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國強兵的保甲法,為何會被宋神宗變成“惡”法?理念的背道而馳

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是一個商品經濟和文化高度繁榮的封建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積弱積貧,動盪多發的時期。在北宋初年,統治者吸取前王朝的教訓,加強中央的統一,鞏固經濟,削弱武將的軍權,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社會的穩定。

到了中期,在富民強國的影響之下,土地兼併日趨嚴重,加之官員腐敗,階級矛盾再度升級,財政也受到了威脅,導致少數民族頻繁進犯,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性。在內憂外患的局面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以期實現宋神宗富國強兵的願景,為何宋神宗最後卻將其視作惡法呢?

富國強兵的保甲法,為何會被宋神宗變成“惡”法?理念的背道而馳

一. 王安石與保甲法

所謂保甲,指的是舊時戶籍編制制度,若干戶編作一甲,若干甲編作一保,甲設甲長,保設保長,對人民實行層層管制。而保甲制度,是北宋用於軍事管理和戶籍管理的一項制度,王安石將其推行,替代了原有的鄉里組織,意圖通過改革來扭轉宋朝積弱積貧的困局。

保甲法不同於保甲,保甲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時期:“保甲之法,起於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齊,子產用之鄭,商君用之秦,仲長統言之漢,而非今日之立異也。”那時的保甲有一別名叫做“丘甲”,“丘”指的是區域單位,而“甲”指的是軍人穿的防護衣。王安石在立保甲法之前,為確保該法的權威性和正規性,還特意追溯到了保甲法的源頭,為的是能有保證地救宋朝於交困之際。

王安石的初衷是要緩解北宋嚴峻的社會矛盾,在土地兼併和超額的賦稅下,盜賊四起,下層民眾民不聊生,北宋的募兵制又存在許多弊端。王安石曾向宋神宗納諫,“今養兵歲多,及用則患少,以兵與民為兩故也。”

在王安石看來,北宋徵來的士兵大多是一些閒散無序的流民,花著國庫的錢卻無所作為,正因宋朝養了太多無用的散兵,才使得社會治安愈加動亂。王安石的保甲法是向下層民眾徵兵,教會農民武藝用以維持當地的秩序和諧。而從長遠來看,採用這樣的方式也能緩解農民起義,穩固社會秩序,進而節省北宋國庫的開支,減少閒雜的冗兵,以達到節省財政的目的,消解北宋的貧弱困局。

由此可見,王安石的目光無疑是長遠的,他看到了北宋積弱積貧的本質所在,試圖緩解階級矛盾,減少腐敗現象,儘可能使國庫的錢財用到實處,扼制農民起義,這對於維護社會治安起到了很好的鞏固作用,既保證了地方的治安,又能使國庫日漸充盈,無疑是一個成效極高的措施。保甲法本身也具有“藏兵與民”與“保戶編籍”的功能。

富國強兵的保甲法,為何會被宋神宗變成“惡”法?理念的背道而馳

二.保甲法的實際成效

1.維護社會治安

在王安石的力推之下,保甲法在京內地區進行了試驗,果不其然,反叛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熙寧五年,中書言:“保甲之法,所以檢察奸盜,使良民得安其生。……昨行於幵封府界,法稍成就,盜賊比之昔円,十減七八。”在保甲法的實施下,百姓的生活安定了許多,惡寇的侵襲也得到了遏制。宋朝的基層民眾不必再受強盜的威脅,甚至主動擒拿惡賊。“幵封府界提點司言,新籍幾民為保甲。未幾,已有奮不顧身捕盜者。”由此可見,保甲法成功維護了社會治安,給基層民眾吃了一劑定心丸。

富國強兵的保甲法,為何會被宋神宗變成“惡”法?理念的背道而馳

2.北宋武力恢復

在保甲法的影響下,北宋所受正規軍事訓練的民兵越來越多,到了熙寧九年人數已然過萬。在農閒時刻,保丁通常都和正規兵一樣接受訓練,而保丁的素質比起之前閒散流民的質量大有提高,士兵戰鬥力普遍提升,北宋的武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復。在西夏戰爭中,這些保甲民兵成為了主要的戰鬥力量,取得了驚人的戰績。

同時,宋朝的邊境也得到了片刻的安寧,在保甲民兵的震懾下,邊關的少數民族不敢輕舉妄動,正如《長編》所記載:“上寓兵於農,稍習以武事,先於幾甸,次逮河北,不耗於國,得勝兵數十萬,夷狄望風震恐,驕兵悉有慚色,國勢以強。”

保甲民兵在訓練的時候,秩序有加,“日鳴金鼓,課人誦戰法聲達於敵境”,訓練的動靜讓遼朝深深為之忌憚,若不得以平息,日後必有後患,因此遼朝人還特意告知宋朝的地方官,保甲民兵在教閱場訓練給遼朝帶來了困擾,希望能夠得到管制。當時,一些反對保甲法的大臣趁此機會向宋神宗上奏,要求廢除保甲法,但當時的保甲法正值新行的階段,是禁軍重要的輔助力量,宋神宗對王安石也比較信任,加之國庫的虧空正在逐漸彌補,宋神宗拒絕了所有反對的聲音,堅持要將保甲法進行下去。

然而,北宋的統治階級尤為忌憚軍事力量,當時實行的“兵將分離”,就是為了避免擁兵自重的武將造反,如今保甲民兵的戰鬥力與日俱增,統治者的疑心又開始蠢蠢欲動。元豐八年,司馬光曾奏言:“萬一遇數千裡之煌旱……蜂起以應之。”也就是說,若農業遭到了蝗蟲和旱災,那麼這些保甲民兵勢必會風起雲湧地來一波造反,這對統治者的威脅是極大的。因此,司馬光建議即刻廢除保甲法,以保宋廷長久的安穩。

綜上所述,保甲法取得的成效是顯著而有威懾力的。保甲民兵既有力地捍衛了基層民眾的安全,使得賊寇得以消停,還避免了一些邊境勢力的侵襲,提高了北宋軍隊的整體戰鬥力,並樹立了足夠的震懾力。從接二連三的反對者角度來看,保甲法的成效是不容小覷的,不然也不會招致如此之多的聲音。但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保甲法初出茅廬之時,宋神宗還是將其扼殺在了萌芽之中。

富國強兵的保甲法,為何會被宋神宗變成“惡”法?理念的背道而馳

三.保甲法變成惡法的原因是神宗的帝王心態

1.組織與制度失衡

根據保甲法的相關規定,保甲民兵需要自備武器,常用的武器是弓箭。然而,在宋朝,一支弓箭所要消耗的銅錢並不是一筆小數目,這對於一些貧苦的民眾來說,無疑是支付不起的,沒有武器,又談何訓練和征戰呢?保甲法最初的初衷是想減少軍費的開支,緩解基層民眾的壓力,然而對於貧困戶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同時,在各地官員進行軍事訓練時,並沒有很好地平衡軍事訓練與務農。

保丁一方面要務農,另一方面又要參加軍事訓練,一些官員為了保證軍事訓練效率,甚至佔用了農民耕種的時間。由於訓練組織混亂,熙寧六年,僅酸麥、陽武、封邱三地有千餘農民進司農寺上告,要求暫時延緩軍事校閱。

原本對保甲法信心滿滿的宋神宗,為了安撫民心,也只能妥協“今正當農時,非次追集, 於百姓實為不便”,而趁此機會,許多保守的官員紛紛對王安石的變法提出質疑,改革路途重重受阻。

而在制度方面,管理保甲民兵有正副“大保長”、“保正”之位,這些職位看似是最基層的管理者,然而他們在其領域擁有的權力卻是無限大的,為提高大保長的組織效率,統治者給他們的待遇是極為優厚的,“月給三千, 日給食, 官予器械、戰袍, 又具銀、酒醪以為賞犒。”然而這些管理者卻不知節制,濫用權力,“鄉民既憂無錢買弓箭,加之傳惑,恐徙戍邊”甚至對保丁進行打壓和脅迫,假公濟私,臭名昭著。

富國強兵的保甲法,為何會被宋神宗變成“惡”法?理念的背道而馳

2.君臣猜忌

然而,在君權至上的封建社會,推動保甲法走向滅亡的,終究是君臣之間的猜忌與分歧。王安石的“富國強兵”,看似在努力削減中央的開支,最終要達成的目的是保證社會的穩定和安寧。而宋神宗作為統治者,他真正在意的是如何加強中央的統治,使國庫充盈,至於百姓能否得到變法的裨益,這不是他最關心的。

從政見上看,王安石與宋神宗不謀而合;但從根本的目標來看,二人的理念實則是背道而馳的。宋神宗作為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無法真正體察到民間的疾苦,他真正想要的只是如何鞏固自己的權力。最終,宋神宗依舊站到了反對王安石的那一眾人之中,王安石知曉後還曾感慨:“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下一杓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在變法最關鍵的時候,宋神宗不斷猶疑和動搖,最終使變法走向失敗。

富國強兵的保甲法,為何會被宋神宗變成“惡”法?理念的背道而馳

四.小結

保甲法曾在短時間內提高了宋朝軍隊的作戰實力,但從本質上看,保甲民兵依舊名存實亡,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宋朝積弱積貧的局面。

富國強兵的保甲法,為何會被宋神宗變成“惡”法?理念的背道而馳

而保甲法的失敗,並不能歸咎於新黨之爭的陰謀與爾虞我詐,保甲法本身並不完善,存在於一定的組織和制度缺陷,

加之宋神宗與王安石理念的相沖,保甲法被異化為一場政治鬥爭,至於王安石的心懷天下,欲藏兵於民維護社會治安的理想,宋神宗並不能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