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在当地有苏州桥之称的秦家拱桥位于四川省绵阳三台县新生镇青杠村。

秦家拱桥原本叫“蟠龙桥”,因当地村民基本上都姓秦,桥又是秦家先人秦清明修建的,所以当地村民都称为“秦家拱桥”。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横跨在秦家河(又叫豆瓣河)上的拱桥为单拱横联桥,拱跨9.8米,桥长28.8米,宽5米。秦家拱桥没有像其它乡间拱桥那样,拱跨在两山或沟壑之间,而是在平坦的秦家河两岸,逐级抬升上桥的引道至中间架拱位置,两边的引道分别共有三叠台阶、三重平台。据三台县文管所文博馆员左启介绍,秦家拱桥的这种建造法寓意“步步高升”、“连升三级”。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秦家拱桥的护栏部位和桥的两端不但雕凿有精美的图案,桥东西两端引道的入口两侧,一左一右还有两只昂首迎客的石狮,桥拱上还有栩栩如生,昂首面向上游的龙头,龙嘴里含的石头宝珠也还完整保存,摆向下游的龙尾与龙头遥相呼应,再配上镌刻在桥两壁门额上,书法精美的 “澄波”、“净水”文字,在桥两岸古柏、竹林以及河水的映衬下,古朴优雅,确有一些江南苏州桥的韵味。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在秦家拱桥桥西的竹林里,建桥碑依然伫立不倒,但碑帽已经跌落在一旁。桥碑上刻着“青杠沱”、“蟠龙桥”,“秦清明建修”、“督工工匠杨邦友”、“大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十二月十六日吉立。”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在当地,秦家拱桥有两个不同版本的建桥故事。

第一个传说是秦家拱桥没修建前,秦家才子秦清明功成名就后,回家就去拜见启蒙老师和宗族长辈,其老师和宗亲误以为他是个忘记师恩和宗族长辈的人,拒绝见秦清明,也不让他进宗祠。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当时的秦家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一遇洪水,桥就被冲毁。于是有人提议要秦清明在秦家河上建一座石板桥,否则永远不让他进宗祠。这个提议让宗族里一个同辈产生了不良心机:如果让秦清明修建一座大石拱桥,必然掏空家产,于是联合其他族人,要秦清明建大石拱桥。秦清明其实是个清官,但他觉得建桥是好事,答应修桥。谁知按族人的要求预算费用后,才发现用尽家产,也修建不起大石拱桥。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一天早上,心情忧闷的秦清明去秦家河边垂钓,途中发现一条瘦骨嶙峋的流浪狗睡在路边,看样子已经饿了好几天,顿生怜悯之心的秦清明将准备用来做午饭的干粮喂了流浪狗。流浪狗吃完后,咬住秦清明的裤脚,将他往附近一片乱坟岗上拽。秦清明以为乱坟岗上还有狗崽崽,就跟着去了。

流浪狗将秦清明带到一大堆枯树叶边后,不断地对着他轻声嘶叫,似乎里面有什么东西。秦清明刨开树叶,想不到树叶下有几块残缺不全的古代墓砖,墓砖下面,竟有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子。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秦清明用这笔意外财建起了秦家拱桥。宗族长辈原本要以他的名字作为桥名,但秦清明坚持要以“蟠龙桥”命名。但后人为了纪念他建桥的功绩,均习惯称为秦家拱桥。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第二个版本带有浓厚的嫉妒和封建色彩,但传说很广。 据秦家后代,当地村民秦延乐讲述,当初建桥时,作为古桥设计师、督工石匠,住家与青岗村连界的新生镇扬柳村人杨邦佐嫉妒秦家在外地当官的多,势力大,担心秦家今后欺负当地外性人,于是起心祸害,在秦家拱桥开工时,暗中下了一道“秦家官员多,是福还是祸?桥是弯弓河是剑,射死秦家翰林院”的咒语 ,意为拱桥建成后,秦家河就是一把利剑,秦家科考进入翰林院,都会被射死。结果在古桥完工后不久,秦家刚中举的武举人秦三让就病死家中,当地村民秦辉祥也说,秦家在古桥完工那一年病死了好几个人,从此秦家逐步败落,再也没有人当上大官。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传说与当地的传承并不是一回事,正如统戏曲《秦香莲》一样,将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清代顺治年间官员陈世美生拉活扯到宋代,并描写成一个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包拯所斩一样。”左启说,据考证,秦清明其实是一个乐善好施、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乡间贤达,督工杨邦佐也不可能施什么咒语,这些民谣传说,不过是无聊之人出于嫉妒秦清明,牵强附会的将秦家的一些不幸渲染,编出来的市井传说罢了。

“建桥碑上的时间可能不是桥建时间,小时候听我爷爷讲,秦家拱桥桥碑应该是桥建成大约20多年后才立的桥碑,所以桥碑上没有建桥的起止时间,只有立碑的时间。”秦家后代秦志明说,秦家拱桥上的石狮子、石龙凿刻技术非常逼真,文革“破四旧”,狮子、龙头表面的雕刻全部被毁坏,“破四旧”的人原本要把这些雕刻全部砸掉,后经长辈劝说求情,才得以幸存下来。


秦家拱桥:三台新生镇的一道江南风景

站在桥上,你能发现桥两边的龙和狮子头面虽然已经有些模糊,但仔细看,这些维纱维肖的石头吉祥动物还是栩栩如生。只是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如今的秦家拱桥已经有些落寞。但住在秦家河两岸的村民,仍习惯在这座桥上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