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枉死屍體在死前隱藏欲告知的語言,而解開這些屍語就是破案的關鍵


故事:枉死屍體在死前隱藏欲告知的語言,而解開這些屍語就是破案的關鍵

宋慈是世界法醫學鼻祖,他生於南宋1186年,自幼聰明,很早就諳熟經典,通曉各家。因為才學出眾,才二十歲就得州府舉薦入臨安府太學院學習。

南宋太學院隸屬國子監,但獨立成院,規模宏大,延袤數里,每到夜間眾學子挑燈夜讀,燈火相輝,從夕照山雷峰塔遠遠望去頗為壯觀。

話說嘉定九年,離科考時日不多,太學院的學子一個個懸樑刺骨,足不出戶地為早日邁入廟堂之內而苦讀奮戰。

一日,杭州城內風雷激盪,徹夜疾風驟雨,直到第二日才雲淡風輕,萬物歸於平靜。

“好雨知時節,想必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卯時醒來的宋慈,看著經雨洗過的蒼穹,忍不住感嘆,卻突然聽見一聲打破空寂的驚恐哀嚎。

宋慈聞聲而去,卻見太學院河塘中漂浮著一具女屍。

太學身處京師首善之地,所謂風動四方而視之表,此刻竟然無故出現離奇屍體,立即引起了司丞、主薄等眾官員的高度重視,下令封鎖院門,避免消息走漏引起朝野議論。

太學院雖為獨院,但有一條香河貫穿期間,在辟雍臺曲折匯聚成塘。太學院不許女子出入,而屍體又是在昨夜暴雨後出現,想必一定是某家女子,昨夜在上游意外失足落水後順流而下,最後在辟雍臺香河塘處擱淺,才導致無故出現在太學院的結局。

主事司丞探查一番後,認為屍體是香河上游漂流下來的。這一意見雖也有可能,但是人命關天,不可妄下結論。

宋慈自幼喜歡刑辨,在仔細觀察屍體後,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見,即:屍體並非是漂流此處,而是雨後被人投屍至此。

宋慈的推斷立即引起眾人蜚議。學府重地,豈能出現殺人命案,這是太學司丞萬萬不能接受的。因為如若這樣,他作為太學院主事,必定難逃被彈劾的命運,於是對宋慈大加訓斥,駁斥他是在危言聳聽,妖言惑眾。

好在太學院博士真德秀對宋慈欣賞有加,力主宋慈講明依據。真德秀是朱熹之後的理學正宗傳人,為人正直,於時政多所建言,太學院司丞有所忌憚,只能讓步。

隨後,宋慈陳述了自己的推斷依據:“昨夜疾風驟雨,河流湍急,屍體如若順流而下,期間不可避免會被河道樹枝、銳石等異物碰撞所傷,但再看這具屍體衣物完好無損,甚至連輕微的磕擦損壞的痕跡都沒有,顯然不合常理。僅憑這一點便足以證明屍體並非所謂的從上游漂流下來。”

宋慈語畢,眾人點頭附議,贊其言之有理,唯獨司丞提出疑問:“這個理由並不能完全排除屍體是溺死的可能。即便不是從上游漂流至此,也可以在太學院意外失足。畢竟昨夜疾風驟雨,誰也保不定有人誤入太學院,甚至故意投水而死。”

宋慈點了點頭:“單憑這點確實不能支撐他殺的論斷。我之所以是他殺,是屍體親自告訴我的。”

“什麼,屍體告訴你的?”眾人大驚。

“對!屍體會記錄死者生前的信息,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便可以解譯出來。”宋慈說著,來到了屍體旁邊,解釋說:“自然溺死者,落水後因人未死必奮然爭命,氣脈往來搐水入腸,所以通常具備以下特點:女仰臥,頭面後仰,兩手兩腳俱向前,口合,眼開閉不定,兩手拳曲;腳底皺白不脹,髮髻緊,頭與髮際、手腳爪縫,或鞋內等處各有泥沙。口、鼻內有水沫及有些小淡色血汙,或有搕擦損處。腹肚脹,拍作響。”

“而這些系生前溺死的特徵,在該屍體上均沒有體現。當然,還有一種常見情況是系生前被人推入河中,但此情況屍體上多有繩索或略有傷痕可疑之處,在本案中並不涉及。”

“還有你們看,死者舌頭微微外漏,面部雖經池水浸泡仍有青紫,瞳孔散大,口鼻有斑痕淤血。很明顯是生前被人用手捂住口鼻,窒息而死。所以,我斷定屍體是死後被人投入河塘內的。”

證據面前,太學司丞也不得不點頭應是,接納宋慈的觀點。至此,屍體死亡的原因已被查明,可是該如何找出兇手呢。

而對於兇手,宋慈心中早有了方向,那便是兇手就在太學院之中。因為太學院管理森嚴,是不可能有外人進出的。

但是令宋慈不解的是,為何兇手會將屍體拋至辟雍臺處,這看似隨便的行為似乎也並不是那麼隨便。

枉死的屍體在死前聚集怨氣,隱藏了想告知的語言,而解開這些“屍語”往往就是破案的關鍵。因為通過屍體可以勾勒出犯罪過程,通過推演犯罪過程,又可以揣推測兇手的心理、行為,捕捉到兇手特徵,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犯罪心理畫像。

宋慈試做分析,假如自己是兇手,在殺了人之後一定會急於隱藏屍體。而不是拋至於河流之中,幻想著能夠漂流到它處。

而且即便是拋至於香河內,也會選擇在雨夜河流湍急處。而不是待風歇雨停之後,將其拋至辟雍臺,因為此處為河塘,是半封閉的水池,屍體並不會自然流走。既然是太學院的人,想必定然不會愚蠢到這種程度。

也就是說,兇手在明知道有風險的情況下還選擇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讓屍體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

這就非常奇怪了,宋慈思來想去,突然意識到什麼,對太學院司丞說,自己需要查看所有學員的檔案。

司丞應允,然後宋慈在眾多學子檔案中發現了一個自己從未有過印象的名字。此人為外舍生,早年時曾指陳時事,言表北上抗金,但無人關注反而得罪權貴,受到處罰。之後變得沉默孤僻,寂寂無名,又因三次科舉不中,自卑寡言。

而恰恰是這樣的人,內心其實是渴望被關注的,當在現實中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後,便會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尋求聚焦。當人們把注意力關注在屍體上,討論兇手的時候,兇手在一旁觀看也會得到瞞足。

果真,隨後司丞下令逮捕此人,卻發現此人已經逃之夭夭。而據同學所言,剛才在案發現場,還有人看見到他。

事後司丞不解,為何科舉在即該生卻選擇鋌而走險。宋慈思索後回答,可能是因為自己前一段勘破了兩起案件,成為大家談資的對象,從而引起了他的嫉妒......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