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活著是一種慈悲

疫情爆發對人造成心理的恐懼和焦慮,一位疫區網友比喻得很貼切,她說:你們的隔離和我們的隔離不是一回事,我們就像是一籠子雞,隔天被人抓走2只,剩下的雞是什麼心情我們就是什麼心情。

選擇活著是一種慈悲

疫情引起的恐慌不僅是我們心理上的,還有我們的身體,它似乎很會模仿,某個時刻我感覺自己心跳加快,感覺自己有點發熱,似乎被“感染”了,這讓人怕得要死,也明顯地感覺到“很怕死”。

不出門,戴口罩,勤洗手,為了生命安全做好一切防控。

這時我們好像無比的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好像又對自己的生命一點都不在乎,覺得隨時都能“去死”,也許是和愛人吵一次架,或者是覺得孩子不聽話,都會引起我們不想活的想法。

就連心理學家也說:我想沒有誰一生沒有過死的念頭。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有的時候我們很怕死,有的時候我們卻一點不怕。

因為不怕死,是你可以選擇不想活了,是自己選擇結束生命,而疫情帶來的死亡危險是生命的剝奪,是被動的,是你沒有辦法選擇的。

英勇就義的人,上戰場可能就沒有想過活著回來,決戰的時刻就做好了赴死的選擇,這樣的死亡是有準備的。

能夠自殺的人也不怕死,因為自殺是他做出的選擇,相對於他的生活,自殺是可控的,而生活他可能認為比死亡更糟糕。

電影《小丑》裡男主的日記這樣寫道:但願死亡比我的生活更有價值。

選擇活著是一種慈悲

因此,在對自殺人群的危機干預中,首先是對他做出自殺這個選擇的尊重。雖然我不能認同自殺,但我尊重你的選擇。而理解他正是幫助他的前提。

這樣做的意義,不僅在於自殺的當事人感覺世間還有人能理解他,激起他求生的慾望,還在於,生而為人應當尊重他人,同時尊重自己,包括自己的生命,從這一點看,可以起到積極的示範作用。

在生命教育中,對生命充滿敬畏和尊重是前提條件,人的降生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有選擇的時候可以選擇活著,不論對關心你的人,還是對自己,都是無上的慈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