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被另外一個孩子打了。作為家長的你怎麼正確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爆笑右江鍋


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或者是自己的孩子“打”了別的孩子,是每一位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捱了“打”,父母的心裡都會特別難受,那麼怎麼處理才合適呢?

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也經歷過多次這樣的情況,對於這個問題,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動手”是孩子表達自己訴求的天性

年幼的孩子,尤其是低齡的幼兒,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更多會選擇採用行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比如想要某個玩具、喜歡某個人,很多孩子往往會選擇“動手”的方式來傳遞自己的訴求,而且孩子無法把握力量的輕重,很容易出現下手過重的情況,但是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帶惡意的。

我女兒小時候也有動手打人的習慣,當然,她只會對特定的幾個大人有這樣的行為,尤其是我的一位好朋友,很找孩子喜歡,每次跟我女兒一見面,我女兒就會笑呵呵的撲上去打兩下,其實,這是孩子表達她的喜愛之情。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動手“打”人的動機不同

對於3、4歲以前的孩子而言,動手“打”人都不會帶有主觀惡意的動機。

1歲以內的孩子,即便出現了觸碰、“打”到其他孩子的行為,也是孩子無意識的探索行為過程中,不受控的行為結果,對於這樣的情況,家長完全不用在意,只要做好孩子之間的隔離保護就好了,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根本就不懂的一起玩,所以,也沒必要一起玩,家長也可以用一些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有東西可以玩,自然會降低行為探索對他人造成影響的概率。

2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成長,對於身邊的玩具、零食等物品,會認為是“我”的,尤其當幾個同齡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看上了別的孩子手中的玩具,孩子還沒有物權的意識,喜歡就會衝上去伸手拿,發生爭搶的行為,這種時候,難免會發生一些身體接觸,導致部分孩子挨“打”。

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進入社交需求增長期,孩子之間的交往增多,但是還缺乏足夠的規則意識和自我約束的能力,而且大多數孩子的語言表達還不夠順暢,一旦發生爭搶玩具的情況,很可能情急之下發生動手的行為。

低齡幼兒的“打”人行為,應該以教育、行為約束為主

對於4歲以前的孩子,處於性格、習慣的啟蒙培養期,需要通過教育、示範、環境訓練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建立行為規範和規則意識,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打”人行為,家長及時的進行教育、指引就好了,如果孩子不服從管教,可以通過剝奪孩子玩玩具的權利、約束行為自由等方式,讓孩子意識到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當然,也有一些特例,因為家庭環境寵溺孩子,沒有及時的進行管教,會有一些孩子存在惡意搶奪玩具、欺負別的孩子的情況。

二寶(元寶)2歲的時候,我經常帶他去社區的幼兒活動室玩耍,有一個看上去3歲多的小姐姐,經常搶別人的玩具,有一天在活動室又遇上了,元寶每拿起一個玩具,這個小女孩就一把搶過去,來回了7、8次之後,我看對方的奶奶坐在那裡只管笑、無動於衷的深情,終於忍不住了,抓住小女孩的手跟她說,如果再搶弟弟的玩具,叔叔就會揍你了,她奶奶趕緊把孩子抱走了,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見到過這個小姑娘了。

4歲以上孩子打人,需要及時進行懲戒

4歲以上的孩子,一般都已經上幼兒園了,熟悉群體環境,接受了老師的管教約束和社交能力的訓練,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仍然有打人的行為和傾向,則需要家長及時的進行管教和懲戒。

具體的做法則根據孩子的年齡段來確定,越大的孩子,懲戒越嚴格,才會有效果。

幫助孩子建立自我保護、反擊的意識很重要

孩子之間會建立交往的認知模型,尤其是上了小學以後,有些孩子性格軟弱、逆來順受,一旦受欺負,讓對方孩子意識到你的孩子很好欺負之後,會形成繼續欺負你孩子的習慣,對你的孩子身心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忍讓和委屈求全,當出現這類情況的時候,首先要跟對方父母及時進行溝通,讓對方父母對孩子進行約束管教。另一方面,你需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建立自我保護的意識,遇到被欺負的情況,要及時的反抗、反擊,不要縱容對方的惡意行為。

我女兒以前也是一個性格柔弱的孩子,少不了受到一些性格乖張的孩子的欺負,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們都會鼓勵孩子打回去,只有反擊,讓對方知道痛,才可能在再次想要打你的時候有所忌憚。女兒上了小學之後,同樣有遇到同學欺負的情況,後來我送孩子去學跆拳道,刻意訓練她的反抗、攻擊的能力和意識,後來有一次她的一位男同學搶她的文具,被她一腳踹到課桌底下去了,從此,再也沒有同學敢這麼對她了。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元寶爸爸聊育兒


哇,看到這個問題時,我一下子就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我的小兒子今年三歲半,這幾天才在幼兒園被抓破臉,所以看到題目自己感同身受,感觸頗深。

兒子三歲剛入園時有一次被打了,臉也被抓傷了。老師提前打電話給我說了此事,可能是考慮下午接孩子時有一個心理準備吧!老師告訴我是哪個孩子抓的,我一聽,這孩子我知道,他們是同一天參加入園前生活體驗的,看上去性格活潑好動,他的媽媽也見過了,性格大方溫和。等到下午放學接孩子時,我看到自己孩子臉上有個小抓痕,傷口不深。孩子似乎已經忘記了被抓傷這件事,兩個還在一起開心的玩耍。抓人的孩子母親主動過來跟我道歉,並說他的孩子他回家一定會好好教育的。有了這樣的處理方式,我就對自己的孩子說:“沒關係的,他也是不小心碰到你的,他下次會注意的,你以後也要注意躲開一下,學會保護自己好嗎?”小寶懵懵懂懂的點了點頭,這事也就這麼過去了。

最近又被抓破臉,有幾處傷痕且已經出血。下午去接孩子時,老師同樣把我們和孩子留了下來。老師當面向我們說了孩子抓人和被抓的經過,還沒等我開口說話,抓人孩子的母親就笑著抱起自己的孩子說:“哎呀,乖寶呀,你怎麼又抓人了?媽媽讓你不要抓小朋友嘛。”說完就在自己孩子的臉上親了一口,孩子羞羞答答的抱住媽媽說:“不,我不。”媽媽也不說話了!

是的,媽媽全過程面帶微笑且語氣溫和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沒有過來看一眼我的孩子的傷勢情況,也沒有說一句抱歉的話。我安慰了一下我的孩子,然後我就問老師說這個孩子除了抓我的兒子,還抓過別人嗎?老師說抓過,我說:“說明不是我的孩子的主要責任呢?孩子年紀還小,不懂事,家長不能不懂事,我們送孩子來幼兒園,是希望首先給孩子一個安全保障,今天他被抓傷這麼厲害,是誰的責任呢?如果說是老師的責任,也說得過去,孩子是交給老師的,但是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孩子那麼小,真正需要嚴格教育孩子的人是家長!”抓人孩子的母親,此時又對自己孩子說你看吧,你不聽話闖的禍,媽媽在這受累。我看著那個媽媽說:“當然,你也可以說我孩子膽小怕事,不會還擊,但是我不會以你教育孩子的方式去懲罰我的孩子,我不會告訴他說有人抓你,你就去抓他,這樣以暴制暴教育出來的孩子和那些經常抓人,打人,令人討厭的孩子又有什麼區別呢?”那位媽媽看著我,一句話沒有說。

最後,我對老師說:“希望老師也能告訴家長孩子在幼兒園的不良行為,如果有些話老師面子上不好說,可以請園級相關領導參與干涉,要不然打人的孩子依然打人,他也感受不到老師家長的批評指正,受人欺負的孩子永遠受欺負,長此以往,對孩子心理上也會造成傷害!”

人常說,通過孩子看父母。孩子的言行舉止體現出了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第一個孩子打人,我並沒有苛責或為難他們,因為我相信那麼大的孩子,相互之間打鬧玩耍,抓到碰到很正常,因為他的家長是有教養的;第二個孩子同樣打了人,我卻義正言辭地進行指責,因為我看到了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家長過於嬌慣造成的。長此以往,受傷害的可能不止這幾個孩子。

我們的孩子就是來到人間的天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提供他們什麼環境去影響他們,他們就怎麼成長!同樣,我也不會用別人的錯誤言行舉動去懲罰自己和孩子,我只會通過恰當的渠道去幹預問題孩子的家長。


玲瓏科目


你好,這種情況很常見。昨天我的小孩還在幼兒園被其它小朋友打了。分享一下我的處理方式:

不是很危險,就不強行干涉

我昨天去幼兒園接兒子放學時,在教室門口看到一個小朋友去捏我兒子的臉,兒子當時的表情很痛苦,兩人為了爭一個玩具在打架,但我沒有急著衝進教室,老師也沒發現他們在打架。就這樣,我看了差不多1分鐘,直到兒子實在是受不住了,我才衝進去制止。

我沒有及時衝進去,不是因為我不心態兒子。而是因為我覺得小孩子之間的事情先讓小孩子自己去處理,不到很危險的地步,大人最好不要強行干涉。當然,這裡的不干涉不是指不管不問,而是你可以站在邊上看,如果情況不對,要發生危險了,再去制止。

制止後不要急著譴責

我昨天進去制止後,第一件事就是抱抱兩個孩子,沒有急著譴責他們。

先問他們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要打架。兩個孩子都和我說是因為搶玩具。我先是和兒子說,你被打了很痛對不對,兒子回答是。然後我就和另一個小朋友說,你要和沐沐道歉,因為沐沐被你打痛了 ,而且你搶玩具時不能去打別人。小朋友立即和兒子道歉了。然後我又和兒子說,你肯定也有不對的地方,好朋友之前搶玩具正常,但是不能打架 ,不如你也道歉吧。然後兒子也道歉了。

很多家長喜歡第一時間制止,並譴責孩子,其實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覺得你不理解他,也會越來越叛逆。

教孩子保護自己,比教孩子還手更重要

當兩個孩子都冷靜下來後,我還做了一件事,就是教孩子保護自己 。比如,你可以教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不用立刻還手,而是要用手擋住他打你的地方,不要讓別人傷害到你。有時候孩子往往會忽視這點,而是直接去還手,殊不知有時候還沒來得及還手,就被其它小孩打中了要害,尤其是眼睛和頭部。所以,教會孩子保護好自己,比教孩子去還手,更重要!

其實,現在很多家長都會教孩子,如果別人打你,你就要還手。但是還手真的能解決問題嗎?不如多教孩子一點禮儀和規矩,不搶玩具,懂得分享,愛護朋友,這樣才可以避免很多衝突的發生。


我是寶藏媽媽,陪你分享我的育兒寶藏,做有溫度的育兒說,喜歡請點贊點關注哦~


寶藏媽媽


我來回答在學校中,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該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碰巧上學期我的小孫女在幼兒園裡與小朋友玩耍時,被別班的小朋友在淘氣堡內咬傷,當時臉上留下了一個深深的牙齒印記,幼兒園老師也單獨微信,跟我說明了情況,但是老師以為是孩子被別的孩子推到磕傷的,但實際情況是孩子被別的孩子咬了。


說句心裡話,作為家長自己家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了,不心疼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孩子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或者被打的情況下,首先家長應該保持冷靜和剋制,因為畢竟這是小朋友世界裡遇到的社交問題。保持冷靜剋制的態度,是有效處理和幫助孩子的前提條件。

我與老伴兒首先做的工作是對孩子的傷口進行仔細的檢查,確定是否有很嚴重的傷害,是否會留下疤痕。

經過檢查,孩子的傷勢並沒有太大的妨礙。但是,老師對於事件的描述和孩子的傷勢認識並不充分,於是我決定先與老師溝通。我希望老師與打人孩子的班級班主任進行溝通。讓孩子的家長,瞭解到孩子在幼兒園裡打人這個事兒。並且通過老師與打人孩子的家長取得了直接聯繫,把孩子被咬的照片發給了對方孩子的家長,讓他了解到事件的真實情況以及孩子傷勢的情況。

與對方家長取得聯繫,就此時進行客觀的溝通

當時我們與對方家長達成了很好的一個交流,因為畢竟是孩子之間的事情,問題也不是很大,所以我們認為沒必要弄得滿城風雨,我們家長達成了協議,如果後期孩子出現需要到醫院做一些檢查之類的情況,希望對方家長悉知並陪同。如果孩子沒什麼大的問題,就不用去醫院了。

我們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了疏導,並且教育孩子學習一些適當的防衛方法

李玫瑾教授在《開講了》節目中提到,她的父親在她小時候就教育過,如果要碰見淘氣孩子,要怎樣來進行防衛。比方說:把對方推開或者用去格擋。同時我們向孩子灌輸了安全距離,正當交際距離的一些常識。

然後我們就孩子與同學在幼兒園的相處方式方法,對孩子進行了深入的指導。即不與同學發生爭執,如果要是一旦對方情緒出現波動,有肢體動作時候,要儘量的去躲閃避讓。然後我也是通過這次事件,決定給孩子報一個詠春拳的課外班。因為有同事分享說詠春拳主要以防禦為主,而且它主要是可以訓練孩子腳下的靈活,閃躲能力。

之後孩子的傷勢恢復的比較好,而且孩子也沒有因為這件幼兒園的小插曲,對去幼兒園產生任何的牴觸情緒,於是我們覺得孩子在幼兒園的這件事情得到了一個較好的處理。

這類事件我認為家長的處事態度方式方法,決定了孩子與幼兒園小朋友或是同學之間交際的態度和方式方法。

我也曾見到過家長很極端的例子,因為孩子回家之後身上有淤青,於是就在幼兒園門口大吵大鬧,拉條幅,影響幼兒園的正常教育學工作,要求幼兒園進行賠償。

今天孩子可以在家長的羽翼庇護下,得到額外的關注,受到小小的傷害,可以小事化大,大事化成巨大。但是有朝一日,孩子終將進入社會,那麼作為家長,是否還可以廕庇孩子,整個人生旅途呢?

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即使是李雙江這樣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因為教育不當,對孩子過於寵溺,造成對於孩子終生的不良影響,最終鋃鐺入獄。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家,你能給孩子的庇護到底能夠陪伴孩子到他多少歲呢?

中國人說:愛之則為之計久遠矣!所以在孩子的幼年時期,若在幼兒園裡發生了小的爭執,小的衝突或者被打,只要沒有嚴重的身體傷害,那麼我們就應該用剋制和友善的態度。教會孩子更合理的處理方式。而不是歇斯底里,大大出手。這樣可能可以圖一時之快,為孩子當時出一口氣,但是在此後的孩子,漫長的人生旅途當中,或許會有更大的坑,吃更大的虧。


悠悠樂淘淘


今天女兒放學回來說,和朋友在學校的樓梯上,被一個男生一把抓在臉上,隨後男生就飛快的跑開了。女兒很沮喪,莫名其妙的被抓了臉,回了家還是覺得臉上些火辣辣的疼。

我查看了一下,發現女兒的的右臉頰上有一道微微發紅的抓痕。我給傷痕拍了照,稍微安撫了女兒,問她被撓了臉後都做了些什麼?女兒說,一下子懵了,又到了上課的時間,就匆匆回教室了。女兒並不認識男生,但是看到他跑進了2年1班的教室。

我們長住國外,這裡的孩子們大都很有禮貌,很少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凡事有利弊,就使得女兒對突發狀況不知如何應對。

我告訴女兒,首先,一定要知道是誰抓了你?可以到2年1班教室問問其他同學把名字記下來。

其次,要告訴老師,是誰做的,避免下次再遇到同樣的事情。

如果老師警告過後,男生再犯,媽媽就會去和老師,甚至是對方的家長聯繫溝通。


傍晚時分,女兒說右側太陽穴處還是有些疼,我也給學校老師打了電話說明了情況,老師說星期一會查明情況。我會盡到父母的責任去守護女兒,希望女兒能夠順利平安的健康成長。


美溪的育兒時光


我覺得小孩子在一起玩,難免磕磕碰碰,今天這個掛彩,明天那個受傷都難免。


我兒子1-2歲的時候,有段時間,一出門就找別的小朋友玩,搶玩具、打人都會有,對方家長介意的,我會將孩子抱開。對方家長如果比較開明的,我們都是站在旁邊看熱鬧,孩子的事情他們自己解決,玩具搶不過的,哭也沒用,隔一會會找其他玩具繼續玩,如果家長介入的話,越哭越起勁。也有時會動手打人,有次被其他大的小朋友打哭了,他就發現不能隨便動手,被打會疼。

在我兒子長大進入幼兒園的時候,我會告誡他說,不能隨便動手打人。但是別人打你罵你的話,你要大聲的警告他,不許這樣做,讓老師同學都知道。如果他還是繼續這樣打人罵人的話,那你就打他,打一次,把他打疼了,這樣他就不敢了。



我一直認為小孩子打打鬧鬧都正常,關鍵是如果小朋友被人打疼後,不敢還手,不敢告訴老師家長,那就問題大了。

在這裡我覺得爸爸的角色很重要,我家裡很多冒險的動作,很多刺激的遊戲都是爸爸完成的,媽媽會覺得太危險了,不敢放手,但戶外活動、體力活,跟爸爸玩了一段時間,明顯感覺會孩子更加有膽量,更加勇敢。


二媽陪娃


我家小侄女最近幾天出去玩耍,因為母嬰店裡面設置了一個兒童玩耍區域,裡面有一個滑滑梯,因為都要玩這個滑滑梯就被一個小朋友給打了。

當時我家侄女被打的愣住了,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說實話看到自己孩子無緣無故被打的慘兮兮的是誰也都會難受。

孩子媽媽非常的氣憤,雖然當時沒有對另外一個打人的小孩說什麼並且把侄女帶回家,回來後是對孩子進行了“教育”,說是以後再被打就打回去。

聽到這種言論我是不太認同,孩子被打直接以牙還牙打回去這種方式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教育方式:

1、家長的態度。其實小孩子玩耍磕磕碰碰常有的事情,也沒有家長想的那麼複雜,關鍵在於打人孩子家長的態度。家長一味的縱容、覺得自己孩子有本事,再外面“厲害”,這種想法會讓被打的一方瞬間火大。家長應該馬上制止,並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應該一起分享玩耍。

2、對待孩子的態度。告訴被打的孩子這個不是自己的錯誤,是打人孩子的不對。她不懂得分享,自己以後要懂得保護自己,看到這種情況要及時的躲避讓開,保持和這種孩子距離。另外這一次這個小朋友打人,我們要原諒初犯者,不要因為這個是搞得自己不開心。




七悅媽


做為寶媽,相信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一起玩耍時孩子被別人打了,委屈的跑回來告訴你,“媽媽,有人打我”,遇到這樣的情況,先寶媽媽和你分享一下我的解決辦法!

1、瞭解事情的經過在決定處理辦法!先寶今年5歲了,在上幼兒園中班,因為今年剛轉學過來,和小朋友不是很熟悉,所以在玩耍過程中,剛開始難免有些拘謹!有一次和同桌的小朋友玩耍時,發生了不愉快,對方一言不合就對先寶出手,把他的脖子抓傷了,有個小傷痕流血了!放學接先寶時,老師就給我講了事情的原委,對方的家長也在旁邊一個勁兒的解釋道歉,只是兩個小朋友之間的誤會,先寶沒怎麼在意,也不覺得有什麼委屈,我也就翻篇過去了!可沒過幾天,再次的事情又發生了,上次是脖子,這次是額頭,老師告知,對方小朋友幫別人收玩具,先寶誤以為對方搶玩具,就說對方是壞小孩,搶別人玩具,對方聽了很生氣很委屈,動手抓了先寶,既然雙方都有錯,是一場誤會,解開了也就過去了,但這次,我對老師和那位家長都說了,一次兩次我可以接受,事不過三,再怎麼說,動手這個行為,本來就是不對的,這次過後,先寶在也沒有被那個同學打了!

2、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第二次先寶被抓傷了,回到家後我仔細的詢問的先寶事情的經過,和老師說的一樣,但先寶也告訴我另外一個信息,那個小朋友經常欺負別的小朋友,懂不懂就打人,我觀察過,那個小朋友個子比較高長的比較壯實,借這個機會,我就給先寶上了一課,首先我們不能欺負別人,尤其是比自己弱小的,但也不能被別人欺負,要學會保護自己!我從小就教先寶,不能動手打人,有事情好好的用小嘴巴說,所以他從沒動手打人這個習慣,當別人欺負他時,他會大聲的說到“請不要欺負我”,即震懾了對方,也以此引起大人或是老師的注意!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先寶很有俠義之心,不怕事兒,看到同學被欺負,想要替同學主持公道,這些都是值得表揚的地方!很多自我保護的方法,我都是從小以繪本的形式,親子閱讀時教給他的,所以先寶自己能隨機應變!

3、提高孩子的體能!但凡受人欺負的,都是比較弱小的,或是性格很內向的!俗話說,柿子挑軟的捏,就是這個理兒!那麼,要想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負,就要讓孩子有一個強壯的身體,讓別人想欺負前,還要心裡琢磨一下,我能打得過他嗎,這樣才能不被人欺負!

要想孩子不被欺負,首先還是要從孩子自身著手,學會保護自己,增強體質,畢竟做家長的不能隨時跟著身邊,幫他善後,要學會自我保護!手工碼字,你的每一次點贊,每一個關注,都是我不斷成長的動力!歡迎大家和我一起探討分享育兒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先媽育兒


如果你的孩子被另外一個孩子打了。作為家長的你怎麼正確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自家孩子被“欺負”,打回去是最真實的感受

今年六一兒童節那天,我們和一個同事相約,帶上兩個一歲多的寶貝去淘氣堡玩,這是我兒子第一次去那裡。雖然已經按照年齡分區了,但是他們兩個肯定是小不點了。



在遊戲中我們很精心地保護小哥倆的安全,但是趕上節日那天人非常多,大孩子總是跑上跑下的。有的能顧及到小孩子,有的瘋起來根本看不見。我兒子在前面向滑梯上爬,我緊緊跟著他,可還是被旁邊突然竄出來的一個男孩子踩了一下兒子的手。

我趕緊上前去看,應該只是輕輕擦了下邊,並沒有踩實,兒子也沒什麼反應,但是我一顆玻璃心的老母親啊,第一次感到心痛。我給他抱下來,吹一吹,摸一摸。


當時那個男孩應該是啥也不知道,但是他媽媽後來注意到我的舉動了,她媽趕緊跑過來,說“對不起”,而且還喝令她的孩子去旁邊玩耍,還囑咐要留神小弟弟、小妹妹。我老公說了句“沒事沒事,小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


雖然這是一件小事,而且對方態度很好,讓我無可挑剔,可是那天之後我最真實的感受就是,如果哪天誰打了我的孩子,我第一反應就是要讓孩子打回去!後來這個“瘋狂”的想法逐漸得到了修正和補充。

如何理智地處理這個問題?

可能當時我作為母親第一次面對這種情況,老公說我當時雖然什麼都沒說,可表情很僵硬,一會兒像要吃人,一會兒又看著自家兒子柔情似水的。之後夫妻倆仔細探討過這個問題,答案如下。


1、首先要搞清楚孩子被打的緣由,當然打人更不對,如果是自家孩子有錯在先,告訴他經驗教訓,然後找打人者處理事件;如果是他人的錯誤,更要找對方家長理論了。

2、告訴孩子在遇到危險時如何求助,如何躲避,遠離垃圾人。

3、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打架,始終堅定地站在孩子身後,告訴他父母是他堅強的後盾,不用害怕。

4、做好孩子的心理危機干預,不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5、好好養育孩子,讓他身體變得強壯,心理健康,性格良好,不被人欺,也不欺人。

6、在平時爸爸可以多參與帶娃,可以和孩子進行對抗、角力的遊戲,不是學打人技巧,而是感受到力量和對抗,做事有分寸,防人有“專攻“。

7、勢均力敵的時候不懼對抗,必要時應還手,面臨生命危險時更要拼盡全力,為自己留有一線生機。生命教育對現在的孩子來說,並不算早了。


你又是如何處理這樣的事情呢?(圖片源自網絡)

@曉丹育兒,專注家庭教育,關心寶貝成長,記得關注哦!就是能聊、愛聊。


曉丹育兒


先看情況吧,我女兒總被一個小姐姐撞倒,碰到,搶玩具。之前我總覺得小朋友不是故意的,所以總說我家娃“姐姐不是故意的”“輕輕碰下沒事的”“玩具給姐姐玩一會”對方家長也打個哈哈就過去。時間久了女兒變得更膽小,然後也不說什麼,開始我以為她變乖啦。直到有次我發現那個欺負她的小姑娘實打實的踹我女兒肚子兩腳,當時真的很火,反手就給那娃腿上一巴掌,並且很兇的警告她不可以欺負妹妹,她那樣踢人會讓妹妹受傷的。那小姑娘就跑了,後來那女孩再也沒欺負我小孩了。我娃很高興我幫她忙,經常說“姐姐不欺負我啦!媽媽以後別打姐姐,姐姐會疼的。”我就給她賠禮說:“媽媽錯了,媽媽不應該動手。”但我其實心裡不為自己衝動打了那娃一巴掌而自責,有時候真的要特殊情況特殊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