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亭榭依崗巒起伏,隱約在松竹草木之間,風景清幽。曲徑通幽,花木扶疏,于山的氣質頗有些園林的韻味,雅韻別緻。

看福州掠影浮光,是滿城的榕樹掩映著半城的運河水系。于山偏安福州城區一隅,是福州城內的三山之一。

清朝時,于山是福州城南邊的分界線,而當時南門就是今天的南門兜。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南門入口處

“于山”之名源於戰國時一支“于越族”遷居在此處的傳說,它還被稱作九仙山、九日山。

“九仙山”之名則源自漢代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煉丹的故事。如今山上仍保留著相關的古蹟,比如九仙洞、九仙觀、煉丹井。

“九日山”則來源於閩越王無諸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在山上宴會賓朋的歷史。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于山白塔

于山白塔,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於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傳說在闢基時,發現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珠,所以取名定光塔。

于山有福州知名的相親角。相親角沿路的古城牆,是民國初期拆毀後存留的遺址。明洪武四年,駙馬王恭在王審知建城的基礎上,重建福州城。

城牆全部用石頭築成,東南西三面環水,北面隔著懸崖。據《福州府志》記載:“該城高二丈一尺,厚一丈七尺,週三千三百四十九丈。”

如今的城牆長18.3米,高4米,牆項寬1.22米。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于山古城牆

沿著路繼續前行,人聲漸消,有豁然開闊之感。

拾階而上,林葉蔥鬱,零星的陽光落下,活潑跳脫,幸福感油然而生。走一小段路就到了一處平臺,平臺上一塊石刻惹眼,從左向右是“清風朗月”,從右向左看則是“月朗風清”。

這塊石頭由乾隆年間的福州知府李拔所題,古時文人的才思敏捷在這四個字中淋漓盡現。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這棵古榕在福州名榕評選中名列第七

平臺的右側是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大門左處的牌子上保留著它原來的名字——大士殿。

這座大士殿最早是宋代嘉福院的遺址,康熙年間改為萬壽寺,官員們會在殿內向皇帝行禮。到了康熙的孫子即位時,因為廟裡祀奉觀音大士,所以稱作大士殿。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

1911年辛亥革命福州光復戰役期間,革命軍在這裡設立敵總指揮部,所以現在成了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

館內詳細介紹了辛亥革命的發展過程,在館的後院,還保留著當時開會的會議廳及內部陳設。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前敵總指揮部舊址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辛亥革命福州光復戰役在於山打響,起義軍在於山巔安放四門大炮向清軍署轟擊,在各方兵力配合下,終取勝利。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1999年,此炮在福州軍區基建工地中被發現,經考證,為辛亥革命福州光復戰役中所用之炮。

出了紀念館繼續向東行,見到了于山名勝中的獅子巖,因其形似一隻蹲著的獅子而得名。

沿獅子巖的階梯向北而上,樹木愈加繁盛,也更清幽。滿眼沁人的綠倒是輕易就能安撫都市人心。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獅子巖

樂聲從高處傳來,爬了幾級階梯,著名的攬鰲亭立在眼前。相傳,于山本是東海蓬菜仙境中的一座山峰,後來被六隻巨鰲(據說鰲是龍頭,龜身,麒麟尾的,只活在傳說裡)駝到了這裡。

六隻鰲因為該把這座山放在哪裡起了爭執。明朝的王英深怕這山被六隻巨鰲駝走,所以建造了這座攬鰲亭,想要留住這座山。

亭內如今成了老人家們吹拉彈唱的聖地,彈奏演唱的歌曲全憑喜好,老有所樂。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攬鰲亭

九日臺音樂廳位於攬鰲亭更北端,上幾級階梯便到。音樂廳坐落山頂,是一處極佳的觀景平臺,足以一覽無遺地俯瞰福州全景。

九日臺音樂廳建成投入近二十年以來,舉辦過多場具有高水準的音樂會,其中部分音樂會是免費向公眾表演的。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九日臺音樂廳

沿九日臺音樂廳再向東,全是下山的階梯。從三清殿的臺階再向下,一群老人坐在木凳上閒聊,他們的正前方是早期的戲臺,這在如今發展迅速的福州城很少見。

穿過思鄉亭向西,撞見刻著“狀元峰”三個字的石碑。狀元峰的得名與一位名為陳誠之的福州人有關,他曾師從於朱熹門下,獲嘉定元年戊辰科狀元。

陳誠之高中狀元之前經常在於山的這處僻靜地方讀書,明代學者楊應韶因此在此題刻“狀元峰”三個字。

曲徑通幽,到福州于山上,看見福州歷史文化

狀元峰

向前走,吸翠亭與廓然臺上,愛好閩劇的老年人相聚在亭下拉琴、清唱戲曲。這些亭榭依崗巒起伏,隱約在松竹草木之間,風景清幽。

曲徑通幽,花木扶疏,于山的氣質頗有些園林的韻味,雅韻別緻。

(部分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