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

玄武门之变和烛影斧声 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 宋太宗开弱宋(说历史的女人——第442期)

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

中国历史上,唐宋两朝经常被人们并列为唐宋,因为做为古代的两个主干王朝,它们几乎连着,从唐朝覆灭到宋朝建立,中间仅短短的53年,不像汉唐之间就差400多年。但同时人们又经常说强唐弱宋,又把这两个王朝截然分开而论,似乎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两个拳击手。那么为何唐强而宋弱呢?为何唐朝疆域辽阔,万国来朝,外交强硬,而宋朝却地域较小,对外羸弱,还经常被邻国欺负呢?小编以为这跟两朝的定调有直接关系。就如一首曲子的风格,开始定什么调,就已经决定了整支曲子的风格了。唐宋两朝的强弱其实在开初已被定了基调的。不过这定调的不是它们各自的开国君主,而都是它们的第二位君主,就是唐太宗和宋太宗。为何这样说呢?这还得从他们二位的上位说起。

唐宋两太宗的上位有很大的相似性,就是他们的帝位都是从各自的兄长那儿夺来的,说白了都是弑兄夺位,唐太宗李世民通过血腥的玄武门之变,而宋太宗赵光义则是通过疑云重重的烛影斧声事件。然玄武门之变和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下面就这两件事聊聊唐宋两位太宗是如何为其朝代定调的。

这两件事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两者都有很强的目的性。李世民和赵光义都是为了当皇帝。只不过李世民是分了两个步骤,先杀兄夺太子之位,再夺帝位;而赵光义是在其兄死后,直接继位。

说实话,在两太宗的创业阶段,他们跟自己的兄长都是比较和睦的。李渊在反隋建唐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配合的还是比较默契的。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顺理成章为太子,常驻宫内帮李渊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做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四方征战,为李唐王朝的统一大业立下赫赫战功。两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如果一直这样和睦下去,也许不是坏事。但是人性的弱点,或者国人的好斗性格决定了他们兄弟二人必然要两虎相争,那么下半句就自然是勇者胜了。做为武将的李世民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成为胜利者。

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

李建成是属于比较忠厚的人,或者说比较接近文人。如果他胜利了,那么唐朝难说不会提前成为“弱宋”。但是,他不但没有其弟李世民勇武,而且也不够智慧。他只认为把他老爹笼络住(事实上李渊也真是比较偏向他一点),再把小弟李元吉拉过来,以三敌一,就OK 了,可以稳操胜券接班当皇帝了。岂不知李世民不但勇武,而且更加有手腕,你拉拢家人,我拉拢军队。李世民这人有一优点,就是喜欢跟将士们打成一片,跟秦琼、尉迟恭、李靖、李勣、程咬金、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这帮人跟哥们儿似的,把他们死死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为自己效力。这样他爹李渊和兄弟们自然被架空。

还有,李世民这人处事非常果断,或者说比较狠,无毒不丈夫。一旦时机成熟,毫不犹豫,直接出击。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几个铁哥们入朝,并事先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像平常一样去上班。哥俩来到临湖殿时,感觉气氛不对,到处阴森森的,觉得有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要发生,于是他俩立即掉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太子府和齐王府。 李世民一看,不好,俩人似乎要溜。这时他毅然丢掉血肉之情,果断决定下手。于是他就叫他们回来。

李建成和元吉回头一看,李世民带着几个武将像鬼一样地突然出现了,浑身充满杀气,知道这是要翻脸。于是李元吉就拿出弓箭,他要先下手为强,射杀他二哥了。此时李建成还在犹豫,没有做出任何要抵抗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做出制止他弟弟的动作。总之他有点木然。而李世民也像一座岩石样纹丝不动。李元吉张弓搭箭。

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

史载此时的李元吉连发三箭,但三次弓都没有拉满,箭都轻飘飘地偏到了一边。他跟李世民距离并不远,按说可以射中的,但在李世民没有移步躲避的情况下,居然三箭射偏。他是因为心急,水平没有发挥出来吗?还是心中胆怯,不敢杀兄?或者是不自信?也许都有点,但最主要是他还是心不够狠,心里发虚。好,做为你的哥哥,我连让你三招,接下来就论我了。久经沙场的李世民当仁不让,拔出了弓箭。

这时事情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本来是弟弟李元吉先下手的,这时李世民应该回击的是李元吉,可是李世民却突然调转方向,嗖地一箭直射李建成!此时的老大还在观望,或者是仍在犹豫不决,要不要制止自己的兄弟相残?而此时,他再也没有机会了。二弟的箭带着一阵阴风冷冷地飞来!没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一如古龙笔下的小李飞刀,对方没有任何反应,立马毙命。李世民这招比较狠,而且阴。李元吉一看大哥死了,也没有想向二哥投降,立马逃跑。此时尉迟恭也带着骑兵70人过来了,其中一人一箭把李元吉射下马来。但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他奔入旁边的树林,他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也倒在地上。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他要替大哥复仇。此时尉迟恭跃马奔来,李元吉被一箭穿心!

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

李世民全胜。他用果断、张扬、凶狠达到了目的。再看赵光义是如何弑兄的。跟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一样,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在创业阶段也是很和睦的,甚至更为亲密。原因是他俩都是武将出身,英雄所见略同。兄弟俩在为后周和宋朝初期的统一战争中配合的相当好,二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可谓是一个战壕里冲出来的生死兄弟,所以他们的兄弟情似乎比李氏兄弟更深一些。所以,赵光义的弑兄夺位就没有那么多血腥和狠毒,甚至充满了争议。因为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赵光义没有弑兄,他说赵匡胤去世那天晚上,赵光义就没有在皇宫里。但多数学者持肯定意见。今天咱们也以多数意见为准,也就是说赵光义是弑兄夺位的。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公元961年六月,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杜去世。她去世前,曾与宋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立下“金匮之盟”,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杜太后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她认为前朝(后周等)之所以政权不稳,经常被篡,是因为继位者大多都年龄太小,不能掌控朝中局势造成的,所以他就给儿子立下遗嘱,说是若老大赵匡胤去世后,让弟弟赵光义接班;赵光义之后再让弟弟赵光美接班;之后再轮到赵匡胤的儿子们。这个决定在封建时代是很有远见和魄力的。赵匡胤就同意了。就封赵光义为晋王,加上他之前就任的权力很大的“开封尹”一职,赵光义可谓是大权在握,完全符合当时的皇储身份,可以参与各种朝中大事,他基本就是“太弟”了。

如果没有“金匮之盟”这事,也许赵光义就不会有篡逆之心,因为,前面说过,他跟大哥赵匡胤的感情要比李世民跟他大哥的感情要好。但既然太后有了这个遗诏,赵光义自然就有了蠢蠢欲动的味道,皇帝这美事,谁不想啊。可是他跟哥哥赵匡胤相差12岁,就是说年龄没有明显地拉开,而且赵匡胤身体挺结实,应该会长寿,如果这样下去,等到哥哥去世,自己再接班,估计也老了,那多不爽。于是当宋太祖赵匡胤50岁时,他就有点等不及了。自己也快40的人了,再当不是皇帝,这辈子就完了。于是他想采取个行动。这在古代兄弟们之间为争皇位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于是事情就发生了。跟李世民不同的是,赵光义似乎没有什么准备。不过他在之前这几年为自己培养了大批心腹倒是不争的事实。这点跟李世民很类似,就是必须有自己的“嫡系部队”,有自己的智囊团。然而跟李世民的张扬、霸气外露个性相反,赵光义这事情做得比较“委婉”。 公元976年十月,太祖赵匡胤生病,似乎还比较严重。一天夜里,赵匡胤招晋王赵光义议事。赵光义进宫见其兄赵匡胤,离皇帝卧室还有一段距离时,他让随从站下,不得靠近。兄弟俩见面,议事。

他们俩终究议了什么事情,无人知晓。因为这哥俩说话声音又不大,况且距离较远。只知道他们议了很长时间。史书记载,有人远远地看见皇帝屋里烛光摇晃不定,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另有记载是,赵匡胤说“好做,好做”)。当夜,太祖驾崩。

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

史书记载不详,甚至太过笼统,所以这件事就疑云重重。不过经后来众多专家分析,是赵光义用斧子暗杀了病中的赵匡胤。此事近乎英国著名侦探福尔摩斯的推理。因为实在没有近距离的目击者。即便是最近的人也只是看到了皇帝屋里的灯光摇曳,赵光义走动的影子,以及听到一声斧子落地的沉闷的声音。但是斧声之后,怎么还会有赵匡胤的说话声?这真是匪夷所思。难道是赵光义一斧子下去,赵匡胤没死,又责备了弟弟一句话:你干得好!你干得好!

想必赵光义当时不会那么狠,用斧子把病中的哥哥解决掉。毕竟,当时的情景不比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那时的李建成尽管没有防备,但他和李元吉也是带着武器的,而且二人身体很健康,随时有反击的可能性。而此时的赵匡胤卧病在床。不过,正因为如此赵光义才有更好的下手机会。因为如果他哥好好的,赵光义未必是赵匡胤的对手(皇帝毕竟还不老迈)。还有一种可能是,赵匡胤当时病重,不能受惊,而赵光义故意拿起斧子吓唬他一下,赵匡胤因受惊而暴毙。

不管怎么说,赵匡胤之死,其弟赵光义是个最大的嫌疑人。之后,赵匡胤暴毙不久,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被发丧吧,赵光义就继位了。这个节奏也快了点吧。是不是他怕夜长梦多?这样看来赵光义确实有预谋的。说了半天,这跟宋太宗开弱宋有什么关系?各位看官别急,咱们接着说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胜利之后,也就是两个月之后就登基称帝了,根据最权威的说法是他逼自己的父亲禅位的。也就是说,李渊是不太情愿,但无奈才退位的。所以自始至终李世民是主动出击的。不管是对自己的兄弟还是老子,都不会手软。这是一种气势,也是一种自信。大唐之所以被称为“强”,要的就是一种豪迈的气势,和强大的自信。李世民自始至终是主动进攻者;大唐是中国唯一的不修长城的朝代,之所以不修长城,就是为了主动进攻,以攻为守。所以大唐在李世民的带动下打突厥,征高丽,从来不采取守势,这样不守,反而更安全。如果李世民当时在同李建成斗法时,采取守势,那么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因为毕竟李建成是太子,而且有其父李渊和弟弟李元吉的支持。

李世民以攻代守,而且干得很张扬,似乎光明正大,明人不做暗事,我就是要夺太子之位啊,咋滴?这就是实力的对决。他不仅大张旗鼓地搞,而且又果断心狠,毫不拖泥带水,干净利索,兄、弟齐杀!还有,杀完兄弟,再杀光兄弟的后代,侄子侄女14个,一个不留,不留后患。这在做人方面确实太过狠毒。不过具体的到治国方面,确实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比如唐太宗打突厥,毫不手软,赶尽杀绝。造成不可一世的强大的突厥不得不俯首称臣,以至于后来的万国来朝。大唐的强盛,疆域开阔,外交政策强硬,跟李世民的一贯作风是分不开的。总之,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开始,似乎李世民就给他的大唐定了调,就是强硬的作风,盛世的基调。

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

反观赵光义。他虽然为了早日当上皇帝,也使了一些手段,但他的烛影斧声,比起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简直太小儿科。一是他的行动不是光明正大的,不是明着来,是暗搞,偷偷摸摸的,显得小气。而且,根据“目击者”透露,他还是犹犹豫豫的,很不果断,似乎下不去手,或者只是拿把斧子吓唬吓唬他哥,赵匡胤在重病之中受惊而亡。相比李世民,赵光义的做法未免太懦弱,太婆婆妈妈,处事不果断,而且不够狠,他上位之后也没有对赵匡胤的后代痛使杀招(当然,这做为一种个人品性,也是善的表现),这就造成了他以后的治国优柔寡断,特别是在边防上,在对于外敌上。

本来赵光义开始跟其兄赵匡胤是一样的,对外敌是采取主动进攻势态的,经常御驾亲征。但他伐辽经过高粱河一战的败北之后,心中对辽国就怯了三分。之后的雍熙北伐,他就没有再亲征,在京城遥控战争失败之后,就开始采取全面战略防御了。他当初烛影斧声时,唯唯诺诺,偷偷摸摸,手段不够强硬,等到处理国家大事,处理外交、边防时,也是优柔寡断。雍熙北伐之后,面对辽国的虎视眈眈,他经常犹豫不决,是战是和,难以做出决定。他作为一国老大,这样的怂样子,给朝中大臣带来很不好的榜样,大家也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谁也不想出头,干脆得过且过。所以宋朝的战略目标一直都很模糊。相对于辽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势。说它是弱宋也就毫不为怪。所以说,赵光义通过烛影斧声,其实已经给他的宋朝江山定了基调。

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

唐太宗的强势是奠定大唐强盛的基础;宋太宗的弱势也奠定了宋朝弱势的基础。不过话又说回来,玄武门之变的强横虽对大唐以后的强大做了预演,但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他的血腥残忍政变也为唐朝的宫廷政变开了很不好的先例。自李世民玄武门政变武力夺权之后,唐朝就经常发生武力政变、血洗宫廷的事件。比如武则天为了当皇帝,心狠手辣,几乎杀尽李氏皇族男丁,不惜杀死自己的亲骨肉;后来武则天退位时,张柬之发动的“神龙政变”;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生的“唐隆政变”;唐文宗发动的“甘露政变”等,唐朝简直是古代发生宫廷血腥政变最多的王朝。

而相对来说,宋朝就好多了。整个宋朝的宫廷保持相对比较“柔和”的气氛。宋仁宗的“狸猫换太子”不过是一种虚构,即便狸猫换太子也不足于同唐朝的血洗宫廷相比。玄武门之变造成的盛世,是以武力治国为主的,所以唐代的后期,政权就很不稳定,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都严重地削弱了大唐的政权。

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

再看宋朝,宋太宗为它定的调就是以文治国。文官掌握大权,这样就是政权比较稳定。宋朝即便出现农民起义,也比较柔和,不至于危机政权。宋江的起义是演义中的夸大,即便如此,宋江也被朝廷收编了。唐朝跟其他朝代一样,都是灭在自己人手里,基本是被农民起义或者是内部人推翻的,而宋朝是古代罕有的被外敌灭掉的朝代。所以,唐太宗的武力治国,和唐太宗的以文治国各有千秋。

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都是弑兄夺位 为何唐太宗开盛唐宋太宗开弱宋

再说,所谓强唐、弱宋,都是相对而言。唐代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强大,但宋朝在经济上、科技文化上更强一些。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除造纸术是汉朝外,其他三项都在宋朝;宋朝的经济异常繁荣,是当时世界上最富的国家,是民富国弱的典型。只有把唐朝在军事、外交上的强大跟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上的强大相结合,才是一个真正强盛国家的标准。(文/冰岛啖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