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位访问延安的外国军官

他是首位访问延安的外国军官

在众多到访延安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外国友人中,美国人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1896~1947)上校是第一位考察抗日根据地的外国军人。1941年,他结束访问回国后,出版了《中国军队》《中国的双星》两书,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1937年春天,卡尔逊第三次到中国执行任务。淞沪会战期间,卡尔逊来到上海,遇到了老朋友埃德加·斯诺,当他看到《红星照耀中国》的手稿,听到红军到达陕北的故事时,产生了极大兴趣,决定亲自去延安考察。他想成为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中国抗日战争实况的军人。

仁慈、谦恭、坚强的总司令

1937年12月,卡尔逊作为美国军事观察员,动身去山西洪洞县八路军司令部驻地。他被告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要亲自接见他, 并愿意回答他提出的一切问题。一见面, 卡尔逊便直率地说:“我是情报官,是搞情报的,但不是来刺探军情的! ”朱德很愿意接受这个身材高大、说话坦诚的美国军官的采访。

接见是在朱德的住所进行的。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房间,南面靠窗的地方,放着一张白木桌子和几条板凳,桌上摆着一个粗瓷茶壶和几个吃饭用的碗。桌子的一角放着一部电话机。靠北面的墙边,放着一张单人床,上面是薄薄的褥子和军被。墙上挂着山西、河北的地图,地图上清楚地标明了八路军和日军所在的位置。床头的箱子上放着很多张军用地图,显然是因为房子太矮挂不起来才放在那里的。令人兴奋的是,谈话之后,卡尔逊还和朱德坐在一起吹起口琴。他觉得,朱德是世界上最朴素的将军,仁慈、谦恭、坚强。

充满革命激情的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卡尔逊曾两次到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考察。

1938年1月29日,卡尔逊到达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河北阜平,受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边区群众的欢迎。卡尔逊这样描述聂荣臻:“他长相不那么吸引人, 但眼睛充满了智慧,嘴上的线条显现坚强的决心。他曾在法国学习过三年, 像许多法国官员那样把军帽戴得稍歪一点。”随后,卡尔逊参观了晋察冀根据地建设情况。他惊奇地发现,这里有边区临时政府、各种抗日救国的群众组织、边区法院、边区邮局、报社、剧社、军政学校,一应俱全,甚至还在规划建设边区银行、军械所。根据地和谐安定,社会风气极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群众充满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抗日激情,以及八路军灵活机动的游击作战方式……无不震撼着卡尔逊这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通过与聂荣臻的几次长谈,卡尔逊原本想迫切了解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例如,八路军如何广泛发动群众,如何解决棘手的武器补充、后勤补给,如何对抗日军扫荡等。

7月25日,卡尔逊第二次来到晋察冀。聂荣臻在五台县晋察冀边区政府新址迎接老朋友的再次造访。当天晚上,两个老朋友再次彻夜长谈,卡尔逊意识到,他第一次在晋察冀根据地所见到的一切绝不是纸上谈兵,八路军经过长期艰苦抗战,日渐巩固了根据地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的新潜力

通过访问,卡尔逊了解到八路军细心照顾每一位受伤的战士, 这也是维持高昂的战斗意志的一个重要因素。八路军拥有一套非常优秀的无线电通讯系统,无线电台向下分布到了团一级单位——这是军队的优势。八路军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约束自己。军中的惩罚制度是温和的,包括批评、自我批评,关禁闭、解除军中职务,开除军籍。八路军很少有时间来娱乐,娱乐设施也很少。当没有行军和战斗任务时,他们会忙于去学校学习和进行军事训练。也有戏剧小组, 但上演的通常是宣传抗战的剧目。军事训练的目的,就是为游击战做准备。由于缺少军火,他们不可能瞄准靶标进行实弹射击,相当多的时间被用来瞄准训练物上。体能训练的方式就是急行军和爬山,新兵每天都要用一个小时朝山上跑。官兵之间是平等的,之间称为“干部和战士”等等。

经过在敌后步行3000余里,往返数天的旅行考察,八路军的训练教育方法,自我牺牲精神、以及指挥官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明能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相信,这是世界上最严于律己和自制的一支军队。……对八路军内幕生活的简短调查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新的潜力。依我看,对日本的现代战争机器的挑战,这就是答案。”

令人惊讶的游击战

卡尔逊对八路军采用的游击战术有这样的观感——身体健康的当地人都受军训,然后被分别派到正规军、游击队或人民自卫团工作。正规军和游击队都穿制服,他们经常袭击敌人。不穿制服的人民自卫团在城镇巡逻,检查过往行人的证件。基本上县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某一个组织的成员。在田间单独耕作的农民也会突然盘查过往的陌生人,查看他们的证件。因此,侦探或汉奸是无法进入这个地区的。

在河北,卡尔逊亲眼看到群众和游击队是如何协同打击敌人的。某天,一队日本兵朝镇上开来。得知消息的游击队首先截住他们,打了起来,群众赶快把所有的食品都搬走。等敌人进入镇子,什么吃的也搞不到。在这个时候,游击队又包围了镇子。情急之下,日军不得不饿着肚子打回平山基地,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却遭受了损失。卡尔逊发现,游击队在运动中善于找到和利用敌人的弱点,而又会使用一定的阵地战来保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卡尔逊总结认为,八路军创造并在华北取得显著成功的这套作战方法由三个主要因素构成:一是正规军;二是游击队的补充和支持;三是与老百姓保持密切的合作。而且,任何一支游击队都是由志愿人员组成的武装集体,并接受军队的组织和领导。

最令卡尔逊惊讶的是游击队打仗的成效,他们伤亡的人数只占敌人伤亡人数的十分之一。1939年1月6日,卡尔逊目睹了游击队摧毁30辆日本卡车和缴获大批武器装备的情景。中方用步枪和手榴弹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打死打伤日军40人,而游击队仅死伤4人。

卡尔逊冷静报道,“晋察冀边区的新根据地证明自己有能力抵抗大规模的进攻。去年12月份日本人曾派了8路纵队大举进攻,结果全都被迫撤退。这样的人民,日本人是征服不了的。日本人像一个人在大海中挣扎一样”。

一个装备落后的军队为什么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卡尔逊认为自己从八路军的政治思想工作中找到了答案。八路军的政治思想工作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规范和引导军队人员的行动,使他们建立自愿为军队服务的意识;二是动员人民群众起来抗击日军,在侵略者被赶出中国以前使他们保持必胜的信念;三是对日军进行反战宣传,让日本普通士兵明白是日本国内的军阀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游击队战士经过最严格的体力训练,认识到每个人作出最大努力的重要性,因而变得非常坚强,他们往往完成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次,一支600人组成的分队,要执行一项截击日军的任务,卡尔逊跟随行动。分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往90多公里以外的目的地。那天夜里,分队出发了。他们每人携带32磅的装备,冒着严寒,越过深谷、森林和急流,以急行军的速度向前奔袭。卡尔逊凭着往日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练就的体魄,勉强能跟上队伍。32个小时以后,分队终于到达目的地,并出色地完成了截击任务。精疲力竭的卡尔逊惊奇地发现,虽然每个战士都极度疲惫,却没有一个掉队的。 这位为他的人民寻求着和平与公正的天才

在延安期间,毛泽东同卡尔逊进行了两次长谈。1938年5月5日晚,毛泽东在杨家岭会见卡尔逊,谈话持续到次日凌晨。毛泽东与他热情握手,说:“欢迎参赞!很抱歉,请你晚上来。因为我白天睡觉,晚上是我精力充沛的时候。”接着,毛低声呼唤卫兵端上茶和花生,与卡尔逊在烛光下进行了坦诚的彻夜长谈。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直接与一个具有官方身份的美国人进行的谈话。

毛泽东就国内外多方面的问题同卡尔逊进行了畅谈,并着重讲述了中共关于抗战建国的主张。通过这次谈话,毛泽东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给卡尔逊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他在日记里写道:“这是一位谦虚的、和善的、寂寞的天才,在黑沉沉的夜里不懈地奋斗着,为他的人民寻求着和平与公正。是他提供了中国现代的自由思想和基础,以非凡的组织能力,建立了现代的中国共产党机构的基础。他有卓越的洞察力,使山西、河北的抗战方式,如此有效地抵消了日本的现代化武器的优势”。在这次谈话中, 毛泽东不停地抽烟,不断地往烟斗里装黄烟叶。几天后,卡尔逊送了一些美国骆驼牌香烟给毛泽东。毛泽东亲自送给他一件战场缴获的日军皮衣作为纪念。后来,卡尔逊将东西寄给了交情颇深的罗斯福总统。在延安的半个多月时间,卡尔逊还观看了军民的军事训练,参观了机关、学校和村庄,并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卡尔逊对中国抗战的考察总共历时约8个月,足迹遍及北方所有抗日根据地。卡尔逊发现,延安军民同仇敌忾,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热情极高,中共领导人廉洁、勤奋、一丝不苟,对抗战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从游击战争的发展看到了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前景,从共产党、八路军的身上看到了中国抗战的希望在延安。(王今诚)


分享到:


相關文章: