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刘备为啥会有那么多人支持?他有什么优点?

琲琲


所谓开局一双草鞋,竟能三分天下。刘备在三位开创三国鼎立局面的君主中,其出身背景是最低的。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占据了天时,孙权凭借着长江天险自保,占据了地利,而刘备则是吸引了很多人才投奔,甚至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也主动把基业让给他,比如陶谦,所以刘备占据了人和。

为何买草鞋出身、一贫如洗的刘备能获得那么多人支持呢?

最重要的一条,刘备自称汉朝中山靖王之后,按辈分是天子的叔叔,所以人称刘皇叔。当时汉室衰微,但和秦朝因无德失天下不同,汉朝是弱而仁德,并未失去天下士子之心,而刘备一副盖世英雄之像,又是汉朝正统,当然收到很多有才能的士大夫的欢迎。

本来曹操是占据了正统,但曹操位高权重,严重威胁了天子威信,特别是衣带诏事件发生之后,世人已经把曹操看成是和汉朝皇帝对立的敌人,所以大失民心,就连曹操的心腹谋士荀彧也跟他决裂了,这时候就更凸显了刘备的正义性。

匡扶汉室,这是刘备最高超的政治口号,而因为姓刘,又显得这口号如此合情合理,所以无数能臣猛将投奔刘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至于夸刘备礼贤下士,他的表现还比不上曹操,这都不是根本原因。

至于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甚至他到底姓不姓刘,在那三国乱世,谁又查的清呢?但是想要逐鹿天下,在极其重视仁义正统的中国,想个好理由实在是太重要了,而刘备,他做到了!





历史有趣儿


三国时期为什么刘备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呢?因为刘备是英雄

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

那么为什么说刘备是英雄呢?首先,刘备有英雄之志。《三国志·陈登传》记载,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刘备不但有英雄之志,而且有英雄之气。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同样,

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不动声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有英雄之气,是因为他有英雄之魂。这个“魂”,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

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义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

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难道还不是英雄吗?

总结

正是因为刘备是英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支持他。


壹零壹肆


从公元184年—公元207年的二十三年间,刘备人马一直不过是千人、数千、万余。真正算的上一方诸侯的也只是据有徐州那一年多时间,人马有数万人。刘备收聚的文武人才有:关羽、张飞、赵云、陈到、简雍、刘琰、孙乾、麋竺、麋芳等。历来成就霸业者明主加三杰缺一不可。刘备是明主,这个是不容质疑的。三杰是股肱、谋主、爪牙。股肱指的是辅佐帝王的重臣,如萧何。谋主指的是出谋划策的谋士,如张良。爪牙指的是战克之战,如韩信。刘备的这些人才中关羽、张飞、赵云、陈到称得上爪牙。但并没有股肱和谋主。简雍、刘琰、孙乾、麋竺、麋芳等人。虽然是人才,但并不是俊杰。简雍、孙乾、麋竺的才能主要是在外交上。刘备就曾派孙乾、麋竺使袁绍、刘表。简雍最大的功劳是劝降刘璋。麋芳倒是文武双全,不然刘备不会让他守江陵。



从公元184年——公元207年二十三年间,刘备还是一事无成。刘备是鱼,一直不能鲤鱼跌龙门,因为没有水。就是刘备没有股肱和谋主。没有一个为其规划战略计划的人。反观曹操、孙权他们是有的,而且对将来的路是很清晰的。这也是刘备虽然有雄才,但终一事无成。刘备夺蜀时,曹操这边就有人认为不能成功。丞相掾赵戩认为刘备不会用兵,每战必败,每经常逃跑,怎么能夺下蜀地。而丞相参军傅干则认为以刘备之雄略,诸葛亮、关羽、张飞三位人杰辅佐,肯定能夺下蜀地。公元215年曹操攻下汉中,刘晔就劝说趁胜攻蜀。刘晔讲: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就是说诸葛亮有丞相之才,能稳定蜀人心。关羽、张飞为将,据险而守。那样我们就没有办法了。



曹操征徐州时,吕布偷袭兖州。要不是程昱保住三城,曹操连家都没有了。曹操就是让程昱镇守后方,足兵足食。刘备也是让诸葛亮镇守成都,足兵足食。而刘备当年据有徐州时是让张飞、关羽守后方,结果徐州丢了。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徽问刘备: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 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只得说命不好呀。司马徽:不是。那是因为将军您没有俊杰辅佐。刘备讲:我武有关、张、赵,文有孙、 糜等。司马徽讲: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 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虽然是小说,但道理是对的。据襄阳记司马徽向刘备举荐的俊杰是诸葛亮和庞统。



刘备在荆州待了数年,有次上厕所看见大腿髀肉了,感慨而流泪。刘表感到奇怪,于是询问。刘备讲:我常常身不离鞍,大腿上的肉都消失。现在不能再骑,大腿内侧肌肉生。时间飞逝,年纪也将老了,而功业没有建立,所以悲伤。从刘备这段话是非常渴望功业,情感上非常失落。刘备一直没有自己的战略规划,但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从来没有人对刘备这样讲过。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规划内容跟东吴、曹魏的谋士的一些规划建议都有相同之处。那是因为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刘备于是跟诸葛亮情关系越来越好,好到关羽、张飞等旧人都有意见。刘备对他们讲: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就是说刘备把自己比做鱼,诸葛亮是水。鱼有了水自然就活了,能畅游。 那么多人追随当时非常弱小的刘备,我认为有以下原因,即刘备的优点。

刘备是英雄:

公元199年的时候有一天曹操突然对刘备讲: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所以刘备马上决定要跑了。在曹操看来整个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是刘备跟他。而实力强大的袁绍,曹操根本看不上眼。曹操一生中看得上眼的只有刘备和孙权。刘备投曹操时,手下谋士也认为刘备是英雄。以程昱为代表主张除掉刘备,因为刘备有英雄之志。魏书:或谓太祖曰: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当时犹豫不决,于是询问郭嘉的意见。郭嘉认为不能杀,刘备势穷来投,却杀之。以后还有谁愿意归附。当时曹操听了大笑,说明曹操也不愿意杀。公元199年袁术要北投袁绍,刘备请求去阻止。曹操当时答应了,郭嘉、程昱都赶来劝阻。当时刘备已经带兵离开许昌。刘备到了徐州下邳,同行的纪灵回去后,刘备杀掉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刘备则返回小沛。徐州诸郡县皆叛曹操响应刘备,人马数万人。刘备派孙乾去见袁绍,两家联合。曹操派刘岱、王忠等率军攻打刘备,败而回。刘备要跑是因为他是英雄,不甘于居人下。当年曹操丢失兖州时不投袁绍的原因是一样的。赤壁之战前孙权不投降曹操也是这个原因。刘备、曹操、孙权投降,富贵一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他们都想建功立业,不会居于人下。诸葛亮使吴时,孙权就问刘备为何不投降。诸葛亮讲刘备是英雄,就算功业不成。那是天意,怎么能做曹操的下属。



公元199年八月,曹操进军进军黎阳。派臧霸等入攻打青州。九月,曹操返回许都,分兵守官渡。十二月,曹操又率军进驻官渡。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决定亲征刘备。当时诸将都反对,他们对曹操讲:跟主公争天下的是袁绍,如果我们打刘备时,袁绍进攻该怎么办?曹操对他们讲刘备才是真正的人杰,现在不趁他立足未稳时去打,一旦他在徐州建立稳固的政权。将来就是我的大敌了。郭嘉也力劝东征刘备: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郭嘉当年也曾在袁绍手下效力,但认为袁绍不能成事才离开。郭嘉看不上袁绍,却看重弱小的刘备。曹操打刘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他跟袁绍开战的时候,刘备很有可能在后面捅他一刀。曹操亲征,刘备大败而逃。按照魏书的记载刘备认为曹操不会打他,后来听说曹操亲自来了。刘备带着数十骑去观察,看见曹操旗帜。刘备马上抛弃众人跑了。我认为刘备确实去看了,也确实跑了。但不是还没打就跑。当年刘备只有两千人就敢援救徐州,现在数万人难道不敢一战乎?曹操打刘备时,袁绍真的没有行动。 刘备在袁绍待了一段时间,觉得袁绍也不能成事。刘备对袁绍讲去联合刘表,于是带着数千人去豫州汝南郡。



公元200年十月官渡之战以曹操胜告终。曹操立马调头亲自率军去打刘备,可见曹操始终把刘备作为头号对手。三国志: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公元207年曹操准备远征乌丸,诸将皆反对。理由是刘备必定劝刘表偷袭许都。郭嘉力主征乌丸,刘表也不会听刘备的。而刘表也确实没有听刘备的。曹操远征乌丸回来,刘表才后悔。如果当时据有荆州的是刘备,曹操必然也不敢远征。刘备也必然会偷袭许都。曹操诸将不怕据有荆州的刘表,而惧实力弱的刘备。因为他们都把刘备视为英雄。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征荆州,八月刘表去世。当时荆州文武皆劝刘琮投降。刘琮还是想保全荆州,傅巽说服了刘琮。傅巽当时讲:如果刘备不能打败曹操,败不能保全荆州。如果刘备能打败曹操,则刘备不会做将军您的手下。荆州有十万人不能拒曹,却把包袱甩给只有数千人的刘备。 刘琮投降曹操,并不敢告诉刘备。后来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只得率众南逃,派关羽率水军顺汉水直下江陵。



曹操怕刘备占据江陵这个要地,轻军速进到襄阳。得知刘备已经走了,曹操亲率五千骑兵急追,一日一夜行军三百余里。可见曹操始终把刘备作为大敌,在南郡当阳县长坂追上了刘备。关羽率水军接应刘备,到江夏郡夏口跟刘琦汇合。刘表去世时,东吴鲁肃觉得形势严峻。鲁肃对孙权讲:刘备是天下枭雄,如果刘备跟刘琮他们同心协力。我们就应该跟荆州结盟抗曹。请让我去荆州吊丧,劝说刘备安抚荆州人跟我们一起抗曹。鲁肃把刘备看作英雄,直接勿略刘琮。鲁肃晨夜兼行在当阳长阪碰到刘备,劝说跟江东联盟抗曹。 公元208年十月、十一月曹操安抚荆州人,大嘉封赏。这时无论是曹操也好,还是其谋士、诸将等,并不把江东放在眼里。他们所顾虑的唯有刘备耳。当时众人皆认为孙权必惧而杀刘备。程昱则认为孙权虽然有谋,但不能独当一面。刘备有英雄名,关张都是万人敌。孙权肯定会资助刘备以对抗我们。刘备得到孙权的资助,要击败就难了。十二月曹操亲自率水陆军打刘备,打江东只是顺便的事。三国志:公自江陵征备、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曹操是把刘备做为对手。曹操从华容道冲出时大喜,诸将皆问原因。曹操讲:刘备确实是我的对手,但还是计划不周,如果早点来华容道放火,我就死在这里了。刘备确实放火了,只是曹操已经走了。


后来曹操给孙权书信讲:我烧余船自退,让周瑜徒获虚名。 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很多人认为功劳主要是周瑜,其实不然。当时周瑜是三万人,刘备也有两万人。从三国志和其他史料的记载,刘备的功劳也不小。三国志: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刘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备(刘备)、瑜(周瑜)等复追至南郡。吴书曰: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公元210年曹操得知孙权把半个南郡给刘备,并默认刘备据有荆州南部四郡。当时曹操正在书写,笔都掉到地上。三国志: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刘备),方作书,落笔於地。曹操会如此紧张的原因在于刘备这个英雄一旦有了地盘,将来会成为大敌。所以当初刘备才据有徐州,曹操弃袁绍而东征。曹操击败袁绍,又立马南征。在刘琮已投降时,立马急追击刘备。在荆州还没有完全安抚,顺江征刘备。三国志:公(曹操)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诸葛亮对刘备的评价是英才盖世、雄才盖世。当时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那边的人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刘备得人心:

三国之主创立基业,刘备是最艰难的。因为他的起点最低。曹操其祖父曹腾三十年间侍候过四任皇帝,还推举过不少贤士。其父曹嵩曾花一亿钱买三公之一的太尉来当,说明曹家富的流油。曹操起兵诛董卓时,夏曹两个家族相助。又有大批士人相助。豫州名士任峻带着宗族跟随。荀彧、程昱、毛玠、戏志才(郭嘉之前的谋士)等纷纷相投,鲍信把兖州送给曹操。孙权就更好了,父兄留下一批文武人才,又有现成的地盘。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已经是远的不能再远了。连爵位都没有了。其祖父不过是县令,其父不过小吏。到了刘备时已经沦落为贩履织席。汉中之战时刘备派刘封率军挑战,曹操就曾大骂:卖履舍儿。刘备有后来的成就,也得益于其母。家境虽然不好,其母还是让刘备读书。当时跟同族刘德然、公孙瓒一起在大儒卢植那里学习。刘备并不喜欢读书,反而喜欢狗马、音乐、美衣服等。刘备不喜欢读书并不是不读,只是不是为成为大儒而读。 刘备起点低,对人才更加渴望。诸葛亮在隆中对讲思贤若渴。加上其出身不高,也不会有门第之见。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暴发,朝廷无力征讨,只得让各州郡募兵征讨。刘备集结了一些人马跟随校尉邹靖讨黄巾。邹靖曾跟公孙瓒一起讨胡人,也许是因为这层关系。关张也是在这时候跟随刘备的。刘备跟关张同床而睡,跟兄弟一样。关羽在曹操那里时,曹操知道关羽不会留下。曾让张辽询问。关羽讲我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会背弃。刘备依附公孙瓒时,结识了赵云。赵云也有意为刘备效力。后来赵云以兄丧离开,刘备知道赵云不会回来。刘备抓着赵云的手告别,当时赵云讲:终不背德也。意思是讲我肯定不会忘了你(刘备)的恩德。公元200年刘备在袁绍那里时,赵云马上去邺城。刘备对待赵云也是同床眠卧,这跟关张的待遇是一样的。赵云不投袁绍和离开公孙瓒,却选择实力最弱的刘备。赵云投公孙瓒时,两人有一段对话。赵云讲我是从仁政所在,离开而投刘备也是如此。


公元208年在当阳长阪赵云保刘禅和甘夫人,当时有人对刘备讲赵云已经投曹操。刘备认为赵云不会背弃他。郭嘉、傅干等人曾说刘备得众心(宽仁),所以手下愿意拼死效力。 刘备在担任平原相时,郡民刘平曾派人刺杀。刺客不忍心下手,把刘平的事告诉刘备。魏书倒是记载了刺客不忍下手的原因。刘备当时不知道是刺客,对待他非常好。只要有人来投,无论出身刘备必然厚待。魏书:备(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公元194年陶谦去世,临终前交待麋竺等人让刘备掌管徐州。麋家是徐州的大族,世代经商。在吕布偷袭徐州后,麋竺把家产都资助刘备。曹操为拉拢麋家,表麋竺为嬴郡太守,麋芳为彭城相。但两兄弟都弃官,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关张、简雍是公元184年左右开始跟随,麋竺、芳、孙乾是公元194年开始跟随,赵云、陈到、刘琰是公元200年开始跟随。这些人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十多二十年。他们跟刘备依附邹靖、毌丘毅、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刘备征战多年功业不成,自己都感到悲伤。他的依然对刘备不离不弃。


刘备在荆州时,豪杰纷纷归附刘备。刘琮投降时,刘琮部下纷纷投刘备。刘备往南逃时,荆州士人纷纷跟随。三国志: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益多。琮(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刘备得到荆州四郡后,连淮南雷绪都带着几万人相投。雷绪并没有就近投孙权。三国志: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既使是在曹魏效力人,曾经在刘备手下都感恩。不知道什么时候北方流传刘备死了,众人皆贺。袁涣独不贺。因为刘备担任豫州牧时曾举荐他为茂才。公元223年投降魏国的黄权得知刘备去世,也不贺。公元219年东吴偷袭荆州时,习珍宏兄弟伪降。公元220年时举七县起事,并联合武陵太守樊胄。后粮、箭皆尽,习珍对部下讲: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然后自杀。受汉厚恩当然不是汉朝,而是指汉中王刘备。



蜀汉虽然在三国之中最弱,但依然偏霸一方多年。蜀汉灭亡时诸葛亮子瞻孙尚、张飞孙遵、赵云子广、傅彤子佥、李恢侄球、黄权子崇等人皆战死。司马炎评价:天下之善一也。刘禅投降后霍峻子弋、罗蒙子宪各保一方。刘禅投降的消息传来他们的反应:(罗宪)乃率所统临于都亭三日。(霍弋)弋素服号哭,大临三日。(姜维军中)将士咸怒,拔刀砍石。据汉晋春秋霍弋不投降的原因是要看魏国如何待刘禅。汉晋春秋: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当年霍弋他父亲霍峻去世时,刘备带着众人亲临祭拜,并在墓地留宿。公元264年刘禅去了洛阳并封为安乐公。霍弋才率南中六郡上表投降。刘禅对他们并没有多好。罗宪因得罪黄皓贬官。霍弋要北上勤王,刘禅不许。他们还在为刘禅着想,原因在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刘备)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意思是说他们这些受刘备之厚恩,想要报答在刘禅身上。


小鸿哥


《三国演义》里,刘备受欢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们的正统观念思想,刘备起初是以平黄巾起义起家,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黄巾起义是反贼,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刘备的所做所为是为国分忧,黄巾动乱后,刘备做平原县令,后又以皇室宗亲的名义,平动乱,攻董卓、伐曹操,在朝廷、民间都认为是正义之师,为民乞命,替天行道。

二是刘备仁慈善良,刘备治军严谨,所到之处,不掠夺百姓,烧、杀、抢丶掳、严格禁止,在新野被攻破时不忘百姓,保护百姓一起逃亡,体恤百姓疾苦,同情弱小,正义办事,逢恶必惩。

三是礼贤下士,通过桃园三结义,弟兄齐心不变,同甘共苦,肝胆相照,这在当时主公与臣下这种关系是决无仅有的,三顾茅庐也是众所周知的。不以貌取人,如庞统、张松、等人投曹均遭闲弃,后为刘备所用,一时文臣武将云集。

四是谦虚谨慎,知人善用,不忌贤妒能,虚心纳柬,但凡大事,不私自主张,经众议交付诸葛亮实施,做到了人尽其才。

从这几个方面看,刘备在当时是相当受欢迎的,以至于三国评说刘备占尽人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天时,孙权凭长江天险占地利是有道理的。


木火燊辉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关于刘备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支持,有以下几个原因。

—.刘备是汉室宗亲。刘备在跟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总是说自己是“山中靖王之后,孝景皇帝之玄孙”,并且得到汉献帝的承认。刘备一直打着“复兴汉室”为旗号,所谓名正言顺。当然他的宗亲问题一直都争议,我们在此不做讨论。

二.礼贤下士。乱世之中,诸侯之争,也是人才之争,能招募天下英才为已所用,自然能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刘备三请诸葛亮,因此的到“三顾茅庐”的古典,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不忘初心。刘备起兵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势力弱小,不得已先后屈身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割据军阀。征战时,刘备也多次兵败而面临绝境。但其总能振奋精神,越挫越勇。

刘备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仁德。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仁德。

以知人善用为例:刘备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辅佐他,得到了诸葛亮,如鱼得水,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础,还有就是刘备没杀过大臣,没杀过手下,在刘备手下的人可以随意发表言论 。以感情用事举例:因为想报二弟关羽被东吴杀害之仇,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不听诸葛亮等谋臣的劝阻,贸然负气出兵。结果被东吴打得大败而归,自己无颜再回成都见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四川省东部奉节县东的白帝城。


喜欢文学的小墨


刘备字玄德,前半生都在跑路当中,打着中山靖王之后拜师卢植,卢植曾言刘备此人文不成武不就。但架不住刘备的人生就想开挂一样。

五虎上将,给他打工。没有地盘的时候,得到公孙瓒的赏识,然后陶谦三让徐州,有了栖息之地。

最关键的是还有龙凤二人相助,诸葛亮和庞统,庞统死的早,主要靠诸葛亮。最初的时候刘备忽悠了关羽和张飞三人结拜,张飞变卖家产帮刘备筹兵。

对于刘备我倒是有几点想法:

1,诸葛亮这种自比管仲乐毅,自视甚高。这样的人不可能去曹操那,曹操手下将才太多,有关系的也不少,去了之后很难脱颖而出。

2,刘备的虚伪和假善满足了其他人的虚荣。像大多数去到曹操处因为外貌被嫌弃,到刘备这里,刘备说了点好话,就将蜀道正确的通往方法告诉刘备,还有徐庶。新野的时候拖着全县的人逃跑。

3,刘备装的比较接地气,让兄弟觉得好相处。时常和关羽,张飞一起睡觉,非常接地气,也不高高在上,这让两兄弟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借势,冒充中山靖王之后,表现出求贤若渴,

三国的时候还是很注重家世的,很多读书人很吃这一套,比如上面说的陶谦和关羽都在这一类。





单木子李


导言:刘备,是蜀汉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自幽州涿郡起义兵讨黄巾到益州建立蜀汉,刘备可谓是“流浪”了大半生。可是,不管“匡扶汉室”的道路有多么的险阻,刘备依旧像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跌倒了再爬起,不断地前进。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刘备才能在途中吸引了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

其一,好的名声,往往能够引人注目

在古时候,一个好的名声往往更能够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尊敬。在汉代,儒家的地位在汉武帝支持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创办太学,设五经博士后,儒家的地位越来越巩固。

而儒家的文化思想中,忠孝节廉是其主要核心思想之一。趋于这样的思想,汉武帝制定了察举制度,有举孝廉一说。而孝廉,就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义。

换句话来说,就是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对于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十分重视的。而一个好的名声,不仅能让这个人得到他人的尊敬,更能够通过被举孝廉而踏入官途。虽然刘备在涿郡起义兵时,是白身;而好不容易打败黄巾,换来一个安喜县尉的官职也被张飞给弄没了。但是,刘备礼贤下士的品格从未丢过,反而通过他人之口而越传越盛。

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在驻守新野时,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正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以及他可放低身份去请一个白身的做法,让诸葛亮能够死心塌地的辅佐他,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另外,在刘备的麾下,被刘备的人格魅力和好名声折服的人不在少数,就好比徐州的糜竺,荆州的伊藉,等等。

其二,一个正面的身份,更能够让人易接受

虽说中山靖王的后代很多,有的甚至是难以考证。但是,刘备就能够凭借是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的身份行走天下,足以看出他的本事。

因为不管刘备是否是真正的汉室宗亲,但他行走天下的这一层身份,已经得到了四世三公的袁绍,以及汉献帝刘协的亲口认同,并且刘协还把刘备认为“皇叔”。那么,在这一层上,刘备就是真正的汉室宗亲,就是大汉的皇叔。

汉朝刘氏经营天下已经几百了,太多的百姓和世家受到过刘氏的恩惠。尽管汉朝经过了张角的黄巾之乱,以及董卓的祸乱京师,但是汉朝在百姓的心中还是留有一定的地位的。而且汉末到三国这个阶段,相距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刘备以汉室宗亲和大汉皇叔的身份去拼搏,那也就是刘备口中的“匡扶汉室”,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无形中,给当时的部分人的感觉就是汉朝还未放弃他们,汉朝还有希望。

也正是因为刘备身上的这层汉室光环,让刘备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魏延,等等一大批有能之士的投靠。

其三,一次雪中送炭,远比的上锦上添花

刘备的好名声都是靠刘备去拼搏出来的。在黄巾余党管亥率兵去攻打北海的孔融之时,孔融多次派遣人去寻求增援,只有当时的平原相刘备愿意去救援孔融。而当时的刘备,还依附在公孙瓒的麾下,手上的大部分士卒还是归属于公孙瓒的。但就是这样的情况,刘备依旧率领三千精兵去驰援孔融,解了北海之围。

而后,在兴平元年之时,刘备又和青州刺史田楷率兵去救援陶谦,防止徐州被曹操所破。正是因为刘备一次次的雪中送炭,让刘备有了一个“及时雨”的无形称号。或许,也就是因为刘备这样驰援他人于水火的先例,让后来的益州牧刘璋愿意请他入益州,解汉中之围和抵御曹操。

所以说,刘备的势力就是在这一次次驰援中不断地发展壮大的。譬如,在解北海之围时,刘备在平原相的兵力并不多,三千精兵很大程度上是公孙瓒赞助的。而在徐州之战的时候,陶谦又给了刘备四千丹阳兵。要知道,当时丹阳兵的战斗力可是比较强悍的。而刘备能够接收四千丹阳兵,其麾下的战斗力绝对有一个质的飞跃。


其四,一如既往的坚持,是刘备成功的秘诀

从涿郡起兵到益州称帝,刘备可谓“流浪”了大半生。其前前后后,总共依附了公孙瓒、陶谦、袁绍、曹操,以及刘表等人。

早期,从白身到县尉,刘备可是蹉跎了很久,在好友公孙瓒等人的支持下,才好不容易得到朝廷的嘉奖。可是,安喜县尉还没有做多久,便被张飞怒笞督邮给搅和没了。而到了徐州的时候,用命拼搏换来的徐州,一个富饶的大郡是刘备发展的根基。可是,徐州还未彻底的经营好,吕布又和陈宫来抢夺了,而且三弟张飞有一次醉酒丢了徐州。

漂泊了很久,刘备才南下到同为汉室宗亲的刘表那里得到了新野一小块地盘,而且还要履行为刘表守荆州北大门的义务。但没多久,曹操的南下又让刘备的地盘丢失了。

可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能够让刘备放弃,反而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不断的攀爬和进步。最终,在赤壁之战胜利的时候,抢夺荆南四郡,并且随后入益州,夺取了汉中和益州。在公元221年,刘备终于从汉中王晋升为蜀帝,成为一国之君。

结语

可以说,刘备的一生是一部成功的奋斗史。正是因为刘备有意识的营造自己,洁身自好,为自己打下了好名声的基础,随后再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去行走天下,对他人雪中送炭,才能够一步步地往前迈进,暗中壮大。而坚持不懈的奋斗,更是让刘备能够克服挫折,不惧困难,让麾下的文臣武将看到了主公的情操,有信心去迎接挑战,去开创一个属于他们的未来。而蜀汉,也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建立起来的。


韶华倾梦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三国中其他人是如何评价刘备的。

一、司马懿曾问他的儿子刘备,刘备一介布衣,织席贩履之徒为何能够成功,能割据一方,就是会沦落人心!

二、曹操第一次见到刘备是18路诸侯会盟,曹操问刘备是何许人也,刘备回答自己是钟山靖王之后,现在并无一官半职,织席贩履为生!曹操听完绝的此人绝非一般,能在大厅广众一下把织席贩履说的如此坦然,而不觉得是丢人的事情,可见此人心胸绝非一般俗人可比。还有后来煮酒论英雄时,遍数天下个诸侯,其他人都是绣花枕头,外强中干,甚至是冢中枯骨,曹操一个都看不上眼。唯独认为刘备绝非一般人,说今天下英雄者,唯使君与操耳!

三、诸葛亮对刘备的评价,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总而言之,刘备确实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能识人,善于组织和团结各种人性格坚韧,一生的理想,就是要恢复汉室,成就霸业!




梅超风00


刘备这个人眼睛毒,看人很厉害。在他还沒发迹的时候,就能慧眼识英雄,结交到了关羽、张飞这兩个万人敌,并使他俩心甘情愿,死心踏地的追随在自己的鞍前马后,始终不离不弃。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张飞性如烈火,家境富裕,喜结交有地位的人。刘备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卖草鞋的小贩,虽打着皇家之后的旗号,毕竟身处底层,在这样境况下的刘备,竟能让眼皮向上翻的张飞服服贴贴,刘备的心机之深和手段之高可见一斑。

关公那更是战神般的存在。他的脾气同张飞正相反,″傲上而不忍下"。关羽生性孤傲,篾视权贵,反倒是对底层人等关爱有加。能同时得到关张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得力助手,说明了刘备有驾驭不同类型人才的过人领导能力。

诸葛亮隐身南阳,躬耕陇亩,不为世人所知。刘备就能从零碎的信息中,敏锐的捕捉到宝贵的闪光点,准确的判断出诸葛亮的价值。刘备诚心诚意的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诸葛亮。刘备识别人才的独到眼光,沒有人比得上。

刘备一生勤政爱民,即使在兵败新野,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带上大批新野的老百姓一同逃难。纵观蜀汉政权从兴到亡,从未发生过一起屠城事件,这在中国古代的军阀混战中实属罕见。刘备称得上是大仁大义之人。

托孤白帝城,让人看到了刘备宽广的胸怀。″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世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刘备对三国形势和世子刘禅的个人能力,做出正确判断后的明智之言。虽然这是刘备的无奈之举,但还是让人很钦佩刘备的宽广胸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的这句千古名言,是他一生行为的写照。刘备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宽厚待人,善待百姓。但做为君王,他也有善权谋工心计的一面,但他从不会主动去害人。这些特点成功的帮助刘备从一个小商贩逆袭成为了一个开国君王。





大河桥下流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论天时不如曹操,论地利不如孙权。文不能兼济天下,武不能安邦定国。于是乎他权衡利弊,决定利用中山静王之苗裔,落魄帝室之胃,光复汉室之雄心白手起家。初遇关张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打悲情牌,终于取得初步逆袭成功而桃园结义。借黄巾肆虐而扩其实力,初期虽有小成就但最终还是演没在群雄并起的横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只能借用帝室之胄的光环,刘氏正统的底牌继续努力刷存在感。其弟关羽斩华雄虽然是作者精心安排,让刘备再一次从幕后走到台前,但终因实力不足而终成幻境……

遇徐遮之后刘备在自己的事业上提到了第一桶金,从而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也就在这个时候确定了只能利用人和而走向辉煌的战略目标。至于作者把神话的诸葛亮安排到刘备的身边,并非是所有人都支持刘备,爱刘备,这其实是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和作者本身是蜀国后裔的必然结果,也是三国最终鼎立之终极目的。

个人认为,刘备优点是借曹操之口说出来的,他是枭雄,是一个不轻易被人驯顺的人,更是一个虚与委蛇,大奸似忠的人,就如建议曹操杀吕布,取成都夺刘彰基业,带数万百姓躲曹操追赶,致绝大多数荆州百姓流离失所,客死途中等等。口上讲仁君臣义,手足情深,实则是为自己谋王霸之事的自私自利的人物谨此而已。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只是作者筆下一个让自己的忠君思想得以实现和自己喜好能够尽可能表达的代表人之一,也是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整部文学作品里的吃瓜群众不得不喜欢刘备的必然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