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貴妃死後為何不願與雍正合葬?

燕子李三fighting


乾隆元年九月,負責清西陵雍正泰陵建造的官員向乾隆請示,是否在泰陵地宮內留出當今皇太后棺槨的位置,這個建議相當正常普通,一般就屬於走流程,但這次乾隆的生母鈕鈷祿氏,孝聖皇太后卻沒有按常理出牌,她拒絕了將來和自己老公雍正合葬。其理由是卑不動尊,地宮門已經合上,就沒有必要再打開驚擾了先靈,太后打算仿照孝莊太后單獨建陵。



反正現在是自己兒子弘曆當皇帝,這位雍正皇帝時的熹妃鈕鈷祿氏,如今的皇太后幾十年風雨總算熬出頭,在弘曆繼位之前,她一直默默無聞,如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鈕鈷祿氏是大清最有福氣的後宮妃子,自己親兒子是乾隆皇帝,享盡榮華富貴,是清朝三百年最長壽的皇太后,壽終正寢86歲。但是她的雍容華貴,美滿福分和她老公雍正一點關係都沒有,是她兒子弘曆給她帶來的。


鈕鈷祿氏生弘曆時才19歲,直到康熙61年初,康熙帝召見12歲弘曆,她正好30歲,這12年來鈕鈷祿氏沒有入住雍親王府,而是住在熱河行宮外的一處叫獅子園的地方,並且這12年鈕鈷祿氏也沒有再生育。

合理的解釋只能是當初四阿哥胤禛和鈕鈷祿氏產下弘曆有相當大的偶然因素,之後12年四阿哥遠在京城對她極其冷淡,鈕鈷祿氏則在別處長期單身生活,一直到弘曆被康熙引起重視,母子被康熙召見。

即使四阿哥胤禛當了雍正皇帝,鈕鈷祿氏被封為熹妃,在封妃之後直到雍正駕崩,她也沒有再次生育,這又只能說明雍正對待鈕鈷祿氏是一點都不上心的。就算鈕鈷祿氏是四阿哥以前的外室,他有各種原因沒有辦法讓鈕鈷祿氏進入雍親王府,可是當了皇帝,鈕鈷祿氏都封熹妃了,長達13年她也沒有得到雍正的再次垂青,看來她的熹妃名號,雍正還是看在弘曆的面子上給她的。


別認為雍正清心寡慾,他除了烏喇那拉氏皇后,年妃齊妃熹妃還有四個嬪。雍正當政13年後宮從皇后到答應總共近40名,在清西陵可以看到,后妃陵寢裡都是他的女人,無名無姓的都不少。前12年後13年,這位熹妃也夠能忍的,雍正對她並沒有很深的感情,她的一腔希望都寄託在兒子弘曆身上。

也別被清宮劇《甄嬛傳》誤導,甄嬛的原型確實是乾隆的生母鈕鈷祿氏,但她始終是一個逆來順受,與世無爭的人。和現代人的想法不同,她不會因為替四阿哥產下兒子提要求要條件,被封熹妃後她也不會憑著弘曆去和別人勾心鬥角,你死我活。

即使弘曆作為繼承人是公開的秘密,鈕鈷祿氏也沒有趾高氣昂高人一等,沒有記載過她任何發言,一切都是那麼平淡而聽天由命,不然怎麼說鈕鈷祿氏福星高照呢。


在雍正死後,鈕鈷祿氏終於開了口,這麼多年她看透了雍正,對這位皇帝也是自己名義上的老公,她看地很透。她將來不願意跟著雍正葬入西陵,活著沒辦法,死了也要和雍正分居兩地,是報復前12年的孤獨,還是埋怨後13年的冷漠,不難想象。

乾隆二年應鈕鈷祿氏的要求,在雍正泰陵東北三里地的東正峪建造了一座規制宏偉的泰東陵,完成了皇太后和雍正死不同穴的願望。


看遍山川


熹貴妃

熹貴妃,孝聖憲皇后(1692年11月5日-1777年3月2日),滿洲鑲黃旗人。十三歲入雍親王府,封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曆。雍正元年封為熹妃,後封熹貴妃。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卒,後葬於泰東陵。

熹貴妃為何不與雍正合葬?

據說雍正駕崩的時候,有專人曾請示乾隆是否要給乾隆的生母也就是熹貴妃留個一個位置,乾隆去母親那裡諮詢,而熹貴妃卻不想死後入住泰陵。按照熹貴妃的說法,自己的身份卑微,不適合和雍正埋在一起。

對於這種自謙的說法,我個人認為還是熹貴妃有自己的私心,她不願意生前地位卑微(入雍親王府,僅僅是一個格格身份,之後最高也就是個熹貴妃,直到雍正死後,才母憑子貴做了太后),死後依然如此(泰陵當中有皇后和其他妃嬪),出於個人考慮,才不想和雍正葬在一起。

飛翼君言:熹貴妃在普通人眼裡享盡了榮華富貴,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身在帝王家的淒涼。她的前半生默默無聞,直到乾隆登基,才到了她人生的巔峰。所以,不願意在死後依然位居人後,這種想法很正常。


拓跋飛翼


《甄嬛傳》中的熹貴妃甄嬛,歷史上的原型就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

孝聖憲皇后(1692年—1777年),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的凌柱凌柱之女,與康熙朝四大輔臣之一的遏必隆一樣,都是努爾哈赤時期開國五大臣之一、後金第一將巴圖魯額亦都的後代。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鈕鈷祿氏被指婚嫁給雍正,為藩邸格格,但是同當時的王府福晉烏拉那拉氏和側福晉年氏相比,地位還是低了許多。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為雍正誕下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雍正登基後被封為熹妃,雍正八年(1730年)封為熹貴妃,乾隆繼位後,被尊為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鈕鈷祿氏去世,諡號為孝聖憲皇后,並葬在了泰東陵。


熹貴妃葬在了泰東陵,而不是同雍正合葬在了泰陵地宮。

乾隆四十二年(1777),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去世,乾隆將其葬在了泰東陵。泰東陵,並不屬於雍正的泰陵,而是乾隆為其生母在距離泰陵東北1500米處的東正峪修建的一座獨立陵寢。

雍正去世後,乾隆將雍正及孝敬先皇后烏拉那拉氏、敦肅皇貴妃年氏安葬在了泰陵地宮,同時詢問自己的生母、當時已經是皇太后的熹貴妃鈕鈷祿氏是否要在泰陵的地宮中給她留一個位置。

乾隆這樣做是有先例可循的,當年自己的老爹雍正,在康熙死後就將自己的生母,當時僅僅是德妃的烏雅氏冊封為孝恭仁皇后,隨同康熙一起安葬在了景陵地宮中。鈕鈷祿氏去世以後,也是可以憑藉“母以子貴”,隨同雍正葬入泰陵地宮的。

但是鈕鈷祿氏卻並不同意進入泰陵地宮與雍正合葬,於是,講求孝道的乾隆皇帝自乾隆二年(1737)在東正峪開始修建泰東陵,並在乾隆八年(1743)建成,乾隆四十二年(1777)鈕鈷祿氏去世後,被乾隆安葬在了這裡,而泰東陵也成為了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熹貴妃不願意與雍正合葬,是不是真的因為與十七阿哥果親王胤禮有不同尋常的關係,自覺無顏面對雍正而選擇單獨建陵埋葬。

當然不是,這只是影視作品的杜撰,絕大部分的靈感來自於當年孝莊文皇后與多爾袞的那段驚奇的傳說,於是也給雍正安了這樣一段故事。

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在乾隆料理雍正後事的時候,就已經表明了死後不會葬入泰陵地宮的想法:“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在先,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按照鈕鈷祿氏的懿旨,她不願意葬入泰陵地宮的理由有三:

一來,是因為雍正皇帝已經被下葬,若干年之後打開雍正陵寢地宮,打擾了雍正,是她所不願意的。

二來,雍正再世時,不管是在王府,還是在皇宮,鈕鈷祿氏同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以及敦肅皇貴妃年氏,在身份、地位上都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因而自覺位卑,不陪與之合葬。

三來,在這之前,並不是沒有皇后單獨修建陵寢的先例,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都是單獨修建的皇后陵寢,因而可以遵照祖制單獨修建一座獨立的陵寢,這樣既不打擾雍正的休息,也可以顧及尊卑名分,還能彰顯乾隆的孝心,而自己心中的那份後宮小老太太的虛榮心也可以得到滿足。


除了為生母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修泰東陵,乾隆還在康熙景陵內修建了雙妃園寢。

乾隆二年(1737),乾隆正式開始修建泰東陵。而乾隆在修建陵寢、安葬長輩上所體現出來的孝心,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鈷祿氏,對於當年被康熙安排撫養自己的兩位小奶奶,也就是愨惠皇貴妃佟佳氏以及敦怡皇貴妃瓜爾佳氏,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乾隆登基後,對於兩位皇貴妃給予了很好的照顧,給予的賞賜與恩典比他的生母鈕鈷祿氏也是隻多不少。同時,乾隆四年(1739年),為她們在康熙的景陵內修建的景陵雙妃園寢,用以安葬兩位皇貴妃,以示對於她們二位尊崇,而縱觀明、清兩代,妃子單獨建寢,也是唯此一處。


雍親王府


熹貴妃為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后。死後葬於泰東陵。泰東陵也是清西陵三座皇后陵中最大的一座。

前些年大火的甄嬛傳原型就是熹貴妃。因為太火了,所以現在清西陵也開始著手修繕泰東陵了,現在基本接近尾聲了,相信不久就能開放,遊客也可以參觀這位傳奇人物的陵寢。

(泰東陵)

泰東陵位於今清西陵泰陵東北約1.5公里處的東正峪,曉新村村西側的山坡下。有神道和泰陵相連接。

孝聖憲皇后一生享盡了榮華富貴,她壽數之高,整整活了86歲,在清代皇太后中居於首位,在中國曆代皇太后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當時正值乾隆太平盛世,皇太后跟著兒子乾隆享盡榮華富貴,幾下江南,見識大清王朝的大好河山。可以說在當時無人能及。




在雍正十三年雍正帝逝世以後,熹貴妃為什麼沒有葬入泰陵呢?

原因有幾:

1、當時在料理雍正後事的時候,皇太后還很年輕。在太平盛世享盡一切優勢資源的情況下,身體狀況非常的好,或許可以在活很長的時間。到時候再打開地宮葬入,怕是打擾了雍正皇帝。所以不變打開地宮。

2、當時地宮中以有了兩位皇后的陪葬,即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以及敦肅皇貴妃年氏(即年妃),她們都是先於雍正逝世而葬於地宮。在當時的後宮之中,熹貴妃位置略低,而自己的兒子又做了皇帝,自然不在願意與她們葬在一起了。

3、清朝的歷史上已有單獨見陵的太后了。比如孝莊皇太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所以再單獨建陵並不違反祖制。

所以在便和乾隆示下:“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在先,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所以便單獨建陵了。

(泰陵隆恩殿)

泰東陵始建於乾隆二年,完工於乾隆八年。由於孝聖憲皇后逝世於乾隆四十二年,這期間三十多年過去了,泰東陵略顯破舊。所以在葬入之前,有緊急施工修繕。至此,一代傳奇皇后安靜的躺入了她最終的歸宿。



泰東陵在清西陵的皇后陵中是規模最大的,建制最完整的。之前雖沒有昌西陵的迴音壁名聲在外。隨著甄嬛傳的熱播,近幾年的修繕。也即將對外開放。目前仍然是免費的狀態,可以去實地感受一下一代太后的輝煌和落寂。


觀復一鑑


乾隆皇帝的生母鈕鈷祿氏屬於滿洲鑲黃旗人,她的父親凌柱只是個四品的典儀官,康熙四十三年她13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為雍親王胤禛藩邸格格,只是個沒有名分的格格,當時府內的嫡福晉是出身名門的烏拉那拉氏,因此鈕鈷祿氏是沒有機會接近雍親王胤禛的,不知為何鈕鈷祿氏在王府待了六年都沒有得到雍親王的注意。


後來在康熙四十九年雍親王得了傳染病,在其他福晉都不願意伺候的時候,鈕鈷祿氏卻近身伺候了將近60天,自此雍親王對她心存感激,留下侍寢後就生下了弘曆,也許是胤禛忙於奪嫡,弘曆都年滿十歲了,鈕鈷祿氏仍然沒有如何的名分,若不是康熙看中弘曆,可想而知鈕鈷祿氏幾乎毫無出頭之日。


胤禛繼位後成為雍正皇帝,冊封鈕鈷祿氏為熹妃,後又晉封為熹貴妃,命運終究眷顧了她,弘曆繼位後鈕鈷祿氏母憑子貴一躍成為了太后,她的後半生享盡了清福。

乾隆皇帝曾侍奉母親遊五臺、下江南,到塞外避暑,不僅如此,在母親去世後,他還專門命人用3000多兩黃金精心製作了一個金塔,用來存放母親生前梳頭時掉落的頭髮,因而也被叫做“金髮塔”。


母鈕鈷祿氏活了86歲,在母親去世後,乾隆皇帝就追諡母親為孝聖憲皇后,自古帝王和皇后都是合葬的,但是,鈕鈷祿氏在生前就降下懿旨:

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鈕鈷祿氏是說自己身份卑微,配不上雍正皇帝,卑不動尊,不想打擾早已仙逝的雍正皇帝,自孝莊去世後的皇后都沒有再開啟先帝的地宮,而是另立陵寢,因此鈕鈷祿氏也想效仿孝莊的昭西陵和雍正生母的孝東陵,自己單獨住在太東陵。

其實,鈕鈷祿氏之所以不願意和雍正皇帝合葬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當時的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已經隨著雍正皇帝葬入泰陵地宮,並且被安放在雍正皇帝的左側,如果她孝聖憲皇后的棺位安排在雍正皇帝的右側,那就表明她處於孝敬憲皇后的下位,因此鈕鈷祿氏自然就不願意,她以孝莊在先,有成憲可依為由,就很好的避開了尷尬。






遺產君


熹貴妃作為雍正的妻子,乾隆的生母,地位尊貴,按說死後自然是與雍正帝合葬的,可是當時修建西陵時詢問她是否留棺槨位置時,卻被她委婉拒絕了,這是為什麼呢?


熹貴妃嫁給雍正時,雍正是個貝勒爺,而熹貴妃的父親職位低下,在當時政治聯姻興盛的情況下,熹貴妃

自然是得不到寵愛,面貌也不是特別出色,幾年間一直被當做丫鬟使用,連雍正面都沒見過,十年時間一直都是格格的身份。

康熙年間,雍正患上了瘟疫,病情十分嚴重,差點嗝屁,而當時熹貴妃才有機會照顧雍正,每天煎湯熬藥,悉心照顧,雍正好後,很是感動,這才寵幸了熹貴妃,於是生下了弘曆,母憑子貴,這才坐到貴妃的位置上。



而她不願與雍正合葬的原因我認為是一方面感情不深,另一方面是覺得自己出身卑微,配不上雍正皇帝,也不想打擾已經下葬四十多年的雍正皇帝。


綠球萬象


“娘娘”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大致意思就是,位分尊卑,卑不動尊,以免打擾先皇清淨,昭西陵和孝東陵就是有章可循的先例(要單獨建陵),所以泰陵就甭給我留位子了。

咱們先分析一下生平,就不難得出不願合葬的原因:

《清史稿》:“孝聖憲皇后,鈕祜祿(一說鈕祜魯)氏,四品典儀凌柱女。後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雍正中,封熹妃,進熹貴妃

(存疑)。高宗即位,以世宗遺命,尊為皇太后,居慈寧宮。”

簡述就是,熹妃是凌柱的女兒,雖然能和遏必隆攀上點關係,但遏必隆本家不振的情況下也沒啥依仗(鈕鈷祿氏家族與皇室聯姻是極其頻繁的),父親是個四品的典儀,顧名思義,監督典禮儀式的官員,不是大官,但屬近臣,緊密圍繞在皇帝身邊辦事的官員。

康熙年間,十三歲的鈕鈷祿氏進入雍親王府,後生下了弘曆也就是乾隆,雍正年間封了熹妃,乾隆繼位後遵照雍正帝的遺囑,尊鈕鈷祿氏為皇太后,居住在慈寧宮。

由於起點不高,基本屬於末位排行,即便不被擠兌也好不到哪兒去,在那個"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年代,不受待見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如果沒有母憑子貴這層原因,不好預測鈕鈷祿氏的一生會有怎樣的悲慘境遇和結果。

喜歡刷歷史存在感的乾隆,被鈕鈷祿氏借刷了一次,康熙五十年,鈕鈷祿氏生下弘曆,自此起,地位上有了一定改善,尤其是後來康熙初見弘曆就非常喜歡,鈕鈷祿氏的地位就再次大幅提高。

再然後,弘曆被雍正帝“內定”為皇位繼承人,鈕鈷祿氏的地位再次大幅提高......這樣說來,雖然剛入親王府的時候,地位低下的她活得不怎麼舒坦。但後來的鈕鈷祿氏是非常受寵的,雍正並沒有虧待她,但估計一切寵愛都源於弘曆,夫妻感情非常一般吧-----年世蘭八年四胎,齊妃的九年四胎,而鈕鈷祿氏呢,七年才為雍正生下了第一個兒子。

從經歷上來看,最初入府地位低下,再加上雍親王也不寵,所以日子並不好過,母憑子貴才得以“改善生活”,與雍正帝的感情淡漠,與其他人的關係也很一般,具有心理陰影的鈕鈷祿氏不想再和這群人一起住了,所以決定“離家出走”,住“單身公寓”,否則就年世蘭一“人”,鈕鈷祿氏就頂不住,年世蘭是極其受寵的,即便最後雍正帝要動年羹堯,也是等年世蘭死後才動手的,誰沾誰的光可想而知。


古今通史


知史局【2018】總第295期

孝聖憲皇后(1692年11月5日—1777年3月2日),是滿洲鑲黃旗人,開國大臣弘毅額亦都的堂曾孫女、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更重要的,她是乾隆大帝的母親,她因此而成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

想當年,她的地位並不高,。康熙四十三年(1704) 十三歲時進入雍親王府邸,作為雍親王胤禛的服務型格格。也叫“入侍格格”,雖不是王妃,但身份還是主子。

鈕枯祿氏,性格溫柔可愛。在康熙四十九年的時候,雍正不幸患上了流行疾病,生命危在旦夕。鈕枯祿氏侍奉殷勤周到,煎湯熬藥,無微不至。在眾王妃與福晉當中,她的態度真誠,行動優異。

雍親王康復之後,對她格外寵愛。

她在默默地等侍命運的大翻轉。這一天,終於來了。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時,她在雍親王府東書院的“如意室”生下了四王子弘曆。

弘曆長到十二歲時,已是宮內外人見人愛的明星皇子。這一年,鈕枯祿氏再次發生命運大翻轉

有一天,康熙教弘曆讀書,越教越喜歡,老人家突然說弘曆將來“有福”, 並且還說鈕枯祿氏也有福。這句話似乎是句暗語。雍正何等聰明之人,他似乎從父親這一說法中,參悟到自己的未來。所以,現在有學者認為,雍正後來的繼位,與康熙看好弘曆也有關係。隔代指認,雍正借了光。但這個觀點,力量顯得微弱。

從康熙那句話說出以後,雍正更加與鈕祜祿氏恩愛。雍正元年,雍正就封她為熹妃。並且在這一年的八月,雍正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鐍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從此以後,在雍正眼裡,熹妃的地位更加重要。

雍正八年,晉封鈕枯祿氏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弘曆即位,她被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后。同時, 她的父親凌柱受封一等承恩公。崇慶皇太后於1777年3月2日(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去世,享年86歲,葬在東陵。諡號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

鈕枯祿氏的長壽,在清代皇太后中居於首位,在中國曆代皇太后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查遍《清實錄》、《清史稿》也沒有看見鈕祜祿氏不願與雍正帝合葬的記載。足見江湖傳說的荒謬。

首先,兩人的感情很好,前面說過,康熙四十九年,她照顧病重的雍親王,兩人的感情加深。其次,在第二年,她生下了人見人愛的弘曆,並且在雍正即位的當年就鐵定了做繼承人。再其次,史載,她皇太后身份的確立,也是雍正帝的遺命。

因此,電視劇般戲說的猜測完全可以認定是錯的。孝聖憲皇太后所以沒有葬在雍正帝的身旁,應該還是她考慮到先帝已安息42年,不好打擾,這也是感情深厚的證明。這樣的例子清史上還有,就是孝莊太皇太皇最後也沒有葬在皇太極的陵裡。好事的人們也編排了一番瞎話,真是可笑到了可憐。


知史局


不是鈕鈷祿氏不願意和雍正帝合葬,而是從孝莊皇后開始形成的“卑不動尊”制度,死在皇帝之後的皇后或者嗣皇帝生母,都沒有資格開啟皇帝的地宮,需要要另外修建陵墓,鈕鈷祿氏只是遵循這個制度,並不是她不願意。

康熙時代,太皇太后駕崩前留下遺囑,不願意遠離兒孫,因此康熙帝在遵化給修建暫安奉殿,把孝莊的梓宮安放在那裡沒有下葬,直到雍正繼位後,才下令在梓宮安放處擇地建陵,就是昭西陵,陵名帶昭,表示昭西陵是昭陵的附屬,還是一個系統的。

在孝莊之後,順治的孝惠皇后也沒有合葬孝陵,而是另起孝東陵。在孝惠之後,就是乾隆生母孝聖皇后鈕鈷祿氏,另外修建泰東陵。

乾隆母子只是遵循祖制而已,可不是她說願意不願意就行的。康熙死後,雍正帝的生母孝恭皇后烏雅氏為了合葬景陵,就自殺而死,只為了和丈夫在一個地宮。當然,孝恭自殺還有其他原因。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乾隆生母鈕祜祿氏,清朝開國功臣宏毅公巴圖魯額亦都的曾孫女,比雍正皇帝小十四歲,於康熙四十三年被賜給皇四子胤禛為格格。鈕祜祿氏剛剛進入胤禛的貝勒府時地位並不高,二十歲的時候生下弘曆。

雍正元年,鈕祜祿氏被封為熹妃,這是破格的提升,應該是因為兒子弘曆的緣故。雍正八年,鈕祜祿氏晉為貴妃。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崩逝的當天,弘曆就封自己的生母為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皇太后在圓明園長春仙館病逝,諡號簡稱“孝聖憲皇后”,“憲”是附上了帝諡。

作為乾隆朝唯一的皇太后,鈕祜祿氏是天下至尊,但如果葬入世宗憲皇帝的地宮,地位尊卑又要重新排列。世宗憲皇帝比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早逝四十多年,葬入地宮時附葬了比雍正死得早的嫡後孝敬憲皇后烏喇那拉氏,還有附葬地宮的敦肅皇貴妃年氏,都是與雍正帝一起下葬的。

孝敬憲皇后是十四歲就嫁給皇子做嫡福晉的,名正言順的原配皇后,就算是鈕祜祿氏母以子貴做了皇太后,諡號也成為皇后,地位還是比孝敬憲皇后低。敦肅皇貴妃年氏是雍正的寵妃,於康熙末年及雍正初年獲得了胤禛的專房之寵,連連生育子女。從感情和喜愛程度上說,恐怕鈕祜祿氏也比不過去。既然是這樣,何必還非要去泰陵的地宮裡擠一擠,掙個並不可能有好位置的一席之地呢?

其實早在世宗憲皇帝和孝敬憲皇后葬入地宮之前,負責辦理泰陵事務的大臣就已經向乾隆皇帝奏請是否要在泰陵地宮裡給皇太后預留位置。這種事乾隆做不了主,也奏請了皇太后懿旨。當時皇太后明確表示:“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這樣就是明確表示自己不願意將來被葬入泰陵地宮。

然後又明確下旨說,“況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昭西陵葬的是皇太極孝莊文皇后,孝東陵葬的是順治孝惠章皇后。皇太后鈕祜祿氏的意思就是自己也要效仿兩位皇后單獨建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