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文學洛神”生命中最鮮明的一朵紅花

《呼蘭河傳》是民國時期著名女作家蕭紅的長篇小說。大多數作家的作品和生活都是涇渭分明的,而蕭紅卻不是,讀她的作品就像是在參觀她的人生。

這部作品是蕭紅寄居香港時所寫,是她在生命最後四年中完成的一部偉大著作。

《呼蘭河傳》:“文學洛神”生命中最鮮明的一朵紅花

風雨飄搖下的杜鵑啼血

不同於早期作品積極向上的風格,《呼蘭河傳》字句中透露著蕭索。

書寫這部作品時,蕭紅患上了肺結核,索居香港養病,此時的她已經處於人生的絕境,在動盪的時局中成為了像香港一樣的孤島。

她一生漂泊流浪,飽受感情的折磨和貧窮的困擾,早已疲憊不堪、心力交瘁,《呼蘭河傳》就是在這樣亂世喧囂的人生境遇下完成的。

蕭紅死前留下這樣的感慨:“半生遭遇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她一直渴望過上安穩的生活,好能夠專心投身於寫作中,然而卻一生顛沛流離,不遂心願。特別是在人生的最後光景,她的作品也因此離開了火熱的生活,遠離了她的黃金時代。

彼時的蕭紅,便只能沉浸在童年的回憶之中,而在這樣的境遇中寫出的《呼蘭河傳》,字裡行間透漏著徹骨的悲涼,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

《呼蘭河傳》:“文學洛神”生命中最鮮明的一朵紅花

蕭紅曾為抗戰文學開創了風氣先河,但寫《呼蘭河傳》時,卻拒絕了當下最易出彩的大時代的題材,選擇去追憶童年。

這部作品在當時並未引起轟動,名聲遠遠不及她的另外一部小說《生死場》,然而戰爭過後,《呼蘭河傳》卻漸漸洗盡鉛華,大放異彩。

當遠離戰亂的中國不再滿目瘡痍,人們突然發現蕭紅的《呼蘭河傳》像一朵鮮豔的不死花朵,深藏在歷史深處暗自綻放。

蕭軍曾說,蕭紅的小說更像散文,沒有小說應有的結構和連貫的情節。但其實這種純文學的寫作路線,倒更接近文學的本質,還開拓了一種新的小說文體。

八十年代,人們發現了蕭紅文學的獨特之美,興起一股蕭紅熱,現代文學史家更是將《呼蘭河傳》盛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

正是她這種逆向性的自主選擇,對家鄉呼蘭河真實現狀的細膩描寫,才註定了這位亂世中的文學洛神“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呼蘭河傳》:“文學洛神”生命中最鮮明的一朵紅花

記憶深處的小城故事

蕭紅在《呼蘭河傳》的最後寫道:“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只因它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裡了。”

這個讓蕭紅難以忘卻的小城和城裡的人們,過著與世隔絕似的生活,只有幾條街道的狹小空間,無法釋放生活的沉重壓力和孤獨。小城發展過於滯後,人們固執己見地仍然相信跳大神比醫術有用,上課所學的科學知識是褻瀆祖宗。

小城生活也不是沒有花團錦簇和歡聲笑語。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

後花園裡飛舞著蜂蝶,承載著無限快樂和生機。但縱然有這些聲響和色彩,仍無法擺脫小城整體孤寂蕭索的基調,而後花園鮮活熱鬧的景象,也將蕭紅的人生反襯得越發悲悽荒涼。

火燒雲在傍晚的天空變換著形態燃燒,賣豆腐的又開始家家戶戶地吆喝,積雪化作春天,棉襖換成單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日復一日地循環往復著,單調乏味,毫無新意。

實在無聊極了,生活中也還是能找出些許點綴的:路前的泥坑掉進了一頭豬,小團圓媳婦又捱了打,看戲時誰家的小夥看上了哪家的姑娘,馮歪嘴子的媳婦死了,他拉扯孩子又鬧出了怎樣的笑料。

人們就是在這樣單調乏味又日復一日的生活裡,過完自己的一生。

《呼蘭河傳》:“文學洛神”生命中最鮮明的一朵紅花

羅素曾說:“沙漠中的雨下了很快就被蒸發了,就好像從來沒有下過雨一樣。有些人來到這世界上也彷彿這般自生自滅。”

生活在小城裡的人們,正是這樣一個“活過一生如同雨水蒸發一般”的群體,然而,他們絕不是冰冷的符號和虛幻小說的背景人物,而是一個個真實而獨特的個體,是當時中國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

蕭紅在《呼蘭河傳》裡講述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人和故事,而是世世代代奮鬥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柔韌生命。

蕭紅筆下的生活有許多的煙火氣,熱熱鬧鬧的,可這熱鬧中總帶著點悽悽涼涼的意味,有一種鋪天蓋地的荒蕪感。

她擅於察覺生命中微不足道的亮色,擅於從不值一提的事物中窺探可歌可頌的美。她把世間萬物都當做有血有肉的生命來寫,用孩子的視角將這些美和生機呈現在我們眼前。

固執的自由追逐者

蕭紅喜歡後花園,那是她心靈的棲息地。

在那片園子裡,“黃瓜願意開一朵謊花,就開一朵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多麼任性自由。

她在書中不止一次提及“我一定會走出去”,這裡同樣可以看出她對自由赤裸裸的嚮往。

《呼蘭河傳》:“文學洛神”生命中最鮮明的一朵紅花

家庭帶給蕭紅的除了溫暖,更多的是孤寂。

她的父母淡漠冷酷,只有外祖父讓她知道生活中除了冰冷和憎惡以外,還有愛和溫暖。而外祖父死後,她便與家中徹底斷了聯繫。

當她終於從那個閉塞小城中逃出去,卻至死都沒有獲得真正的快樂,因為她從未獲得真正的自由。

她的出走是悲憤之下的無望,無望之後的逃離,絕不是因為憎惡,而是因為深愛。

她深愛的故土如此荒誕不堪,她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卻又無能為力,只好心碎逃離,可無論走到何處,都無法真正割捨對小城的牽掛。

悲哀深處生長的希望

呼蘭這個小城在傳統文化的框架和封建禮教的束縛下,滿載著麻木不仁和保守無知,就連不符合傳統女性的行為規範也是一種深深罪孽。

你無法單純地用虛偽、殘忍、惡毒這樣的詞彙來形容他們,雖然那些血淋淋的悲劇由他們一手釀造,罪魁禍首卻是那個吃人的時代。

蕭紅的悲哀不是她一個人的悲哀,而是千萬人民共同的悲哀,是當時那個年代和國家的悲哀。

蕭紅對這份悲哀極為敏感,對當時那個社會和底層的貧苦人民的抱有深切的悲憫的無限的憐惜。

《呼蘭河傳》:“文學洛神”生命中最鮮明的一朵紅花

可在這悲憫和無力之中,隱約閃爍著希望。

蕭紅給我們的這個希望,大概是那個冷漠的家中還有親愛的外祖父,荒誕的小城中還有堅強拉扯孩子的父親。

物質極其匱乏的時代,就算人們愚昧無知,沒有富足的精神條件,卻儘可能地努力生活,按照自己的規矩和準則嚴守一生,儘管那規矩和準則有許多的不合理。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因著他們內心這份極強的信念感,荒蕪中又有生機,悲涼中又有希望。

人生寂寞悲涼,卻有滿天星光,滿屋月亮,有紅花鮮明地開在牆頭。

鋪天蓋地的荒蕪下,你仍會感慨生命的柔軟和韌勁,驚歎於歲月不動聲色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