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和為何不能封公?封賞背後是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湯和如何接招?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當時位列國公者共六位。戰功赫赫的湯和卻不在列

古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地位依次降低。朱元璋開國後也沿襲了前朝的制度,以此封爵。除了將子、男兩爵封給起義中戰死的功臣外,封了公爵6位、侯爵28位、伯爵2位。毫無疑問,公爵是當時受封中的最高爵位。

當時受封最高爵位的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亂世之中,文人智士幫君王出謀劃策,為的就是平定天下後封侯拜相。武將勇士們幫君王出生入死,為的就是一刀一槍打出個功名來封妻廕子。

湯和為何不能封公?封賞背後是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湯和如何接招?


而君王治下,每有封賞時必會根據功勞大小,從而顯示出他的公正,也可以激勵部下更好的效力。可是朱元璋這次封的開國六公卻頗有不公的意思。因為他或是有意或是無意的漏掉了一個原本可以封公的功臣,這個人就是湯和。

僅被封為中山侯的湯和,絕對有資格入公爵之列

首先湯和是最早跟隨朱元璋起義的一批將領,資歷絕對夠。

朱元璋剛剛參軍的時候,同鄉的湯和便追隨左右。至正十五年,朱元璋交兵馬全交給了郭子興,只帶24人出去開闢山頭,湯和依舊在列。可以說湯和跟朱元璋的關係,就好比曹操剛起兵時就擁護他的諸曹夏侯一般,都是軍中的元老級人物。

和,字鼎臣,濠人,與太祖同里閈。


湯和為何不能封公?封賞背後是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湯和如何接招?


其次湯和南征北戰,屢次立功,他的功勞比之六公絲毫不遜。

朱元璋在徵南戰北的途中,絕對離不開湯和的身影。而且湯和充當的不是一個衝鋒陷陣的先鋒角色,而是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大帥之才。至正十六年湯和進兵常州,逼和張士誠,至正十八年在長興大破張士誠……湯和的軍事才能在朱元璋的軍中,絕對是第一流。

常與吳接境,張士誠間諜百出,和防禦嚴密,敵莫能窺。再寇,再擊卻之,俘斬千計。

再對比下朱元璋敕封的開國六公,除了文武班首的徐達跟李善長。其餘四人,無論是戰功、或是資歷、威望,湯和都可與之比擬甚至尤勝之。可偏偏後輩如李文忠、鄧愈都能當選六公,而湯和這個元老大將卻無緣公爵,低於後近。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會對湯和如此不公呢?

湯和為何不能封公?封賞背後是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湯和如何接招?


朱元璋跟湯和的矛盾由來已久,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早已盯上湯和

歷史上對湯和未能封公的原因,大致歸納於湯和在至正十七年中發的一次“牢騷。”

當時湯和駐守常州,因為有事請教朱元璋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心中不悅借酒醉埋怨道:“我現在鎮守常州,如同站於木樑上。向左傾斜就是敵方,向右傾斜就上己方,主動權在我手裡。”

守常州時,嘗請事於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

湯和這番醉酒之言,看似是大逆不道。但其實湯和從剛起兵到大明建國後,他對朱元璋始終都是忠心不二。因此他這番話實際上是在變相的向朱元璋表達自己的忠心跟重要性。

可是用在天性多疑的朱元璋身上,卻沒起到他想要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朱元璋猜忌和記恨。但朱元璋當時的恨意並沒有表露出來。一是當時正是用人之際,二是湯和是元老級別的大將,若因為一番醉話便處罰他,只恐寒了眾將士的心。

到了天下大定之時,他才以湯和未將陳友諒殘部全部肅清為由,不封湯和為公爵。直到伐蜀大捷後,朱元璋仍然舊事重提,斥責湯和失語之罪。

湯和為何不能封公?封賞背後是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湯和如何接招?


如此看來,湯和的醉酒之語顯然犯了朱元璋的大忌,已經被朱元璋猜忌的雙眼牢牢盯住,因此不被封侯也理所當然。可這裡還有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朱元璋平定天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為後人鋪路,大肆屠殺功臣,開國公侯幾乎被屠殺殆盡。

可就像未被封公一樣,湯和再一次成為了例外。開國之前就被朱元璋猜疑,以致未被封公,結果竟得到了善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朱元璋真的的對他手下留情了嗎?

我們先回到上文中。湯和因為醉酒之言被朱元璋猜疑,但他也看清了朱元璋的真面目

湯和雖是武將出身,但他並不是一個莽夫,反而是一個心思縝密之人,明史上說他沉著、敏捷有智謀。因此在受到朱元璋的猜疑記恨後,他看出了朱元璋氣量狹窄的另一面,今日的朱元璋再不時是從前那個放牛娃朱重八了。

沉著、敏捷的湯和在看清朱元璋的真面目後,他保持了理智,不動聲色地開始為自己的後路謀劃。

湯和為何不能封公?封賞背後是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湯和如何接招?


醉酒失言後,湯和再治理常州,仍然會不斷的出現酒後誤殺無辜的事。副將為了避免湯和錯殺,便提前做好了假人頭。湯和還當是真人頭,哈哈大笑。

按理說湯和醉酒惹怒朱元璋之後,應該會剋制酒癮,可他卻毫不忌諱,還被部下用假人頭便糊弄過去。這並不符合湯和一貫穩重的作風。

所以湯和之後的醉酒,只是他為了明哲保身所演的戲。目的是讓朱元璋知道,他只是個嗜酒如命的糊塗蟲,對你老朱家的政權構不成任何威脅。

授湯和為侯爵,正是朱元璋用來試探湯和的一把利劍, 結果湯和成功接招

上文中就提出了疑問,朱元璋殺盡功臣,為何獨獨放過了湯和。其實朱元璋並不是不想殺,但由於湯和的地位和資歷在朝中舉足輕重,因此朱元璋想殺他必須有得有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可湯和早已開始明哲保身小心行事,更讓朱元璋抓不到把柄。

於是朱元璋刺出了一把利劍,就是不封湯和為公爵。表面上看是懲罰湯和的罪酒失言,實則是對湯和的進一步試探,看他會不會因為不公平待遇而暴露不臣、不忠之心。

湯和為何不能封公?封賞背後是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湯和如何接招?


因為湯和的功勞朱元璋知道,湯和自己更知道。加封公爵對徐達等人是榮耀,加封侯爵對那些小輩來說也是榮耀。可加封元老級別的湯和為侯爵,則是對他莫大的羞辱。湯和縱然再不爭,再明哲保身,對待這樣的莫大不公,多少有會有些反應。

就算不會因此做出過激的事,至少也得抱怨幾句。而這些一但落實,便成了湯和不守臣節,不敬天子的事實,也就成了朱元璋殺湯和的理由。

但湯和的應變超過了朱元璋的想象。因為得知朱元璋為人後,湯和只認一個死理:爵位也好,權勢也好,跟保全性命相比都不算什麼。

我們再來看面對朱元璋的亮劍,湯和如何接招?

第一他在朝廷不需要他的時候,他主動交出了兵權。

受封侯爵後的湯和,未但沒有一絲抱怨,反而越發約束自己,從不參與結黨營私。而天下基本無事後,武將手中的兵權對朱元璋來說無疑是負累。湯和看出了端倪,竟主動交出兵權為諸將表率。

正是這件事,超出了朱元璋的意料,深得朱元璋之心。朱元璋發現了他的覺悟和進步,對殺湯和之心竟也產生些許改觀。所以在允許湯和告老還鄉後,還替他修建府宅等等。

湯和為何不能封公?封賞背後是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湯和如何接招?


第二 朝廷需要他的時候,他仍願擔君之憂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果告老還鄉就能夠完全抽立帝王家的紛爭,那麼老邁的李善長就不會被殺。所以在朝廷需要的時候,還得站出來為君分憂,以示忠心。

當倭寇侵犯時,朱元璋找上了湯和。湯和欣然受命,不顧年邁之驅,再一次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國家之事上。等料理完畢後,才重歸故里。

這件事更讓朱元璋感動,賜他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紙紗三千錠、彩帛四十多套,賜給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樣多,一眾功臣無人能比。湯和更識相,從此後一年進京一次,目的是讓朱元璋進一步瞭解他的忠心:我雖然不在朝廷了,可我心裡無時不惦記著朝廷,無時不惦記皇上。

湯和為何不能封公?封賞背後是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湯和如何接招?


但多疑朱元璋真的完全放心湯和了嗎?其實並沒有。湯和晚年他曾多次看望,何嘗不是另一種監視?只是湯和謹小慎微了大半生,始終沒讓朱元璋抓住半點把柄,才如願以償得到善終。

結語

湯和為何不能封公爵?因為功臣封賞的背後還有朱元璋一雙猜疑的雙眼。但湯和用謹慎和理智做盾,成功接住了朱元璋的殺招。雖未封公,卻得到了同批功臣羨慕不來的善終結局。

湯和只是歷史洪流中的一粟,但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君王跟手握兵權的武將之間有著不可避免的矛盾。因為歷來開國君王平定天下之後,必然是要“安內”。絕不容許有功高蓋主和威脅皇權的武將存在。

但湯和是屬於幸運的一批,他沒有像韓信一樣死在長樂宮,他沒有像周亞夫一樣餓死在大牢裡,更沒有像年羹堯一樣被賜自盡。那麼武將功臣到底怎麼才能讓君王相對放心,為自己爭個善終的結局呢?從朱元璋猜忌後湯和的應對,我們便能看出一二:

湯和為何不能封公?封賞背後是朱元璋猜疑的雙眼,湯和如何接招?


第一必須保持高度理智,不能被現有的權勢和功勞衝昏頭腦。隨時保持低調、謙卑的狀態,甚至故意暴露“缺點”,讓君王瞭解你沒有野心。

第二該退時必須要退。君王擔心的不僅是你的功高蓋主,更重要的是你手中的兵權。因此代表自己地位和榮耀的兵權,已經成為負累,該舍下時必須要舍下。

第三縱使下野之後,依然要有隨時忠君之事的心態。不當官不代表可以放任自己,不當官不代表可以無視君王。只有如此,君王才能看出你的那顆赤誠不變的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