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出門遠途旅行的?

90斤剛剛好呢


這個問題我來詳細說一下

古代人出門旅行,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你沒錢,連吃飯都成問題的時候你怎麼可能出門旅行麼?其次就是沒有交通工具,古代時候大部分人的交通基本靠走,別跟我說養馬,馬可是很貴很貴的,牛是要耕田的,最多隻能騎個小毛驢。然後就是嚴格的戶籍制度,讓你不可能隨便走動。

那麼古代人有沒有可能長途旅腥呢?當然可以了。古代出門旅行主要一下幾種人:1.皇帝,比如說周穆王,隋煬帝和牛皮癬乾隆。2.官員,畢竟他們需要長途上任的,還有閒的慌,像蘇東坡。3.文化人,別的不說,每次趕考或者出去遊說就是一次長途旅行像孔子,更別說吃多了撐的人,像酈道元,徐霞客他們。4.這些人都是富遊的表現,還有一種窮遊的,那就是僧人或出家人,唐僧就是這種人。

說完出去的人,那就說說怎麼出去。

首先準備證件:古代證件主要是官員用的符印,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魚符和龜符合,現在說的金龜婿就是這種人。別和我說老百姓的戶口本,那玩意家裡沒有的,你要是隨便走動分分鐘當流民處理。老百姓怎麼辦?要麼當流民,要麼就是去出家,有了渡牒也行。這些國內走走可以,要出境,想多了,甚至過重要關卡也不行。這個時候就需要關照,通關文牒一類的東西了,就類似於現在的護照。沒有?那就你自己想辦法吧,混出去運氣好,抓住了直接拉出去砍了。唐僧就是靠著人品,再被抓住以後被放出去的。

證件解決了,那就要交通工具了。你有錢那可以,買條船,養幾匹馬,或者弄幾個轎子都行。不過長途走轎子基本沒戲,還是騎馬,坐車或者坐船了。古代有官道走陸路,路況還是可以的,秦始皇的直道現在都不長草呢,走水路還有運河。但是記得,走官道中間不能走,那是給驛卒和皇帝用的,運河也是中間留著給漕船。

走了一天累了,找個地方大尖住店吧。

如果你是政府的,恭喜你,拿著證件到驛站白吃白喝,還有交通工具用。當年徐霞客靠著老爸關係,手上有一個堪合也就是證件,走哪裡白吃白住到哪裡。

不是官員?也好辦,一般幾十裡地都有大集鎮,裡面找個客棧還是可以的。畢竟電視劇裡面悅來客棧哪裡都有😄,不過記得一定要帶證件,不然等著吃牢飯,那時候可沒有聯網補辦。商鞅同學就是因為沒有證件,找個住的地方都沒有。

如果你連錢都沒有,那就只好學學寧採臣了,找個小廟過夜吧。記得一要自己帶足乾糧,二躲好一點現實中沒有聶小倩,山賊還是不少地,碰到孫二孃一類的只能變人肉包子了。


有一路看一路


大家好,我是村中有個姑娘叫小芳,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古人是怎麼出行的?

現代人出行非常方便,古人出行非常不易,一方面交通不便,另一方面路費昂貴,充滿風險,所以說一般情況下,能不出行就不出行。

古人出行最值得敬佩的一個人是徐霞客,他走遍了華夏大地的秀麗山川,並且還寫了一本書《水經注》,古代像徐霞客這樣有閒情逸致和專注旅行的人並不多,有些有抱負的年輕人出遊又是一回事了,比如李白,比如司馬遷都曾有壯遊的經歷。

古人出行的方式說一下,一般普通人的形式是徒步,大戶人家都是騎馬坐車,走水路的話就是坐船。

現在我們出遊需要住旅館,自駕遊有加油站,在古代商旅住客棧,官家住驛站,另外一些窮人可以找寺廟道觀借宿,實在找不到的話,就要露宿街頭。

因此出門要帶很多東西,首先要得官方發放的身份證之類的憑證,另外,兵荒馬亂的,還要帶武器,古人往往仗劍去遊,還要帶一個行李箱,裡面的東西很多,行李枕頭被褥乾糧水等等。

正是因為出門高風險,而且很慢,一日行幾十裡就不錯了,再見遙遙無期,所以古人特別重視離別,都是充滿悽切的,在送別的時候要設宴踐行,要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回來的時候要要設宴壓驚,接風洗塵。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村中有個姑娘叫小芳


很高興回答問題。

古人出門遠途旅行方式一般為:一靠花轎、二靠腿、三靠馬車、四靠水(舟)。

古代皇族宮庭人士出行坐轎,按地位權貴一般分四抬八抬。大多住宿於府邸官衙。

古代貧民百姓出行探親訪友,一般只靠步行,多借住於廟宇寺院,或街邊破瓦寒窯。

古代富庶之人或官府之人出行,一般為馬車,多住於客棧。衙役郵差等可騎馬,住驛站,更換馬匹可日行八百。(裡)

文人雅士出行大多乘船,一把搖扇一壺茶,一首佳作走天涯,以文會友,行走江湖。

古代時,因交通不便,除官府,經商,進京趕考之士出行較遠外,貧民百姓不可能有旅行概念,除公孫王子外,遠行人少之又少。真正的旅行家為徐霞客。歷史上如徐霞客遊變祖國大江南北,探險尋奇,考古調研之士,無人能及。可稱為現代旅友之鼻祖,據記載他遠行從不騎馬乘舟,只靠步行,今天談起,仍為我等楷模,令人敬佩。

謝謝!

希望回答能幫助到你。


清波920


古人如何出門遠行旅遊,給大家介紹講解一下?假期的旅途中,當你看到路邊美景時,可能不自覺地就要冒出一兩句古詩來。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古人是怎麼到這兒寫下這些詩的?他們是怎麼旅遊的呢?

其實中國文字中很早就產生了用以表達旅遊和旅行意思的詞彙了。如《周易·觀卦》中就有“觀國之光”的詞語,也就是後來“觀光”一詞的由來,即旅遊的意思。到南北朝時,著名的梁朝詩人沈約在題為《悲哉行》的詩中寫道:“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這是迄今所知“旅遊” 一詞在中國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現。 到了唐代,隨社會旅遊活動的蓬勃發展,“旅遊”一詞開始被大量運用。如韋應物的“上國旅遊罷,故園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遊,一尊相勸散窮愁”等。它們充分反映了中國旅遊的悠久歷史。

然而,古人可不能像現代人一樣能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中國古代社會重農抑商,人們出行本就受限,加之道路不暢,荊莽叢生,各種“妖怪”出沒,出行時還是擔心小命不保。古代著名旅行指南《山海經·海外北經》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艱難的寫照。戰國時蘇秦遊歷求學,“贏滕履躋,負書擔囊,形容枯搞,面目黎黑。”“負書擔囊,觸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舍。”可謂飽嘗旅遊艱辛。

徒步旅行難,憑藉交通工具同樣也難。高山流水此時不是醉人的風景,而是巨大的阻礙。李白的《行路難》中“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描寫,旅途艱難就可見一斑了。也因為這樣,中國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大都有著自己特定的旅遊方式及風俗,近遊方式相對較多,相當於今天的周邊遊。傳統的旅遊活動有踏青、端午節划龍舟、重陽節登高等,至今仍能看到。盂浩然在《大堤曲》中說:“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便是踏青的真實寫照。

倘若作為古人想要出門遠遊要怎麼辦?古人出遠門,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數年,可不像現在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無論你是像孔子徐霞客一樣出門遊學,還是像謝靈運等文人騷客那樣醉情山水,或是像張騫鄭和一樣為了完成政治任務,臨行前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中國古代封建禮教有一條不成文規定:外出旅行和旅遊,須有正當理由,有一定時間、地域或距離限制。即“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古代認為外出旅行或旅遊的正當理由是經商、遊學、遊宦、遊方、鎮戍和遊豫等。《詩經·召南·殷其黴》“殷其盆,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逞。振振君子,歸哉歸哉。”就表達了妻子要求丈夫結束遠遊及早歸家的願望。倘若沒有正當理由,你還是在家好好待著吧。而像李白那樣狂放不羈的也畢竟只是少數。

當你有了正當的出門理由,就要做以下準備工作了。

首先要卜行。古人出遊前,要先行占卜擇日,以示吉凶:吉則行,兇則避。《詩經·衛風·氓》:“卜爾卜籠,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詩經·小雅·扶杜》:“期逝不至,而多為恤。卜盆偕止, 會言近止,征夫邇止。”前詩是為女子離家出嫁前的卜行,後詩是為在外的遊子卜歸期。

其次要祖道。所謂祖道,就是行旅之人上路要進行祭祀。反映祖道祭祀的作品很多,如《詩經·大雅·韓奕》:“韓侯出祖”。許多人還專門寫了祖道詩。如晉孫楚《祖道詩》、張華《祖道徵西應詔詩》等。

之後要離筵。親人外出,家人和好友為之設宴餞飲,是送行即將結束時親朋好友在路邊為行人舉行的敬酒道別儀式。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為友人錢飲而作。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也是送別親友的寫照。

做完這些,你就可以安心上路了。(好像哪裡不對)

假如你有一位即將遠遊的朋友,你可能還需要做這些事情。

首先是送行。文學作品中描寫送行的作品數量極多。如《詩經·鄴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表現了送別時的傷感。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則一洗送別詩文悲涼之態,意境開闊,格調高昂。

其次是折柳。親朋好友與外出遊子道別分手,往往要折柳相贈,以寄託依依之情。折柳有兩種寓意,一是柳樹生命力強, 示意到天涯海角,都能枝繁葉茂;二是柳與“留”諧音,有“挽留”之意。唐孟郊《橫吹曲辭·折楊柳》就直接寫到了折柳:“楊柳多短枝,短枝多別離。贈遠累攀折,柔條安得垂。莫言枝條短,中有長相思。”

之後是贈物贈詩。旅遊中又有贈物道別的習俗。所贈之物,則不外乎錢、扇、衣服或隨身攜帶物品,而增詩這種習俗和傳統在文人騷客中較為常見。古代離別贈詩的作品舉不勝舉,如李白《贈汪倫》,便是送別好基友所做。

做完這些,你就送一位小夥伴上路了。(好像哪裡又不對)

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古人想要出趟遠門,簡直困難重重。所以同志們,好好珍惜來之不易的假期,在剩下的幾天裡盡情玩耍吧,儘管哪裡都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大米吳雲飛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醉翁亭記》)

沒聽過“踏青”這個詞嗎,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佛道雲遊仙遊,訪友、訪古,遊學講學。

至於那種極其普通,只知種地人,旅遊的可能性會很小,畢竟古人講“父母在不遠游”。

周邊遊還是很多的,古代有戶籍限制人口隨意流動,交通工具也不是特別便利。

農民和手工藝人階層也會旅遊,主要的形式就是過節的時候出去踏青,爬山,逛廟會之類的。

用商人的話,主要就是到哪做生意就逛一下,因為沒有銀行之類的,一次買賣的週期可能會比較長。

當然也有例外的,像電視劇《還珠格格》裡有一輛馬車從北到南,這是有錢人的旅行。


維維自媒體


古人出門遠途旅行一趟,跟現代人相比可謂是千辛萬苦,出村就需要開證明,沒有高速公路,沒有交通工具,沒有五星級酒店,時不時還有可能半路殺出個李逵來,一個人外出遊走名山大川,不亞於搬一次家。

大家都知道我國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他每次遠途旅行,都會顧上一個僕人,一路上可以幫忙扛鍋碗瓢盆、被褥行李,遇到兵荒馬亂時還能充當保鏢。

現代人出門旅行帶著錢和手機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可以在路上現買,古人旅行就沒這麼簡單了,所有的生存必需品都得隨身扛著。

路上的食物乾糧,必須在出門前算好行程,準備足夠多的乾糧。莊子說:“去近郊要提前準備三餐,去百里以外要連夜舂米,去千里之外則要提前三個月備糧”,這些都是古人旅行的經驗之談。

古人遠途旅行大多都是靠步行,不過由於路上攜帶大批物品,還要裝載防身器械,有些人會選擇牛車作為交通工具,這種穩當而雍容的交通工具,可以承載沉重的行李,還可以載人,直至元代,牛車一直都是中國古人主要的旅行用車,雖然也有馬車,但馬車是達官貴人才擁有的座駕,普通百姓是可望不可及。

那古人遠途旅行的路線和方向又是如何掌握的呢?有人可能以為,可以看地圖認路,然而,在古代對於普通旅行者來說,首先並不是誰都能獲得地圖,即使有紙質地圖,往往並不實用,古代的地圖往往內容很抽象,地理方位和細節不夠精準。

因此,最實用的方位掌握基本是看碑,避免迷路,古代各種交通要道或主幹道上一般會有郵亭、裡堠碑和界堠碑,來標記里程和邊界,裡堠碑之間一般相距數里路,為了避免走錯路,古人還會在大路的兩邊種上松柏、楊柳等行道樹,沿著樹的方向走,就不會離開大路,避免走錯方向。

除了官方的裡堠碑外,古代人們也有立碑題字的習慣,那些無處不在的碑刻題字,也可以讓旅行者知道大概到了哪裡,瞭解當地的人文歷史,這也是旅行當中的一道風景線。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用,謝謝。


非凡時光


雖然知道古人多靠步行和車馬,但我腦中浮現的畫面只有一樣——坐船。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以前乘船遊長江三峽,給我印象極為深刻的一處景點就是白帝城。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縣東部長江北岸,原來一面靠山三面環水,三峽大壩修建後,成為小島。令白帝城出名的是三國時劉備在此託孤,家喻戶曉。白帝城是觀看瞿塘峽西入口"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來到此地,觀夔門,留下大量詩篇。最令人耳熟能詳的就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站在白帝城,驚歎於夔門的壯觀,長江三峽的美景與李白的詩句得到完美融合,那一幕令我感懷至今。所以說起古人遠遊,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坐船。


艾謝在土耳其


你好,我是小高,很高心回答這個問題。

說道古人怎麼出門遠途旅行,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西遊記》這部電視劇,跋山涉水,長途跋涉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金。

雖說這是個故事,但是古代人出門也是靠牲畜來作交通工具出遠門的。比較常見的就是馬,驢,駱駝。或者就是讓牲畜拉車,人坐在車裡。

雖說舒適感和時效都差了點,但是相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已是非常好的待遇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謝謝。


小高隨手拍


5.19日是中國的旅遊日,為紀念著名明朝探險家徐霞客,將《徐霞客遊記》首篇《遊天台山日記》開篇之日(5月19日)定名為中國旅遊日。

天台山 《徐霞客遊記》開篇《遊天台山記》:“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這是我國明代偉大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史學家、文學家徐霞客所著,翻開《徐霞客遊記》,第一篇就是《遊天台山日記》。

徐霞客30年來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他自助遊歷考察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蘇、上海、浙江、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19個省。

相信愛好旅遊的大家都對他很熟悉了。然少有人知的是,古往今來,從千年之前的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到如今的小鮮肉眾籌旅行,從大洋彼岸的哥倫布楊帆 啟航發現新大陸,到中國的鄭和下西洋,都是受政府,商業財團資助,或者就是直接由政府派遣委任的探險。惟有我國的許霞客,是純粹自費的!花自己的錢玩,讓自己開心!專注自己的愛好,別的都不用操心!

那麼徐霞客的旅費哪裡來的,不出所料,徐霞客是一名富二代!確切地說是富五代,富六代了。徐霞客的曾祖父徐經就已經是大財主了。是村裡的大戶,耕讀世家。不僅有錢,還超有才。是大才子唐伯虎的好朋友。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伯虎29歲時參加應天府(南京)鄉試,中解元(第一名),一時聲譽鵲起,名震江南,“冒東南文士之上”,春風得意。考中解元后的第二年,30歲的唐伯虎躊躇滿志地進京參加會試,路遇同去趕考的江陰鉅富家的公子徐經,兩人相談甚恰,遂結成莫逆之交。這位徐經,就是後來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

當時唐伯虎志得意滿,狂傲不羈,沒發榜的時候就在公眾場合說自己是第一名,發榜下來後果然是第一名,徐經的才能也很了得,中了榜眼。結果因此被人誣陷考試作弊,被誣以“賄金得題”,徐經受牽連,二人被革去功名,廢錮終身。

徐經被判作弊覺得很冤,據說因此他的後代入不入仕途都沒所謂,徐霞客父親徐有勉一生不願為官,也不願同權勢交往,喜歡到處遊覽欣賞山水景觀。

徐霞客受家裡的薰陶,從小生性自由,不喜官場, 他的母親更是古代社會少有的現代女性。

十九歲那年,徐霞客的父親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尋訪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父母在,不遠遊”,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沒有準備馬上出遊。他的母親是個讀書識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勵兒子說:“身為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志在四方。你出外遊歷去吧!到天地間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怎麼能因為我在,就象籬笆裡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呢?”徐霞客聽了這番話,非常激動,決心去遠遊.

臨行前,他頭戴母親為他做的遠遊冠,肩挑簡單的行李,就離開了家鄉.這一年,他二十二歲.從此,直到五十六歲逝世,他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過的.最終寫出了一部60萬餘字的跨地理及多學科的鉅著,在缺少通才的中國堪陳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世人贊為奇人,偉人,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5美圖


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在現代社會,國內旅遊甚至是出國遊,都是一件十分簡單且方便的事。但是幾千年前的古代,由於沒有特別便捷的交通工具,所以古代出門遠途遊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並且一次出遊持續的時間可能會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交通工具無非是徒步,騎馬,坐船。如編寫中國最著名"旅遊攻略的徐霞客,他一生走遍了21個省、市和自治區。基本徒步走了32年,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旅途中度過的,算是第一代窮遊揹包客。靠寫專業攻略獲得後世無數粉絲點贊。

再說道騎馬遊行在古代屬於有錢人且特別有錢的人或官家才可支撐的奢侈行為。因為當時馬匹在民間屬於頂級奢侈品,大部分馬匹都歸為國有屬於戰備物資,一般的小財主代步工具驢或騾子。

最後一種是船,這是古代遠途最常用的方式。最有成就的人物應算鄭和了,中國古代著名的航海家。與徐霞客熱愛國內遊不同,鄭和對出國遊情有獨鍾。從水路出訪各國。用了28年間完成了7次下西洋的壯舉。出行線路也涉及到東南亞,算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國際旅行達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