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兴亡机运何在?

国家兴亡机运何在?

01

(一五四)

《贞观政要》

右仆射封德彝薨于贞观元年(627)六月一日,当时左、右两仆射都出缺。太宗左思右想,再度拜命前任左仆射萧瑀为左仆射。十六天以后,太宗和萧瑀等宰相侍臣从容聊天,提及周、秦兴亡的问题。

太宗说:“ 周武平纣之乱而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灭六国,得天下的结果两者并无不同,为什么祚运的长短却如此的悬殊呢?”

萧瑀进答:“ 纣王无道,天下苦之,所以八百诸侯不期而会武王于盟津。周室衰微,六国无罪,秦国专任智力而蚕食诸侯。两者平定天下虽然相同,不过人情却不同。”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太宗不满意他的看法,说,“ 周朝灭殷以后,务在弘扬仁义;秦朝既得

志后,却专行诈力。两者不但取天下的方式有异,抑且守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祚运的长短,关键就在这里吧!”

仔细推敲,太宗的识见确在萧瑀之上,所以萧瑀逊谢不已。


02

(一五五)

《贞观政要》

贞观二年(628)正月,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讨论隋朝的灭亡,并提到了一个治国的重要观念——藏富于民。

太宗是这样说的:“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的大旱灾,人民大多饥饿困乏。当时仓库盈溢,朝廷竟然不许开仓赈济,反而命令人民逐粮而食。

文帝不怜百姓而爱惜仓库,到了末年,总计全国储积的粮食物质,足以供应五六十年。炀帝恃仗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国家覆亡也由于此。

“大凡治理国家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道理——财富务积于民而不在使国库充盈。古人说:‘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能够准备充足凶年时候的紧急需要,此外何烦储蓄?后世子孙若贤,他们自能保得住天下;如果不贤,则多积仓库徒然使他们 更加奢侈,成为危亡的根源罢了。”

选摘自《贞观政要:天可汗的时代》编撰:雷家骥,九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