一下,这种接"新郎子"的风俗,是属于新生事物呢?还是移风易俗呢?或者本身就是一个陋习呢…?


邀你看夕阳


这个难度很高,但是我外婆做到过:

在我小时候,我们那里有个迷信做法,如果家里遇到啥祸事或者诸事不顺,就要求神,方法就是,端一个碗,盛满水,求神的人拿四根筷子,跪在地上,直到把四根筷子完全立在只有水的碗里,立起后磕头。筷子保持碗中立起的时间越长越好,当然这是迷信,老年人信的比较多。



侃谈文史


我说一个我们老家这儿的习俗,你看了肯定觉得非常有意思。

正月十五元宵节全国人民都很重视,要全家团圆了要吃元宵了,中央电视台、各地方台还会十分隆重地特别举行元宵节联欢会,我们这儿反而不太重视这个,这一天,甚至于不用特意回家,家人们该干啥干啥。因为我们的重点戏是在第二天——正月十六,就是我们特别重视的正月十六“祛病节”。

正月十六一大早,家家户户门口用各种柴火烧起一堆火,有的还贴心地在火堆旁边放几个小凳子备用。最地道的应该是用柏树枝儿烧火,因为柏树枝儿燃烧起来不仅很旺,而且还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又红火又喜庆,简直是一场视听盛宴。

这个时候,老人会特意把家里面小孩子常穿的一件衣服拿在手里,然后带领一家子老老小小互相搀扶牵引着就浩浩荡荡地出门了,走到街坊邻居门口的那堆火前面停下,先喊一声:“烤火喽祛除百病喽!”然后所有的人都去烤火,烤完前身之后转过身子去烤后身,烤完手了又赶紧伸出脚去烤脚,每个人都是一边烤火一边口里念念有词:“正月十六祛病喽!烤完全身,百病不侵!”拿着小孩子衣服的老人更是把小小的衣服翻来覆去地烤来烤去,以求得神仙的护佑,让家里的小宝贝一年里可以健健康康,远离病痛。

烤完这一位邻居家门口的火,我们又赶紧到下一家街坊门口烤火祛病,从早上一直烤到中午,忙得不亦乐乎,经常会有人烤火烤得太投入了,或者孩子故意调皮,不小心糊了鞋子或者烧了裤腿儿,大家就都看着他哈哈大笑,特别开心,而家长绝不会因为孩子今天烧坏了衣服而呵斥他,因为孩子是在祈福嘛!

怎么样,我说的这个习俗有意思吧?



丰文丰语


我老家广西梧州岑溪的,我地最有意思的习俗是正月初十饮“上灯酒”,形成村村寨寨全民皆饮,有的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去饮不彻。

我地习惯,凡上年家中生有男丁的户,到次年正月初十,都要办个“上灯”仪式,祭祖拜社,设宴请酒,报请亲朋好友来喜,大饮一场。要是村寨中,生男丁的多了,都是同一日悬灯请宴,那是非常热闹的,宁少债也不少人情,亲朋邻舍有灯酒是不可不去道贺的,人无法分身,礼数不可不到。最近几年,错开日期,从正月初六就有的提前开始了,一直延到十六“落灯”才结束。今年因为“疫情”要防疫抗疫,一切酒宴才停办,但主家不设宴,不请亲友来贺灯饮酒,大聚集一场了,而花灯还是照上的。往年上灯,人脉关系好的,酒宴有超百桌的,那排场喜庆场面有多热烈,自可想象了。



生男有灯上,要请酒宴庆贺,生女是没有这个机会的。这明显是女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表现。生男的是添丁算有后,后继有人可续香火了,生女外嫁是了算的,所以生男,到了来年正月的初十要在祖堂,社庙里悬灯报喜,祭拜祖先社庙,上灯有后,灯火不灭,后继有人了,香火可以延续了,这是十分喜庆的事,当然也要报知亲朋戚友来贺喜饮宴了。


树德汉硕


我老家是陕西的。要说最有意思的习俗,我首先想到刚刚过去的二月二。

二月二不是个大节,一般是正月快要过完了才想起来有这么个重要的日子。但这天的讲究不输端午、中秋这样的大节日。可能几乎全国都一样,正月里不理发,好容易等到二月二就可以理发了,这天理发店生意都好得不得了。

我们这比较特别的是,二月二要烧干锅,吃炒豆子、棋豆馍、摊煎饼。我问过外婆这是什么讲究,外婆说正月里锅不做干的,只是蒸馍吃,不做饼,出了正月就可以做干的了,所以特意在二月二这一天做炒豆子、棋豆馍、摊煎饼。

炒豆子做法很特别,不知道别的地方是怎样,我小时候见外婆做炒豆子,要用到白土。白土是从村附近的山坡挖来的。白土光滑、细腻,在我们这边土方子里作用可大了,通常有小孩的人家会挖一点白土,碾细,夏天天热容易长痱子,白土就当作痱子粉用。我们这边农村里用的是柴火大锅,锅口直径得有一米。所谓炒豆子并不限于豆子,还有玉米粒。豆子或玉米和白土混在一起炒,是为了受热均匀,不容易炒焦,炒熟后用筛子把白土筛掉就可以了。鉴于白土在大家心目中重要的药理作用,一点也不觉得粘着土的豆子不卫生,也不用再洗,直接就吃了。如果用玉米炒,用的是普通的玉米粒,但技术高超的人能炒得爆出好多玉米花来。每年二月二,孩子们兜里装上豆子出门和小伙伴们分享,豆子的火候样子都体现了各家女主人的功力。

棋豆馍,顾名思义是像棋子一样的馍,实际是比棋子要小得多,直径大约厘米的不规则小圆,捏起来特别硬,吃到嘴里很酥脆。和面的方法和做普通的馒头或饼是一样的,不用太讲究。有放鸡蛋的也有不放的,放鸡蛋能更酥一点。面团揉好后擀成一张扁圆的面饼,用刀切成小条再切成小方块,为免黏在一起,稍微撒上些干面粉。接着是造型美化:用手在案板上把这些小立方体搓一搓变得更圆些。之后就可以入锅炒了。锅里不用放油,慢慢翻搅,得慢工出细活,心急不得,静候美味出锅。

小时候对这些传统习俗感受最深,成天盼着过节,盼着吃到过节才能吃到的特色美食。长大后,什么都容易了,却都不如小时候那么有意思了。


张晴柔


问习俗答习俗而不是节日,我老家是云南嵩明人,我地最有意思的习俗是,讨媳妇,结婚那天伙伴们会百般刁难新娘新郎,在路上除了要吃喜糖外,有的脱掉新郎鞋子,让他光脚走路,有的做得更过份,把全身的衣裤全脱光,叫他在街上走,边走边喊我结婚了,当天饭前更有意思的是,把老公公同新媳妇用塑胶捆在一起,抹成花脸手提沙锣,边走边敲边喊我结婚了,闹了白天晚上同样在闹,真是很有意思,很开心快乐的事。


人和万事成


我的老家是赤峰的,个人认为,赤峰最有意思的习俗,就是,春节前后的一些习惯和风俗。

在我小时候,家是农村的,从小年(腊月二十三)那天开始,各家各户就开始忙活开了,在印象当中有这几件事还记得比较清楚,下面就简单的给朋友捞一捞这些有意思的事。

一、做豆腐

小时候,农村是没有专门做豆腐的,过年的时候,都是各人家自己做,因为那会每家都自己种小黄豆,前一天晚上要把小黄豆用凉水给泡上,第二天早上,用扁担挑上两个水桶,送到加工厂,把黄豆粉碎,然后把豆汁水在挑回家里,那会,我们村里只有一个加工厂,所以各家各户都早早的去排队,等到开始打豆汁的时候,你帮我,我帮你,你帮他,那会,感觉真的是很开心,很兴奋。

把豆汁挑回家,然后,倒在大锅里开始往开烧,等到把豆汁烧开了,往里面点卤水,这个卤水点多少,是有比例的,加多了不行,加少了也不中,那时都是我父母点卤水,具体点多少,我还真不知道[呲牙]等到点上卤水,豆汁就变成一块一块的,这就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大笑]然后把一块一块的散豆腐,捞在一大块笼布里,包好,放在一块平平的木板上,然后在包好的笼布上,在压一块平平的石板,等到半个小时,一块豆腐就做好了,我记得小时候,每年新做出来的豆腐,我都切一块,然后沾着酱油吃,真是太香了。

二、蒸馒头

我记得,馒头要蒸很多,把蒸好的馒头装到纤维袋子里,放到粮仓里,然后馒头要吃很长时间,那会很奇怪,为什么要蒸那么多的馒头,后来才知道,这表示,年年有富余,过完年东西都吃不完,明年得生活会更好。

蒸馒头的时候,要蒸好多样式,有糖包、豆包、枣包,我说的枣包,不是面里包上大枣,而是,在面团上点缀两三个小红枣,在蒸出来,还有,蒸面龙等,反正那会觉得很有意思,父母在那干活,我也揪一块面,在那捏来捏去,真是从心里感到高兴。

三、扫房子和糊屋子

先和大家说一下,我小时候农村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小时候我们村子的房子,不像现在,都是砖瓦结构的,很漂亮,那时的房子都是土坯房,进门是中间的屋,这个屋是做饭、放柜子、水缸、面缸、油缸等,然后,左右两边个有一间屋子,叫做东西屋,是睡觉的地方。

每到过年的时候,都要把屋里,从上到下打扫一遍,那会屋顶高,就把扫帚绑上一根长长的木条,然后从上到下把屋子扫一遍,这个活,记忆中很累,每次扫完,都是满头大汗。

糊屋子,就是把报纸上面刷上“酱子”,“酱子”就是用白面和水搅拌成的糊糊,然后一张一张的贴到墙上,那会没有什么刮大白,好一点的家庭,就是买来的报纸,差点的家庭,就是用孩子上学用完的书纸,我那会负责刷“酱子”爸爸负责往墙上贴,等到把屋子贴完,就感觉屋里明亮很多。

四、杀年猪

杀年猪是很快乐的一天,这一天,亲戚、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开始把猪抓起来,用绳子把猪的四只蹄子给捆住,把猪嘴也捆住,同时在绕一根不长不短的铁棍,然后把猪放到木板上,我记得在杀猪之前,我母亲要在院子里烧一住香,还要念叨几句,然后在往猪的耳朵里倒一些酒,应该是猪喝醉了就不会乱动,也感觉不到疼了,接下来就是捅刀的那个人,一只手抓住猪嘴上绕的铁棍,一只手拿着刀子,从猪的脖子就捅进去了,没到这个时候我是不敢看的。

听说这个杀猪的人,都是老手,新手是杀不出血来的。

每次我的工作就是,杀完猪,放到盆里的血,我要用筷子来回的搅拌,不能让血凝固成块,因为要用猪血灌血肠的。

很快,一只猪就被大伙给解体了,骨头是骨头,排骨是排骨,肉是肉,油是油,都分类整理出来。

接下来就是把肉和干白菜(之前晒好的)炖一大锅,这个工作就是女人干的活了,男人们这会,就是,到屋里,抽烟、说话,等肉上桌了。

肉、菜,上桌以后,大人们开始喝酒、闲聊,反正就是一些,家长里短的话,小孩则,跑跑闹闹,这抓点吃的,那摸点吃的,一天就,这样开心的过去了。

五、贴春联

三十这一天,人们早早的起来,小孩们都穿上新衣服,大人们一般都不买新衣服,因为那时的条件不是太好,能给孩子买身新衣服算是不错的了,大人就是穿前一年的衣服,都是提前洗干净的,吃完早饭,就开始贴春联了,记忆当中,那会有对联、挂钱、窗花、福字,而且,像挂钱都是自己刻出来的,对联,是找人给写,记得,当时我们村有一个是专门给写对联的,到了这一天,他是很忙的。

那时的农村,地方也多,有牛圈、马棚、粮仓、鸡窝、场院,这些地方都要贴上对联的,每一处,对联的内容还是不一样的,我记得比较清楚的两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上联,牛似南山虎,马似北海龙,横批,牛马满圈”这是贴在,牛圈和马棚上的。

贴在鸡窝上的是“金鸡上架”就是这一句。

把对联贴完就是一上午的时间,跑来跑去,也是乐此不疲啊😄

六、守岁

赤峰地区三十晚上的饭,要在十二点接完财神以后才吃,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这个习俗,十二点接完财神,放完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煮饺子、炒菜,这才开始吃饭、喝酒,最有意思的是,今晚的饺子里包着钱,大人们告诉,谁吃出来的钱多,谁就有福,为了往出吃钱,真是每年都吃撑着[呲牙]

吃完饭以后,小孩们,要去给长辈们拜年,老爷、爷爷、大爷、叔叔等,到了长辈家里,在屋外就要跪下,然后大声说,给老爷磕头了,然后,老爷会说,好好好,快起来进屋,到屋里,桌子上有糖,给你抓一把,然后给你一块钱,说,来给一块钱,给外甥压压岁,大家不要笑,那时的条件,一块钱就很不错的了,转一圈,回家给父母说,这是我挣的压岁钱,父母说,来我给你存起来,到后来一直没见到自己的压岁钱[大笑]

其实就是这样,别人来给我父母拜年,我父母也得给人家压岁钱。

这一夜大家都不睡觉,就是守岁!

气、迎财神

这是初一早上,各家各户都把自家的牛、马赶上,拿上炮,到村外的树林里,放炮,烧香,大人们互相问好,在树林里停留一会,各自回家。

八、正月十五撒灯

那时的撒灯和现在的花灯意义是差不多的,那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那会的撒灯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正月十五那天晚上,用“糠”就是猪吃的,把麦秸秆用机器粉碎,和柴油搅拌起来,然后用报纸把油糠包起来,上面拧住口,做成一个一个的,然后放到框里面,从自家门口开始,点着当到地上,十来步点着放一个,就这样开始往山上去,然后转一圈回来,然后你站到家门口,往山上看,满山遍野的灯火,闪闪发光,真是很壮观,应为每家都会去撒,我们村子有三十多户人,你想想,那场景是多么漂亮啊!

这是我印象当中,赤峰过年最有意思的习俗。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儿时那些刻骨铭心的习俗,有很多已经不在了,只能是化作美好的回忆了。

今天给大家简单说了一下赤峰过年的习俗,不知道,有没有,那一情节勾起了你儿时的回忆。





能量学堂


本人老家江西的,在我老家有种特别的节日"过神(过社火)”,一般是一片区域(几个村庄或十几个村庄)一个时间过节日(时间按农历算的),比如A片区域农历九月十五,B片区域九月二十六,这种模式的。节日这天每家每户都很热闹 第一、不过节日的亲朋好友都会过来玩的,家家户户都会煎糯米丸子给客人饭前吃,吃饭时也是满桌子的各色菜肴,客人多的得招待好几桌呢。第二、游神。把小庙中供的神像抬出来游村,叫几个壮汉用轿子抬着神像在村里走一圈,后面跟着吹打乐队。 总之节日那天村里特别热闹。这个节日一般从农历八月初六开始,陆陆续续过到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段时间时不时的可以去亲朋家热闹一下。



花头予


我老家山东烟台,当兵离老家55年了,我对老家印象,待客热情,真执。改革开放以来发生重大变化,但有个习俗至今没改变,重大的婚丧嫁娶取,比较隆重請客吃晚饭,要分男客女客,男女不同卓,一家人也分坐二个卓子吃饭,不被按排在一起。二十几年前儿子结婚,老家亲戚随礼,按排儿子媳妇回去招待亲朋没来


用户9794267763299


我老家江苏盐城的,我说个小时候的吧,因为慢慢的这个习俗就没了好像,只留在记忆里,就是儿时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我记得外公会提前几天给我制作灯,而且可以放在地上推的灯,然后里面有蜡烛,在农村里,推着它,特别的好看,然后蜡烛快燃尽的时候可以去商店说一句什么,我至今不会,然后店家就免费为你续上蜡烛,不过那天晚上好像最后要把灯烧掉,也不知道为啥,每次总是舍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